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议题式教学】3.2 依法行使权利 课件(20张PPT)+ 教学设计(含单元整体设计) +学习任务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议题式教学】3.2 依法行使权利 课件(20张PPT)+ 教学设计(含单元整体设计) +学习任务单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第二框 依法行使权利
第三课 公民权利
议题:依法行使权利
环节一 :行使权利有界限
【议学情境】未成年人遛犬致人损害
斯某饲养了一只黑色腊肠犬。斯某在某小区大门东侧让其未成年儿子欧某(7岁)遛犬。欧某遛犬时未避让儿童,该犬将洪某某(系不满1岁的婴儿)左足部抓伤。洪某某家人将洪某某送往医院就诊、治疗。
【议学任务】
1.斯某让其未成年儿子欧某遛犬的行为造成什么影响?
2.结合民法典和海口市养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你养犬需注意哪些事项?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3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规定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一条规定
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碍他人生活。
《海口市养犬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
养犬人在重点管理区内携犬出户应当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成年人或者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牵领或者携带;为犬只佩戴智能犬牌;为犬只束犬链(绳),犬链(绳)长度不得超过1.5米;即时清理犬只排泄物;不得放任犬只恐吓、伤害他人;携犬乘坐电梯时,采取为犬只佩戴嘴套或者将犬只装入犬笼、犬袋等有效防护措施;避让他人,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等。
知识归纳
一、行使权利有界限
1.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同时,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洪某某家人将洪某某送往医院就诊、治疗之后,请求欧某、斯某赔偿医疗费、交通费等费用。请你判断,洪某某家人可否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纠纷?
不可取
课本第3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本第38页第一个自然段
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
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环节二 :维护权利守程序
【议学活动】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洪某某家人因与斯某协商赔偿未果,提起诉讼,请求欧某、斯某赔偿医疗费、交通费等费用。审理法院认为,斯某作为案涉犬只的饲养人和管理人,违反相关规定让其未成年儿子遛犬,致使洪某某左足部被抓伤,斯某的行为存在过错,与洪某某的损害后果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斯某应对洪某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洪某某主张的医疗费、交通费等,依法予以支持。最终判决:斯某赔偿洪某某医疗费、交通费等合计3092元。
【议学任务】
洪某某家人请求欧某、斯某赔偿医疗费、交通费等费用,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纠纷较为合适?为什么?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5分钟。
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
和解
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
含义
法律
依据
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实施方式
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
适用范围
调解
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
含义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
依据
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实施方式
广泛适用。我国调解方式主要有:①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②行政调解(国家行政机关主持)。③司法调解(人民法院主持)。
适用范围
仲裁
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
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
依据
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决约束
实施方式
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适用范围
仲裁的特点(P45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
第三条 下列纠纷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基于特定身份关系)
(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九条 仲裁实行的一裁终局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牛刀小试
【判一判】下列哪些纠纷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为什么?
1.小何因所购商品房存在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发生合同纠纷。
2.小郭和小慧在离婚过程中因孩子抚养权归属问题发生争执。
3.某企业因发明专利申请被驳回与行政机关发生争议。
可仲裁
不可仲裁
不可仲裁
诉讼
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
含义
法律
法规
依据
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权益
实施方式
①民事诉讼: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
②刑事自诉: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
③行政诉讼: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适用范围
方式 含义 依据 实施方式 适用范围
和解 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 法律 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
调解 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 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广泛适用。我国调节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仲裁 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 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决约束 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诉讼 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 法律法规 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权益 ①民事诉讼: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②刑事自诉: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③行政诉讼: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知识归纳
二、维护权利守程序
第三方介入
依法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332件/套文物展品穿越千年在琼展出,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作为“坡迷”的小明慕名前往参观。
请你从“依法行使权利”的角度,为小明参观展览提出一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小结
行使权利
有界限
合法行使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依法行使权利
维护权利
守程序
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
1.基础性作业
限时12分钟,完成练习册已勾选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2.拓展性作业
【项目主题】依法行使权利。
【任务领取】科学分组。1-3小组收集与“行使权利有界限”相关的典型案例;4-6小组收集与“维护权利守程序”相关的典型案例。
【搜集整理】把收集的案例进行整合。
【合作完成】链接本框的内容,进行点评。
【展示评价】利用下节课,全班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提升。
作业附件1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段 初中 展示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理解权利义务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1)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伦理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公民意识启蒙的关键阶段。初中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宪法教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本单元重在帮助学生养成和增强公民意识,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特别是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重要追求。