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认可度”写作范文4篇【作文题】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下水作文】以“自我”预流,完善“认可度”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依靠“认可度”来判别事物的大数据时代。商品买哪家?看看淘宝店铺星级;中午吃什么?比比美团点评分数;电影看哪部?参考豆瓣网友吐槽……“认可度”反映出某一领域中的大多数人对某一事物的接受程度,是具有普遍性的共识。借助“认可度”进行判断,可以节省逐一调查和亲身试验的时间精力,大幅提升我们的工作生活效率。而且,有限的个人能力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广阔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依靠严谨科学的同行评议和受众反馈,才能做出更加准确公允的判断。更进一步,作为被判别者,其实也可以在“认可度”中更好地找准自我定位,借助反馈完善自我,服务大众,发挥出更大价值。这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双向循环,然而,现实中的“认可度”却不是那么无懈可击。大数据时代的“认可度”未必是真实的。当“认可度”成为吸引流量的密码和自我证明的铁律时,数据造假就在不经意间潜滋暗长。商家买通“水军”疯狂刷五星好评,意图提升自己在平台上的信誉和口碑;甚至某些学者为了更光鲜的论文影响因子指数,竟也做出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此时,盲信代表“认可度”的一系列数据只会引我们误入歧途。此外,不同群体、不同时空下的“认可度”有局限性。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科赫的“细菌理论”、梵高的“印象派”画作、尼采的“超人哲学”……每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或创见,都或多或少会遭到同时代大众甚至同行专家的抵制。如果这些先驱者们向一时一地的“认可度”低头而放弃自己的学说,如果时代不给予他们任何一点宽容,人类文明将倒退多少年?再者,过度依赖社会流行的“认可度”还会造成评价标准的庸俗化和单一化。大众“用拇指投票”,平台靠流量生存。微信公众号到处研究“10万+”点赞爆款的写作秘诀,以致“辣眼”文章充斥全网;B站变得“抖音”“快手”化,无脑短视频挤占高质量长视频的生存空间。即使是非商业性的教育事业,中高考分数、985/211升学率成为家长择校最重要的“认可度”指标,教育当中“育人”的价值却被一些人抛在脑后。这样看来,我们对“认可度”不可不保有一份警惕和理性。作为始终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回避对“认可度”的关注和运用。不过须知,“认可度”不是完全外在于我们的数据信息,而是一个在时空中与我们互动并变化着的指标。作为“认可度”的参考者和判别者,刚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可以借助已有的“认可度”信息建构自己初步的观察和理解,但逐渐熟悉乃至精通之后,就应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推动“认可度”标准的多元、更新和完善。作为被判别者,期待得到认可是人之常情,为了被理解而做出一些无伤大雅的亲民化调整亦是可取之道。但是,如果“和氏璧”迟迟未得人发现,坚持自我的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厄于陈、蔡,子贡劝老师“少贬”而取容于世人,孔子却更赞赏颜渊那句铿锵有力的“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取媚于一时一地的“认可度”,将“自我”的独立判断与坚守注入时代的大潮以期待未来,这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最终照亮着2500多年的后世天空,重塑了我们民族的“认可度”标准。我们虽然只是芸芸众生,但“认可度”的建构需要每一个独立“自我”的参与。愿每个人都能保有理性和热忱,以“自我”之涓埃“预流”,推动社会“认可度”的潮水滚滚向前。点 评:首先,本文有清晰的层次构思。在我们的教学中把这个作文题归为“社会现象类”,一般会对此概述现象、分析原因、分析影响、提出做法。一星的文章就是据此构思的。其次,文中有丰富的社会现象。1、4、5、6段中,都有大量与“认可度”相关多社会现象,为议论做了最有力的论据,也体现了本文的现实意义。我以为,这是社会现象类作文题写作的最有价值之处。