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1张PPT)学案20 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课内课外结合,分类强化记忆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2.掌握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的解题方法。链接高考卷别 题号 题干表述 变化2023新课标Ⅰ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围、劝、具臣、诬说) 第11题,三年设题方式没有变化,都是对材料中加点词语进行考查,题干问法虽一样,考点却不同:(1)2021年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2)2022年、2023年跳出了只考文化常识,而转向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关联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及现代汉语用法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初中(《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中(选必上墨子的《兼爱》)内容衔接,C项可以通过上下文联系材料一和二进行推断,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诬蔑之辞)相比较。2023新课标Ⅱ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平易、闻金则止、片善、果)2022新高考Ⅰ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寡人、百乘、蔽、国门)卷别 题号 题干表述 变化2022新高考Ⅱ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衔枚、差强人意、尊重、车驾) 第11题,三年设题方式没有变化,都是对材料中加点词语进行考查,题干问法虽一样,考点却不同:(1)2021年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2)2022年、2023年跳出了只考文化常识,而转向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关联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及现代汉语用法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初中(《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中(选必上墨子的《兼爱》)内容衔接,C项可以通过上下文联系材料一和二进行推断,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诬蔑之辞)相比较。2021新高考Ⅰ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子、宗室、海内、庶务)2021新高考Ⅱ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京口、遗民、部曲、传檄)古代文化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降;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常见的“7个设误角度”和解题方法(一)辨识设误角度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范围。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3.弄错官职任、免、辞、调。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调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调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考查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边练边悟] 1.指出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中的错误之处。(1)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2)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3)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4)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5)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6)《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答案 (1)“土地、户籍”事务不归礼部掌管,应归户部掌管。(2)“京”字单用固然可以称国都,但“师”字单用,是不可以称国都的。(3)“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错,移疾指上疏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说法。(4)“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以及配偶的血亲的配偶。也有直系与旁系、尊亲属与卑亲属之分,均以配偶为标准。所以,“姻亲”与“血亲”不同。(5)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6)“国别体”错误,《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二)掌握文化常识答题“两清”“四法”1.两清(1)清楚常见知识点。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民俗和节日、天文和历法、文史和典故等。(2)清楚易混易错点。古代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如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文帝、武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文字加长,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因帝王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才用年号来称呼帝王。2.四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断。该方法是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如生活常识、历史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直接判断选项的正误。(2)剖析词语进行推断。有些文化常识的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推断题目的正误。(3)结合语境加以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4)生疏知识灵活推断。因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若出现则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教考衔接] 1.指出下列相关词语的表述的错误之处。(1)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2020·全国Ⅲ卷)(可联系课文《陈情表》《孔雀东南飞并序》)(2)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2019·全国Ⅱ卷)(可联系课文《屈原列传》)(3)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2016·新课标Ⅰ卷)(可联系课文《答司马谏议书》)(4)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2019·全国Ⅰ卷)(可联系课文《过秦论》)(5)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2018·全国Ⅲ卷)(可联系课文《鸿门宴》《屈原列传》)答案 (1)“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错误,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其职责为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任免。(2)“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误,汤武分别指灭夏和灭殷的商汤和周武王。(3)“有司”应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4)“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传统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儒、道、法”三家。