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在落实宪法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合格公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汲取了中国传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念的有益成果,以促进学生思维向关联结构和抽象扩展结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学生通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学习,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能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形成权利义务相统一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初中阶段(7-9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本单元具体对应的内容和要求是:“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部分八年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不强,义务观念缺失,责任感缺乏,对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仍有偏颇,没有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学生需要知晓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从而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有明确的认识与理解,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学生也需要知晓自己应尽的义务,理解履行义务的社会价值,自觉树立义务观念,承担起对国家和对社会的责任,按照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1)单元目标①通过自主完成导学案、朗读宪法文本和“书写疑惑”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②通过开展“知识大比拼”闯关游戏、核心知识点梳理的活动,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③通过合作探究“斯某让其未成年儿子欧某遛犬致洪某某抓伤引发纠纷”的案例,学生能够明确依法行使权利有界限,懂得选择合适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④通过开展法庭辩论、案件归档的活动,学生能够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并知道应该承担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能够运用法定义务的相关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依法履行义务的能力。⑤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观点思辨、情境体验感悟的活动,学生能够在对权利与义务有感知的基础上,正确且全面地说出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觉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⑥通过引入社会热点并开展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去完成提案和倡议书,提高书写和表达的能力,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到依法办事。(2)重点难点①重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行使权利有界限,维护权利守程序;权利义务相统一。②难点:维护权利守程序;权利义务相统一。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本单元由导语、第三课和第四课组成。第三课“公民权利”由“公民基本权利”、“依法行使权利”两框组成。第四课“公民义务”由“公民基本义务”、“依法履行义务”两框组成。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依法行使权利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依法行使权利””是统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的第二框,本框由“行使权利有界限”和“维护权利守程序”两目组成。在第三课第一框学习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的基础上,本框进一步阐述公民应该如何依法行使权利,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特别是增强公民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实践中健全人格。第一目“行使权利有界限”,主要阐述行使权利是由边界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二目“维护权利守程序”,主要阐述维护权利的方式和程序,强调公民权利既受法律保障,又受法律约束,行使权利应按照法定程序,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但是他们的权利意识更多停留在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上,并没有具备尊重他人权利是实现自我权利的保证的正确认识。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宪法和法律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但是由于认知有限、加之阅历不足,在如何依法行使权利方面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行使权利毫无边界意识,忽视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当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不知道选择何种方式去维护权利,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可以采用非法的手段解决纠纷;不珍惜权利,认为行使权利是自己的事;等等。因此,澄清学生对行使和维护权利的模糊认识,纠正其错误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合法、合理行使和维护权利非常必要。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1)选用“未成年人遛犬致人损害”的议学情境,引导学生斯某让其未成年儿子欧某遛犬的行为造成什么影响,明确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引导学生结合民法典和海口市养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要合法行使个人权利和自由,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法治观念。(2)通过选用“洪某某家长维权”的议学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懂得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考虑纠纷性质、造成的实际损失、解决难易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合适的方式解决纠纷,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调解”、“仲裁”、“诉讼”这四种维权方式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培育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目标。
4.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行使权利有界限;维护权利守程序。(2)学习难点:维护权利守程序。
5.学习活动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小狗踢球。【讲述】同学们,图片中的小狗可不可爱?【讲述】大家家里养狗吗?平时是自己一个人去遛狗呢?还是和家长一起?遛狗时你会注意哪些问题?【讲述】在我国公民享有养犬的自由和权利,那么,什么样的才是依法行使权利的表现呢?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选用班上学生的相关素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对于“依法行使权利”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议题:依法行使权利环节一:行使权利有界限教师活动【议学情境】未成年人遛犬致人损害斯某饲养了一只黑色腊肠犬。斯某在某小区大门东侧让其未成年儿子欧某(7岁)遛犬。欧某遛犬时未避让儿童,该犬将洪某某(系不满1岁的婴儿)左足部抓伤。洪某某家人将洪某某送往医院就诊、治疗。【议学任务】1.斯某让其未成年儿子欧某遛犬的行为造成什么影响?2.结合民法典和海口市养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你养犬需注意哪些事项?【师生互动】共同归纳:行使权利有界限。1.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同时,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学生活动【议学要求】阅读议学情境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时间3分钟,讨论结束后派小组代表上讲台分享探究成果。学生结合课件上所展示的内容,在课本上落实笔记内容。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选用“未成年人遛犬致人损害”的议学情境,引导学生斯某让其未成年儿子欧某遛犬的行为造成什么影响,明确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引导学生结合民法典和海口市养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要合法行使个人权利和自由,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法治观念。环节二:维护权利守程序教师活动【讲述】洪某某家人将洪某某送往医院就诊、治疗之后,请求欧某、斯某赔偿医疗费、交通费等费用。请你判断,洪某某家人可否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纠纷?(出示图片:非法拘禁;侮辱、辱骂他人)【师生互动】1.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2.维护权利守程序。(1)含义: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2)原因: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3)要求: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讲述】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护权利呢?【议学活动】选择纠纷解决方式【议学任务】洪某某家人请求欧某、斯某赔偿医疗费、交通费等费用,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纠纷较为合适?为什么? 【讲述】为什么该案例中不适合选择仲裁?仲裁这一解决纠纷的方式有何特点?【师生互动】共同归纳:维护权利守程序。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1.和解和解是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2.调解调解是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调解人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我国调解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3.仲裁仲裁是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可以申请仲裁。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判约束。4.诉讼诉讼是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权益。