最后,最让我欣赏的是结尾三段提出的“做法”。“做法”往往难以写出彩,往往就落到“寻找自己的认可”这样不痛不痒的口号上。而本文提出的做法则既丰富,又深刻,又切实。这一做法的前提,是倒数第4段提出的“认可度而是一个在时空中与我们互动并变化着的指标。”基于这一深刻的定义,文章又分为“判别者”与“被判别者”两层分别论述。进而以孔子的“不容然后见君子”升华全文,对“认可度”做出最有力的思辨。结尾回到每个人自身,自然而然得出“以自我预流,完善认可度”的结论。认可度先生传商品经济的浪潮席卷全国,事物琳琅满目,却也良莠不齐起来了。伪劣商品,虚假宣传,商人贪心也就罢了;连教书的、治病的、当父母官的,心思也都活络起来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唯一信得过的,还得是人民群众的“认可度”。“认可度先生”就出生在认可度最高的妇产科医院里,因此他天生就懂得这个道理。小时候,妈妈叫他去买早点,他一定选队伍最长的那家,排上一个小时也不喊累。上学时,他专挑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来读,有的书如《红楼梦》,厚厚的几大本,他也一点点啃完。高中了,他刷认可度最高的辅导书,参加认可度最高的活动——数学竞赛,还让家里花大价钱送他去上认可度最高的补习班。苦读多年,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能考上认可度最高的大学,读认可度最高、最热门的专业——计算机!互联网浪潮来啦!一毕业就有许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抢着要招他。当然,他选择了认可度最高的那家公司——“认可度”(是的,公司名就叫这个)。“认可度”是做搜索引擎的门户网站,而认可度先生要做的工作,就是对人们的搜索、点击、浏览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搜索结果做出合理的排序,所谓合理的排序也就是——让“认可度”更高的网站与信息,排在更上面。“众里寻他认可度”——这句“认可度”公司的广告语铺天盖地。一时间,全国人民都用“认可度”,这也使得其推出的“认可度排名”数据更多,更为可信,因而广受认可。“我一直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认可度先生荣升公司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无不感慨地说道,“我相信认可度,感谢认可度,今后,将由我来共创认可度!”自此过去了好些年,无事可记。不过近来,认可度先生的生活遇到了困难:挑选午餐时,认可度高的那几家饭店总是味道平平,而外卖软件上每家的认可度几乎都是满分,让他难以区分高下。挑选书籍时,大众认可度高的简直不知所云,专业认可度高的又太过深奥晦涩,让他难以判别好坏。日常新闻,他照例选择认可度高的官方媒体,却发现报道滞后,偶尔还与现实不那么吻合;而选择认可度高的自媒体,却发现不断反转,更是真假难辨。假期旅游,他照例选择认可度高的景点,到了那只见人山人海,物价疯涨,大呼后悔。就连“认可度”网站的“认可度排名”也不再可靠了。搜索引擎的用户变少,用户的看法不一致,更重要的是,排名可以竞价购买——没办法,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当年这家认可度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停滞,暮气沉沉。“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一定需要可信的认可度!”认可度先生决心改革,致力于打造一个最可信认可度的电商网站,“就叫‘认先生甄选’吧!”一年后,“认先生甄选”全平台上线了。它倾注了认可度先生的全部心血。电商中的所有事物,先经过大众认可度的第一轮筛选,又经过专业团队认证的第二轮筛选,最终还经过认可度先生的亲身试用。商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依据“全网最可信认可度”做出排名,用户只需据此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直接选购。“认先生甄选”一夜爆火!但却并非是以得到认可的方式。且看网友的留言:“最可信认可度”,一看就不可信!大家千万别信,我把认可度最高的食品都买了一遍,个个都踩雷!认先生甄选?认先生算个什么东西?别瞎说话。我听说当年他晋升公司高管,好像凭的是家庭背景。他背后有人!这个项目肯定是国家推出来的!怪不得,很多都是国产品牌。支持国货!支持“认先生甄选”!为什么要叫“先生”甄选?为什么没有“女士”甄选?……虽然评价好坏参半,但“认先生甄选”毕竟是火了,销量不断攀升。“这是怎么回事呢?”骂声一片却还能取得成功,认可度先生实在摸不着头脑。