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本节课我们正式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唯物论
唯物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第四课)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三课)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课)
主要讲物质、意识、规律的主要内容
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
(第五课)
价值观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六课)
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世界本质的脚步……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德)费尔巴哈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呢?
本框就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三个方面,说明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思维(人的意识)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物质世界)
物质性
物质性
是物质的
依赖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
整个世界
1、哲学上物质的含义及其唯一特性(18p)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17p)
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9p)
4、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概述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结合书本p17-p.21,自主预习以下内容
把以下东西进行分类,说说划分的理由
桌子
空气
食堂
风雨雷电
习思想
学习计划
聪慧广场
教育方针
校本理论
校长语录
紫外线
电磁波
结论: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
虫鱼鸟兽
风雨雷电
聪慧广场
电场 磁场
……
山川湖海
客观实在性
抽象概括
共同本质
具体、个别、个性
抽象 、一般、共性
物 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
哲学上的物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无限的, 具体的、暂时的,有限的,
联系 1. 物 质
物质具体形态
具体表现
抽象概括
注意: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2.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可知的,即物质能被人们所认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万事万物的共性。
是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一、物质
1.物质的含义:
2.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易错点拨: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不包括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日月星晨
B、党的二十大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粒子和场
F、动植物
H、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ADEFH
注意: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思考:天地万物是上帝或者神创造的吗?
如果不是,那么宇宙、地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
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磁场、阳光、梯田……
----构成要素是物质的
---各种运行规律是物质的
---各种变化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
今天我们能上天、能入海,再次证明了自然界不是神创的,是物质的。
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转基因食品、飞机、铁路、桥梁,人工降雨……
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观点。
人改造自然界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和规律,不可能随心所欲凭空创造。自然界仍然是客观的、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历史上,塞罕坝地区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清朝康熙年间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狩猎之地,但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垦伐木,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出现了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在塞罕坝走上几天,甚至都见不到一棵树,人们形容这里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1962年,国家决定建设国有林场,回复被破坏的植被。塞罕坝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这片112万亩的林海给京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这给予我们改造自然有什么启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结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哲学原理: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这表明( )
①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服从自然才能战胜自然,让位自然、回归自然就能实现人类福祉
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在征服自然中成为世界的主宰
④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2.2024年2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通过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特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未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将可能探测到更多的千万亿电子伏特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的加速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这一发现说明( )
①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②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自然界事物的存在需要人类的科学发现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小组讨论:证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起源、构成要素来思考)
女娲造人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的三要素:劳动主体(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③生产方式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因素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客观的
物质的
生产关系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生产力
3.从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因素。其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如:”大跃进“以失败告终!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如:“吃大锅饭”和平均分配,以失败告终。
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由此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总结: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哲学原理: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规律
方法论: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是由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必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它。这表明(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B
2.中国科学家基于对一枚人属头骨化石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古人类。因化石在黑龙江发现,科学家将这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经研究推测,这枚龙人头骨距今14.6万年至30.9万年之间,脑容量有1420毫升,属于一名约50岁或更年轻的男性,已拥有相当高的智力水平,他非常强壮,适应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以狩猎、采集,甚至捕鱼为生。这说明( )
①劳动在人类形成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人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③自然界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④地理环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3.走进校园农场,种下春天的希望;烹饪一餐美食,与亲友一同分享;参加实习实训,领悟工匠精神……“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各地各校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播种希望,收获果实。重视加强劳动教育是基于( )
①劳动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③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④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须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B
【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物质性,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②④符合题意;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①③表述错误。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产生来看:
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第三阶段
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四阶段
人类的意识产生
人脑出现,从此出现了高级反映形式人类意识。
动物心理已具有
初步综合和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一切事物相互作用
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第二阶段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岩石风化
植物向阳
动物表演
人类思维
物 质 基 础
意 识 产 生
意识产生四个阶段
前 提
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根源于物质
人一定都有意识吗?
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并捕获了两个狼孩,她们刚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晚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只知道饥饿的时候觅食,饱的时候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行走。
思考:狼孩有没有人的意识?这说明什么道理?
启示:人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一但脱离了人类社会,人不会形成意识。
思考:为什么人只有在社会中才会产生意识?
