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第一部分:阅读一、单元主题:第六单元以“探索与想象”为主题,通过记叙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故事,以及对未来科技的幻想,展现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二、单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传记、科幻小说、文言文等文体的特点,学习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2.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情节的设置来表现人物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4.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浏览和精读的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3.学习做批注,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力量,培养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2.体会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三、各篇课文核心知识笔记21. 伟大的悲剧(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茨威格创作的一篇传记,讲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探险队,历经艰辛抵达南极点,却发现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已捷足先登,最终在归途中不幸遇难的故事。作者通过对斯科特探险队悲壮经历的描写,歌颂了他们勇于探索、不怕牺牲、忠于理想的崇高精神。(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8段):写斯科特探险队抵达南极点,却发现阿蒙森已捷足先登,他们的希望破灭了。(2)第二部分(第9-23段):写斯科特探险队在归途中遭遇种种困难,并最终全部遇难。(3)第三部分(第24-28段):写斯科特探险队的遗体被发现,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评价。2.主题思想:歌颂了斯科特探险队勇于探索、不怕牺牲、忠于理想的崇高精神,以及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3.人物形象:(1)斯科特:一个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高尚品格的探险家形象。(2)奥茨:一个为了不拖累队友而选择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4.写作手法:(1)悬念: 作者在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以鲍尔斯发现“一个小小的黑点”开头,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并为后文斯科特探险队发现阿蒙森已捷足先登做铺垫。(2)对比: 作者将斯科特探险队和阿蒙森探险队进行对比,突出了斯科特探险队的悲壮和伟大。(3)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斯科特探险队在归途中遭遇的种种困难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斯科特日记的引用,生动地展现了探险过程的艰辛和人物内心的挣扎。5.语言特色:语言富有感染力,充满悲剧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6.原文解析:文章开篇以斯科特探险队即将抵达南极点时的兴奋和期待,以及鲍尔斯发现“一个小小的黑点”后的不安和恐惧,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设置了悬念。接着,作者通过描写斯科特探险队发现阿蒙森留下的痕迹,以及他们的失望和痛苦,展现了他们希望破灭的悲剧性。作者引用斯科特日记中“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的语句,表达了斯科特内心的绝望和痛苦。然后,作者详细描写了斯科特探险队在归途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包括恶劣的天气、食物的短缺、队员的伤病,以及最终奥茨为了不拖累队友而选择自我牺牲的悲壮场景。作者还通过对斯科特日记的引用,展现了斯科特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坚持,以及他对祖国、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最后,作者以“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结尾,高度评价了斯科特探险队的精神,并点明了文章的主题。22. 太空一日(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杨利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自己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一天的经历,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以及航天员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10段):写飞船起飞阶段的惊险经历,以及作者的心理感受。(2)第二部分(第11-19段):写作者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景象,以及对“长城”传说的思考。(3)第三部分(第20-29段):写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本末倒置”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4)第四部分(第30-45段):写飞船返回地球时的惊险经历,以及作者的心理感受。2.主题思想:表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以及航天员坚韧不拔、勇于探索、严谨科学的精神。3.写作手法:(1)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飞船起飞、太空飞行、飞船返回等过程的细致描写,以及对自身心理活动的刻画,真实地再现了太空飞行的体验。(2)悬念: 作者在文章中设置了“神秘的敲击声”的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4.语言特色:语言平实自然,真实可信,富有亲切感。5.原文解析:文章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为题,开篇就以飞船起飞时遇到的“共振”问题,以及作者当时“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的感受,展现了太空飞行的惊险和挑战,以及航天员的勇气和胆识。接着,作者描写了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景象,以及对“长城”传说的思考,体现了航天员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然后,作者又讲述了在太空中遇到的“本末倒置”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展现了太空环境的神秘和未知,以及航天员在面对未知情况时的冷静和沉着。最后,作者详细描写了飞船返回地球时的惊险经历,尤其是舷窗出现裂纹时的紧张和恐惧,以及最终安全着陆后的喜悦和放松,展现了航天员的坚韧不拔和临危不乱。23. 带上她的眼睛(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刘慈欣创作的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我”受托带上“她”的眼睛,去感受地面世界的故事。故事以“眼睛”为线索,通过描写“我”在地面上的所见所闻,以及“她”通过眼睛的感受,展现了地航员“她”对地面世界的渴望和眷恋,以及“我”对“她”的同情和敬佩。(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17段):写“我”受托带上“她”的眼睛,去感受地面世界,以及“她”对地面世界的渴望和喜悦。(2)第二部分(第18-35段):写“我”在地面上度过了两天,以及“她”通过眼睛的感受。