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认识论 第4课 认识、实践、真理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
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
框架引领
第四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01
认识与实践
阅读与思考
什么是认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看到了人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
是一种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脱离客观世界的“理念世界”,认识来源于对“理念”的回忆。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
主体
人类特有≠动物
性质
积极的≠被动的反映
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注意:”意识”和”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1.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2.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
(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例:看见苹果落地,是感性认识。
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理性认识。
(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动的直观”
“抽象的思维”
认识与实践
知识归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思考:以下语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1、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动物 人类特有
≠认识
2、实践
客体、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主观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实践有三层含义: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1)含义
桥梁【客观】
设计方案【主观】
修建桥梁【实践】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思考:如何理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判断下列实践活动属于什么形式?
1.修建港珠澳大桥
2.秋收起义
3.杂交水稻的培育
4.老师讲课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例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例如:革命(在阶级社会)
改革(社会主义社会)
③科学实验活动
例如:自然科学试验(如太空育种试验);社会科学试验(如改革试点)
注意:实践除了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例如教育、艺术、医疗等实践。
实践的基本形式
2、实践的形式
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特点
①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例:农民伯伯种小树苗
实践的主体(农民伯伯)
实践的手段(锄头等工具)
实践的对象(小树苗)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认识与实践
②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
表现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如社会制度的更替
实践是能动性活动
原因实践主体(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电视机、电脑、空调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例: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为方便出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挖山
主观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布局
认识与实践
③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例:愚公让全家人使用榔头、簸箕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
愚公移山不能用现在的炸药、挖土机,是因为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历史性
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
社会性关键词:合作、共同、多人
0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侧重于“从无到有”)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认识途径
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侧重于“认识从旧到新,深化和发展”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
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是根本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实践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验证认识的真伪)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科学理论
权威的话
原有的认识
实践
(桥梁)
主观认识
客观世界
原因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归宿)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纸上谈兵)
(强调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1、认识的过程图式:实践——认识——实践
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练一练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②回应时代呼唤,推动理论创新
③学以致用
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原理
本课原理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shfokao
本课总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
含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联系
二、实践
含义
形式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
动力
检验标准
目的
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
认识
基础
反作用
祝你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