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9张PPT)学案17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着眼结构,体会用法复习目标1.掌握理解五类虚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的方法以及掌握18个文言虚词(见《知识清单》)。2.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链接高考卷别 相关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虚词:唯、是以、之;而、其、焉 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③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2023新课标Ⅱ卷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虚词:而、乎、与;之、斯2022新高考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虚词:矣、而、以、且;以、与卷别 相关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虚词:其、数、鲜、者;之、何 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③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2021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虚词:多、之;其、则、为2021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虚词:而、其;遂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文中只起结构与语法语气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在近年高考全国卷中,文言虚词一直没有单独直接考查,往往是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但在理解文意、翻译语句中作用重大。因此,了解文言虚词的类型与特点,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对准确快速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一、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一)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1.表程度用法辨析 ①表示“稍微”之意。例如:少、稍、略。②表示“更加”之意。例如:益、弥、愈、更。③表示“非常、尤其”之意。例如:最、极、甚、至、尤、良、绝、颇。教考融通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稍:略微,稍微。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弥:更加。愈:更加。2.表范围用法辨析 ①表示“全、都、一起”之意。例如:悉、皆、咸、俱、举、凡、共、并。②表示“只、不过”之意。例如: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顾。教考融通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咸:都。②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但:只。3.表时间用法辨析 ①表示“曾经、已经”之意。例如:既、已、曾、尝、向、初、始、昔。②表示“经常、一向”之意。例如:常、素、雅、恒。③表示“不久”之意。例如:寻、旋、既而、未几。④表示“正、恰好”之意。例如:会、正、适、方、属。⑤表示“将要”之意。例如:将、且。⑥表示“终于、最后”之意。例如:终、卒、竟。教考融通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尝:曾经。②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向:以前。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且:将要。4.表语气用法辨析 ①表肯定,“的确、实在”之意。例如:必、诚、信、良、固、果。②表推测,“大概、恐怕”之意。例如:其、盖、殆、庶。③表否定,“不、没有”之意。例如: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教考融通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实在。②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殆:恐怕,可能。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D解析 A项,“将”都是时间副词,将要;B项,“共”都是范围副词,一同;C项,“复”都是副词,又;D项,前者动词,适宜;后者副词,应该。(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答案 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参考译文】楚王、魏王在晋阳会盟,打算攻打齐国,齐王忧虑这件事,派人召来淳于髡并对他说:“楚、魏两国合谋,想要攻打我们齐国。希望先生与我一起分担其忧。”淳于髡听后大笑而没有回应。过了会儿,齐王再次问他,淳于髡又一次大笑而不应,第三次问他还是没有回应。齐王脸上现出愤怒之色,对他说:“先生拿我的国家当儿戏吗?”淳于髡回答说:“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他祷告说:‘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劣田,(让我)收获百车谷子,高地也适宜种植庄稼。’我笑话他用来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东西多啊。”齐王说:“你讲得好。”赏赐淳于髡一千金、一百辆兵车,并封他为上卿。(二)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解析 A项,“其”,前者代词,那,那个;后者副词,表祈使语气;B项,“何”在这里都是疑问代词,什么,是“为”的宾语;C项,“或”,前者代词,指人;后者代词,指物(山峰);D项,“之”,前者代词,这人;后者代词,这事。(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答案 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参考译文】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司典者(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此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反而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剽悍不驯的样子。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何必争吵?”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这里。”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去。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已经服毒还没有发作,打算自杀讹诈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头,既然不成,又转移到别人家。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解析 A项,“以”,前者连词,因为;后者介词,把。B项,“而”,前者连词,表并列;后者连词,表转折。C项,“然”,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虽”,前者连词,即使;后者连词,虽然。(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召为主爵都尉,治务在无为而已,引大体不拘文法。答案 朝廷召他回朝任主爵都尉,他处理事务仍是重在无为罢了,处事援引治国原则而不拘泥于法令条文。【参考译文】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为人正直,因办事严格而被人敬畏,汉武帝征召他为中大夫。因为多次直言进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中做事,外调为东海郡的太守。汲黯曾学习黄帝、老子的学说,治理民众好用清静无为的办法,对大体有所要求,而不苛求细节。汲黯经常有病,躺在寝室里不出门。过了一年多,东海郡安定太平。朝廷召他回朝任主爵都尉,他处理事务仍是重在无为罢了,处事援引治国原则而不拘泥于法令条文。一次皇上问:“汲黯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严助回答说:“让汲黯做官办事,没有用来超过别人的地方,然而说到他辅助少年的君主,即使自认为有孟贲、夏育那样勇力的人也不能使他改变啊!”武帝说:“对。古代有所谓的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像汲黯这样的人,也近似他们了。”(四)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以表示与之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解析 A项,“与”,和,前者介词,后者连词。B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C项,“为”,前者动词,变成;后者介词,表被动。D项,“以”前者介词,用(此);后者介词,凭借。(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答案 (如果)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逃跑。