(3)第三部分(第36-58段):写“我”得知“她”是“落日六号”地航员,以及“她”在地心的孤独和坚强。2.主题思想:表达了对地航员的敬佩和同情,以及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3.人物形象:(1)“她”:一个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坚强乐观、勇于探索的地航员形象。(2)“我”:一个富有同情心、责任感,以及对科学和探索充满敬畏之情的人物形象。4.写作手法:(1)悬念: 作者在文章开头设置了“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的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通过“我”的视角,层层揭开“眼睛”背后的故事,以及“她”的真实身份。(2)对比: 作者将地面世界的广阔和美好与“她”所处的封闭狭小的地心环境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孤独和对地面世界的渴望。5.语言特色:语言简洁明快,富有想象力,能够营造出科幻小说的独特氛围。6.原文解析:文章以“我”受托带上“她”的眼睛,去感受地面世界开头,并通过描写“她”的喜悦和激动,展现了她对地面世界的渴望。接着,作者以“我”的视角,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小溪的清凉、微风的轻抚,以及日落、月升的景象,这些都是“她”通过眼睛所感受到的,也是她在地心世界无法体验到的。作者还通过描写“我”的感受,以及“我”与“她”的对话,暗示了“她”所处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她”身份的神秘性。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逐渐揭开了“她”的真实身份——“落日六号”地航员,一个被困在地心的孤独探索者。作者通过描写“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她”在地心世界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地心环境的恶劣和“她”的坚强乐观。文章结尾以“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语句,表达了“我”对“她”的敬佩和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第二部分:写作——语言简明一、写作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语言简明”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使语言表达简明的具体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做到言简意赅、干净利落、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啰唆、拖泥带水,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写出语言精炼、信息量大、表达效果好的文章。二、核心知识点(一)理解“语言简明”1.“语言简明”是写作的一项重要要求,指的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干净利落,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啰唆、拖泥带水。它要求作者在写作时,仔细斟酌每一个词语,力求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最清晰的意思,避免不必要的修饰和解释,使文章语言简洁凝练,信息量大,表达效果好。2.“语言简明”是衡量文章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标准,一篇语言简明的文章,不仅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也能够给读者带来清爽利落的阅读体验,避免冗长乏味的阅读感受。(二) “语言简明”的具体方法1.删除冗词赘句: 要避免使用多余的词语,以及意思重复的句子,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例如:“我个人认为”可以改为“我认为”。“各种各样的花”可以改为“各色花”。“非常美丽、非常漂亮”可以改为“极其美丽”。2.精炼词语: 要选择最能表达意思的词语,避免使用意思含混或表达不准确的词语,力求用一个词语表达多个词语的意思。例如:“他对待学习的态度非常认真。”可以改为“他学习认真。”“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改为“他进步很大。”3.避免重复: 要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使用代词或其他方法来代替重复的内容,尤其是意思相近、作用相同的词语,更要避免堆砌。例如:“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乐于助人,他心地很好。”可以改为“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这座山雄伟壮丽,景色秀美,非常迷人。”可以改为“这座山雄伟壮丽,秀美迷人。”4.善用短句: 短句简洁明快,信息量大,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清爽利落。例如:“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他从来不怕困难,他总是勇往直前。”可以改为“他勇敢无畏,勇往直前。”5.巧用省略: 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一些词语,使语言更加简洁。例如:“我今天早上吃了早饭,然后去上学。”可以改为“我吃过早饭去上学。”(三) 如何做到“语言简明”1.围绕中心: 写作时要紧扣主题,避免写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旁逸斜出。2.仔细推敲: 选词造句要仔细推敲,选择最精准的词语,避免使用意思含混或表达不准确的词语。3.反复修改: 写作完成后要反复修改,检查是否有重复啰唆的词句,并进行删减或改写,做到精益求精,不断完善。4.多读佳作: 多读一些语言简练的优秀作品,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并模仿他们的语言风格。5.大声朗读: 写作完成后,要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感受语言是否简洁流畅,并进行必要的修改。三、总结“语言简明”是写作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要写好文章,需要围绕中心,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多读佳作,并养成简明表达的习惯,才能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表达效果好。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一、活动主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以“我的语文生活”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体验语言的魅力,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并树立“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二、活动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2.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规范,包括汉字、标点符号、拼音等。3.了解广告词、对联等语言应用形式的特点和写作技巧。(二)能力目标:1.提高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2.提高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3.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设计制作等。4.提高团队合作和组织策划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兴趣。2.提升语言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3.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责任感。