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一般性规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将这些改革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和爱国情怀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培养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设计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1)时代背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①经济上生产力:铁犁牛耕产生,促生了小农经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废除国家土地所有制,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②政治上A、礼崩乐坏(宗法制与分封制瓦解),诸侯混战,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B、传统的贵族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兴起C、兼并战争不断,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变法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变法国家及人物: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4)变法主张: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建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5)具体代表:秦国商鞅变法①时间:第一次BC356年;第二次BC350年②人物:秦孝公、商鞅③内容A、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税收和兵役来源)B、政治上: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贵族);实行什伍连坐制;迁都咸阳④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⑤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1)时代背景①439年北魏(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趋势加强②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人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内容①政治上:迁都洛阳(贵族死后不得归葬旧都平城);改革官制(百官分九品,每品分正从);推行三长制(基层政权组织);实行俸禄制;仿照汉族建立士族阶层②经济上:均田制、租调制③文化上:禁胡语、改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穿汉服、通汉婚、尊孔子影响①推动了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③加速统治集团内部腐败,也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3、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时代背景①北宋中后期面临严重的边疆压力和财政压力,国家积贫积弱(政府贫)注:北宋与辽、西夏长期对峙,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产生了冗兵问题。同时,政府机构重叠与官僚子弟入仕过滥,产生了冗官问题。养兵和养官耗费大量财政,再加上每年向辽、西夏的进贡,又产生了冗费问题(三冗问题)②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③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主要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变法失败,国家更待改革(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目的:富国强兵(4)内容①改革财政制度·富国(开源节流):注·具体举措(仅作了解):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②改革军事体制·强兵注·具体举措(仅作了解):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军器监法③改革官僚机构注·具体举措(仅作了解):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影响:实现了富国但强兵效果不好;加重人民负担,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发党争(6)失败原因(仅作了解)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核心利益②改革不是富民,且加重民众负担,得不到其支持③急功近利;政策执行不力;王安石任用非人④变法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4、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1)时代背景: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统治危机加深(2)人物:明神宗、张居正(3)内容①政治上:考成法(整顿吏制;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②经济上:一条鞭法(清丈土地;将田亩税、人头税和役银合并折银征收)③军事上: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仅作了解)(4)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暂时缓解;但其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9月(103天)(2)时代背景①国内A、政治上: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思想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著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翻译赫胥黎《天演论》思想特点 将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儒表西里、托古改制) 变法与图存相结合 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共同主张 挽救民族危亡;自上而下和平手段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②国际A、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与巩固,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为中国提供借鉴经验B、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形成C、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3)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4)内容(仅作了解)①政治上: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②经济上:工商立国、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文化上:废八股、建京师大学堂、派遣留学生④军事上:采用西式训练法及装备、设武备大学堂(5)结果: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它改革均被废止;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光绪帝被囚禁,康梁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仅作了解)(6)变法失败原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而皇帝也并未完全掌握实权②地主阶级顽固/守旧派势力强大③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社会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变法手段激进且单一(7)意义①政治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日后清政府的自我改革②经济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觉醒,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暴力革命转化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时间:1901—1911年(2)时代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内容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并设商部兵制:编练新军学制:1905年废科举,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预备立宪:1905年五大臣出洋→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组建皇族内阁(4)实质:政策是戊戌维新变法的延续并深入,目的是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政府统治(5)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困境,反而加快了革命爆发3、民国时期的各种改革(1)内容①整体上: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陆续推出改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各个方面,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在经济和教育领域②经济改革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鼓励性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进行币值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白银国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第二春③教育改革(仅作了解)A、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是中国首个资本主义性质学制;其中纵向学制系统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学制系统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B、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受到美式教育理念影响;普通教育实行六三三制,课程侧重实用,地方教育更具弹性,重视民间知识分子教育群体;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1)内容:1950至1952年在全国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解放了生产力,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政权2、过渡时期(1)内容①三大改造(1953—1956年)农业: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利润四马分肥注:公私合营(企业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国家和个人);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资本家股息红利·仅作了解)补充:三大改造的实质为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民主改革·构建三大政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注: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仅作了解)(2)意义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②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良好开端: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与中共八大召开①《论十大关系》:指要处理好农轻重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汉族与非汉族关系;党和非党关系等(仅作了解)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了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行的经济建设方针(2)曲折探索: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农业(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大炼钢铁;赶超英美)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生产资料高度公有(高级合作社);政社合一注:失误原因企图直接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犯了“左”倾错误(3)总结经验①1960年八字方针的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1962年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经验③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仅作了解)(4)取得成就①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骨干力量③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4、改革开放时期(1)开始标志: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①时代背景A、1976年文革结束;1976—1978年两年历史徘徊期B、1978年5月全国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纠正了长期束缚人们的“左”倾错误思想C、1978年末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后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②内容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C、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D、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意义A、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B、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2)伟大成就农村改革 1978—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按劳分配)2014年启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6年取消农业税2017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城市改革 1984年国企改革(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0、90年代逐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7年十五大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外开放 1980年设4个经济特区(深、厦、珠、汕);1984年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设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环渤海·1988年)20世纪90年代设沿江、内地和沿边开放城市(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2001年加入世贸;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放战略(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体制改革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2002年十六大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改革 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2014年提出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理论创新 邓小平理论 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三个代表思想 主要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7年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3)伟大意义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从古至今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仅作了解)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根本因素)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这两方面又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板书设计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3、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4、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百日维新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3、民国时期的各种改革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2、过渡时期:三大改造、构建三大政治制度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4、改革开放时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课后反思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3、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