【参考译文】楚国将与吴国开战,楚军兵少而吴军兵多,楚国将军子囊说:“我们攻击吴国必定失败,使国君受辱,使国土受损,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他便罢兵撤退。回到了国都郊外,他派人向国君复命说:“请求赐我一死。”国君说:“你逃跑,是对国家有利。而今看来确实有利,你不必死。”子囊说:“(如果)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逃跑。如果像这样,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了。我请求赐死。”他退下来就伏剑自尽。国君说:“果真如此,就让我成全你的大义。”于是就给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把铁砧放在棺材之上,以此在国都向众人宣示。(五)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1.结构助词2.语气助词3.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是指没有实义、只起调节音节作用的助词。常见的音节助词有:之、者、其、言、有、止。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其中的“之”是词缀,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特别提示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常见的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译。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译。[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解析 A项,“之”均为定语之间的结构助词,译为“的”;B项,“矣”均为语气助词,但前者表陈述,后者表感叹;C项,“耳”均为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罢了;D项,“也”均为陈述语气,同时兼有判断的意思。(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答案 这几类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参考译文】唉!如今天下还有人担心没有人才可以使用。我听说过,战国时六国联合之际,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这几类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君主们想得到他们,这些人就出来了。今天也是这样,值得担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罢了。凭着天下这样广大,人物这样众多,而偏要说真的是没有人才可用,我不相信。二、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一)而“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最容易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教考衔接] 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而:____________。(2)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而:____________。(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____________。(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而:____________。(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而:____________。(6)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而:____________。(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而:____________。(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而:____________。答案 (1)表并列关系 和,或不译 (2)表顺承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3)表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4)表转折关系 却 (5)表因果关系 因而 (6)表修饰关系,用于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不译 (7)表目的关系 来 (8)表方式或状态 不译(二)以“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教考衔接] 2.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以:____________。(2)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以:____________。(3)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以:____________。(4)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 以:____________。答案 (1)介词,因为 (2)连词,因为 (3)介词,因为 (4)介词,因为(三)与“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教考衔接] 3.指出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与:____________。(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与:____________。(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与:____________。(4)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与:____________。(5)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与:____________。(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与:____________。答案 (1)介词,和、跟、同 (2)连词,和、同 (3)动词,给予、授予 (4)动词,赞成 (5)动词,等候,等待 (6)连词,和、跟(四)焉如何区分“焉”作代词或兼词还是作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教考衔接] 4.指出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焉:____________。(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____________。(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焉:____________。(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焉:____________。(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焉:____________。(6)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焉:____________。答案 (1)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啊 (2)表疑问的代词,哪里 (3)兼词,于此,在这里 (4)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呢 (5)表疑问的代词,哪里 (6)代词,代指老师三、理解推断虚词用法6技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此外,还有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教考衔接] 5.运用标志识别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1)宾语前置标志 (2)被动句标志 (3)固定短语,没有(办法)用来[边练边悟] 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标志性虚词。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答案 (1)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之”,助词“的”;“若”,如果;“则”,那么;“庶其”,差不多,大概)(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也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乃”,却,竟然;“不亦……乎?”反问句标志,“不也……吗?”)(二)对称分析法[教考衔接] 6.运用对称分析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1)“因”与“乘”对称,“因”的意思就是“趁着”“乘着” (2)“以”和“而”对称,“以”的用法同“而” (3)“毕”和“咸”对称,“毕”的意思就是“咸”,“全部”[边练边悟]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翻译。