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挖空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挖空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解析版)
一、2024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答案】10. CEH
11. A 12. C
13. (1)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
(2)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
14. 敬贤礼士: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礼敬段干木,都是通过尊重贤士来赢得他们的支持。
化解危机:太子通过敬重四皓,化解了汉高祖废太子的危机;魏文侯通过礼敬段干木,使得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魏国。
德行感化:太子和魏文侯都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贤士,使得他们愿意为其效力,从而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
“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
“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
“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
故选C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留侯亲自招来的”错误,“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说这四个人原本是留侯推荐,吕后“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最终招致而来的,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辟”,通“避”,逃避,躲避;“自”,自愿;“游”,交游。
(2)“……者,……也”,……的原因是……,……是因为;“贤”,以……为贤;“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王充的观点从行动、效果、策略上点明了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行动上看,“太子敬厚四皓”,材料二指出“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四皓是当时著名隐士;“魏文式段干木之闾”,材料一指出“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太子”“文侯”都礼敬贤士。
从效果上看,“以消高帝之议”,材料二指出“上欲废太子……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竟不易太子”;“却强秦之兵”,材料一指出“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材料三补充说明“秦兵为之不至”。二人都巧妙化解了危机。
从策略上看,王充认为“强弱不敌,众寡不同”“力少则修德”。“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消高帝之议”和“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都是采用了“修德”的策略,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二、2024年语文新高考II卷文言文挖空练习
2024年语文新高考II卷文言文挖空(学生版)
材料一:
文侯受( )子夏经艺( ),客( )段干木①,过( )其闾( ),未尝( )不轼( )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 ),国人称( )仁,上下和合( ),未可图( )也。”文侯由此( )得誉( )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 )留侯,强( )要( )( )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 )上有不能致( )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 )能无爱( )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 ),卑辞( )安车( ),因( )使辩士( )固( )请( ),宜来。上知( )此四人贤,则一助( )也。”汉十二年,上从( )击破布军归,疾( )益( )甚( ),愈( )欲易( )( )太子。及( )燕( ),置酒( ),太子侍( )。四人从( )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hào]白( ),衣冠甚伟( )。上怪( )之,问曰:“彼( )何为者( )?”四人前( )对( ),各言( )名姓。上乃( )大惊,曰:“吾求( )公数岁( ),公辟逃( )我,今公何自(自愿)从( )吾儿游( )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 )善( )骂,臣等义( )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 )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 ),天下莫( )不延颈( )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 )公幸( )卒( )调护( )太子。”四人为寿( )已毕,趋( )去,上起( )去,罢酒( )。竟( )不易太子者,留侯本( )招( )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 )或( )曰:“魏文式( )段干木之闾( ),秦兵为( )之不至( ),非法度之功( ),虽( )全( )国有益,非所贵( )也。”夫法度之功者,谓( )何等( )也?养三军之士( ),明( )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 )非不锐( ),士众( )之力非不劲( )也,然而至于( )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 )哉?使( )童子变( )孟贲[bēn]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 )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 )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 )尽敬( ),孟贲不忍犯( )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 )兵强,威( )无不胜。却军( )还众( ),不犯( )魏境者,贤( )干木之操,高( )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 )欲废太子,吕后患( )之,子房教(之)以敬( )迎四皓而厚礼( )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 )四皓,以消( )高帝之议,犹( )魏文式( )段干木之闾,却( )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2024年语文新高考II卷文言文挖空(教师版)
材料一:
文侯受(学习)子夏经艺(经学),客(以客礼对待)段干木①,过(经过)其闾(乡里),未尝(曾)不轼(凭轼致敬)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礼待),国人称(称赞)仁,上下和合(和睦同心),未可图(图谋)也。”文侯由此(因此)得誉(获得赞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胁迫)留侯,强(竭力)要(要挟)曰:“为我画计(筹谋计策)。”留侯曰:“顾(只是,不过)上有不能致(招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如果确实)能无爱(吝惜)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写信),卑辞(言辞谦恭)安车(准备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因(接续,然后)使辩士(辩才出众之士)固(坚决)请(聘请),宜来。上知(了解)此四人贤,则一助(帮助)也。”汉十二年,上从(跟随)击破布军归,疾(病情)益(更加)甚(严重),愈(更加)欲易(更换)太子。及(等到)燕(同“宴”,指宴饮),置酒(置办酒席),太子侍(侍奉)。四人从(跟随)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hào]白(雪白),衣冠甚伟(高大,壮美)。上怪(以……为怪)之,问曰:“彼(他们)何为者(宾语前置)?”四人前(上前)对(奏对),各言(说)名姓。上乃(于是)大惊,曰:“吾求(访求)公数岁(多年),公辟逃(逃避)我,今公何自(自愿)从(跟随)吾儿游(交往)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轻慢士人)善(喜欢)骂,臣等义(讲究义理)不受辱,故恐而亡匿(逃避)。窃(私下)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爱护士人),天下莫(没有人)不延颈(伸长脖子)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劳烦)公幸(希望)卒(始终)调护(调教辅佐)太子。”四人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已毕,趋(小步快走)去,上起(起身)去,罢酒(结束酒席)。竟(最终)不易太子者,留侯本(原本)招(招致)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评论者)或(有人)曰:“魏文式(扶轼)段干木之闾(乡里),秦兵为(因为)之不至(到达),非法度之功(功劳),虽(虽然)全(保全)国有益,非所贵(重要)也。”夫法度之功者,谓(说)何等(什么)也?养三军之士(将士),明(明确)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军队)非不锐(精锐),士众(士兵)之力非不劲(强劲)也,然而至于(到了)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好处)哉?使(假使)童子变(违背)孟贲[bēn]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拿着)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比得上)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施行礼教)尽敬(竭尽敬意),孟贲不忍犯(冒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振奋威力)。秦以(凭借)兵强,威(威武)无不胜。却军(退兵)还众(使众还),不犯(侵犯)魏境者,贤(以……为贤,敬重)干木之操,高(以……为高,尊崇)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商议)欲废太子,吕后患(担忧)之,子房教(之)以敬(恭敬之礼)迎四皓而厚礼(厚礼相待)之,太子遂安(安稳)。夫太子敬厚(敬重厚待)四皓,以消(消除)高帝之议,犹(犹如)魏文式(扶轼)段干木之闾,却(使退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期勇士。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