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法治国家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法治国家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8.1法治国家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目标)
法治政府(主体)
法治社会(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自主预习并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
法治国家的内涵、特征分别是什么?
建设法治国家的总要求、具体措施?
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1、法治国家主要内涵: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2、法治国家的特征(具体内涵表现)
①坚持宪法法律之上
②坚持良法之治
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④规范国家权力运行
①地位: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原因:
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则
2、法治国家的具体内涵(特征)
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指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居于母法和最高法的地位,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层次、地位和效力最高,其他法律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能与其规定相抵触。“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这是对宪法至上性原则的明确表述。
拓展延伸——宪法至上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为什么?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收容遣送办法》是"良法"吗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不是良法,是恶法。其内容不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孙志刚。”就在2003年初春3月的一个晚上,刚刚应聘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任平面设计师的孙志刚独自出门,因没有随身携带有效证件被警察带走,最后在收容所里被收容人员救治站的护工和8名被收容人员殴打致死。
孙志刚案反映了我国现在其实存在着一种对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公正的治理结构,包括收容遣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也包括对警察权力界定的问题。
  
②表现:
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①原因:
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2)坚持良法之治
③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良法的六个标准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1、内容符合逻辑、合理
2、必须以人为本
3、反映公平正义
4、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5、符合实际
6、符合法定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外以自已名义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结合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讨论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是法治的精髓所在
③要求:
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②原因: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①公民广泛的权利
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公民权利: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等。如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获得物质帮助权、文化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公民权利≠公民政治权利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
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2、法治国家的特征/具体表现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原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要求: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拓展延伸——关于腐败
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
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是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三者各担其责、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敢腐重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惩治和威慑(惩戒机制);不能腐重在全域化、立体化、常态化的制约和监督(防范机制);不易腐重在立德铸魂、补钙壮骨、化风成俗的教育和引导(保障机制)。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法治国家不允许!
刑法第十七条修改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虽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3231121
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二)建设法治国家——怎么办
总要求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
2、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怎么办
①推进宪法实施
原因: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求:
(1)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2)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注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有件必备
有备必审
有错必究
拓展延伸
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这是由宪法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从内涵来看,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思想基础和活动准则。依法治国的过程,首先就是贯彻落实宪法中所确立的制度和原则的过程。
3.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从效力上看,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所有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4.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确定了最高准则。从权威上看,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不得超越法,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制定者或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
合宪性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
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在制定颁布后,按法定期限上报同级或者上一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有接受备案的人大常委会在法定期限内依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对其进行监督审查活动。
知识拓展: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
“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孙志刚。”就在2003年初春3月的一个晚上,刚刚应聘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任平面设计师的孙志刚独自出门,因没有随身携带有效证件被警察带走,最后在收容所里被收容人员救治站的护工和8名被收容人员殴打致死。
孙志刚案反映了我国现在其实存在着一种对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公正的治理结构,包括收容遣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也包括对警察权力界定的问题。
孙志刚之死也暴露出当时国家机关运行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原因: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要求: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宪 法
法 律
行政 法规
地方 法规
法律体系
法律层级
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法律层级
相关链接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如:《盐业管理条例》
如:《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要求:(1)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2)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严格执法
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
科学立法
立善法于天下
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
则一国治
理国要道
在于公平正直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邦国虽有良法
要是人民不能
全部遵循
仍然不能法治
(1)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国家机关角度
公民角度
整个国家角度
3、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建设法治国家
内涵
具体内涵(特征、表现)
法治国家
推进宪法实施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坚持良法之治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措施
意义
内涵
1、《国家监察法》将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最多不超过48小时)取代“两规”(以前党的纪检工作的工作条例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旨在( )
①促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改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②促进国家机关依法履职,促进党纪与国法相统一
③规范反腐工作的方式方法,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④保障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彰显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B
课堂练习
2、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国家( )
①要推进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②要不断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③要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全面撤销宪法以外文件
④要求政府部门公正司法,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