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高中思想政治学科——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目 录CONTENTS课外作业课前预习学习目标课堂小结考点突破Part.01课前预习请结合教材和一轮备考资料的自主学习内容开展课前预习。Part.02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考什么 怎么考 怎么备考1.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理解质量互变规律; 3.把握适度原则。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关系 2.质量互变规律 3.把握适度原则 选择题、主观题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质量互变规律。Part.03考点突破议学情境:【75年,换了人间】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我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75年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75年弹指一挥间,神州大地换了人间。探究:结合材料,运用量变和质变的知识,阐述你对“75年弹指一挥间,神州大地换了人间”的认识。提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要重视量的积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砥砺前行的“长征”;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要抓住关键期,促成质的飞跃。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进入新时代,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目前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③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75年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践探索中一步步变为现实。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质 量含义与事物的关系联系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②质和量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③质、量都离不开特定的事物。“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①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②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①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你)②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区分相同事物的依据)基本状态 量变 质变区别 变化指向变化状态变化结果根本区别辩证关系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质变→新量变……)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根本性质的变化渐进性、连续性(静止状态)飞跃性、间断性(运动状态)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物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在度的范围之内超出度的范围2.质量互变规律3.遵循质量互变规律要求 (方法论)意义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坚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哲学方法论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反对优柔寡断)。③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得中”)(防止“过”和“不及”)。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飞跃性区别 含义表现联系 在现实中出现了新事物(质变)。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量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①渐进性与连续性包含着飞跃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连续性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②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拓展深化连续性、渐进性和间断性、飞跃性1.(2024·中山模拟)2024年,“嫦娥工程”迎来20周年。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嫦娥五号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中国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又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中国探月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②科学实验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③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④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对于事物的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针对性限时训练2.(2024·珠海模拟预测)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各地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辩证思维角度,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产业的发展要坚持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②不放弃传统产业就要求从整体上肯定传统产业③对传统产业的认识应从思维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④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体现了动态性的辩证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针对性限时训练3.(2024·广东佛山·二模)2024年1月9日,我国科学家领衔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这项突破性研究为人类进一步研究肢体发育的详细调节机制、肢体发育异常的细胞生理机制,乃至更广泛的发育和再生过程中细胞命运调节机制和空间位置建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表明( )①人类肢体发育的研究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实践的内容和水平受制于一定历史条件③人类肢体发育研究呈现出质量互变状态④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针对性限时训练4.(2024·广东·一模)2023年9月,习近平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与该概念相关的表述有: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当前的国际竞争,或者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或者说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只有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生产力迭代升级。据此可推断出( )①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中包括两个传递性的关系判断②生产力从传统转到新质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科学技术的竞争与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是排斥关系④生产力实现迭代升级,一定是发展了新质生产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针对性限时训练5.(2023重庆)1956年,科学家首次提出“用机器模拟人工智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局部智能水平上超越人类,但人脑是一个集知情于一体的通用智能系统。人工智能局部智能水平上超越人类,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说明意识的反复性决定了实践的曲折性B.体现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彻底消失C.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D.体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再到思维抽象C针对性限时训练议学情境: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做饭:水多了——烂;水少了——硬。养花:水浇多了——涝死;水浇少了——旱死。喂金鱼:喂少了——饿死;喂多了——撑死。参加考试:不紧张,不兴奋——没状态;太紧张,太兴奋——漏涂选择题了。探究: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呢?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二、把握适度原则1.适度的含义度 含义 与质和量 的关系 与关节点 的关系 含义关系重要性 适度 原则 内涵 原因 要求 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关节点(临界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之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2.掌握适度原则情形 要求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①[得当]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得当”而不“失当”,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②[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折中主义)。①[促进量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②[促成质变]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折中主义(1)含义: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3)表现: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得中”≠折中主义拓展深化1.底线,最初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后引申为社会实践不能超越的界线,不可撼动的准则。底线思维,是一种风险思维、边界思维、战略思雏。从严治党有底线,社会治理有底线,做人做事有底线,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突破底线后患无穷。底线思维( )①是对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的重新认识②是一种科学态度,要时刻防止量变达到临界点引起质变③基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度的,追求发展必须保障底线④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是对潜在风险的研判和全力防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针对性限时训练2.(2024·广东江门·二模)近年来,有关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其实,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口味、延长食品保存期甚至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但如果被过度使用,则会危害人的健康。为了食品安全,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控制。这说明( )①要注意分寸,把握适度原则②要坚持折中思维,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③要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④事物丧失自身量的规定性就会转化为他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针对性限时训练3.下图表示的是压力与绩效的倒U关系。当人们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注意力很难集中到工作,工作绩效很低;随着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受到刺激,绩效会得到提高。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人们的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而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急躁、焦虑、崩溃等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这表明( )①压力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②进行压力管理、提高工作绩效需要坚持适度原则③面对工作压力,要注重量的积累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④通过压力管理,可以形成适合自己的压力与绩效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针对性限时训练Part.04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理解质量互变认识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遵循质量互变规律适度的含义掌握适度原则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含义: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对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量变开辟道路度与关节点要求:遵循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质变含义: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原因:保持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要求Part.05课外作业整理课堂笔记完成配套训练题熟记必背知识预习下节课内容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