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3:文意理解简答 学案(含答案)+ 课件(共5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3:文意理解简答 学案(含答案)+ 课件(共54张ppt)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学案23 文意理解简答
——精细筛选,分层概括
复习目标
1.把握文意理解简答题的常见命题角度。2.掌握文意理解简答题的解题方法。
链接高考
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3新课标Ⅰ卷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概括事实依据 ①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以分析原因为主。
②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③第14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三年设题方式根据文本不同有所不同,考点未变。
④题型回归教材,关注教材。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巧妙地关联了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考查逻辑思辨力。
2023新课标Ⅱ卷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概括事件原因
2022新高考Ⅰ卷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比较策略不同
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新高考Ⅱ卷 《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 概括人物特点 ①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以分析原因为主。
②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③第14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三年设题方式根据文本不同有所不同,考点未变。
④题型回归教材,关注教材。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巧妙地关联了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考查逻辑思辨力。
2021新高考Ⅰ卷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理解作者观点
2021新高考Ⅱ卷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概括事件原因
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命题角度灵活多样。
1.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
2.概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
3.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
4.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答题思路
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关注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
2.理清层次,搜寻关键信息。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并将其转换为答案。
3.分清因果,理顺逻辑关系。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
[边练边悟] 1.(2023·济南5月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
唐太宗认为君主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下文加以概括。
答案 ①从君臣关系来看:国君的言行对臣民是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便会影响下面的臣子、百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风气。②从后果来看:如果追求自己的爱好不当,会身死国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唐太宗认为君主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的原因,考生可以在文中找到唐太宗说的话,接着具体分析。由唐太宗引用的古人的话“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和他后面所说的尧、舜、桀、纣的事例可知(引用古语、例子,鲜明提出观点),国君的言行对臣民是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便会影响下面的臣子、百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风气。而梁武帝的事例则从反面(反面举例说明不好的结果)说明了君主不谨慎对待自己爱好的教训:如果追求自己的爱好不当,会身死国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主要是围绕人物人生经历或成就,要求概括其业绩成就、思想性格品质、心理特点等。
1.注意人物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描写对象是军事将领,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作战才能和勇毅的性格);如描写对象是政府官员,应从其政绩(为政)和人品(为人)方面概括;如果传主是学者,应从为文(内容丰赡、文采华美)、为学(治学严谨、谦虚好学)两方面分析。
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
2.了解通常情况下古代人物的品质追求。如求学成才、求财治家、求吏治民、求智研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和雅致意趣等。
3.筛选原文信息并自己加工整合信息。人物品质特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注意分析概括的方法: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概括+从文中具体事件中概括+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边练边悟] 2.(2023·合肥九校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吴内传第四》)
材料二: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①能治政。周公赏罚分明,治下百姓富足,福泽四方。②守本分。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苍,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③知退让。周公面对谗言,辞去相位;功成身退,还政成王。