(5)“尹”是官的通称,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而不是知府的简称,并且知府晚至元明时期才成为官员的正式称谓。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边练边悟] 角度1 常见实词含义比较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解析 两个“与”字意思不同。文中的“与”,不是给予之意,而是参与;“呼尔而与之”的“与”是“给予”。判断:与,给予,与《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意思相同。( )√解析 “以兴利除弊”的“弊”是“弊病,弊端”的意思。两个“弊”字意思不同。判断:弊,指困乏、疲惫,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的“弊”意思不同。( )√解析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是“聚拢,皱”的意思。两个“蹙”字意思不同。判断: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意思不同。( )√解析 “郊鄙相望”的“鄙”,边远地区;“越国以鄙远”的“鄙”,把……当作边邑。两个“鄙”字意思不同。判断:郊鄙相望,意为城郊边远地区互相接壤,形容封丘面积很小,其中“鄙”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的“鄙”意思不同。( )角度2 结合词语用法比较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解析 两句中的“厌”都是通假字,同“餍”,满足,意思相同。判断:“善人虽多而不厌也”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厌”意思不同。( )√解析 “然则君何不相之”中的“相”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相”“任命……为相”;“举匏樽以相属”中的“相”,相互。两者含义不同。判断:“然则君何不相之”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角度3 结合古今异义比较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解析 “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指国中,即国都长安之中,两处的“中国”含义不同。判断:中国,此处指中原地区。与《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中“中国”的含义相同。( )√解析 “其与交通”中“交通”是结交、交往的意思;“阡陌交通”中“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判断:“其与交通”与“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交通”一词,含义不同。( )√解析 “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中,“寝”是搁置、停止的意思;“然后得一夕安寝”中,“寝”是睡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判断:“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的“寝”不同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 )√解析 “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中的“企”的意思是赶上;“不可企及”中的“企”的意思是盼望。两者含义不同。判断:“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中的“企”与“不可企及”(成语)中的“企”字含义不同。( )角度4 结合成语、俗语比较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解析 “不遗余力”中的“遗”是保留、留下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判断:“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解析 “吃一堑,长一智”的“堑”是困难、挫折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判断:堑,文中指“护城河,壕沟”,与俗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堑”意思不同。( )测 评 练 案(满分:50分)一、专项练(一)选择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A.“政长”,古代称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与下文“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的“正长”的意思相同。B.“天子”,对古代帝王的敬称,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人们称皇帝为“天子”。C.“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D.“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解析 “正长”一词,可联系到《兵车行》《促织》中的“里正”,是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明代改名里长。语境中“正长”为“诸侯国君”所设,故“正长”不可能含有“君主”;天下之乱,“生于无政长”,可知“政长”可包含“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可见“政长”和“正长”意思不完全相同。【参考译文】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拔贤能可任用的人,立他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能力还不够,又选拔天下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以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地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把天下划分为很多诸侯国,然后设立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已经设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家中选择一些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各级长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始设于汉武帝时期,明清时成为举人雅称。B.受禅,本为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后来王朝更替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C.豪右,西汉时期出现的豪族,东汉势力进一步扩张,是此后门阀士族的雏形。D.鼓吹,与管弦义同,是指由鼓与箫、笳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的乐队。解析 D项,“与管弦义同”错,“管弦”指的是管乐器和弦乐器,“鼓吹”不包括弦乐器。【参考译文】刘毅字仲雄,是东莱掖县人。刘毅幼年有孝顺父母的品行,从小就磨砺高洁的情操,然而喜欢品评人物,王公贵族一看到他就惧怕。魏末年,本郡推举他为孝廉,征召他任司隶都官从事,京都秩序良好。晋武帝即帝位,刘毅升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武帝认为刘毅忠贞正直,让他担任谏官。咸宁初年,刘毅转任司隶校尉,纠发检举豪门贵族的不轨行为,京师安定平静。闻风到司部投印绶自首的郡守县令很多。当时的人将刘毅比作诸葛丰、盖宽饶。皇太子上朝,乐队准备进东掖门,刘毅认为这是对皇帝不敬,将乐队阻止在门外,上奏弹劾太子太保、太傅以下官员。皇帝下诏赦免,太子才得以入朝。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二府三司,是宋代为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设立的官府机构;“二府”指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和管军事的枢密院,“三司”指管财政的盐铁、户部、度支。B.旬休,中国古代官员例行休假制度。不同朝代休假时日有些不同,汉代称“休沐”,应“洗沐归谒亲”;《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与本文意思不同。C.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D.