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7:《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含答案)+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7:《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含答案)+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学案7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谏太宗十思疏》
1
一、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答案 长(生长) 根本(树木的根,本,树根) 浚(疏通水道) 必积其德义 理(治理) 明哲(明智的人) 当(主持、掌握) 崇(推崇) 休(喜庆、福禄) 戒奢以俭 胜(克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凡百(所有的) 景(大) 殷忧(深深忧虑) 有善始者实繁 克(能够) 盖(表示推断) 必竭诚以待下 物(与“己”相对,指他人) 行路(路人) 董(督察) 振(同“震”,威吓) 以(介词,用,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怨不在大 人(即“民”,人民) 载舟覆舟 可欲(想要的东西) 作(建造,兴建) 则思知止以安人 谦冲(谦虚) 牧(养) 下(居于……之下) 盘游(游乐) 则思慎始而敬终 壅蔽(被堵塞蒙蔽) 想谗邪 黜(排斥) 恩所加 以(连词,表顺承)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弘(光大) 简(选拔) 能(有才能的人) 效(奉献) 可以尽豫游之乐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都是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化(教化) 亏(毁坏,减损)
二、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答案 振 震 威吓
答案 1.树根。2.帝王。
(二)古今异义
答案 3.放纵感情,含贬义。4.路人。
答案 5.把……当作。6.为什么一定。
答案 ①安定,安稳 ②安逸,安适 ③疑问代词,哪里 ④抚慰,安抚 ⑤徐徐,悠闲的 ⑥疑问副词,怎么
(三)一词多义
1.安
答案 ①忠诚,诚实 ②信任,相信 ③信用 ④真实,不虚伪 ⑤音讯 ⑥随便,随意 ⑦确实,实在
2.信
答案 ①掌握,主持 ②对着,面对 ③过去的某一段时间 ④判处,判罪 ⑤应当 ⑥当作 ⑦适合,适应
3.当
答案 ①为什么,什么原因 ②为什么,怎么 ③作宾语,哪里,什么 ④作定语,什么,哪里 ⑤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
4.何
答案 1.居……之下
2.表面上;内心里
(四)词类活用
答案 ①重任、重权 ②重位 ③邪恶的小人 ④奸恶的小人 ⑤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⑥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可能
3.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 4.①使……牢固 ②使……安宁 ③使……端正
5.①以……为乐,喜欢 ②以……为忧,担心
4.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
答案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五)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________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
(六)成语积累
1.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载舟覆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择善而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善始善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垂拱而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2.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3.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5.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6.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答案 1.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七)名句默写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中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5.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6.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4.《谏太宗十思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谏太宗十思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
答案 7.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会人尽其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司马谏议书》
2
一、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答案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窃(这里作谦辞,私自) 以为(认为)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操(持) 术(方法、主张) 聒(语声嘈杂)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略(简略) 重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厚(重) 卤莽(傲慢无礼) 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原委) 冀(希望) 名实(名义和实际) 怨谤(怨恨,指责) 议(讨论、审定) 修(修订)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举(施行) 以(连词,来) 辟(批驳) 难(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前(预先) 以(把) 恤(顾念,忧虑) 同(附和) 媚(献媚) 于(向) 善(好事) 乃(却) 寡(少)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迁(迁都) 胥(相互) 非特(不仅) 为(因为) 度(计划) 度(考虑)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责(责备) 以(因为) 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事事(做事) 为(做法) 而已(罢了) 知(知道,引申为领教)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词) 向往(仰慕)
答案 卤 鲁 粗疏
二、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答案 1.指书信往返。2.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二)古今异义
答案 ①制度,法度 ②计划 ③考虑 ④限度 ⑤度过 ⑥次
(三)一词多义
1.度
答案 ①再,又 ②回答 ③回来,回去,在此与“反”连用,指书信往返 ④恢复 ⑤报复
2.复
答案 ①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看见 ③相当于“我”“自己”,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 ④召见,接见 ⑤露出
3.见
答案 ①知道,了解 ②接受,领教 ③认识,识别 ④知识 ⑤执掌 ⑥朋友
4.知
答案 ①连词,表承接,那么 ②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③那,这 ④连词,表假设,如果,那么 ⑤副词,就是 ⑥连词,表前后两句并列,就
5.则
答案 1.①施加恩惠 ②做,从事,办理 2.谄媚,巴结 3.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四)词类活用
答案 1.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五)名句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答案 6.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这样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0.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学案7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臣闻求木之长[________]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欲流之远者,必浚[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________。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理[____________],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____________]乎!人君当[____________]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____________]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____________]。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德不处其厚,情不胜[____________]其欲,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______________]元首,承天景[______________]命,莫不殷忧[______________]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能克[____________]终者盖[____________]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________;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____________]。虽董[__________]之以严刑,振[__________]之以[__________]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____________,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____________]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高危则思谦冲[____________]而自牧[____________]惧满溢则思江海下[____________]百川,乐盘游[____________]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__则思正身以黜[____________]恶,________________则思无因喜以[____________]谬赏,罚所及____________。总此十思,弘[__________]兹九德,简[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______________]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________,可以养松、乔[____________]之寿,鸣琴垂拱[______________],不言而化[______________]。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____________]无为之大道哉!