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劳动和
社会交往
促进
劳动,需要制造和使用工具
劳动及社会交往,需要交流
劳动及社会交往,接触的事物增多
→促进了人脑的生成
→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1.意识的产生:②意识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思考:动物能是否具有意识?为什么?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大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大脑
≠动物脑
≠电脑
人脑
≠人工智能
注:
①没有人脑,一定不会产生意识
②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狼孩)
ChatGPT,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 ,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
思考:机器人有意识吗
智能机器人是人创造出来的,所有程序都是人为输入,能模仿人类思维,但本质上不
是人,不具备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所以没有自主意识。
针对前两天的极端现象,很多人对于这些现象形成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也有人认为这是神对人类的惩罚,这样的一些看法就是我们的意识,那这样的意识的是对什么的反映呢?
3.内容上看: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
(电闪雷鸣)
客观存在
(反映物质也可以对思想反映)
人脑
(加工厂)
意识
(形成不同看法)
生活、实践
进入
加工
形成
(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也有人认为这是神对人类的惩罚
(人脑反映)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认识)
注意:1.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的反映可能是不同的。这说明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意识人脑都是对客观存在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和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来源是唯一的是实践(所以意识或者认识来源某个理论、来源于思考都是错的)。
3.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主观不符合客观。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主观与客观相符。)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结: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根源于物质
哲学原理:
1.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2.物质基础/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内容: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
哈尔滨冷资源变热经济的成功,拔苗助长的失败给予我们意识什么启示?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有正确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要求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树立正确的意识。
总结: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根源于物质
哲学原理:
1.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2.物质基础/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内容: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一切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使主观与客观相符。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错觉。比如,两个处于中心的圆圈,很多人都会觉得第二幅图的中心圆圈会更大一些,但是其实两个中心圆圈是一样的大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意识受一定条件影响会出现歪曲的反映
②错觉是离开了客观存在的错误的意识
③意识是大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错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1.2024年1月11日,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吉祥物发布。吉祥物“滨滨”和“妮妮”原型是出生于黑龙江的小东北虎,寓意“哈尔滨欢迎您”。吉祥物面部特征参考了北方特色的传统民俗玩具布老虎,耳朵和额头上的装饰,借鉴了哈尔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的视觉语言。材料说明( )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吉祥物的创作来源于设计者的灵感
②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吉祥物形象展示了东北人民的热情
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吉祥物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意识是对物质的如实反映,吉祥物真实反映了东北虎的形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①:物质决定意识,吉祥物的创作来源于实践,①不选。
②③:吉祥物“滨滨”和“妮妮”,寓意“哈尔滨欢迎您”。吉祥物面部特征参考了北方特色的传统民俗玩具布老虎,耳朵和额头上的装饰,借鉴了哈尔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的视觉语言,这表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吉祥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展示了东北人民的热情,②③入选。
④: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如实反映,④不选。
故本题选C。
C
2.电视剧《人世间》展示了中国社会近50年来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与复杂,塑造出众多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创业者等人物群像。这部接人间地气、充满人间至情的作品让亿万观众指点追剧。由此可见( )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剧的创作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主创人员的匠心制作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该剧蕴含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主流价值观的精神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该剧真实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经历的变革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该剧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3.2023年最火的人工智能莫过于ChatGPT,它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翻译、代码,写论文等任务。水平比一般人还强。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在智能上整体沦陷?其实不然,收集数据模拟智能是人和动物天生都比较缺乏的,但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感知智能,无法形成情感。这表明( )
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由于意识在漫长形成过程中的天然缺陷,人类无可避免受到智能机器威胁
③人工智能是人的思维器官的延伸,能弥补人类在某些智能上的缺失
④人工智能缺乏意识,人工智能将永远不会超越人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①正确;上述论断不是强调人类无可避免受到智能机器的威胁,②不选;机器人在运算智能上有优势,这表明AI智能是人的思维器官的延伸,能弥补人类在某些智能上的缺失,③正确;机器人没有人脑,人工智能根本就没有意识,④不选。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构成、发展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2.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P21
原理
方法论要求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课文小结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
2、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地、人、生
1、意识的产生——自然界、人类社会
3、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2、哲学的物质概念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易错易混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 )
提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因此意识来源于大脑( )
提示:×。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意识来源于实践。
3.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提示:×。不管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 )
提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4.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诗词的创作源于作者的内心感悟。( )
提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诗词的创作属于意识,它源于实践。
5.科幻作品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
提示:×。科幻作品属于意识,它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
6.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
提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7.意识本身根源于物质,要求客观与主观相符。( )
提示:×。正确的意识要求主观与客观相符
2..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以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我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合理性。
答: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国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受客观规律的支配;“绿色发展”是深刻体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②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方法论)。针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清醒认识。(材料分析)
提醒,哲学类大题大题思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