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节选自《说苑》)答案 (1)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以”,因为;“为”,因为)(2)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而”,转折连词,却)(三)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教考衔接] 7.运用语法分析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1)“为”处在谓语位置,应为动词“是” (2)处在谓语位置,应为动词“到” (3)处在名词前,状语位置,应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为“因”“因为”[边练边悟]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语法作用。(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节选自《战国策·秦策》)答案 (1)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注意“以”“为”“之”“也”的用法)(2)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注意“安”“乎”“之”“者”的用法)(四)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教考衔接] 8.运用词性界定法,推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1)代词,指代老师,译为“他” (2)语气词,陈述语气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疑问副词,怎么[边练边悟]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虚词的翻译。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答案 (1)有个臣子说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但)他上奏的却是普通的事情。(2)宋太祖生气了,责问这是为什么。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比弹捕鸟雀还紧急。”(五)位置推断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其”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教考衔接] 9.运用位置推断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1)介词,在 (2)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3)语气词,与“哉”同 (4)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表比较[边练边悟]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位置与译法。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上曰:“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知起居事杜正伦曰:“臣职在记言,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上悦,赐帛二百段。(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答案 (1)唐太宗说:“我为百姓受苦受灾,逃避什么疾病呢?”于是,吞下去了。这一年,蝗虫没有成灾。(2)陛下的言论有过失,我一定会记录下来,(陛下的错误言论)难道仅仅对现在有害?恐怕也会留给后人笑柄。(六)句意推断法句意推断法就是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考衔接] 10.根据这段文字的语境,推断下列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动词,成为;③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④介词,表对象;⑤代词,他的;⑥代词,他,指代儿子;⑦介词,对于;⑧代词,指代自己;⑨语气词,表陈述语气;⑩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边练边悟]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境对虚词的作用。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节选自《战国策》)答案 (1)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2)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模拟训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关注虚词的翻译)1.(2023·新课标Ⅰ卷)张孟谈曰:“晋阳之事,(高)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节选自《韩非子·难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 我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骄横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间的礼节,因此先赏赐他。【虚词】 是以:连词,因此。2.(2023·全国甲卷)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 杨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或译为“不再考察别的”),只根据自己所听闻的情况举荐周尧卿。【虚词】 复:副词,再,又。他,代词,别的,其他的。第:副词,只,只管。3.(2022·全国甲卷)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 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虚词】 其:副词,还是。4.(2022·全国乙卷)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节选自《说苑·贵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 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虚词】 者:助词,……的人。5.(2022·新高考Ⅰ卷)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 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虚词】 以:连词,表目的,去。且:副词,将要。6.(2021·全国乙卷)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 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虚词】 既:副词,已经。测 评 练 案(满分:94分)一、专项练(一)对点练习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24分)1.(2023·西安五区预测)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虚词】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译文】 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我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2.(2023·广东深圳模拟)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虚词】 为:因为。其:代词,自己的。【译文】 而百姓有很多非议,这是因为(秦始皇)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3.(2023·湖北荆州四校联考)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虚词】 所以:用来……的,……的办法。何如:怎么样,怎么办。【译文】 如今天下已经依次平定,思考使百姓生存的办法,应该怎么做?4.(2023·福建三明质检)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事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帝从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虚词】 以:介词,用。则:连词,表假设结果,就,那么。【译文】 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用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生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5.(2023·陕西西安仿真检测)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节选自唐代李翱《韩公行状》)【虚词】 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译文】 (韩愈)调任袁州刺史,有把儿女卖给人当奴隶的百姓,他都计算他们做工的报酬来抵偿其卖身的钱,放他们出去回到各自家中。6.(2023·湖北黄冈模拟)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虚词】 焉: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而:连词,表递进,而且。【译文】 那些富豪大族名门大姓、狡诈的官吏、品行恶劣的年轻人,都(显出)惶恐不安的样子,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把玷污清廉的政治作为耻辱。