公民遇到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民事诉讼;公民对于某些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思考并回答。【议学要求】阅读材料和法律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时间5分钟,并派小组代表上讲台分享探究成果。思考并回答。学生结合课件上所展示的内容,在课本上落实笔记内容。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通过选用“洪某某家长维权”的议学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懂得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考虑纠纷性质、造成的实际损失、解决难易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合适的方式解决纠纷,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调解”、“仲裁”、“诉讼”这四种维权方式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培育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目标。环节三: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教师活动【交流与分享】“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332件/套文物展品穿越千年在琼展出,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作为“坡迷”的小明慕名前往参观。请你从“依法行使权利”的角度,为小明参观展览提出一条建议并说明理由。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生活实际,分享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本节课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自觉依法行使权利,调动学生积极投身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为建设法治海口、法治海南、法治中国作贡献,最终增强社会责任感。所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去评价自己是否已经达成学习目标。环节四:小结教师活动【讲述】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正确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行使权利有界限。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权有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助力法治中国建设!学生活动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依法行使权利”的新的理解。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引导学生自主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化,并通过外在的“输出”表现出来,如说出自己对“依法行使权利”的新的认识和理解。环节五:随堂练习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作业类型作业功能(属性)作业内容作业用时设计意图作业评价维度作业评价反馈基础性作业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已勾选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12分钟通过完成基础作业,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学科知识表达能力等关键学科能力。(略)拓展性作业实践性作业【项目主题】依法行使权利。【任务领取】科学分组。1-3小组收集与“行使权利有界限”相关的典型案例;4-6小组收集与“维护权利守程序”相关的典型案例。【搜集整理】把收集的案例进行整合。【合作完成】链接本框的内容,进行点评。【展示评价】利用下节课,全班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提升。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通过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实践,达成知行合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关键能力;表现出较高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略)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1)利用小白板向学生直观展示各小组的探究成果。(2)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最高人民法院官网等网站查找相关维权案例,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选用饲养犬只的事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知行合一。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略(根据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重难点、教与学的课堂实际情况,侧重进行课中反思,将从“可取之处、不足之处、再教设计、遗留问题、经验积累”五个方面撰写教学反思)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知识获得A等:能够完整准确地说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的要点。B等:能够比较完整准确地说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的要点。C等: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说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的要点。能力提升A等:能够区分四种维权方式特点以及适用范围,做出最合适的选择。B等:基本能够区分四种维权方式特点以及适用范围,做出较为合适的选择。C等:不能够区分四种维权方式特点以及适用范围,没能做出合适的选择。学习态度A等:积极参与课堂,勤于思考,乐于分享,善于合作,勇于展示自己接受老师的指导等。B等:参与课堂,思考的问题能够得出答案,但不勇于分享,不敢展示自己,不参与师生交流。C等:不参与课堂、不参与思考和探究分享,课堂表现欠佳。学习方法A等:积极根据老师的指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B等:对老师的指导存在疑惑,但能够及时提出来并寻找解决方法。C等:对老师的指导存在疑惑,不能及时提出,不能及时释疑。价值观念培育A等:树立正确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感增强。B等:基本形成正确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C等:没有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不能依法行使和维护权利。3-2 依法行使权利 学习任务单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自主预习 知识梳理
(一)行使权利有界限
1.任何权利都是有________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________它本身的________,不能________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________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________的自由和权利。
2.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________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同时,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________和________,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________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二)维护权利守程序
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________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________和________纠纷。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________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____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方式 含义 依据 实施方式 具体方式 适用范围
和解 当事人之间通过________解决纠纷的方式 法律 当事人可以在____、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____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 一些____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
调解 通过________解决纠纷的方式 国家________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 对纠纷双方进行____、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____,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____调解 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 广泛适用
仲裁 通过________解决纠纷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的规定 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________,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决____ ———— 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________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诉讼 通过________解决纠纷的方式 法律法规 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权益 民事诉讼 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____
刑事自诉 ____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
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的________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二、请写出你在“依法行使权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解决办法。
相关法律规定一
相关法律规定二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作业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