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就是要分析周公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德有哪些。①依据材料一“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泽及夷狄”可知,周公赏罚分明,治下百姓富足,福泽四方,这说明他为国为民,治政有方。②依据材料二“武王病……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可知,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苍,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这说明他尽心辅佐,安守本分。③依据材料一“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和材料二“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可知,周公面对谗言,辞去相位;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功成身退,还政成王,这说明他懂得进退。
1.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命题考查概括人物主要活动轨迹和事迹。
2.理清结构,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某一段落或整篇的层次进行梳理,多见于一些议论性文言文,或传记中的议论性语句。
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
答题思路
1.标注文本表时间、地点的标志词,明确传主所做事情。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理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2.明确人物关系和官职变动情况,梳理全文行文脉络。用不同符号勾画标注不同人物姓名和官职变动等词语,明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上下级、同事,还是亲属。官职和地点的变化,交代了人物的活动轨迹和主要事迹,便于理清全文脉络。
3.分析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明确逻辑关系。明确事件的前后逻辑关系,便于推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发展趋势,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情节和结构特点。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除湖南提点刑狱公事。衡山浮户有与土人不相中者,曰:“衡山,国之寿岳。祠城东故有溪,并城南出。后或凿城北址,导水使西,不能无断地脉。请筑山决水,使复故道。”公曰:“水西出岁久,故道皆为民居。今欲东之,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且寿岳之云,无所经见。就如其言,则国家中兴在西流之后,尤不宜妄有改作。”事乃得已。
(节选自朱熹《宋若水传》)
语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解析 第一步,准确审读题干。“语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概括了语段主要内容;“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指明了答题要求。第二步,找准文本依据。①从分析后果的严重性角度来反驳:宋若水指出“故道皆为民居。今欲东之,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表明恢复故道危害极大。②从对方论据的权威性角度来反驳:“寿岳之云,无所经见”,意思是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没有在经典中见到相关记载,没有根据。③从对方论述的严谨性角度来反驳:“就如其言……尤不宜妄有改作”,意思是即使认为地脉影响国运的说法成立,但由于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更不应该恢复故道,这说明对方恢复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第三步,整合信息归纳。先答反驳的角度和内容,再分析论证效果。宋若水的反驳全面,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
答案 宋若水指出,恢复故道会让数百户居民动荡离散,危害极大。而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不见经典记载,不足为据。即使认为地脉影响国运的说法成立,由于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那么恢复故道就会影响大好国运,这与恢复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宋若水从后果的严重性、对方论据的权威性、对方论述的严谨性三个角度进行反驳,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宋若水被任命为湖南提点刑狱公事。衡山有个与当地人不和睦的没有固定户籍的人,说:“衡山是庇佑国运昌盛、福寿绵延的山。祠城东面本来有溪流,全都从城南流出。后来有人在城北开凿河道,引导水向西流,不能无缘无故地隔断地脉。请求修筑山疏导水流,使故道恢复。”宋若水说:“水从西面流出年岁已久,故道边都是百姓房屋。现在想要让水向东流,就会使这几百户居民饱受动荡离散之苦。并且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没有在经典中见到记载。即使就像他说的,那么国家中兴也是在开凿河道、引导水向西流之后,更加不应该胡乱地改凿河道。”这件事才得以停止。
概括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
1.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
2.写作意图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此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答题思路
1.读懂文本内容,厘清文本思路。在理顺思路或情节的基础之上,逐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倾向,注意把握文中的情感词和观点句,特别注意表示语气和态度的语气助词。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2.区分文体类别,合理分析态度。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直接提出,可以从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对情节的详略安排等方面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写作意图。在论述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注意知人论世。
3.抓住首尾段落,探求写作目的。文章的写作目的首先要从作品的位置上来分析推断,一般在文首或文末。既要结合时代背景还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注意知人论世,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密切相关。
[边练边悟] 4.(2023·湛江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而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仁义不显,反不足重乎?
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至于礼,独何难欤?