(二)情境训练(2022·新高考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5题。(48分)7.【夯基精练】(原创题) (19分)(1)文言实词(6分)答案 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同“披”,穿上。③忠实,忠诚。④使……激奋昂扬。⑤妻子儿女。⑥(病势)沉重。(2)文言虚词(3分)答案 ①动词,担任、是。②好像。③却。(3)文言句式(8分)①吴子颜,奇士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判断句。吴子颜,是一位有奇才的人士。②省略句。他的夫人先去世,(他)简单地安葬了夫人,(他给夫人)修造了小坟,没有为夫人建造祠堂。(4)文化常识(对的打“√”,错的打“×”)(2分)①昆弟,指同辈的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②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可以泛指官吏。( )√√8.(虚词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A.“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B.“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遂”字含义相同。C.“吴汉与苏茂、周建战”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D.“后至者斩”与“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两句中的“者”字含义不同。解析 C项,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动词“亲附、结交”。9.(虚词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遂鼓而进”与“吾尝跂而望矣”(《劝学》)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B.“皆平之”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C.“分营于水南水北”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D.“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解析 D项,两句中的“乃”字含义不同,第一个“乃”意思是“于是、就”,第二个“乃”意思是“你的”。10.(虚词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A.“则侧足屏息”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两句中的“则”字含义相同。B.“上安然后退舍”与“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C.“阅其兵马”与“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D.“问所欲言”与“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所”字含义不同。解析 A项,两句中的“则”字含义不同,第一个“则”意思是“就”,第二个“则”意思是“却”。11.(断句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C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解析 “质厚少文”是稳重敦厚、朴实无华之意,这里的“文”是文采之意;“造次”在现代汉语中常作轻率、莽撞的意思,在古汉语中还有仓促、匆忙之意,但无论哪种理解,都不宜与“为人”断在一起。据此排除A、D。“上”在原文语句中指皇上,作主语,与前句“其后勤勤不离公门”应断开,作后句“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据此排除B、D。12.(文言词语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衔枚,指在口中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解析 B项,“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皇帝对吴汉“隐若一敌国矣”的评价,以及给吴汉为广平侯的封赏,能判断皇帝对吴汉是满意的,所以这里“差强人意”其实是令人满意的意思。13.(概括分析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解析 D项,“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张冠李戴,原文是“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同辈兄弟之意;“外家”是外戚,即母亲和妻子的娘家人。14.(翻译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4分)(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4分)答案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2)吴汉回来后,责备她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买那么多田地房产呢!”15.(简答题)《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解析 由“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贼兵大破”可以看出他作战勇猛;由“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阅其兵马,激扬吏士”等可以看出他刚毅之处;由“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臣愚无所识知”等,可以看出他木讷之处。答案 ①刚毅之处: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后不幸落水,拉着马尾脱险。②木讷之处: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清楚表述自己的意思;临终时对皇上说的仍是国家之事。【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是南阳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招降黄河以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一位有奇才的人士,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但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因为他也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朗,召见邓禹同宿,在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精锐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认为邓禹能了解人才。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穿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喊前进,后退的人斩。”于是击鼓进军,贼兵被打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吴汉攻打蜀地,在长江以南、以北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在口中横衔着枚无声前进与水南营汇合,大败公孙述。吴汉的军队驻守成都,公孙述的将领延岑派遣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大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以上岸。吴汉性格忠厚,做事笃实,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他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战出现不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汉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吴汉)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光武帝经常说:“吴汉令人满意,他威重的样子好像一个人可以匹敌一个国家。”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他走后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她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买那么多田地房产呢!”于是尽数把这些田产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他只修宅院,不另外在巷子里建造府第。他的夫人先去世,(他)简单地安葬了夫人,(他给夫人)修造了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吴汉病重,皇帝亲自看望,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我愚昧且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能够依据我从前犯下的罪过依法治罪而无须念及我的功劳。”吴汉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说:“有司商议应该用‘武’。”光武帝下诏赐谥号为“忠侯”。