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落花生【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习花生默默奉献的品质,懂得“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语言运用:理解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运用。思维能力:学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审美创造:学习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课前解析】关注文本:课文以花生映照人生,文章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关注结构: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作者的父亲希望孩子们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期望孩子们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体现了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关注描写:课文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略写“种花生”和“收花生”,详写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对话,没有雕琢和修饰,通俗易懂,父亲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亲切自然,平易质朴。【教学目标】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亩、播”等10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重难点)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亩、播”等10个字,会写“播种、吩咐”等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了解作者1.读谜语,猜一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引导:大家猜出来谜底是什么了吧?对,就是花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2 落花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个谜语写出了花生的特点,花生也叫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呢?大家课前查找资料了吗?谁来说一说?预设:花生幼苗出土以后,经过18—25天,就开始开花。开过花后的花柄接触到地面,就伸入土中。在土壤里,果实开始生长发育,长成饱满的花生。因此,人们又称花生为“落花生”。另外,花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2.介绍作者。过渡: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普普通通的农作物的名称作为自己的笔名呢 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2.指名读词语:半亩 吩咐 榨油 石榴 矮矮地3.认识“亩”。亩: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可换算为666.667平方米。思考:我们的教室大约是60平方米。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大约是5个教室。)(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估算“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体会后园中种花生的空地的大小。)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尝花生。(板书:尝花生)第3-15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了议花生。(板书:议花生)(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2.交流: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花了很多的笔墨,为什么 预设:课文是要借助落花生说明道理,而道理在议花生部分。教师小结:课文主要是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叙述上有详略之分,目的是要突出主旨。(板书:略 详)四、学习第1—3自然段边读1—3自然段,边思考问题:①写“种花生”和“收花生”时,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②为什么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1)读句子: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预设1:“我”从母亲的话里知道,这里本是荒地,而且姐弟几个又是第一次种花生,时间也仅仅几个月。这种结果当然令“我”感到意外。预设2:“居然”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收获了花生出乎“我们”一家人的意料。预设3:这意外的收获,也可以看出花生的好种,易活,生命力强。(2)读句子: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补充资料,帮助理解。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预设:因为父亲公务繁忙,能跟“我们”一起来吃花生非常难得。点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请你们的父亲”“实在很难得”也为后文父亲的出场以及他对孩子的教育打下基础。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课堂演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2.分角色朗读课文。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巩固生字新词回顾:这篇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过程?(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过渡: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花生”的内容。二、小组合作,聚焦核心问题1.默读思考:从第4—14自然段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教师相机指导,花生还可以做肥料和饲料。2.父亲说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分析相关语句后小结:父亲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是想强调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3.你对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怎么理解的?父亲是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人不要只看重外表,要做有用的人。(板书:做有用的人)小结:没错,这就是借物喻人,由花生的品质总结出做人的道理。追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教育“我们”?点拨:父亲的价值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的腐败,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也正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也会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求虚荣。4.想象父亲和“我们”对话时的情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角色,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第4—14自然段。朗读指导:对话中没有人物的心情、神态、动作等提示语,可联系第1自然段,读出大家种花生、收花生的喜悦,再揣摩父亲说话的语气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在读中体会大家对花生的喜爱。5.你是怎么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预设1:体面就是有面子、有身份。比较体面的人有衣着光彩的人、样子好看的人……预设2:好处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利的因素。像清洁工、义工、老农、边疆战士等,看着虽然不起眼,但一直在为他人和社会默默奉献。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作者心上,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就是为了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能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或体会加深理解,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三、读写结合,实践体验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物也像落花生一样能引发思考,让你想到身边的某些人?提示:可思考一下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如:由“蜜蜂”可能会想到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由“落叶”可能会引发“叶落归根”“生命轮回”“无私奉献”“自由快乐”等情感。示例:我想说像蜡烛一样的人。我们亲爱的老师,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设计意图:在练笔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课文写法。)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结构梳理、主题概括。2.课堂演练。3.布置作业:你身边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吗?拿起你的笔写一写他(她)的故事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把重点部分设立了三个环节,先是从文字表面看花生的特点和父亲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再是借助“借物喻人”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的原因;三是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花生与人物品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文章的写法。不足之处在于对文章中提到的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就不好吗?课堂中应当让学生大胆质疑,在思维碰撞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