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
(节选自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有删改)
《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在苏轼看来,“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②“礼”可以培养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苏轼认为“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因此要找出原文中与“礼”相关的内容。角度1:明确区别天下人之间的关系。苏轼先说“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由此可知,“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
角度2:治理国家的根本。然后说“礼以养人为本”“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由此可知,“礼”可以培养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多文本比较分析概括异同
2023年新课标题文言文选材出现双文本阅读,材料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加多元化,很好地落实了新教材任务群教学和大单元设计思想,针对相关话题,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命题针对焦点问题设计比较类题目考查,很好地体现了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目的。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准题干——看清题干的要求(相同、不相同、异同)。
第二步:确定范围——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从不同角度找出双方的观点态度,接下来对比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
第三步:整合归纳——对比筛选出来的信息,最后组织答案,分点作答。
[边练边悟] 5.(2023·辽宁联盟5月调研)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 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韩非子·喻老》中的“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的“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要分析。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韩非子·喻老》中的“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的“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考生可以先从文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再对其进行评价。①《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该句是从正面分析的,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量,这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的角度谈“为人”。②《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解释为显露。句意为: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该句是从反面分析的,只看见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人,往往自以为是,没有格局明鉴事物,这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的角度谈“为人”。③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并不矛盾。
答案 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解释为显露,句意为: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所以不矛盾。
测 评 练 案
(满分:42分)
一、专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11分)
太平元年,年九十六卒,子凯嗣。遗令殡以素棺,葬送之制,务从约俭,凯皆奉行之。
(选自《三国志·吕岱传》,有删节)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廖式作乱,攻围城邑,零陵、苍梧、郁林诸郡骚扰,岱自表辄行,星夜兼路。(4分)
(2)遗令殡以素棺,葬送之制,务从约俭,凯皆奉行之。(4分)
解析 (1)“顷之”,不久;“攻围”,进攻包围;“骚扰”,被动句,受到骚扰;“表”,上表。(2)“殡以素棺”,为状语后置句,以素棺殡;“制”,规模;“务”,一定,务必。
答案 (1)不久,廖式叛乱,进攻围困城镇,零陵、苍梧、郁林诸郡受到骚扰,吕岱自己上表请战出兵,星夜兼程。
(2)他留下遗言,用一般棺材收殓安葬他,送葬规模和礼仪,务必节约俭朴,吕凯对这些遗言全部照办。
2.孙权知道吕岱家人生活困难后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 首先到文中找到孙权知道吕岱家人生活困难后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是孙权的感叹,孙权的感叹中有对吕岱勤于国事的称赞——“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有自己没尽早知道的懊悔——“而孤不早知”,有对臣子不尽职的责备——“股肱耳目,其责安在”。
答案 ①称赞吕岱勤于国事;②懊悔自己不早知;③责备大臣不尽职。
【参考译文】
黄龙三年(231年),考虑到南方清平稳定,吕岱被召还率军驻扎长沙郡沤口。时逢武陵地区少数民族骚动,吕岱与太常潘浚共同领兵讨伐平定。不久,廖式叛乱,进攻围困城镇,零陵、苍梧、郁林诸郡受到骚扰,吕岱自己上表请战出兵,星夜兼程。孙权派遣使者追授吕岱为交州牧,并派遣诸将唐咨等人不断地前往增援,攻讨了一年,将廖式打败,斩杀了廖式及他任命的伪官员临贺太守费杨等人,收编他们的队伍,郡县都被平定,又回到武昌。
吕岱清明守正廉洁奉公,他所处过的地方都称道他。当初在交州时,多年未给家中钱财,妻子儿女饥饿困乏。孙权听说叹息不止,因此责备群臣说:“吕岱出征,身处万里之外,为国家勤苦办事,家中如此困顿,而我未能及早知晓。你们身为股肱耳目之臣,责任在哪里?”于是加倍赏赐吕家钱米布绢,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数目。