经筵,汉唐以来历代帝王为讲论经史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正式制度化,主要以翰林学士置讲官,经筵制度是与顶层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解析 《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是古代官吏的旬休制度,十天中休息一天以洗沐。由文本中“请给假如故”可知“旬休”也是假日制度名词,“旬”为十天。故意思相同。【参考译文】丁度,字公雅,是开封祥符人。当时西疆骚乱不宁,二府三司,虽休假日也不停工作。丁度说:“请给官吏照常放假,不让外夷窥探我朝廷的实际情况。”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庆历年间,做杜衍的副手到黄河以东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较长时间后,主管审刑院。丁度性格淳厚质朴,不故作威仪之态,独居一室达十多年,身边没有姬妾侍奉。但喜欢辩论事物,在为皇帝讲解经史的时间长久后,皇帝常称他为“学士”而不称他的姓名。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元和,是用帝王年号纪年,此外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B.四鼓,也叫四更,是凌晨1至3点。古代把一夜分五段,称为五更。C.击柝,俗称打更,指敲梆子巡夜,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D.晡时,以地支命名为酉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是古人吃第二顿饭之时。解析 “晡时,以地支命名为酉时”解说错误。应该是“晡时,以地支命名为申时”。酉时是指每日的17~19时。【参考译文】元和十二年十月壬申(十六日)四更时分,李愬军队抵达城下,城里没有一个人知道。李祐、李忠义用锄头在城墙上凿出一个一个坎,抢先攀登,战士们在后面紧跟而上。守卫城门的士兵还在熟睡,就全部被杀死了,只留下巡街打更的人,命令他们像平常一样,继续敲梆报时。于是,李祐等人打开城门,迎接主力军队进城。又进入到内城,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内城的人都在熟睡,没有人发觉。这个时候,公鸡开始啼叫,风雪也停止了。李愬进入吴元济官邸的外屋。李愬派遣李进诚进攻牙城,捣毁牙城外门,占领军械库,取出武器、铠甲。癸酉(十七日),又发动攻击,纵火焚烧南门。蔡州的居民纷纷背着木柴枯草,增加火势。官军密集射击城上叛军,飞箭多得就像刺猬的毛一样。下午四点前后,南门全部被毁,吴元济在城上认罪投降,李进诚用梯子将他接下来。甲戌(十八日),李愬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京城,并且报告裴度。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解析 D项,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领地等。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选项中的“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误。【参考译文】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打(他们)。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彦之暂时镇守襄阳。元嘉三年,皇上对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七年,派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文帝抓彦之入狱,撤职。九年,又恢复他的封邑,彦之坚决推辞。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解析 D项,拆分“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的进士。提拔为御史。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皇帝)两次慰问(他),每年供给粮食、奴仆。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节选自《明史·郝杰传》)A.“杰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中“举”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中“举”字含义不同。B.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明清殿试后录取考生分为三等,也称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C.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属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等事。D.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地区。解析 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通过殿试者,被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参考译文】郝杰,字彦辅,是蔚州人。父亲郝铭,担任过御史。郝杰考中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被授予行人一职,后被提拔为御史。隆庆元年(1567)任都城近地的巡抚。8.(2023·深圳检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解析 C项,“闰月”要联系积累内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那个月”错误,加于某月之后的那个月叫“闰某月”。【参考译文】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彼劳我逸,我方自然得到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驾临楚地、蜀地?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溃,敌人乘胜深入腹地,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闰月乙亥日,凭借参知政事的身份,王钦若做天雄军判官,兼任都部署。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统领军队的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都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取了他们的粮草辎重。又进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败。(二)判断题9.(2023·湖南郴州6月四模)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节选自苏轼《田表圣奏议叙》)判断:大治,指治理得好,其中“治”与《出师表》中“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治”含义不同。( )(1分)√解析 “大治”的“治”是“治理”的意思;“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治”的含义为“处罚,惩治”。两个“治”字含义不同。【参考译文】自从太平兴国以来,一直到咸平年间,可以说是天下最太平的时期,千载难遇啊。然而田锡的谏言,常常好像有难以预测的忧患,(仿佛忧患)近在一朝一夕之间,为什么呢?10.(2023·安徽阜阳3月质检)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节选自《贞观政要》)判断:阴,是暗中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字含义不同。( )(1分)解析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是“阴天”的意思。两个“阴”字含义不同。【参考译文】(魏征)看到太宗与太子暗中互相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11.(2023·广州6月冲刺训练)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判断: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同义。( )(1分)解析 “形影相吊”中的“吊”是“安慰”的意思。既不指“祭奠死者”,也与“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没有关系。“形影相吊”指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孤独。两者不同义。【参考译文】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12.(名词作动词)(2023·黑龙江哈尔滨九中6月五模)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节选自宋濂《拙庵记》)判断:足,文中为名词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用法相同。