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课件(共36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课件(共36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
——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目 录
CONTENTS
课外
作业
课前
预习
学习
目标
课堂
小结
考点
突破
Part.01
课前预习
请结合教材和一轮备考资料的自主学习内容开展课前预习。
Part.02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考什么 怎么考 怎么备考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1.逻辑的含义 2.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选择题、主观题 结合生活情境,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Part.03
考点突破
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判断该照相馆老板言论的逻辑思维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议学情境:
郑某与其配偶在某照相馆拍摄了一组亲密照。订立合同时,郑某并未同意拍摄作品可由照相馆作商业宣传使用。可郑某发现,该照相馆在其经营所用的两个微信的朋友圈,使用郑某与其配偶的亲密照宣传业务。郑某找到照相馆老板要求停止使用照片并赔偿,老板却说:“只有给对方造成损害,才需要赔偿,你又没有经济损失,凭什么要我赔偿?”郑某随后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审理后判令照相馆向郑某赔礼道歉、赔偿损失1.5万元并停止侵权行为。
提示:
不正确。
“损害”包括经济、健康、名誉等方面的损失,与“经济损失”不是同一个概念,该照相馆老板言论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违反了逻辑思维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
①规律
②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
③认识问题的
某种思维方法
④逻辑学或
逻辑知识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的
研究对象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违背了逻辑规律与规则)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1.“逻辑” 的不同用法
联系
1、逻辑学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当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2、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含义
构成
核心任务
重要性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下列说法中的“逻辑”,从词义上看,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有( )
①学数学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②冯老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③学校教授通识课的郑老师是逻辑学专业毕业的
④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针对性限时训练
探究:
“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判断这句话有没有逻辑问题,并说明理由。
议学情境:
甲与乙是隔壁邻居,甲喜欢深夜大声唱歌,影响了乙的睡眠。乙找到甲说:“你晚上唱歌扰民,影响我睡觉了。”甲辩解道:“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对乙的要求置之不理。乙因此长期失眠,经医疗机构鉴定为轻度抑郁症,住院治疗后才有所好转。乙因此要求甲承担责任,遭到甲的拒绝。后来乙上法院起诉甲,法院受理了此案。
提示:
①这句话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②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③材料中乙说甲唱歌影响睡觉,是扰民的行为,而甲却说“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前后说的不是一个方向,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原因
公式
内容
要求
逻辑错误
注意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要遵循同一律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概念或判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常用公式“A是A”
(A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1)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1.(2024·浙江·高考真题)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A.A B.B C.C D.D
A
针对性限时训练
A.去商店的路有河,此路有河,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 B.去商店路上的河小马都可以过去,此河在去商店的路上,所以,此河小马可以过去。 C.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 D.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
2.(2023北京)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借助这批影像,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了火星上的22个地理实体,杨柳青、古田、周庄、漠河等中国地名“刻印”在火星大地,基于上述材料,下列三段论推理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
A.所有的文化名镇都在地球,有的杨柳青是文化名镇,所以,所有的杨柳青都在地球
B.古田是历史名镇,古田是火星地理实体,所以有的火星地理实体是历史名镇
C.有的周庄不是地球地名,有的火星地名不是周庄,所以有的火星地名是地球地名
D.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
B
针对性限时训练
3.(2024年1月九省联考江西卷)《墨子·非攻》中记载,有人以“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来诘难墨子的“非攻”主张。对此,墨子反驳道:“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指出对方论证中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两不可 B.中项不周延 C.自相矛盾 D.偷换概念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探究:
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议学情境:
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犯罪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赵:“不是我杀的。”
钱:“李就是杀人犯。”
孙:“钱就是杀人犯。
李:“不是我杀的。
提示:
钱是凶手。钱和李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题意又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话是真的,按照孙的话,钱是凶手。
原因
公式
内容
要求
逻辑错误
注意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自相矛盾”(两可)
(1)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A→非A)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对立统一)。
(2)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主观,可避免;A不是非A)
(3)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判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常用公式“A不是非A”(非A是与A相否定的概念或判断)。
(不能同时肯定相反的两个概念或判断,即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
“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1.(2023天津)“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B
针对性限时训练
2.(2023广东)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3.(2024·广东佛山·二模)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于2024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进行猜灯谜活动,针对猜灯谜的结果有以下四种说法:
①在场的4位同学都猜对了。
②在场的2位同学没有猜对。
③或者乙猜对了,或者丙猜对了。
④甲猜对了,当且仅当丙没猜对。
当以上说法只有一种说法为假时,将会出现多种两人不可能同时猜对的情况。现已知以上说法只有一种说法为假,在以下选项中将出现两人不可能同时猜对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探究:
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议学情境:
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犯罪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赵:“不是我杀的。”
钱:“李就是杀人犯。”
孙:“钱就是杀人犯。
李:“不是我杀的。
提示:
赵是凶手。钱和李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题意告诉我们,只有一人说真话,那么赵和孙说的是假话,所以赵的话和孙的话是假话,故赵是凶手。
原因
公式
内容
要求
逻辑错误
注意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在矛盾关系中“两不可”
在反对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不违背排中律的要求。(如投票表决时,存在赞成、反对、弃权等三种情况)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常用公式“A或者非A”。(要么A,要么非A,必须要肯定一个,不能同假,即不能同时否定)
规律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性)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拓展深化
1.(2023浙江6月)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
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
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
D.背诵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2.(2023·湖北·高考真题)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A
针对性限时训练
3.(2024·广东江门·二模)在某次慈善献爱心活动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捐了10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回答如下:
最后证实,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根据以上已知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说的是真话,是丙捐的 B.乙说的是真话,是丁捐的
C.丙说的是真话,是乙捐的 D.丁说的是真话,是甲捐的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甲 乙 丙 丁
这笔钱不是我捐的 这笔钱是丁捐的 这笔钱是乙捐的 肯定不是我捐的
Part.04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把握
逻辑要义
“逻辑”的
多种含义
逻辑思维的
基本要求
“逻辑”的
不同用法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同一律:
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矛盾律:
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广义逻辑
狭义逻辑:形式逻辑
排中律:
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规律”同义
“逻辑规律与规则”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这门学问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原因
公式及基本内容
要求
原因
公式及基本内容
要求
原因
公式及基本内容
要求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Part.05
课外作业
整理课堂笔记
完成配套训练题
熟记必背知识
预习下节课内容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