太平元年,吕岱九十六岁去世,儿子吕凯继承爵位。他留下遗言,用一般棺材收殓安葬他,送葬规模和礼仪,务必节约俭朴,吕凯对这些遗言全部照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11分)
荆南高季昌以兵断汉口,邀殷贡使,殷遣许德勋攻其沙头,季昌求和,乃止。杨行密袁州刺史吕师周来奔。师周,勇健豪侠,颇通纬候兵书,自言五世将家,惧不能免,常与酒徒聚饮,醉则起舞,悲歌慷慨泣下。行密闻之,疑其有异志,使人察其动静。师周益惧,谓其裨将綦毋章曰:“吾与楚人为敌境,吾常望其营上云气甚佳,未易败也。吾闻马公仁者,待士有礼,吾欲逃死于楚可乎?”章曰:“公自图之,章舌可断,语不泄也。”师周以兵猎境上,乃奔于楚,綦毋章纵其家属随之。殷闻师周至,大喜曰:“吾方南图岭表而得此人,足矣。”以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兵攻岭南,取昭、贺、梧、蒙、龚、富等州。
殷表师周昭州刺史。唐庄宗灭梁,殷遣其子希范修贡京师,上梁所授都统印。庄宗问洞庭广狭,希范对曰:“车驾南巡,才堪饮马尔。”庄宗嘉之。庄宗平蜀,殷大惧,表求致仕,庄宗下玺书慰劳之。明宗即位,遣使修贡,并贺明年正月,荆南高季昌执其贡使史光宪。殷遣袁诠、王环等攻之,至其城下,季昌求和,乃止。
(节选自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世家·楚世家第六》)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章曰:“公自图之,章舌可断,语不泄也。”(4分)
(2)庄宗问洞庭广狭,希范对曰:“车驾南巡,才堪饮马尔。”(4分)
解析 (1)“图”,考虑;“可……不……”,关联词,宁可,也不;“语不泄也”,是“不泄语也”的倒装。(2)“广狭”,偏义复词,语义偏向“广”,解释为宽广;“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堪”,只是,只够。
答案 (1)綦毋章说:“你自己考虑,我綦毋章的舌头可以割断,也不会泄露你的话。”
(2)唐庄宗询问洞庭的宽广,马希范回答说:“你的车驾向南巡视,洞庭水只够喂马罢了。”
★4.《三楚新录》中评价马殷:“殷宽厚大度,得士死力。”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概括他赢得这个美誉的原因。(3分)
解析 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分析、概括马殷的品行和事迹;最后根据题干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即可。题干中通过《三楚新录》中评价马殷:“殷宽厚大度,得士死力。”引导学生总结马殷“宽厚大度”的相关事件,对于吕师周的投奔,马殷大喜,可以看出他对于贤才的接纳;对于自己的几位部下,在他们取得功绩时,马殷表奏他们的功绩,或者提拔他们,如马殷表奏吕师周提拔他为昭州剌史;对于高季昌的两次求和,马殷也是宽容以待。
答案 ①接纳贤士。接纳吕周师的投奔。不计前嫌,善于用人。②有功必奖。向皇帝表奏有功者,表奏吕师周的功绩,提拔他为昭州刺史。③宽待求和。对于高季昌的两次求和,马殷都是宽容以待。
【参考译文】
荆南高季昌率兵截断汉口,拦截马殷进贡的使臣,马殷派许德勋攻打他们的沙头,高季昌求和,才作罢。杨行密的袁州剌史吕师周前来投奔。吕师周,勇健豪侠,粗通经纬、兵书,自称是五代将家子弟,怕不能幸免,常常和酒徒聚众狂饮,喝醉了就起身跳舞,慷慨悲歌哭泣起来。杨行密听说,怕他有二心,派人侦察他的动静。吕师周更加害怕,对他的偏将綦毋章说:“我和楚人是相邻的敌手,我常常望见他们营寨上的云气很美,不容易打败。我听说马公是仁人,对士人有礼节,我想逃命到楚行吗?”綦毋章说:“你自己考虑,我綦毋章的舌头可以割断,也不会泄露你的话。”吕师周率兵到楚境上打猎,于是投
奔楚,綦毋章放任其家属跟随。马殷听说吕师周到来,大喜说:“我正向南谋取岭南,得到这人就够了。”任命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兵攻打岭南,攻取昭、贺、梧、蒙、龚、富等州。马殷表奏吕师周为昭州刺史。唐庄宗灭掉梁,马殷派他的儿子马希范到京师进贡,献上梁授给的都统印。唐庄宗询问洞庭的宽广,马希范回答说:“你的车驾向南巡视,洞庭水只够喂马罢了。”唐庄宗赞赏他。唐庄宗平定蜀地,马殷十分害怕,上表请求辞官,唐庄宗下诏书慰劳他。唐明宗即位,派使臣进贡,同时祝贺第二年的正月节,荆南高季昌抓获他的进贡使臣史光宪。马殷派袁诠、王环等人攻打他,到达城下,高季昌求和,才作罢。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0分)
材料一: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盲者处平而不遇深谷,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解析 句意: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介子推”做主语,其后不能断开,“无爵禄”和“义随文公”由“而”连接,中间不宜断开,因此在C处断开;“仁”修饰“割其肌”,中间不能断开,“不忍口腹”修饰“仁割其肌”,用“而”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故”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因此在F处断开;“著其名”作“书图”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人主结其德”和“书图著其名”为并列关系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因此在G处断开。即在CFG三处断开。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厉,文中指勉励,与现在常说的“厉行节约”中的“厉”意思不同。
B.续以玉,即“以玉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文言句式相同。
C.摄,指兼任、管辖,与“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词义不相同。
D.衣冠,指士大夫,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所用修辞一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正确。勉励/严格。句意: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指严格认真地实行节约。B项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玉续”“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把玉接上一样。/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C项正确。兼任、管辖/迫近、夹在、夹着。句意:官员不处理政务。/夹在大国之间。D项错误。衣冠,指士大夫,所用修辞为借代;“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没有使用修辞。故选D。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韩非子认为,只要赏罚制度不超出人们的能力范围,就会使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各得其所,君臣上下一心,社会安定。
