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进大观园”导写及范文展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进大观园”导写及范文展示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 进大观园”导写及范文展示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通读了名著《红楼梦》,了解了其中的大观园,认识了大观园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学习了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雪莱等中外诗人的作品,了解了这些诗人的思想情感。
请从以上中外作家中任选一位,填入横线,将题目“ 进大观园”补充完整,以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这是一道想象作文题,考生要在合理的基础上追求新奇。这也是一道读写结合的作文题,考生要调动阅读积累,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写作的材料。
考生首先要根据材料将标题补充完整,在横线上要填写一个人名,而且只能从材料中列举的12位作家中选取一位。这对考生而言,既有限制性,又有丰富的选择性。到底选谁?这与作文要表现的主旨有关,与作文的立意相关。横线上无论填写谁,都要充分发挥“这一个”作家独特的作用,故事的发生、发展与“这一个”作家的思想情感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而不能让这位作家像一个游客一样在大观园游览一趟,那是不切题的;也不能只是描写大观园的风景,最好要与大观园里的人物有“交集”,使走进大观园里的“这一个”作家与大观园里的人物产生共振共鸣,或产生矛盾冲突,或既有共振共鸣又有矛盾冲突。比如陶渊明走进大观园,其厌恶官场的思想与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就可以产生共鸣。考生要在调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将“这一位”作家与大观园的环境及人物合理巧妙地“嫁接”起来,从而想象出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范文展示
陶渊明走进大观园
陶渊明走进怡红院,听到宝玉正小声与袭人抱怨父亲逼迫他读书,骂他“不孝”“孽障”。袭人劝他还是听老爷的话为妙。夜深了,院内最后一盏灯也要灭了。陶渊明轻轻推开宝玉的屋门,站在正在桌前打瞌睡的宝玉背后,轻声说:“其实不读书不为官,也无甚不好。”宝玉一惊,只见眼前这人虽衣衫朴素,但通身散发着恬淡闲适的气度。“敢问先生是?”“陶潜。”贾宝玉忙请其坐,问道:“先生当真觉得不入仕不为错?”陶渊明点了点头,说道:“何错之有?吾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后来顿悟,终归田园,饮酒赋诗,有何不妥?”闻言,贾宝玉如痴傻了般,呆立在那里。半晌猛然惊觉,先生早已不知去处。
行至一间屋外,其内仍灯火明亮,陶渊明看见一位母亲正陪着儿子读书。这屋子的布置极为简单,与其他屋子的奢华完全不同。李纨在屋内轻声说:“娘只盼着你逃出这贾府,过田园生活,不在这名利场中厮混。”陶渊明走进屋中,简单介绍后,说道:“心中若有丘山、净土,到处皆可归隐。吾观予屋舍朴素,内心质朴,在这等奢华之家,仍能守护本心,当真比归隐山林更为雅致、清幽。心中有南山,又何必在乎形式?”李纨听后笑着点了点头。
宝钗房中,莺儿正问:“姑娘如何看宝二爷前些时日被老爷打之事。”宝钗答道:“这有何可说的?男子自该读书走仕途,自古便是如此。他以后可别再这么不学无术了。”陶渊明在窗外停住脚步,简单介绍自己后,问:“姑娘为何认为男子便只有这一条路?”宝钗答道:“男儿应胸怀家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绝不可不学无术。”陶渊明继续问:“若这官场浑浊不堪,难以容他呢?”宝钗答道:“那就恪守本性,激浊扬清,独善其身,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叹道:“姑娘是有大志之人,只可惜是个女儿身。”说罢,便扬长而去。宝钗忙推开窗:“先生留步!”“不了,我家的菊花開了,该回去酿酒了。”陶渊明飘然而去。
点评
作文着力描写了三个场景:贾宝玉与袭人、李纨与儿子、宝钗与莺儿。人物纷纷出场,陶渊明先后与之产生“交集”,言行举止都符合各自的性格特征。
辛弃疾走进大观园
辛弃疾气宇轩昂地走进大观园,欲寻伯乐。
他自幼才识渊博,最喜吟诗作赋。行至沁芳桥畔,看漫天落英缤纷,诗意烂漫,脱口而出“花落水流红”,不料,却听得有人也吟出“花落水流红”。原来贾宝玉此时正在桥上,见眼前小桥流水、点点落花,触景生情。两人相望,如遇知音,虽然不相识,却自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你这孽障,不好好读书,跑到这里作甚?”贾政怒斥声传来。贾宝玉身子一颤,转身忙跑回自己居所。贾政对辛弃疾道:“犬子无状,让您见笑了。”辛弃疾忙拱手:“哪里哪里,令公子颇有才华,适才吾与他共赏落花,颇为投缘。”贾政请他进屋,问明来意,得知辛弃疾想要为国建功立业,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特来求他谋个职位。辛弃疾说:“此时正处国家危亡之际,我欲金戈铁马戍守边疆,杀敌千里、沙场点兵,可惜无人重用。”贾政见他有保卫万里江山的决心和才气,若将来功业有成,对贾府有百利而无一害,便承诺为他谋个官位。
出了贾政屋门,辛弃疾走在大观园中,得到帮助的他步伐都轻盈了,感叹伯乐难求。彼时一众门客立于假山前私语,他凑上去听。“你知道吗?薛蟠又打人哩!真是没一日消停。”有人小声说。又有人嘀咕:“听说那案子是贾府以前的清客雨村兄判的,薛少爷肯定会平安回来!”辛弃疾顺着那人手指方向看去,只见那人头戴高帽,身着华服,正是贾雨村。辛弃疾上前质问他为何乱判案,他却满口冠冕堂皇的混账话,辛弃疾顿感一阵心寒。他心系苍生,怜惜百姓,以为贾政是广济天下寒士的伯乐,却不料贾政身居高位却唯利是图。辛弃疾又恨又恼,恼自己读了那么多圣贤书却无法处理这糊涂事。终于他意识到了在腐朽统治面前自己的渺小。辛弃疾叹了口气,走出了这华丽的大观园。
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许辛弃疾早该知道,一身正气的他能走进大观园,却终究走不进这腐朽的官场。他虽也喜欢呼朋引伴、宴饮达旦,但却不是一个沉溺于奢侈生活之人。离开大观园,正是清正淡泊和世俗名利碰撞的必然选择。
点评
辛弃疾初入大观园,巧遇贾宝玉,两人不约而同吟出“花落水流红”的诗句,这巧合設计得有趣味。见贾政,是此行的目的,辛弃疾想要建功立业却不受重用,欲求贾政举荐。辛弃疾路遇贾雨村,想当初,贾雨村借贾政之力扶摇直上,得势之后包庇凶手薛蟠。通过此事,辛弃疾看到贾府的黑暗腐败,于是寒心离开大观园。辛弃疾的言行举止符合其性格特征,《红楼梦》相关内容经过巧妙剪辑、组合,两者“嫁接”合理。本文想象合理,波澜设置巧妙,思想表达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