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沉默与发声”导写及范文展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沉默与发声”导写及范文展示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沉默与发声”导写及范文展示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美国〕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沉默与发声”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文题所供三则材料都是先贤关于“沉默与发声”的名言,观点虽然不同,但有内在统一性。
第一则材料引用林语堂的话,认为如果只是用发声来对抗发声、用言语来回击言语,不如适时沉默,有时候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如果以第一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设置情境,对沉默的意义进行阐释:在境遇不佳、人生低谷时选择沉默,是一种克制、豁达;在面对非议、质疑时与其争论不休,不如沉默下来积蓄力量、强大自己;在信息洪流中、不知真相时选择沉默、不急于发声,等待真相水落石出;在涉及国家安全相关的领域,用沉默守护国家。可以说,沉默自有其力量。
第二则材料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话,主张人要“发声”,不要“沉默”。他认为相比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应该反对好人的沉默,因为沉默代表著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是一种遇事退缩、推诿畏惧的消极行为。该揭示真相时,选择沉默,是对事实的亵渎、对真理的侮辱、对正义的戕害,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如果以第二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设置情境,强调为正义发声,为真理呼号;面对自身或者他人权益被侵害,勇于发声,敢怒敢言;为时代发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勇于自荐,敢于担责。可以说,发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第三则材料引用《荀子》中的话,认为沉默和发声都是一种智慧,只要处理得当,有利于当时的情况,沉默和发声都是明晓事理的行为。这里进一步指出了沉默与发声的行动准则——“当”。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在何时(什么状态下)发声?在何时沉默?为谁发声?发声/沉默有何意义?发声/沉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考生要全面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准确把握核心概念间的辩证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对“沉默”和“发声”概念的理解避免出现偏差,特别是“沉默”,不能直接将其定义为“蓄力”“沉潜”“努力”等。
考生在选材时,可以从个人经历出发,回想自己在某些特定场合是选择沉默还是发声,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感受。除了个人经历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现象出发,分析沉默与发声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例如,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有些人会选择沉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声音无法改变现状;而有些人则会选择发声,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为社会进步尽一份力的责任……
参考立意:适时沉默,不畏发声;以沉默修炼己身,以发声捍卫良知;适时沉默,适时发声;适时的沉默,是无声的回击……
佳作展示
勇于发声展道义,适时沉默显智慧
荀子有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诚哉斯言!我们青年要勇于发声,以实际行动扶将倾大厦,挽既倒狂澜,发正义之声,行大义之道;亦要适时沉默,收敛锋芒,厚积薄发。
青年要敢于发声,剑指邪恶,担时代之责任。
纵观古今,邹忌直言进谏,以亲身经历劝齐王广开言路,察纳雅言,成就了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大好局面;鲁迅弃医从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横眉冷对千夫指,以笔为投枪匕首,直刺敌人要害;“朝阳大妈”敢于发声,将蝇营狗苟之辈送进法律之门,维护社会秩序。在当今时代,若少了敢于直言发声者,若少了积极作为的建设者,我们怎么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青年要审时度势,适当沉默,以厚积待薄发。
越王勾践会稽战败后,不甘沉沦,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以沉默之心积蓄力量,三千越甲终吞吴;众人质疑声将“汽修女孩”古慧晶包围,但流言击不倒她坚定的热爱,她不与他人争论,而是在沉默中学习技能,提高自身,最终获得国家劳动技能大赛一等奖。由此观之,“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我们在面临外界的压力时,不一定要立刻出声反击,更好的办法是以“风雪压我三两年,我笑风轻雪如棉”之姿,选择适时沉默,静心沉淀。沉默,并非逆来顺受、懦弱逃避,而是在洞悉全局、认清实际后,收敛锋芒,内敛含蓄,厚积薄发。
青年對外要有针砭时弊、敢于发声的勇气,对内也要有韬光养晦、修炼自身的静气。
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便捷而迅速,我们可借此打开自己的视野。看见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要勇于发声,也要适时沉默。面对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的现象,我们要敢于为真理呼号,秉笔直书,敢怒敢言,扫除不正之风;而当看不清全局、未知全貌时,我们当谨言慎行,不主观臆断,不盲从滥言,适当沉默,冷静判断。我们可以选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处事态度,亦可坚守“祸从口出”“沉默是金”的至理格言。我们应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或发声,或沉默。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喧嚣处适时沉默显智慧,于无声处勇于呐喊展道义。
点评
本文标题掷地有声,明确地表达了观点。开篇以材料中荀子的名言导入,点明青年要勇于发声也要适时沉默的观点,简洁有力。考生思维全面,对发声与沉默进行了辩证的思考与批判,层次清晰,语言老道,难能可贵。
热点素材
传播好声音
春节期间,广大网民积极发声、热情创作,展现了各地的乡土气息、民风民俗、人文底蕴,为春节期间的网络空间奉献了更多精品佳作,让远隔千万里的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新春乐趣、佳节欢腾。同时,“清朗·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对宣扬猎奇行为、违背公序良俗问题,散播网络戾气、煽动群体对立问题,炮制虚假信息、恶意营销炒作问题,色情赌博引流、网络诈骗问题,鼓吹炫富拜金、无底线追星问题,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等在全网进行了“大扫除”,守护网络一片清净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群众、丰富节日生活。
◆素材解读
每个网民都是网络空间的一分子,其言行、举止、倾向影响着网络风气。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并引导广大网民发布好作品、传播好声音,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是汇聚网络正能量的必要之举。只有让理性的声音多起来,才能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发声当有边界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正式公布。《规范(试行)》新增“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等条目,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职责使命,并增加了“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等要求。院士不仅要在专业领域上高人一筹,也要在科学精神上行为世范。此前,社会各界热议有的院士不当发声问题,其中就包含了对打着院士旗号参与商业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的担心。
◆素材解读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响当当的荣誉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院士更应将头顶光环作为肩头责任,保持科学家本色,恪守科学家本分,坚持实事求是,对非专业领域保持一份谦虚与敬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