二、综合练(2023·全国甲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真题研练】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解析 句意: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地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母异之”主谓宾齐全,B后应断开;“曰”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曰”后即D处断开;“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此”是“这样”的意思,从语意上看,这是周母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解析 A.正确。B.“何怨”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怨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C.正确。D.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馆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解析 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人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5分)(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5分)解析 (1)“泫然”,流眼泪的样子;“是”,如今、现在;“复”,还、再;“……乎”,反问句,……吗。(2)“邑”,名词,县;“察”,考察、访查;“第”,只是。答案 (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2)杨纮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20.(原创)欧阳修在周尧卿的碑文上评价说,“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其具体依据是什么?(3分)解析 本题信息在原文中:“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答案 ①周尧卿治学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②周尧卿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③周尧卿对于《春秋》三传的异同都有所取舍。【参考译文】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地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纮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纮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怨恨什么呢?”杨纮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作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按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本节内容结束THANKS学案17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着眼结构,体会用法复习目标 1.掌握理解五类虚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的方法以及掌握18个文言虚词(见《知识清单》)。2.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链接高考 卷别 相关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虚词:唯、是以、之;而、其、焉 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 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 ③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2023新课标Ⅱ卷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虚词:而、乎、与;之、斯2022新高考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虚词:矣、而、以、且;以、与2022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虚词:其、数、鲜、者;之、何2021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虚词:多、之;其、则、为2021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虚词:而、其;遂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文中只起结构与语法语气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在近年高考全国卷中,文言虚词一直没有单独直接考查,往往是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但在理解文意、翻译语句中作用重大。因此,了解文言虚词的类型与特点,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对准确快速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一、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一)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1.表程度用法 辨析 ①表示“稍微”之意。例如:少、稍、略。②表示“更加”之意。例如:益、弥、愈、更。③表示“非常、尤其”之意。例如:最、极、甚、至、尤、良、绝、颇。教考 融通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稍:略微,稍微。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弥:更加。愈:更加。 2.表范围用法 辨析 ①表示“全、都、一起”之意。例如:悉、皆、咸、俱、举、凡、共、并。②表示“只、不过”之意。例如: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顾。教考 融通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咸:都。 ②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但:只。3.表时间用法 辨析 ①表示“曾经、已经”之意。例如:既、已、曾、尝、向、初、始、昔。②表示“经常、一向”之意。例如:常、素、雅、恒。③表示“不久”之意。例如:寻、旋、既而、未几。④表示“正、恰好”之意。例如:会、正、适、方、属。⑤表示“将要”之意。例如:将、且。⑥表示“终于、最后”之意。例如:终、卒、竟。教考 融通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尝:曾经。 ②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向:以前。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且:将要。4.表语气用法 辨析 ①表肯定,“的确、实在”之意。例如:必、诚、信、良、固、果。②表推测,“大概、恐怕”之意。例如:其、盖、殆、庶。③表否定,“不、没有”之意。例如: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教考 融通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实在。 ②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殆:恐怕,可能。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复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三不应。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节选自《说苑·复恩》)(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伐齐 醉不成欢惨将别B.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C.又复大笑而不应 今年欢笑复明年D.蟹堁者宜禾 于反覆不宜卤莽(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①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例如:若属、吾辈。 ①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并序》)吾:我。汝:你。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彼:他。②指示代词。近指代词,例如:此、斯、之、是、兹。远指代词,例如:彼、夫、其。虚指代词,例如:某、或、莫。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夫:那。 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或:有的人。③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冯梦龙《智囊·知微》)(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悍然不逊 吾其还也B.何以争为 何为其然也C.或问尤翁 或得日,或否D.