( )(1分)解析 “树之以桑”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两者用法相同。√【参考译文】我却能搜寻揣摩切磋剔除,观察它的轨迹踏寻它的踪迹,进入孔子孟子的门庭承蒙他们的教诲。13.(通假字)(2023·江西南昌部分学校6月模拟示范卷)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判断:“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与“猎马带禽归”(《野望》)两句中的“禽”字含义不同。( )(1分)解析 “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的“禽”同“擒”,擒拿;“猎马带禽归”的“禽”,禽兽,代指猎物。两者含义不同。√【参考译文】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后退,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14.(动词的使动用法)(2023·河南南阳一中5月三模)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身不寤者也。(节选自《新序·杂事》)判断:“觉来世”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觉”字含义不同。( )(1分)解析 “觉来世”的“觉”意为“使……醒悟”;“觉今是而昨非”的“觉”意为“觉得”。两者含义不同。√【参考译文】第二天楚恭王去世了,令尹就马上拜管苏为卿,把申侯伯赶出国境。(这做法)可以启发子孙,使后辈醒悟,还是胜过那些至死不悟的人。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20分)材料一:材料二: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上问其故。对曰:“诏书数下蠲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遂有是命。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唐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甚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黑。(3分)解析 句意: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百姓逃窜。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百姓”作“逃窜”的主语,故“百姓”应与前文断开;“尔”是“你”的意思,作后文的主语,故“尔”应与前文断开;“申饬有司”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有司”作“申饬”的宾语,故“有司”应与后文断开。■ ■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A.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意思相同。B.修,指修治修造,与《过秦论》中“修守战之具”的“修”字意思相同。C.市,指买,与《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市列珠玑”的“市”字意思不同。D.卒,指最终,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相同。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项“意思相同”错。“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亲附、亲近。句意: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B项“修”都是“修治、修造”。句意:整修防守和进攻的器械装备。C项“市列珠玑”的“市”的意思是“市场”。句意: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D项“卒”都是“最终”。句意: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皇上认为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令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这些要全部禁止。B.杨士奇认为郭资不遵诏书,令地方官员仍按旧额征税,这是他为政最大的过错。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C.青州百姓请求将已成家业的二百多户附入枣强户籍,皇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国土,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即可。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他认为户口繁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一定是因为大兴土木和战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错。原文“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说的是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遂有是命”说的是皇上认可了杨士奇的回答,应是赞成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4分)(2)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4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干”,求请、求取;“干以私”,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私干”;“沮格”,阻止、阻挠。(2)“车驾”,帝王坐的车,也用作帝王的代称;“发京师”,省略了“于”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京师发”,从京城出发;“帅”,率领。答案 (1)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甚而至于阻碍皇上的恩惠。(2)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19.武王向太公询问的“治国之道”在材料二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加以概括。(3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原文“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可知,与民共享山林川泽;由材料二原文“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其一切禁止”可知,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由材料二原文“青州民刘中等奏:‘……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可知,让流徙的百姓附籍枣强;由材料二原文“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甚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可知,严禁将士扰民。答案 与民共享山林川泽;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让流徙的百姓附籍枣强;严禁将士扰民。【参考译文】材料一: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是怎样的?”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爱民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民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人民获利而不要使他们受到伤害,使他们获得成功而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生存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财物而不要夺取他们的财物,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受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愤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理人民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们罢了。”材料二:皇上想山林川泽都与百姓共有,下令从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交接的地方,禁止砍柴,其他地方都解除禁令。工部上奏(朝廷)修造兵器,请求向百姓征收布漆。皇上命令供给钱钞购买布漆。