“认先生,火了就是认可呀!”一旁的董事“话题度先生”向他解释道,“现在人们表达认可的方式千奇百怪,不能只看好评。话题度、争议度、新鲜度、流行度、造梗度……这些都是认可度的表现。网上东西这么多,人家愿意多看你一眼,多讨论一句,就是对你的认可啦!公司决定继续往充满话题与争议的角度来打造这个品牌。”“这……这我不能认可!我要追求的是最可信的认可度。”“今天被认可的,明天就被抛弃。专家认可的,外行可瞧不上。官方认可的,民众偏要怀疑。多数认可的,少数偏要逆反。所谓认可度,就像你的名字一样,只是个符号,哪有可信与不可信之分?”“那人们该如何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其实人们也没有那么在意分类和高下的问题,他们只是希望能在百忙之中快速做出选择罢了。”“那如果我不愿意配合你们呢?”“认先生,我实在没想到你的观点这么落伍。所谓‘认先生’也不过是个谁都可以取代的符号罢了。”随着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浪潮,认可度先生失去了这份曾经最高认可度的工作。潮起潮落,属于认可度先生的时代结束了。下一位“先生”又会是谁呢?点 评:这篇小说里有日常生活的积累,有社会现象的积累,还有小说笔法的积累。前两种积累在文中俯拾即是,生动鲜活且处处扣题。最后一种积累我难以完全说清道明,但总感觉文中藏着《断魂枪》《差不多先生传》和《阿Q正传》的影子,而这些都来自同学们学过的课文或者做过的模拟卷中现代文阅读的选文。这篇小说有层层深入的巧妙构思,以记叙和描写来承载原本要通过议论表达的主旨。全文从“认可度先生”的出生、成长,写到互联网浪潮下他的生活、工作变化,其中隐含了对“认可度”的正面价值、负面问题,以及对当下时代异化、社会心态浮躁的反思。这篇小说还有质朴却又幽默的语言,这是一开始阅读就马上把我吸引住的一大要素。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笑,有时是忍俊不禁,有时是会心一笑,但笑完之后再回味一下却又觉得颇有意蕴。当然,写小说、评小说都不是我们所长,在内行方家看来菜菜的小说大概也有不少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这篇小说一定会在我们年级的学生中被竞相传看,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引信”,点燃同学们表达自我的热情和欲望。有了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吗?思想自由,打破桎梏①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认可度,是事物被人们广泛认可、支持的程度。②诚然,人们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具有合理性。比如,人们根据雇主认可度判别大学的高下,选择雇主更认可的大学,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层出不穷的排行榜、测评报告也反映了人们的需求。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认可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做出合适的选择,不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解析】诚然段,提出观点1:人们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具有合理性。举例论证,人们用雇主认可度判别事物的好坏,有利于职业发展。各种排行榜、测评报告反映了人们的需求,认可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做出合适的选择。③然而,认可度并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事物的价值高下。从客观原因看,首先,商家可能通过网络营销,制造商品“认可度”高的假象。其次,认可度也许只能反映事物的外在价值,不能反映事物的内在价值。人们若是用认可度判别事物的高下,就失去了独立发现事物内在价值的机会。【解析】③是然而段1,提出观点2:认可度并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事物的价值高下。③写客观原因,商家的网络营销,认可度只能反映外在价值不能反映内在价值。这是我和学生说的,分论点可以再分层次,写两个小论点。我不是不会写浅显的观点,我只是之前懒得写。这些主客观原因是很万能的套路,可以适用很多现象。④从主观原因看,再次,人们可能出于羊群效应下的从众心理,做出的判断不一样符合个人的需求。