B.在韩非子看来,主上如果喜怒无常,心思多变,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陷入互相不满的恶性循环中,这样国家政局就极有可能陷入险地。
C.在韩非子看来,如果主上经常侮弄臣下以求一时的快乐,即使臣下后来得到主上的恩惠与赏赐,也难免会心生怨恨。
D.唐太宗认为,得到好的官员,人数虽少也足够用了;如果得到不好的官员,人数再多也没什么帮助,官员质量比数量重要。
解析 A项“只要赏罚制度不超出人们的能力范围,就会使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各得其所,君臣上下一心,社会安定”充分条件关系错误,依据原文“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盲者处平而不遇深谷,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可知原文说的是赏罚得当,民众各得其所,君臣之间的恩情就结下了。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4分)
(2)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立”,做到,达到;“上”,君主;“循”,遵循;“表”,标志,标准。(2)“治”,治理得好,天下太平;“本”,根本;“审”,审慎,慎重;“量”,衡量;“省”,减少,精简。
答案 (1)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
(2)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其在于精简;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
9.在韩非子和唐太宗看来,君主用人选官时应遵循哪些原则?(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依据“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可知在赏罚方面,君主在用人时要赏罚分明,不吝爵禄。②依据“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可知在行事方面,君主在用人时要明确标准和法度,尊重臣下的喜乐好恶。③依据“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可知在设官层面,君主在设置官员时要唯贤是举,注重官员能力,精简冗员。
答案 ①赏罚分明,不吝爵禄。②明确标准和法度,尊重臣下。③唯贤是举,精简冗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不贤者少犯罪而不会遭到驼背被剖那样的冤枉刑罚,盲人处在平地而不会遇到深渊,蠢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这样的话,君臣之间的恩情就结下了。古人说:“人心难以捉摸,喜怒难以猜中。”所以要用华表给眼睛当坐标,用鼓声给耳朵传信息,用法制给人心作规范。做君主的放弃这三种容易的方法而用一种难以摸透的思想行事,这样办事,君主就会积怒,臣下就会积怨。用积怒的君主来驾驭积怨的臣下,君臣就都危险了。明君的标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这样一来,君主就没
有滥施淫威的残酷,臣下也没有愚蠢笨拙的过失。所以君主明察而少怒,臣下尽忠而少罪。
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时候,做君主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臣子安于量才录用,而苦于身兼二职。所以明君除去君臣苦恼的事,设立君臣快乐的事。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不考察大臣私下的活动,轻率地考虑重大的事情,过重地处罚犯轻罪的人,长期怨恨臣下的小错,经常侮弄臣下来取得一时的愉快,频繁地用恩惠来补偿给人造成的灾难,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接上玉一样,所以天下有君位被篡的祸患。
材料二: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其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所以《尚书》说:‘只选取贤良和有才能的人做官。’同时《尚书》还说:‘官员不在多,在于用人得当。’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说不根据才能选择官员,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一样。《诗经》有句话:‘参谋的人如果多了,决策的时候反而不知所从。’孔子说:‘官员不处理政务,官吏怎么会得到精简呢?’还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毛。’这些至理名言都载入史册,数不胜数。
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数。”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学案23 文意理解简答——精细筛选,分层概括
复习目标 
1.把握文意理解简答题的常见命题角度。2.掌握文意理解简答题的解题方法。
链接高考 
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3新课标Ⅰ卷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概括事实依据 ①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以分析原因为主。 ②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③第14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三年设题方式根据文本不同有所不同,考点未变。 ④题型回归教材,关注教材。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巧妙地关联了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考查逻辑思辨力。
2023新课标Ⅱ卷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概括事件原因
2022新高考Ⅰ卷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比较策略不同
2022新高考Ⅱ卷 《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 概括人物特点
2021新高考Ⅰ卷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理解作者观点