皇上说:“古代的地方赋税,按照土地所生产的(征收),不强迫百姓缴纳没有的东西。近年像丹漆、石青之类,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下达郡县(向百姓)征敛。百姓只得聚敛金钱,交易换取来缴纳,而官吏趁机做违法的事。这一切全部禁止。”(皇上)派遣监察御史分别巡视全国各地,考察地方官吏。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蹇义、夏原吉上奏说他固执、妨碍政事,而且身体多病。皇上询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说:“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甚而至于阻碍皇上的恩惠,使皇恩不能下及百姓。”皇上询问其中的缘故。杨士奇回答说:“诏书多次下令要免除受灾受伤百姓的税赋,可是郭资执意不听从免除的命令,一定让地方主管官员按照原先的数目征收缴纳,这是他最大的过错。”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命令。青州百姓刘中等上奏:“从永乐年间年成歉收,流动转徙到国都南部枣强县一共二百多户,居住二十年,已经拥有家产。如今主管官员要把他们遣送回山东,请求附入枣强户籍。”皇上对夏原吉说:“那里这里都是我的国土,只要能让百姓安居就可以了。唐朝宇文融搜求流亡的百姓,超过时限不自首的就发配到边境。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百姓逃窜。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皇上驾临文华殿,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繁盛减少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繁盛源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减少一定有大兴土木之事和战争。汉武帝承袭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开元盛世之后,终有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依仗富庶繁荣而不知戒备警惕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用兵轮台,隋炀帝最终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最终到了迁徙流离的境地,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驻扎在虹桥,皇上告诉众将领说:“朕深居宫中,难道不安逸?只是时时考虑安养百姓,所以才有这次出行。现在渡过黄河所经过的道路,都是大雨之后,秋天的田地里没有收获,朕非常同情他们。如果有扰民的将士,杀无赦。”本节内容结束THANKS学案20 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课内课外结合,分类强化记忆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2.掌握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的解题方法。链接高考 卷别 题号 题干表述 变化2023新课标Ⅰ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围、劝、具臣、诬说) 第11题,三年设题方式没有变化,都是对材料中加点词语进行考查,题干问法虽一样,考点却不同: (1)2021年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2)2022年、2023年跳出了只考文化常识,而转向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关联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及现代汉语用法等。) 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 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初中(《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中(选必上墨子的《兼爱》)内容衔接,C项可以通过上下文联系材料一和二进行推断,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诬蔑之辞)相比较。2023新课标Ⅱ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平易、闻金则止、片善、果)2022新高考Ⅰ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寡人、百乘、蔽、国门)2022新高考Ⅱ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衔枚、差强人意、尊重、车驾)2021新高考Ⅰ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子、宗室、海内、庶务)2021新高考Ⅱ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京口、遗民、部曲、传檄)古代文化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降;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常见的“7个设误角度”和解题方法(一)辨识设误角度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范围。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3.弄错官职任、免、辞、调。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调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调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考查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边练边悟] 1.指出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中的错误之处。(1)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2)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3)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4)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5)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6)《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掌握文化常识答题“两清”“四法”1.两清(1)清楚常见知识点。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民俗和节日、天文和历法、文史和典故等。(2)清楚易混易错点。古代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如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文帝、武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文字加长,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因帝王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才用年号来称呼帝王。2.四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断。该方法是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如生活常识、历史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直接判断选项的正误。(2)剖析词语进行推断。有些文化常识的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推断题目的正误。(3)结合语境加以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4)生疏知识灵活推断。因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若出现则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教考衔接] 1.指出下列相关词语的表述的错误之处。