三、活动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三个主题活动,全班同学可分成三个大组,分别开展以下活动。(一)正眼看招牌1.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关注商店招牌的语言现象,了解招牌的作用和特点,发现招牌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并尝试设计优秀的商店招牌。2.活动步骤:(1)调查访问: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条街道进行调查。记录: 记录下街道上所有商店的招牌,可以用文字、绘画、照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记录。观察: 观察招牌的设计风格、语言特点,以及是否存在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拼音错误等问题。访谈: 可以采访店主,了解他们对招牌的看法和设计理念。(2)整理交流:统计: 设计统计表格,统计招牌中出现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拼音错误等问题。分类: 将记录下来的招牌按照商店类型进行分类,例如餐饮店、服装店、书店、超市等等。分析: 分析不同类型商店招牌的语言特点,例如餐饮店招牌注重突出菜品的特色和口味,服装店招牌注重时尚感和吸引力,书店招牌注重文化氛围和知识性等等。评选: 选择设计优秀、语言规范、富有创意的招牌,进行展示和评选。(3)设计制作: 尝试设计一个商店招牌,可以为自己喜欢的商店设计,也可以虚构一个商店进行设计。3.注意事项:(1)调查访问时要注重礼貌,征得店主人的同意后再进行拍照或采访。(2)整理资料时要认真细致,确保信息的准确性。(3)设计招牌时要突出商店的特点,语言要简洁明快,富有创意。(二)我来写广告词1.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关注广告词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了解广告的作用和目的,并尝试创作优秀的广告词。2.活动步骤:(1)搜集广告词:渠道: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类型的广告词。记录: 选择自己喜欢的广告词记录下来,并标明广告的类型和产品名称。(2)分析广告词:目的: 分析广告词的目的是什么,它要向消费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手法: 分析广告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押韵等等。特点: 分析广告词的语言特点,例如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创意、幽默风趣等等。评价: 评价广告词的优缺点,并说明理由。(3)创作广告词:选择产品: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产品,或者虚构一种产品。构思创意: 构思广告词的创意,可以从产品的特点、功能、用途、目标人群等方面入手。撰写广告词: 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创作一则广告词。修改完善: 对广告词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精炼、准确、生动。3.注意事项:搜集广告词时要注重多样性,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广告词。分析广告词时要结合产品的特点和目标人群,进行具体分析。创作广告词时要注重创意,语言要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三)寻找“最美对联”1.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关注对联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了解对联的种类和用途,欣赏优秀的对联,并尝试创作对联。2.活动步骤:(1)了解对联:查阅资料: 查阅书籍、网络等资料,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起源、特点、种类、格律等等。制作卡片: 将对联的知识点整理成卡片,方便记忆和学习。(2)搜集对联:途径: 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等途径搜集各种类型的对联,例如春联、名胜古迹联、行业联、喜庆联等等。整理: 将搜集到的对联进行分类整理,并标明对联的类型和出处。(3)赏析对联:内容: 分析对联的内容,了解对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描写的场景。结构: 分析对联的结构,了解对联的上下联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特点。语言: 分析对联的语言特点,例如精炼、工整、对称、富有韵律等等。意义: 分析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4)创作对联:确定主题: 选择一个主题,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学校、家乡、友谊等等。构思内容: 根据主题构思对联的内容,可以描写景色、抒发情感、表达愿望等等。撰写对联: 注意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要求,创作一幅对联。修改完善: 对对联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工整、对称、富有韵律。3.注意事项:(1)搜集对联时要注重多样性,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对联。(2)赏析对联时要结合对联的类型和创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3)创作对联时要注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押韵自然,并体现主题。四、活动延伸1.制作手抄报: 将活动中的成果和体会,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以包括对联知识介绍、优秀对联欣赏、学生创作的对联等等。2.举办展览: 将学生设计的商店招牌、创作的广告词和对联,进行展览,并邀请老师、家长和其他班级同学参观,互相学习,共同提高。3.开展竞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最佳招牌设计”“最佳广告词创作”“最佳对联创作”等竞赛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五、总结“我的语文生活”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体验语言的魅力,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并树立“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做一个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良好语言素养的人。第四部分:课外古诗词诵读1. 竹里馆 (王维)1.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注释:(1)幽篁: 幽深的竹林。(2)长啸: 高声呼叫。(3)相照: 相互照耀,这里指明月照耀着诗人。3.译文:(1)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高声呼喊。(2)竹林深处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明亮的月光陪伴着我。4.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晚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独坐”二字,突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状态。“弹琴”和“长啸”都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深林人不知”与“明月来相照”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孤独而又自在的心境。2.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1.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注释:(1)洛城: 洛阳城,唐朝东都。(2)玉笛: 美玉制成的笛子,这里指笛声的美妙。