2021新高考Ⅱ卷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概括事件原因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命题角度灵活多样。
1.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
2.概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
3.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
4.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
答题思路
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关注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
2.理清层次,搜寻关键信息。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并将其转换为答案。
3.分清因果,理顺逻辑关系。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
[边练边悟] 1.(2023·济南5月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
唐太宗认为君主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下文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
主要是围绕人物人生经历或成就,要求概括其业绩成就、思想性格品质、心理特点等。
1.注意人物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描写对象是军事将领,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作战才能和勇毅的性格);如描写对象是政府官员,应从其政绩(为政)和人品(为人)方面概括;如果传主是学者,应从为文(内容丰赡、文采华美)、为学(治学严谨、谦虚好学)两方面分析。
2.了解通常情况下古代人物的品质追求。如求学成才、求财治家、求吏治民、求智研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和雅致意趣等。
3.筛选原文信息并自己加工整合信息。人物品质特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注意分析概括的方法: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概括+从文中具体事件中概括+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边练边悟] 2.(2023·合肥九校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吴内传第四》)
材料二: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
1.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命题考查概括人物主要活动轨迹和事迹。
2.理清结构,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某一段落或整篇的层次进行梳理,多见于一些议论性文言文,或传记中的议论性语句。
答题思路
1.标注文本表时间、地点的标志词,明确传主所做事情。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理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2.明确人物关系和官职变动情况,梳理全文行文脉络。用不同符号勾画标注不同人物姓名和官职变动等词语,明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上下级、同事,还是亲属。官职和地点的变化,交代了人物的活动轨迹和主要事迹,便于理清全文脉络。
3.分析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明确逻辑关系。明确事件的前后逻辑关系,便于推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发展趋势,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情节和结构特点。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除湖南提点刑狱公事。衡山浮户有与土人不相中者,曰:“衡山,国之寿岳。祠城东故有溪,并城南出。后或凿城北址,导水使西,不能无断地脉。请筑山决水,使复故道。”公曰:“水西出岁久,故道皆为民居。今欲东之,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且寿岳之云,无所经见。就如其言,则国家中兴在西流之后,尤不宜妄有改作。”事乃得已。
(节选自朱熹《宋若水传》)
语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
1.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
2.写作意图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此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答题思路
1.读懂文本内容,厘清文本思路。在理顺思路或情节的基础之上,逐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倾向,注意把握文中的情感词和观点句,特别注意表示语气和态度的语气助词。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2.区分文体类别,合理分析态度。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直接提出,可以从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对情节的详略安排等方面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写作意图。在论述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注意知人论世。
3.抓住首尾段落,探求写作目的。文章的写作目的首先要从作品的位置上来分析推断,一般在文首或文末。既要结合时代背景还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注意知人论世,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密切相关。
[边练边悟] 4.(2023·湛江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而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仁义不显,反不足重乎?
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至于礼,独何难欤?
