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单元教学目标:
①了解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②了解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③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理解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课时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①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问题;
②结合教材以及历史地图,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脉络;
③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重大影响及不同国家的应对策略,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⑤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树立全球意识、责任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评价目标
水平1:
(1)能够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和结果。
(2)能够了解“当代”是指冷战后,通过历史地图识别苏东剧变和欧盟发展的相关信息,能够知道划分国际格局演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3)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例子,并说明其史料类型。
(4)能够说出世界多极化的基本状况;能够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进程。
(5)能够知道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学会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水平2:
(1)能够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和结果。
(2)能够运用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等术语描述国际格局演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能够利用表格梳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3)能够搜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相关文字史料,与生活事例比较分析,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的不同价值。
(4)能够知道“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新技术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
(5)能够认识到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的整体。能够知道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学会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水平3:
(1)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世界多极化本质上是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2)能够运用利用表格梳理国际格局演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各个阶段的原因和表现并加以概括和说明。
(3)能够搜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相关文字史料,与生活事例比较分析,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的不同价值;并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4)能够理解“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能够理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5)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水平4:
(1)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本质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能够独立划分国际格局演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并能够自主设计表格梳理其各个阶段的原因和表现并加以概括和说明。
(3)能够搜集不同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态度,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其缘由;并恰当地运用相关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4)能够深刻理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使人类社会更加相互依存,从而理解其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关系。
(5)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世界意识。
三、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本质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和结果
时空观念:能够了解“当代”是指冷战后,通过历史地图识别苏东剧变和欧盟发展的相关信息,能够知道划分国际格局演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史料实证:能够搜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相关文字史料,与生活事例比较分析,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有不同价值;并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重大影响及不同国家的应对策略,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世界意识。知道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学会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四大特点,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难点:美国的一超独大与当今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并存,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影响。
五、教学思路
把本课放在整个世界现代史“命运与共的世界”中,以动态变化的学习方法研究世界历史,从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到20世纪下半叶世界,再到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风云变幻。 本课以“当今世界的情形和我们未来的方向”为主题,通过“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文化多样性更加突出”为线索贯穿本课教学。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面对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当今世界的情形和我们未来的方向”。说一说近代以来国际格局是如何演变的?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兴起)
3、苏联解体后: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能力层级:水平1能够知道划分国际格局演变的几个阶段。
设计意图:把世界历史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全球视野下看复杂多维的世界面貌,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
环节一: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
任务一:
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具体表现。
①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
②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③俄罗斯推行多极化外交,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④日本保持经济大国,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
⑤中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⑥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材料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改变西方国家主导全球治理的格局。新兴经济体从经济到气候,从打击海盗到防止核扩散等问题上,都拿出了自己的行动方案,发出了更多的新兴经济体的声音。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变化,决定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②政治:国际政治民主化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③科技:新一轮的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为多极化深入发展,提供更充分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④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多极化深入发展。
材料: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世界权力的分散化和民主化,代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当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走向多极化时,意味着世界一切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社会主义、第三世界以及一切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和平等的力量在进一步壮大,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霸权主义的扩张势头。而多极格局的发展恰恰又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同步,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根本改变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齐世荣 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①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③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能力层级:
水平1能够说出世界多极化的基本状况;
水平3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世界多极化本质上是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能够认识到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的整体。
设计意图:对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的表现、原因、影响的学习。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学会在阅读教材和材料中,突破思维局限,进行创新思考和深入分析问题,深层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环节二: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任务二:1、按照经济全球化从自发、无序到体系化、制度化,再到迅猛发展的三个阶段,梳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脉络。
第一阶段:新航路开辟至二战前,经济全球化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