何以预知而忍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①表示并列关系。例如:以、且、而。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且:表并列,并且。②表示递进关系。例如:而、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③表示选择关系。例如:如、抑、或、其。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抑:表选择,或者,还是。④表示目的关系。例如:而、以。 ④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以:表目的,来。⑤表示转折关系。例如:而、然、则、但、乃、虽。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而:表转折,却。⑥表示因果关系。例如:以、因、故。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以:表因果,因为。⑦表示假设关系。例如:若、苟、虽、则。 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苟:表假设,如果。⑧表示修饰关系。例如:而、以。 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以:表修饰,无实义。⑨表示承接关系。例如:而、以。 ⑨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而:表承接,就。[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为人正直,以严见惮,武帝召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言,治民好清静,责大指而不细苛。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召为主爵都尉,治务在无为而已,引大体不拘文法。上曰:“汲黯何如人也?”严助曰:“使黯任职居官,亡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虽自谓贲育【注】,弗能夺也。”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节选自《群书治要·汉书》)【注】 贲育:指战国人孟贲、夏育,有勇力。(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数切谏敢以烦执事B.责大指而不细苛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然至其辅少主然睹促织,隐中胸怀D.虽自谓贲育,弗能夺也臣虽下愚,知其不可(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召为主爵都尉,治务在无为而已,引大体不拘文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以表示与之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①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 ①何以战?(《曹刿论战》)以:介词,凭借。②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介词,对于。③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介词,因为。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以。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自:介词,从。⑤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例如:于、乎、为。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于:介词,被。[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黜兵而退。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退而伏剑。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节选自《说苑·立节》)(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人将与吴人战为吾与汝双栖之所B.至于国郊步余马于兰皋兮C.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既自以心为形役D.以徇于国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1.结构助词用法 辨析 ①之:常作为定语、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或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教考 融通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所闻:所知道的一切。2.语气助词用法 辨析 ①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②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③感叹语气词:哉、夫。④句首语气词:唯、夫、盖。教考 融通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③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④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是指没有实义、只起调节音节作用的助词。常见的音节助词有:之、者、其、言、有、止。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其中的“之”是词缀,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特别提示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常见的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译。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译。[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辩说之材出 惠王用张仪之计B.人君苟欲之,斯至矣 吾属今为之虏矣C.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 此亡秦之续耳D.吾不信也 而笑李渤之陋也(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一)而“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最容易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教考衔接] 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而: 。(2)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而: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而: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而: 。(6)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而: 。(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而: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而: 。(二)以“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教考衔接] 2.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以: 。(2)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以: 。(3)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以: 。(4)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 以: 。(三)与“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教考衔接] 3.指出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与: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与: 。(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与: 。(4)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与: 。(5)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与: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与: 。(四)焉如何区分“焉”作代词或兼词还是作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教考衔接] 4.指出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焉: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焉: 。(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焉: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焉: 。(6)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焉: 。