(1)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2020·全国Ⅲ卷)(可联系课文《陈情表》《孔雀东南飞并序》)(2)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2019·全国Ⅱ卷)(可联系课文《屈原列传》)(3)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2016·新课标Ⅰ卷)(可联系课文《答司马谏议书》)(4)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2019·全国Ⅰ卷)(可联系课文《过秦论》)(5)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2018·全国Ⅲ卷)(可联系课文《鸿门宴》《屈原列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练边悟] 角度1 常见实词含义比较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2.(2023·牡丹江模拟预测)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节选自《说苑·立节》)判断:与,给予,与《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意思相同。( )3.(2023·福建漳州四模)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判断:弊,指困乏、疲惫,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的“弊”意思不同。( )4.(2023·广东东莞三模)(公孙)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判断: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意思不同。( )角度2 结合词语用法比较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5.(名词的意动用法)(2023·广州6月冲刺)公名缙,本朝壬辰成进士,授封丘令。时豫州遭流寇蹂躏,决河败城郭宫室。封其属邑,郊鄙相望。(节选自《大观堂文集·御史余公传》)判断:郊鄙相望,意为城郊边远地区互相接壤,形容封丘面积很小,其中“鄙”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的“鄙”意思不同。( )6.(通假字)(2023·西安师大附中6月模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判断:“善人虽多而不厌也”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厌”意思不同。( )7.(名词的使动用法)(2023·南昌6月模拟)(魏文侯)曰:“……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节选自《吕氏春秋·期贤》)判断:“然则君何不相之”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角度3 结合古今异义比较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8.(2023·沈阳6月模拟)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判断:中国,此处指中原地区。与《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中“中国”的含义相同。( )9.(2023·河南信阳6月考前检测)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判断:“其与交通”与“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交通”一词,含义不同。( )10.(2023·湖南部分名校5月压轴冲刺)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舜民坐左迁,台谏上章营救。(节选自《东都事略·吕陶传》,有删改)判断:“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的“寝”不同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 )角度4 结合成语、俗语比较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1.(2023·广西玉林质检)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节选自《郁离子·八骏》)判断:“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中的“企”与“不可企及”(成语)中的“企”字含义不同。( )12.(2023·淄博检测)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节选自《国语·楚语上》)判断:“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13.(2023·广东六校联考)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节选自《资治通鉴》)判断:堑,文中指“护城河,壕沟”,与俗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堑”意思不同。( )学案20 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边练边悟1.(1)“土地、户籍”事务不归礼部掌管,应归户部掌管。(2)“京”字单用固然可以称国都,但“师”字单用,是不可以称国都的。(3)“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错,移疾指上疏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说法。(4)“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以及配偶的血亲的配偶。也有直系与旁系、尊亲属与卑亲属之分,均以配偶为标准。所以,“姻亲”与“血亲”不同。(5)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6)“国别体”错误,《春秋》是编年体史书。教考衔接1.(1)“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错误,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其职责为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任免。(2)“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误,汤武分别指灭夏和灭殷的商汤和周武王。(3)“有司”应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4)“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传统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儒、道、法”三家。(5)“尹”是官的通称,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而不是知府的简称,并且知府晚至元明时期才成为官员的正式称谓。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边练边悟2.× [两个“与”字意思不同。文中的“与”,不是给予之意,而是参与;“呼尔而与之”的“与”是“给予”。]3.√ [“以兴利除弊”的“弊”是“弊病,弊端”的意思。两个“弊”字意思不同。]4.√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是“聚拢,皱”的意思。两个“蹙”字意思不同。]5.√ [“郊鄙相望”的“鄙”,边远地区;“越国以鄙远”的“鄙”,把……当作边邑。两个“鄙”字意思不同。]6.× [两句中的“厌”都是通假字,同“餍”,满足,意思相同。]7.√ [“然则君何不相之”中的“相”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相”“任命……为相”;“举匏樽以相属”中的“相”,相互。两者含义不同。]8.× [“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指国中,即国都长安之中,两处的“中国”含义不同。]9.√ [“其与交通”中“交通”是结交、交往的意思;“阡陌交通”中“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10.√ [“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中,“寝”是搁置、停止的意思;“然后得一夕安寝”中,“寝”是睡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11.√ [“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中的“企”的意思是赶上;“不可企及”中的“企”的意思是盼望。两者含义不同。]12.√ [“不遗余力”中的“遗”是保留、留下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13.√ [“吃一堑,长一智”的“堑”是困难、挫折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0 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含答案).docx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0 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共71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