(3)折柳: 指《折杨柳》曲,是古代一首表现离别情绪的歌曲。(4)故园: 故乡。3.译文:(1)是谁家的玉笛,在夜晚悄悄地吹奏,笛声随着春风飘散,传遍了整个洛阳城。(2)在这夜晚的曲调中,我听到了《折杨柳》的旋律,有谁听了不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呢?4.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晚在洛阳城听到笛声,触景生情,思念故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暗飞声”三字,写出了笛声的悠扬婉转,也暗示了夜晚的宁静。“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写出了笛声的传播范围之广,也渲染了春夜的静谧美好。“闻折柳”三字,点明了笛声的曲调,也点明了诗人思念故乡的缘由。“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3. 逢入京使 (岑参)1.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注释:(1)故园: 故乡。(2)龙钟: 泪流不止的样子。(3)凭君: 请你,托付你。(4)传语: 捎口信。3.译文:(1)向东望去,通往故乡的路途遥远漫长,我的衣袖沾满了泪水,止不住地流淌。(2)在这马上与你相遇,没有纸笔可以写信,请你捎个口信,告诉我的家人我一切都平安。4.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入京使者,托他带口信给家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写出了诗人与家乡的距离遥远,也暗示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乡之情的强烈,也渲染了诗人悲伤的情绪。“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写出了诗人与使者相遇的突然,也为下文的“传语报平安”做了铺垫。“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也体现了诗人坚强乐观的精神。4. 晚春 (韩愈)1,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2.注释:(1)芳菲: 花草的香气。(2)杨花: 柳絮。(3)榆荚: 榆钱,榆树的果实。(4)无才思: 这里指没有鲜艳的颜色和香气。(5)惟解: 只知道。3.译文:(1)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离去,所以纷纷展现出各种红紫颜色,争奇斗艳,散发着浓郁的香气。(2)只有那柳絮和榆钱没有鲜艳的颜色和香气,只知道漫天飞舞,像雪花一样飘落。4.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草树知春不久归”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草树木争奇斗艳的原因,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花草树木的繁盛和美丽。“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两句,以杨花和榆荚的平凡,衬托出其他花草树木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第五部分:字音字形21.伟大的悲剧拽(zhuài) 辜(gū)负 凛( lin)冽 吞噬( shi) 疲惫(bèi) 钦(qīn)佩鲁莽(mǎng) 毡(zhān)鞋 保佑(yòu) 厄(è)运 拯(zhěng)救 忧心忡(chōng)忡海市蜃(shèn)楼 羸( léi)弱 怏(yàng)快不乐 毛骨悚(sǒng)然 告罄(qing) 堡(垒) 疲(惫)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语无(伦)次 海市(蜃)楼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吞(噬) (羸)弱 告(罄)22.太空一日弧( hú)形 炽(chì)热 屏(bǐng)息凝神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nǐ) 遨(áo)游 严谨(jǐn) 稠(chóu)密 概率(l1ǜ) 烧灼(zhuó) 五脏(zàng)六腑 千钧(jūn)重负 (弧)形 (炽)热 轮(廓) 俯(瞰) 模(拟) 严(谨) (稠)密 (概)率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23.*带上她的眼睛漫(màn)步 迟钝(dùn) 闲暇(xiá) 凸(tū)现 拍摄(shè) 蔚(wèi)蓝吟(yín)唱 孤零(líng)零 心有灵犀(x) 点(缀) (漫)步 迟(钝)闲(暇) (蔚)蓝 合(拢) 不(期)而至 心有灵(犀) 天(涯)海角24.河中石兽沧(cāng)州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流第六部分:成语21.《伟大的悲剧》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姗姗来迟:形容来的很晚。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注意不可带宾语)语无伦次:话讲的很乱,没有条理层次。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荒无人迹:十分荒凉,没有人的足迹。坚持不懈:坚决进行,不松懈。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乐。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扬扬得意: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疲惫不堪:非常疲乏。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踉踉跄跄:走路不稳当的样子。22.《太空一日》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千钧重负:比喻沉重的负担,也常比喻重大的责任。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惊心动魄:形容诗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应付自如:形容出事从容不迫,毫不费力。23.《带上她的眼睛》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第七部分:文学常识21、《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等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22、《太空一日》是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宇航员杨利伟,通过回忆记录下自己在太空中实验飞行一天的过程和感受。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天中杨利伟的惊心动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带给国人的骄傲。23、《带上她的眼睛》写的是当科学家、宇航员在探索太空的时候,科幻作家把我们的想象力带进了地球的核心。人类使用地航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航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这是刘慈欣获奖小说《带上她的眼睛》里演绎的故事。24.《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第八部分:重点文言词汇1.临:靠近2.河干:河边3.圮:倒塌4.并:一起5.募;募集6.竟:终于,到底7.湮:埋没8.颠:同“癫”疯狂9.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10.盖:因为11啮:侵蚀、冲刷12.掷:摔倒第九部分:重点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译: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译: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译:“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6.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8.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