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
(节选自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有删改)
《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在苏轼看来,“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文本比较分析概括异同
2023年新课标题文言文选材出现双文本阅读,材料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加多元化,很好地落实了新教材任务群教学和大单元设计思想,针对相关话题,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命题针对焦点问题设计比较类题目考查,很好地体现了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目的。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准题干——看清题干的要求(相同、不相同、异同)。
第二步:确定范围——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从不同角度找出双方的观点态度,接下来对比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
第三步:整合归纳——对比筛选出来的信息,最后组织答案,分点作答。
[边练边悟] 5.(2023·辽宁联盟5月调研)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 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韩非子·喻老》中的“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的“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23 文意理解简答
边练边悟
1.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唐太宗认为君主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的原因,考生可以在文中找到唐太宗说的话,接着具体分析。由唐太宗引用的古人的话“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和他后面所说的尧、舜、桀、纣的事例可知(引用古语、例子,鲜明提出观点),国君的言行对臣民是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便会影响下面的臣子、百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风气。而梁武帝的事例则从反面(反面举例说明不好的结果)说明了君主不谨慎对待自己爱好的教训:如果追求自己的爱好不当,会身死国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答案 ①从君臣关系来看:国君的言行对臣民是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便会影响下面的臣子、百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风气。②从后果来看:如果追求自己的爱好不当,会身死国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2.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就是要分析周公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德有哪些。①依据材料一“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泽及夷狄”可知,周公赏罚分明,治下百姓富足,福泽四方,这说明他为国为民,治政有方。②依据材料二“武王病……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可知,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苍,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这说明他尽心辅佐,安守本分。③依据材料一“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和材料二“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可知,周公面对谗言,辞去相位;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功成身退,还政成王,这说明他懂得进退。
答案 ①能治政。周公赏罚分明,治下百姓富足,福泽四方。②守本分。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苍,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③知退让。周公面对谗言,辞去相位;功成身退,还政成王。
3.解析 第一步,准确审读题干。“语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概括了语段主要内容;“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指明了答题要求。第二步,找准文本依据。①从分析后果的严重性角度来反驳:宋若水指出“故道皆为民居。今欲东之,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表明恢复故道危害极大。②从对方论据的权威性角度来反驳:“寿岳之云,无所经见”,意思是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没有在经典中见到相关记载,没有根据。③从对方论述的严谨性角度来反驳:“就如其言……尤不宜妄有改作”,意思是即使认为地脉影响国运的说法成立,但由于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更不应该恢复故道,这说明对方恢复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第三步,整合信息归纳。先答反驳的角度和内容,再分析论证效果。宋若水的反驳全面,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
答案 宋若水指出,恢复故道会让数百户居民动荡离散,危害极大。而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不见经典记载,不足为据。即使认为地脉影响国运的说法成立,由于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那么恢复故道就会影响大好国运,这与恢复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宋若水从后果的严重性、对方论据的权威性、对方论述的严谨性三个角度进行反驳,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宋若水被任命为湖南提点刑狱公事。衡山有个与当地人不和睦的没有固定户籍的人,说:“衡山是庇佑国运昌盛、福寿绵延的山。祠城东面本来有溪流,全都从城南流出。后来有人在城北开凿河道,引导水向西流,不能无缘无故地隔断地脉。请求修筑山疏导水流,使故道恢复。”宋若水说:“水从西面流出年岁已久,故道边都是百姓房屋。现在想要让水向东流,就会使这几百户居民饱受动荡离散之苦。并且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没有在经典中见到记载。即使就像他说的,那么国家中兴也是在开凿河道、引导水向西流之后,更加不应该胡乱地改凿河道。”这件事才得以停止。
4.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苏轼认为“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因此要找出原文中与“礼”相关的内容。角度1:明确区别天下人之间的关系。苏轼先说“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由此可知,“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
角度2:治理国家的根本。然后说“礼以养人为本”“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由此可知,“礼”可以培养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答案 ①“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②“礼”可以培养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5.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韩非子·喻老》中的“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的“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考生可以先从文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再对其进行评价。①《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该句是从正面分析的,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量,这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的角度谈“为人”。②《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解释为显露。句意为: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该句是从反面分析的,只看见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人,往往自以为是,没有格局明鉴事物,这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的角度谈“为人”。③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并不矛盾。
答案 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解释为显露,句意为: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所以不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