最后,网络时代屡见不鲜的回音室效应下,算法推荐不断推送人们更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更容易听到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听不到相反的意见。仿佛回音室一般,意见相近的声音会不断重复,一些异质的消息消失不见。人们可能错把回音室内的“认可”观点当作广泛、普遍的认可度,以致于做出错误的选择。【解析】④是然而段2,写了两个主观原因:羊群效应和回音室效应,这真的是很烂大街的写法,完全不用动脑子。羊群效应和乌合之众是从众心理的另一种说法,回音室效应是信息茧房的另一种说法。这根本不是真正的理论,就是装饰性的名词罢了。⑤进一步思考,即使认可度是真实的,认可度高的事物就是值得个人追求的吗?加缪在《局外人》中揭示了生活的荒诞,一整套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人生模板等着我们,告诉我们什么是认可度更高的事物。默尔索质疑,追求已经设定好的认可度的我们,是真的活着吗?我们活着的,不过是一个已经设定好的定义,如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所说:“每秒钟,每秒钟,每秒钟的意思只是每一秒钟”,时光飞逝,我们的生活却没有留下任何内容。【解析】⑤是思辨段1,提出观点3:即使认可度是真实的,认可度高的事物并非一定值得个人的追求。把2023徐汇二模“最优选择”的思辨段拿来用了。我之前说了,只要涉及到价值观,就可以用《局外人》。加缪:哎你们又拿我玩套路。⑥再进一步,人们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还可能陷入巨大的谬误。本质上,认可度是历史的产物,是过去的人们的普遍评价凝结而成的价值观念。然而过去的评价不代表适用于当下与未来。华夏文明是唯一的高级文明,是沉淀了三千年,晚清四万万人共同认可的观念。但1876年的西方工业文明早已超过了华夏农业文明,此时刘锡鸿根据过去的认可度判别文明,认为还是华夏文明更胜一筹,是错误地以过去的认可度为永远正确的依据。【解析】⑥是思辨段2,提出观点4:对认可度进行深入定义,认可度是过去的人们的普遍评价凝结而成的价值观念,不一定适用当下与未来,此时人们用认可度可能陷入巨大的谬误。⑦于是有人说,我们要独立思考,发挥自我主体性,不盲目依赖认可度,发现事物真正的价值。然而独立思考之后呢?认可度的桎梏就可以被打破吗?青年人赞美娜拉的独立思考、勇敢出走,但是鲁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娜拉走后怎样。鲁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彼时的娜拉走后只有两个结局:堕落或是回来。【解析】⑦是思辨段3,提出观点5:独立思考不一定就能打破认可度的桎梏。运用虚拟论敌,有人提出独立思考作为解决办法。独立思考是上海作文最万能的立意,我的套路写法也用了。本文接着追问。但是独立思考之后呢,认可度的桎梏就能被打破吗?不能。引用论证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娜拉独立思考了,发现了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勇敢出走。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是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娜拉只有2个结局:沦落风尘、卖身为生,不然就是在社会上活不下去,回到原来的家庭。⑦为⑧作铺垫,写独立思考的郭嵩焘。⑧与刘锡鸿相反,郭嵩焘独立思考了,勇敢地承认过去三千年的认可度不代表未来,华夏人应该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然而,作为先觉者的郭嵩焘绝望地呐喊,唤醒不了沉睡的刘锡鸿们。沉淀三千年、四万万人共同认可的观念不是轻易能撼动的。人们斥责郭嵩焘是勾通洋人、卖国求荣。直到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后,人们才清醒过来,认可华夏文明是真的落后了,而这时已经接近亡国的边缘。【解析】⑧是思辨段4,提出观点6:郭嵩焘个人的独立思考打破不了整个社会认可度的桎梏,沉淀三千年、四万万人共同拥有的认可度很难打破,人们甚至辱骂郭嵩焘卖国求荣。直到20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已经接近了亡国的边缘,人们才清醒过来,原来的认可度是错的。⑨人类的进步根本上来自于人类新的思想。创造思想的人并不是平均分布,有一部分人敢于突破认可度的桎梏,更善于独立思考,更能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比如郭嵩焘。