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裂缝照进一束光,光亮指引人生路——《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中对地坛的景物描写。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母亲深沉的爱,探究母亲与地坛的共性。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思考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传承中华文化中超越自我的顽强精神。【教学重点】精读文本,描写地坛之景和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片段【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思考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传承中华文化中超越自我的顽强精神。【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二、情境创设。今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去世14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史铁生,学校摄影协会正在筹拍一部改编自《我与地坛》微电影,通过拍摄,回顾史铁生的人生之路,邀请同学们担任编剧。请从课文中选取描写地坛之景和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片段,写成拍摄脚本。三、课堂过程学习任务一:走进文本,朗读文段,找出描写地坛景物(3处写景)和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2处场景)的片段。(设计意图:检验学生预习效果)活动1:各小组发言,说一说本小组所找到的片段,本小组的其他同学齐读。活动2:各组小组长聚集讨论,选择本小组需要拍摄的片段,各小组所选片段不重复。学习任务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推动任务的完成,提升团结写作能力)活动1:各小组组员针对本组所选片段认真研读,共同探讨,分析片段。(提示:学生可以自行提出本组所要探讨的问题,也可以参照老师所给的问题提示)问题提示:1.写景片段:描写了地坛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他在想什么?2.写我与母亲相处的片段:描写了我与母亲相处的什么场景?对母亲的这一人物作了哪些细节描写?活动2: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讨论的成果,并说说小组拍摄此片段的理由和想法。1.分析描写地坛的景物片段:片段1:(第3自然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片段2:(第5自然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片段3:(第7自然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教师小结:最初失魂落魄的作者来到了被人遗弃的地坛,后来看到弱小的昆虫、沉静古柏,它们都顽强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由此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永恒,并从中找回生存的勇气和信心。2.分析描写我与母亲相处的场景片段片段4:(第10自然段)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片段5:(第15自然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教师小结:课文第十段有这样一句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其实母亲遭受痛苦是比我多的,但是母亲还是默默的隐忍着,包容着我,在这样的母爱下,我对生命的追求会更加强烈。任务三:小组讨论电影脚本,现场拍摄。(设计意图:学习成果检验,增强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活动1:现场拍摄“我与母亲”相处情景小片段,全班集思广益,群策群四、课堂小结:地坛形象、母亲形象二者都有共性,作者重获新生,在逆境中逐渐坚强,这不仅是地坛给予的,同时也是母亲给予的。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精神上的母亲,而母亲则是“我”生命中的地坛。五、课后作业每个人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地坛,请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属于你的“地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