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一、课堂导入全民守法思考:以上两句名言警句给我们什么启示?9.4 全民守法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二、展示目标1.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2.坚持全民守法的原因3.推进全民守法4.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关系1.全民守法的内涵(一)全民守法的内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全民守法二、全民守法的原因思考:上面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③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二、全民守法的原因何某爱好弹钢琴,退休后在家支起两架钢琴,除自己弹奏之外,还招了几个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此起彼伏的琴声并没有让小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反而成为影响邻居休息的噪声。在居委会、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把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权利。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情境何某在家弹钢琴虽然属于个人行使权利,但是由于其弹琴和教学活动在晚上进行,影响了小区其他邻居的休息。我国物权法第十九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弃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噪声扰民是一种侵犯相邻权的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的权利。3.全民守法的要求(1)依法行使权利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依法履行义务要求:①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为索债而限制债务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基本案情】被害人陈某某与2012年3月18日向被告人王某某书写欠条,欠款441000元,2013年1月6日凌晨4时许,被告人王某某为向陈某某索取债务,雇佣他人在台前县某洗浴中心门口,强行将陈某某带至山东省聊城市某宾馆,对其殴打并限制人身自由,期间,扣押陈某某驾驶的黑色丰田轿车及12000元现金。 【法院判决】被告人王某某犯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律师说法】欠债还钱虽是天经地义,但是非法拘禁欠款人实属过火。本案被告人王某某非法拘禁期间还具有殴打情节,理应从重处罚。(3)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②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3.全民守法的要求老赵是一名建筑工人。临近春节,老赵要求公司发放拖欠半年之久的工资,公司则以各种借口予以拒绝。老赵工作时,由于脚手架松动,不慎跌落受伤,被送进医院救治。公司却说这是老赵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拒绝支付医药费用。老赵哪些权利受到伤害,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情 境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本案中,老赵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可通过与公司协商、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三)推进全民守法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1.这一转变说明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有实效。长期以来,我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了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2.这一转变说明我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用合法手段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我国开展信访工作改革,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进司法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三)推进全民守法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三)推进全民守法名词点击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处需的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严格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科学立法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关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推进法治中国建没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议题二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关系不同主体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2.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3.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4.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5.司法机关:公正司法。6.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核养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总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3)中国共产党角度: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4)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5)行政机关角度: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6)司法机关角度: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7)公民角度: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归纳总结全民守法全民守法的内涵推进全民守法内涵原因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四、课堂小结1、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以下属于全民守法要求的是( )A.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B.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D.政府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B【解析】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可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属于全民守法,B正确;A属于科学立法,排除;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C排除;D属于严格执法,排除。课堂练习2、乱闯红灯、逆向行驶、横穿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违法现象已成为不少城市交通治理的重大难题。近年来,为推进全民守法,我国一些城市把非机动车司机和行人的交通违规情况纳入个人诚信档案,并和其社会诚信资料联系在一起,对交通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对其表述合理的是( )①健全公民信用记录,诚信建设要增强②道德法治有冲突,诚信档案没必要③法律道德要并举,规则意识重培育④交通治理靠惩戒,传统文化要倡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A “把非机动车司机和行人的交通违规情况纳入个诚信档案,并和其他社会诚信资料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健全公民信用记录,增强诚信建设,也体现了法律与道德并举,培育公民规则意识,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诚信建设对交通治理的作用,④与题意不符。课堂练习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