但是因为晚清没有思想的自由,郭嵩焘的思想被残忍地扼杀了。如果他能自由传播他的思想,那可能就有越来越多人从铁屋中醒来,更早冲破过去三千年的认可度窠臼,更早认可西方文明的先进,更早认可华夏中心论是已经过时的观点,中国人就能够不蒙受那么多侵略的耻辱与痛楚。【解析】⑨是思辨段5,提出观点7:人类的进步根本上来自于人类新的思想,有一部分人更善于独立思考,但是没有思想自由,个人的独立思想会被残忍扼杀。晚明史、近代史是最让我哀惋痛惜的历史。如果郭嵩焘能够自由传播思想,越来越多的人醒来,或许就如鲁迅所说,有毁坏铁屋的希望。1853年黑船来航,日本才开始学习西方,经过明治维新,迅速成为亚洲唯一的列强。如果中国是在1876年醒来,而不是1895年才觉醒,中国人可能就不会蒙受那么多侵略的耻辱与痛楚。⑩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只有社会层面的思想自由,才能给予少数独立思考的人空间,才能打破不合理的认可度桎梏。【解析】⑩是怎么办段,引用《阿房宫赋》的以史为鉴。总结:只有社会层面的思想自由,才能给予少数独立思考的人空间,才能打破不合理的认可度桎梏。敢问“度”在何方不知从何时起,颗粒度、活跃度、满意度等成为成为职场流行语,“度文化”一度成为大公司的标配。认可度就是这标配之一。用认可度来判别员工,区分高下,已经是司空见惯。可是很少有人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认可度之“认可”,是主观层面的事情,是否符合客观事实,需要确认“谁来认可”以及“认可什么”两个问题。谁来认可?是垂直领导,还是直接下属?是吃瓜群众,还是毫无利益瓜葛的所谓第三方?苏轼认可度如何?乌台诗案,同僚群起而攻之;远贬黄州,一路知交尽掩门。此时让他们来做一份苏轼同志的认可度调查,得分几何?天纵奇才如彼,也很可能在认可度上栽上一个大跟头,而况芸芸众生?如果不能解决“谁来认可”这个大问题,认可度的可信度将直线下降。领导主导认可,则可能导致媚上欺下;下属主导认可,则可能培养媚俗讨好的老好人。那是否可以让“吃瓜群众”来主导?恐怕不行,一则吃瓜群众专业度不足,二则,如何在千万个吃瓜群众里挑选“认可人”也是一个事关公平的技术活。认可什么?则是认可度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隋炀帝贯通大运河,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假如之前都要搞一个认可度调研的话,这两项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是否能如期开工呢?大部分人只关心眼前的苟且,战略家才会看到诗和远方。我们不忍苛责这大部分人,因为,升斗小民的世界和眼界就在“老婆孩子热炕头”之间,这就是烟火生活。所以,你要认可什么?是眼前的苟且,还是长远的战略?眼前的苟且,无需认可,低头拉车、埋头生活就是了;长远的战略,不易认可,特别是不易得到普遍认可。“群聚而笑”韩愈的“今之众人”乃至“士大夫之族”,以从师为耻,何其鼠目寸光?再看看法国由反对加征燃油税而引发的“黄马甲运动”。此时,怎好奢谈“认可度”?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情,不一定就会有高认可度。屈原的“美政”如何?渔父不是一样劝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古人所谓“盖棺定论”,所谓“千秋功过,任人评说”,所谓“出水才见两脚泥”,庶几为此乎?如此说来,“认可度”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吗?也不尽然。按照逻辑学的“充足理由律”,“认可度”既然存在,就有其充足理由。认可度是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之一,便于判断一件事是否可行,一个人是否可靠。并且如果在选择“认可人”上慎重考虑及利益回避的话,认可度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同时,在这个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时代,量化的“认可度”,可以成为快速决策的重要参考。如果替孙悟空做一个认可度调研的话,一路降杀的妖精一定给出差评,动辄挨打的猪八戒不会给出好评,哪怕是受他保护的唐三藏恐怕也要给出桀骜不驯的评语,那孙悟空为什么还能荣升“斗战胜佛”呢?究其原因,恐怕是佛祖开启了“上帝视角”,对孙悟空的功过是非洞若观火,才对他予以高度认可。你我皆凡人,无法期待每一位“执剑人”都能开启“上帝视角”对我们“深思而慎取”,那么,对我们的认可度,“度”在何方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