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民国时期中国尝试建立政党政治的重大事件,认识其实质和局限性,培养理解政治制度的形式和本质的能力了解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政治制度建设的史实,确立不同政治制度与历史背景的关系,培养时空观念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涵和历史依据,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教学过程设计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 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注:中华民国国旗为五色旗;改用阳/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元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①时间:1912年3月份②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维护革命成果③原则:国家主权在民、公民自由平等④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和美国1787年宪法⑤内容A、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与国务员共同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B、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大总统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正式生效注:国务员由内阁总理及各部总长组成⑥影响A、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B、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的灭亡和共和制的确立C、实际中广大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政治权利,也没有能够真正限制袁世凯(3)政党政治的尝试①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君主专制灭亡,各类政党和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注·民国初期的政党(仅作了解):民国初期大小政党和社团有300之多,大体上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和;其中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和共和党(拥戴袁世凯)为三大党;1912年8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及其他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理事长为孙中山,实际由宋教仁代理主持党务②实践A、国民党成立: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国会选举胜利: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将出任总理并组建责任内阁,这威胁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C、宋教仁案: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D、二次革命: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被袁世凯成功镇压③失败:镇压革命后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并就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④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以袁世凯为代表的的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的破坏;民众的民主意识淡薄袁世凯复辟帝制①舆论准备A、1914年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又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大权独揽B、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C、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美)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②复辟帝制A、1915年末到1916年初,袁世凯复辟帝制(废共和制,建君主立宪制),年号洪宪B、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独立并发动“护国战争”,南方各省也相继宣布独立C、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同年6月去世③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补充知识(仅作了解)A、张勋复辟:1917年在围绕是否参加一战问题上,国务总理段祺瑞与继任总统黎元洪爆发“府院之争”,张勋趁机率兵入京,再次解散国会,并拥立清废帝溥仪复辟,后被段祺瑞迅速镇压B、护法运动:1917年段祺瑞镇压张勋复辟后拒绝恢复国会,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党人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并与西南军阀合作发动“护法运动”,但遭失败2、国民党的军政、训政、宪政时期(1)国民党军政时期(仅作了解)①时间:1924——1928年②内容:用武力扫清障碍(进行北伐);委员合议制(国民政府委员会负实际责任)注·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延续;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权在民国民党训政时期①时间:1928——1948年②背景:1928年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③内容: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国民党代行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监督国务: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④评价:国民党所谓的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国民党宪政时期①时间:1948——1949年②背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③内容: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④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但最终挽救不了自身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内战时期(1)1927年9月末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1927年10月份毛泽东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3)1929年古田会议,再次重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4)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5)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为江西瑞金),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①制定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工农专政)②通过土地法(扩大了土地革命的打击面)、劳动法等法令③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排斥在外,反映了“左”倾思想的影响2、全民族抗战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扩大(2)内容①设立边区政府与参议会: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立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注: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此后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先后成立(仅作了解)②推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工农)、非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开明士绅)各占1/3(3)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3、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1)背景: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随着战局变化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扩大(2)内容①设立行政区:在解放区设立行政区,巩固新兴人民政权;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注:东北、华北、中南、西北行政区先后建立(仅作了解)②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京赶考)③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已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与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建立过程①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大表大会制度主要内容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常设机关③核心是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大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当家做主权力④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当时意义: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一化三改的顺利进行曲折发展①1957年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人民代表大会被削弱②十年文革期间,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和挫折恢复完善①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②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2宪法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许多重要进展: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并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现实意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建立过程: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2)主要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基本方针)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④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⑤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3)完善发展: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写入宪法(4)现实意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注·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仅作了解):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建立过程: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1954年写入宪法(2)主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宪法规定内行使自治权注: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仅作了解)(3)现实意义: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建立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首先发育于城市(2)主要内容: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确立过程①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②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主要内容①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及各方面体制有机结合起来③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④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⑤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国情(3)现实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③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政党政治与袁世凯复辟2、国民党的军政、训政、宪政时期;国民党代行政权、五院制、国民党监督国务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制度探索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2、全民族抗战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边区政府与参议会、三三制原则3、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行政区、西柏坡会议、《论人民民主专政》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课后反思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3、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