①起源: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②发展:20世纪初,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三大机构的成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③促进:二战后建立IMF、WB、GATT,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推动:20世纪70年代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主要推动力量;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⑤新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世贸组织(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⑥时代潮流: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
2、材料: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不仅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而且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
---摘编自张书琛《从工厂到市场再到场是合一: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②制度保障: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③和平环境: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
④主要力量: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的推动;
⑤加速器:经济区域集团化推动;
⑥条件:现代交通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技术手段。
3、☆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写道:“材料: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机会越来越平等……全球各地之间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贸易的疆界已经被铲平,我们的经济可以延伸到任何的地方,技术、人员、资本在自由的运行,用他们的方式达到平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也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实质。
(1)影响:
①对整个世界而言:推动世界经济日益繁荣;各国经济依赖性增强;
②对发达国家而言:有利于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双刃剑——机遇和挑战
机遇:引进资金、技术等,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挑战:西方高污染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经济全球化中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1)问题:“逆全球化”现象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比较突出地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出外打工谋生的人纷纷回流返国、外资大举撤出、贸易额大减、保护主义抬头等,使多个外向型经济体面临沉重打击。
在资本主义大国如美国、英国等都有这种现象,如英国脱欧,美国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
(2)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以诚相待,普惠共享,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①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③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生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④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着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概况。(填写表格、小组展示)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时间 1993 1994
成员国 美、加、墨 东南亚10国
成员差异 发达国家占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占大多数
合作领域 经济
性质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贸易合作论坛性经济组织
能力层级:
水平4☆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经济全球化本质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能够独立划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并能够自主设计表格梳理其各个阶段的原因和表现并加以概括和说明。
☆能够搜集不同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态度,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其缘由;并恰当地运用相关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世界意识。
设计意图:
用“问题链”激活“历史判断力”,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探究能力。通过设置情境,不断提供给学生材料、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研究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像个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历史学科不能只教历史,而是要通过历史的现象,抵达社会认知的本质。
环节三: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任务三:
1、说一说什么是社会信息化,你了解的社会信息化有什么特征?
(1)含义: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特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认识社会信息化的利与弊?
(1)因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工业化为社会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③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社会信息化的现实需要。
(2)利与弊:
①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捷的生活,加强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全球化;
②社会信息化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
③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④社会信息化影响到个人隐私及生命财产安全;
知识引领:☆社会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各国应加强保护国家与个人的信息安全
学习拓展:社会信息化是一场新技术革命
主要内容:
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输手段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信息传输手段的现代化,又以现代信息网络建设为核心,现代信息网络以其速度快、容量大等特征,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2、三个层面
①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
②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
③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
3、四个阶段
①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
②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
③企业信息化阶段。
④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能力层级:
水平3☆够搜集社会信息化的相关文字史料,与生活事例比较分析,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的不同价值;并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设计意图:
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信息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学科探究方法。教师通过教学创新,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获得的是真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技巧。历史教师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落实到价值认识,在教和学中,师生共同进步和提升。
环节四:文化多样性更加突出
任务四:
1、(1)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
(2)(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3)各国的做法:
(4)中国的态度:
2、结合课本“学思之窗”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需要全人类来保护;
文化多样性不仅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推动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推动各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而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要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能力层级:
水平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文化多样化的例子,并说明其史料类型;
水平2能够认识到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的整体。能够知道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学会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设计意图: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需要全人类来保护。历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能仅把目光放在学科内,还要把学科知识与现实建立联系,这对学生来说价值更大。
本课小结: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整体认知历史问题,有化繁为简的学习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当今世界大势。历史学科虽然是研究过去的学科,但它面向的是未来。希望帮助学生通过了解过去,来更好地解决未来的问题。历史学习还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观形成,参与学生们的人格塑造,这是一名历史教师的初心所在。
七、目标检测:
1、(2023.浙江)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 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 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 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2、(2023.浙江)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 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 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 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应有之意
板书设计: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
1、政治:多极化
2、经济:全球化
3、社会:信息化
4、文化:多样化
九、作业设计:
(2023·海南高考·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7分)
结束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用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责任把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各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正能量,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