二、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____同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振 震 威吓
(二)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路。
5.三驱以为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6.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________________
②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
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___
④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________________
⑤安步以当车________________
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____
2.信
①信者效其忠________________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________________
③直前诟虏帅失信________________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________________
⑤惊鸿去后,杳无音信________________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________
⑦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________________
3.当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________________
②盛夏之时,当风而立________________
③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
④(蒙)毅不敢阿法,当(赵)高罪死________________
⑤苍天已死,黄天当立________________
⑥安步以当车________________
⑦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________________
4.何
①今守之而不足,何也?________________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________________
③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________
④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
⑤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思江海下百川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________________
②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
③想谗邪________________
④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
⑤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
⑥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
4.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
②知止以安人________________
③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
5.意动用法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
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________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
(六)成语积累
1.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载舟覆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择善而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善始善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垂拱而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名句默写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中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谏太宗十思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会人尽其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司马谏议书》
一、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某[__________]启[__________]:昨日蒙教[__________],窃[__________]以为[__________]与君实游处[____________]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____________]之术[____________]多异故也。虽欲强聒[__________],终必不蒙见察[__________],故略[____________]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__________]蒙君实视遇[__________]厚[________],于反覆不宜卤莽[__________],故今具道[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冀[____________]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____________],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____________]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____________]法度而修[________]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________],不为侵官;举[__________]先王之政,以[____________]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____________]邪说,难[____________]壬人[____________],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________]前[____________]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__________]不恤[__________]国事、同[__________]俗自媚[__________]于[__________]众为善[__________],上乃[____________]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__________],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盘庚之[__________]迁[__________],胥[________]怨者民也,非特[__________]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________________]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度[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而后动,是[____________]而不见可悔[____________]故也。如君实责[____________]我以[____________]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____________]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____],守前所为[____________]而已[____________],则非某之所敢知[____________]。
无由会晤,不任[____________]区区[____________]向往[____________]之至!
二、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同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三)一词多义
1.度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
②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
③度义而后动________________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
⑤猿猱欲度愁攀援________________
⑥崔九堂前几度闻________________
2.复
①不复一一自辨________________
②不敢出一言以复________________
③于反覆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_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____
⑤有北面复匈奴之志________________
3.见
①终必不蒙见察________________
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________________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________________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________
⑤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
4.知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________________
②则非某之所敢知_________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
④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
⑤子产将知政矣________________
⑥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________________
5.则
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______
②某则以谓________________
③则固前知其如此也________________
④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__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_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兴利除弊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这样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学案7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
长(生长) 根本(树木的根,本,树根) 浚(疏通水道) 必积其德义
理(治理) 明哲(明智的人) 当(主持、掌握) 崇(推崇) 休(喜庆、福禄) 戒奢以俭 胜(克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凡百(所有的) 景(大) 殷忧(深深忧虑) 有善始者实繁 克(能够) 盖(表示推断) 必竭诚以待下 物(与“己”相对,指他人) 行路(路人) 董(督察) 振(同“震”,威吓) 以(介词,用,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怨不在大 人(即“民”,人民) 载舟覆舟 可欲(想要的东西) 作(建造,兴建) 则思知止以安人 谦冲(谦虚) 牧(养) 下(居于……之下) 盘游(游乐) 则思慎始而敬终 壅蔽(被堵塞蒙蔽) 想谗邪 黜(排斥) 恩所加 以(连词,表顺承)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弘(光大) 简(选拔) 能(有才能的人) 效(奉献)
可以尽豫游之乐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都是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化(教化) 亏(毁坏,减损)
二、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振 震 威吓
(二)1.树根。2.帝王。3.放纵感情,含贬义。4.路人。5.把……当作。6.为什么一定。
(三)1.①安定,安稳 ②安逸,安适 ③疑问代词,哪里 ④抚慰,安抚 ⑤徐徐,悠闲的 ⑥疑问副词,怎么
2.①忠诚,诚实 ②信任,相信 ③信用 ④真实,不虚伪 
⑤音讯 ⑥随便,随意 ⑦确实,实在
3.①掌握,主持 ②对着,面对 ③过去的某一段时间 
④判处,判罪 ⑤应当 ⑥当作 ⑦适合,适应
4.①为什么,什么原因 ②为什么,怎么 ③作宾语,哪里,什么
④作定语,什么,哪里 ⑤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
(四)1.居……之下
2.表面上;内心里
3.①重任、重权 ②重位 ③邪恶的小人 ④奸恶的小人 
⑤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⑥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可能
4.①使……牢固 ②使……安宁 ③使……端正
5.①以……为乐,喜欢 ②以……为忧,担心
(五)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六)1.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2.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3.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5.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6.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七)1.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4.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5.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6.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7.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答司马谏议书》
一、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窃(这里作谦辞,私自) 以为(认为)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操(持) 术(方法、主张) 聒(语声嘈杂)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略(简略) 重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厚(重) 卤莽(傲慢无礼) 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原委) 冀(希望) 名实(名义和实际) 怨谤(怨恨,指责) 议(讨论、审定) 修(修订)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举(施行) 以(连词,来) 辟(批驳) 难(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前(预先) 以(把) 恤(顾念,忧虑) 同(附和) 媚(献媚) 于(向) 善(好事) 乃(却) 寡(少)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迁(迁都) 胥(相互) 非特(不仅) 为(因为) 度(计划) 度(考虑)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责(责备) 以(因为) 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事事(做事) 为(做法) 而已(罢了) 知(知道,引申为领教)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词) 向往(仰慕)
二、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卤 鲁 粗疏
(二)1.指书信往返。2.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三)1.①制度,法度 ②计划 ③考虑 ④限度 ⑤度过 ⑥次
2.①再,又 ②回答 ③回来,回去,在此与“反”连用,指书信往返 ④恢复 ⑤报复
3.①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看见 ③相当于“我”“自己”,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 ④召见,接见 ⑤露出
4.①知道,了解 ②接受,领教 ③认识,识别 ④知识 
⑤执掌 ⑥朋友
5.①连词,表承接,那么 ②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③那,这
④连词,表假设,如果,那么 ⑤副词,就是 ⑥连词,表前后两句并列,就
(四)1.①施加恩惠 ②做,从事,办理 2.谄媚,巴结 3.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五)1.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3.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6.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0.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