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黄鹤楼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 郎。著有《崔颢集》。崔颢的一生生卒年不详 普遍认为是704 年,出自闻一多的《唐诗大系》。献诗李邕 李邕听闻崔颢的美名,想与其相见。开馆待之。 等到崔颢献的诗文送到之后,诗文一开头写的语言让李邕觉得轻薄,李邕读后很生气,起身说:“小子无礼!”就没有见他了。进士及第 723年(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唐才子传》致书张说 725年,给张说写信,推荐樊衡,之后樊衡及第,有说是崔颢的举荐之功。漫游吴越 游历江南期间,写下不少诗歌,如:《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江畔老人愁》、《长干曲》等。河东军幕 731年(开元二十年),在代州都督府任职,期间在河东定襄及代州一带游宦。写下不少边塞诗,如:《雁门胡人歌》《赠王威古》等。终于从六品 755年(天宝十三年)任职尚书司勋员外郎为从六品官,卒。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去:离开。空余:只剩下,仅留下。悠悠:闲静的样子。历历:清晰的样子。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赏析】诗句 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结构 首联内容理解 写曾经仙人乘鹤而去的典故故事,今日此处只留下一座黄鹤楼。手法 巧用典故,时空对比间,增强想象空间。炼字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抒发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结构 颔联内容理解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炼字 “悠悠”二字运用叠词,在句尾,读之具有音韵绵长之感,意为“飘荡的样子”,此处写出千百年来白云飘荡的空悠、渺远之感,反衬出岁月的流逝与变迁。抒发情感 抒发出岁月易逝之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结构 颈联内容理解 景物描写,选取汉阳晴川和鹦鹉洲之景。炼字 “历历”“萋萋”运用叠词,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写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情感 以乐衬哀,隐含思乡的愁绪,衬托出诗人深重的漂泊之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结构 尾联内容理解 选取“日暮”“江上烟波”之景,写出日暮之下,江水上烟雾笼罩的缥缈之感。抒发情感 点题,直接抒情,一个“愁”字道尽诗人无限乡愁。【中心思想】《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 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甲】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登金陵风凰台唐·李白风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都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楼台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B.甲诗前两联四句,全部虚写,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C.乙诗颈联描写了大自然的壮美,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D.甲乙两诗可谓登临怀古的双璧,但乙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尤为深远。二、语言表达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摘抄下面诗中直接表达作者“览物之情”的句子,并将其中蕴含的情感批注在相应的位置。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句: 批注: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B.颈联描写景物,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C.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吊古怀乡之情。D.这首诗中, 偶句押“ou”韵, 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4.请说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空悠悠”意境深远,请结合诗句赏析。 6.请你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分析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何体现“合”句的特点。知识卡片律诗的结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起”(首联)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颔联)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颈联)即转折,是变换诗意;“合”(尾联)即收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是全篇境界的升华。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B.甲诗前两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此地空余黄鹤楼”是写眼前所见情景,是写实,故而“全部虚写”分析错误;故选B。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愁”字作结,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诗中“愁”字点明作者心情,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尾联中,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直接表达自身情感,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3.A 4.示例:日近黄昏,长江上烟雾升腾,一片凄迷。诗人凭栏远望,故乡被雾霭所隔,望不可见。产生浓浓的思乡愁绪。【分析】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的能力。A.“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表述有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句意是古时的仙人已驾驶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依据句意可知,句中的“昔人”是指仙人。所以,这是诗人想象仙人乘黄鹤从这里飞走的情景,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自己孤独伫立楼上,追古抚今,因而内心惆怅。故选A。4.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描述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单纯地翻译诗句。要忠实于原诗,不能脱离原诗的情境或主题。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加以。通过加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故尾联描绘了一幅浩渺的、迷蒙的日暮烟波图。抓住日暮、烟波、江上等几个景物,扣住迷蒙、思乡的氛围情感进行描绘。示例:太阳落山了,一轮夕阳斜落到江面上,江上的雾霭一片,朦朦胧胧,抬头透过雾气,眺望家乡,只能看见苍茫一片,此时此刻,我内心迷茫,怅然若失。5.(1)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好一幅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美景图!(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叠音词“悠悠”搭配“空”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白云悠然飘荡的情态,又寄寓着作者邈远的情思,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岁月易逝、世事苍茫的无限怅惘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诗句意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考生根据句意进行描绘即可。示例:天气晴和,隔江望去,江对面汉阳城的树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大江奔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十分茂盛。这是多么明媚清新、令人赏心悦目的一幅图画!(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白云千载空悠悠”意为: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悠悠:飘荡的样子。“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白云在天空飘荡,也指作者悠远的情思。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故“悠 ”一词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岁月流逝的感慨与惆怅之情。6.《黄鹤楼》尾联由景生情,抒发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乡之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根据【知识卡片】对“合”的解读——“‘合’(尾联)即收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是全篇境界的升华”可知,我们需分析《黄鹤楼》尾联的的情感表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满是愁绪。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夕阳西下,烟波飘渺,望不见归乡之路,不禁引发了诗人的乡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尾联又以“愁”字结尾,将游子漂泊天涯的思乡之愁充分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