三、理解推断虚词用法6技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此外,还有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教考衔接] 5.运用标志识别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夫晋,何厌之有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边练边悟] 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标志性虚词。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1)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对称分析法对称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尤其骈体文特别讲究整齐、对称,因此,我们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疑难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教考衔接] 6.运用对称分析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边练边悟]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翻译。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节选自《说苑》)(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之:动词,到。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之:这样。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鹏之徙于南冥也。(《逍遥游》)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教考衔接] 7.运用语法分析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边练边悟]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语法作用。(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节选自《战国策·秦策》)(1)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词性 例句及分析动词词性 “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之:动词,去,往。助词词性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之:助词,无实义。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代词词性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之:代词,这,指代越人关于天姥山的传说。[教考衔接] 8.运用词性界定法,推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犹且从师而问焉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于我心有戚戚焉 (4)焉用亡郑以陪邻 [边练边悟]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虚词的翻译。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1)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位置推断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其”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其:代词,指项庄。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其:表揣测语气。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代词,指蔺相如。用在名词(或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副词,表祈使,还是。[教考衔接] 9.运用位置推断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相与枕藉乎舟中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噫吁嚱,危乎高哉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边练边悟]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位置与译法。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上曰:“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知起居事杜正伦曰:“臣职在记言,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上悦,赐帛二百段。(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1)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句意推断法句意推断法就是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考衔接] 10.根据这段文字的语境,推断下列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圣人之( ① )所以为( ②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③ )皆出于( ④ )此乎?爱其( ⑤ )子,择师而教之( ⑥ );于( ⑦ )其( ⑧ )身也,则耻师焉( ⑨ ),惑矣( 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练边悟]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境对虚词的作用。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节选自《战国策》)(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拟训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关注虚词的翻译)1.(2023·新课标Ⅰ卷)张孟谈曰:“晋阳之事,(高)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节选自《韩非子·难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3·全国甲卷)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2·全国甲卷)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2·全国乙卷)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节选自《说苑·贵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2·新高考Ⅰ卷)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1·全国乙卷)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案17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边练边悟1.(1)D [A项,“将”都是时间副词,将要;B项,“共”都是范围副词,一同;C项,“复”都是副词,又;D项,前者动词,适宜;后者副词,应该。](2)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参考译文】楚王、魏王在晋阳会盟,打算攻打齐国,齐王忧虑这件事,派人召来淳于髡并对他说:“楚、魏两国合谋,想要攻打我们齐国。希望先生与我一起分担其忧。”淳于髡听后大笑而没有回应。过了会儿,齐王再次问他,淳于髡又一次大笑而不应,第三次问他还是没有回应。齐王脸上现出愤怒之色,对他说:“先生拿我的国家当儿戏吗?”淳于髡回答说:“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他祷告说:‘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劣田,(让我)收获百车谷子,高地也适宜种植庄稼。’我笑话他用来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东西多啊。”齐王说:“你讲得好。”赏赐淳于髡一千金、一百辆兵车,并封他为上卿。2.(1)B [A项,“其”,前者代词,那,那个;后者副词,表祈使语气;B项,“何”在这里都是疑问代词,什么,是“为”的宾语;C项,“或”,前者代词,指人;后者代词,指物(山峰);D项,“之”,前者代词,这人;后者代词,这事。](2)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参考译文】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司典者(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此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反而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剽悍不驯的样子。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何必争吵?”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这里。”