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法治社会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法治社会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8.3 法治社会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目录
01
02
03
法治社会的内涵
如何建设法治社会(重)
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二、展示目录
BY YUSHEN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
(法治意识--前提)
(法律实施--保证)
(实施效果--目标)
法治社会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2)地位
相关链接
地位:在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作用: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
法治社会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治国家
(目标)
法治政府
(主体)
法治社会
(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在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
法治国家(目标)
法治社会(基础)
法治政府(主体)
四、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关系
结合人民日报的报道,谈谈什么是法治社会。
在多年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如今,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矛盾,将问题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法治意识逐渐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深处,当遇到诸如合同纠纷、消费欺诈等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和习惯。
来源:人民日报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2.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
要求: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你身边是否存在酒后驾车行为
治理酒后驾车还可以有哪些做法 请你提出建议。
随着我国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从2011年“醉驾入刑”后,酒后驾车行为及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守法)
要求:私人生活领城,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调解现场
争议仲裁
诉讼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
要求: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复习:处理纠纷的方式
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2001年12月04日是第一届全国法制宣传日。同时该日期也是国家宪法日,国家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200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目的是要通过开展系列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观念、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观念、公民权力和义务对等的观念、依法治国的观念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观念。
二、建设法治社会
思考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有什么启示?
2.具体要求
二、建设法治社会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有意识)
原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精文教观意)
1、总要求: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诸多措施。
◆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良性互动。
◆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二、建设法治社会
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有氛围)
要求:(1)多主体: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多规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1.建设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李某在一家运输公司做搬运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最初几个月李某能领到工资,可后来公司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欠李某的工资,李某想打官司又没钱请律师。他从广播里听说法律援助可以帮助困难群众免费打官司,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咨询。法律援助中心受理了李某的申请。最终,李某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不仅讨回了工资,还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问题:
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人、什么情况下获得法律援助,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
二、建设法治社会
低收入群体
残疾人
农民工
老年人
青少年等特殊群体
市、区、县级法律援助中心
哪些人、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军人军属
退役军人
及其他优抚对象
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
1.建设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有依托)
要求: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知识拓展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
结合社会现实,说说人民调解制度是如何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作用的。
老王和老许两家是邻居,因为雨水排放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动手打架。听到这一消息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连忙赶到现场。主任指出他们不该动手,待他们情绪稳定后,给他们讲道理、说法律,分析利弊,帮助他们认识动手打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经过劝导,两家最终协商解决了排水问题。
人民调解员植根基层,来自群众,熟悉社情民意,处于预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通过人民调解,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人民调解制度已经成为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重要方式。
二、建设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有机制)
要求:a.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推护权益。
b.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纷解决机制。
知识拓展
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指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俗称“民告官”)
2.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二、建设法治社会
① 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基础:法治社会
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目标:法治国家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主体:法治政府
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归纳拓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区 别 内涵 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基本特征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具体 要求 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联系 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 ②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和重点,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先导和示范。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知识小结
要求
意义
含义
表现
五、检测反馈
1.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以下与法治社会内涵不符的是 (  )
A.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B.社会的治理依法开展
C.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崇尚
解析: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故A、B、C 三项均正确,排除。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社会没有直接关系,故D 项入选。
2.发源于浙江永康龙山、西溪两镇的“龙山经验”,是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法庭职能前移、各方力量联动分层过滤、递进调解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近些年,在永康市委的统筹领导下,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每个末梢,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上述材料表明,建设法治社会需要( )
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②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③规范权力的运行
④坚持良法之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