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去。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已经服毒还没有发作,打算自杀讹诈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头,既然不成,又转移到别人家。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3.(1)C [A项,“以”,前者连词,因为;后者介词,把。B项,“而”,前者连词,表并列;后者连词,表转折。C项,“然”,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虽”,前者连词,即使;后者连词,虽然。](2)朝廷召他回朝任主爵都尉,他处理事务仍是重在无为罢了,处事援引治国原则而不拘泥于法令条文。【参考译文】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为人正直,因办事严格而被人敬畏,汉武帝征召他为中大夫。因为多次直言进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中做事,外调为东海郡的太守。汲黯曾学习黄帝、老子的学说,治理民众好用清静无为的办法,对大体有所要求,而不苛求细节。汲黯经常有病,躺在寝室里不出门。过了一年多,东海郡安定太平。朝廷召他回朝任主爵都尉,他处理事务仍是重在无为罢了,处事援引治国原则而不拘泥于法令条文。一次皇上问:“汲黯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严助回答说:“让汲黯做官办事,没有用来超过别人的地方,然而说到他辅助少年的君主,即使自认为有孟贲、夏育那样勇力的人也不能使他改变啊!”武帝说:“对。古代有所谓的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像汲黯这样的人,也近似他们了。”4.(1)B [A项,“与”,和,前者介词,后者连词。B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C项,“为”,前者动词,变成;后者介词,表被动。D项,“以”前者介词,用(此);后者介词,凭借。](2)(如果)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逃跑。【参考译文】楚国将与吴国开战,楚军兵少而吴军兵多,楚国将军子囊说:“我们攻击吴国必定失败,使国君受辱,使国土受损,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他便罢兵撤退。回到了国都郊外,他派人向国君复命说:“请求赐我一死。”国君说:“你逃跑,是对国家有利。而今看来确实有利,你不必死。”子囊说:“(如果)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逃跑。如果像这样,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了。我请求赐死。”他退下来就伏剑自尽。国君说:“果真如此,就让我成全你的大义。”于是就给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把铁砧放在棺材之上,以此在国都向众人宣示。5.(1)B [A项,“之”均为定语之间的结构助词,译为“的”;B项,“矣”均为语气助词,但前者表陈述,后者表感叹;C项,“耳”均为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罢了;D项,“也”均为陈述语气,同时兼有判断的意思。](2)这几类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参考译文】唉!如今天下还有人担心没有人才可以使用。我听说过,战国时六国联合之际,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这几类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君主们想得到他们,这些人就出来了。今天也是这样,值得担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罢了。凭着天下这样广大,人物这样众多,而偏要说真的是没有人才可用,我不相信。教考衔接1.(1)表并列关系 和,或不译 (2)表顺承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3)表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4)表转折关系 却 (5)表因果关系 因而 (6)表修饰关系,用于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不译 (7)表目的关系 来 (8)表方式或状态 不译2.(1)介词,因为 (2)连词,因为 (3)介词,因为 (4)介词,因为3.(1)介词,和、跟、同 (2)连词,和、同 (3)动词,给予、授予 (4)动词,赞成 (5)动词,等候,等待 (6)连词,和、跟4.(1)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啊 (2)表疑问的代词,哪里 (3)兼词,于此,在这里 (4)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呢 (5)表疑问的代词,哪里 (6)代词,代指老师5.(1)宾语前置标志 (2)被动句标志 (3)固定短语,没有(办法)用来边练边悟6.(1)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之”,助词“的”;“若”,如果;“则”,那么;“庶其”,差不多,大概)(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也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乃”,却,竟然;“不亦……乎?”反问句标志,“不也……吗?”)教考衔接6.(1)“因”与“乘”对称,“因”的意思就是“趁着”“乘着” (2)“以”和“而”对称,“以”的用法同“而” (3)“毕”和“咸”对称,“毕”的意思就是“咸”,“全部”边练边悟7.(1)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以”,因为;“为”,因为)(2)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而”,转折连词,却)教考衔接7.(1)“为”处在谓语位置,应为动词“是” (2)处在谓语位置,应为动词“到” (3)处在名词前,状语位置,应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为“因”“因为”边练边悟8.(1)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注意“以”“为”“之”“也”的用法)(2)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注意“安”“乎”“之”“者”的用法)教考衔接8.(1)代词,指代老师,译为“他” (2)语气词,陈述语气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疑问副词,怎么边练边悟9.(1)有个臣子说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但)他上奏的却是普通的事情。(2)宋太祖生气了,责问这是为什么。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比弹捕鸟雀还紧急。”教考衔接9.(1)介词,在 (2)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3)语气词,与“哉”同 (4)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表比较边练边悟10.(1)唐太宗说:“我为百姓受苦受灾,逃避什么疾病呢?”于是,吞下去了。这一年,蝗虫没有成灾。(2)陛下的言论有过失,我一定会记录下来,(陛下的错误言论)难道仅仅对现在有害?恐怕也会留给后人笑柄。教考衔接10.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动词,成为;③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④介词,表对象;⑤代词,他的;⑥代词,他,指代儿子;⑦介词,对于;⑧代词,指代自己;⑨语气词,表陈述语气;⑩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边练边悟11.(1)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2)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模拟训练1.【虚词】 是以:连词,因此。【译文】 我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骄横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间的礼节,因此先赏赐他。2.【虚词】 复:副词,再,又。他,代词,别的,其他的。第:副词,只,只管。【译文】 杨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或译为“不再考察别的”),只根据自己所听闻的情况举荐周尧卿。3.【虚词】 其:副词,还是。【译文】 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4.【虚词】 者:助词,……的人。【译文】 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5.【虚词】 以:连词,表目的,去。且:副词,将要。【译文】 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6.【虚词】 既:副词,已经。【译文】 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17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含答案).docx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17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共119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