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课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导学案学习 目标 1.结合“小明‘波折’的上学路”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法律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是相互联系的,知道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三个特征。 2.结合“小明‘艰难’的上学路”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树立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重难点 1.重点: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 2.难点:法律的特征。一、课前自学(一) 旧知 运用 1.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是怎样产生的?(二) 预习 自学 (一)法律的特征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_,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________或________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 (2)法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而道德、纪律等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和教育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律对________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法律的作用 1.法律________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________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2.法律的作用 (1)规范作用 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________,指引、教育人向善。 (2)保护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三) 课前 检测 1.下列四个选项中,能体现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的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 B.刘某因打架斗殴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C.学校处分违反校纪的学生 D.某公司制定员工考勤制度 2.右图《法治歌》告诉我们( ) ①法律保护着我们的生活,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②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③法律维护我们的所有权益,制裁犯罪行为 ④只要实施法治,国家就能兴旺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课堂合作展示环节一: 理解法律的特征 【议学情境一】小明“波折”的上学路 小明早上乘公交车上学时,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这助人为乐的感觉真棒! 到站下车后,小明看到路旁有交警正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交警说道:“你无证驾驶,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将处一千元罚款。”小明意识到: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可不能做,要做守法的公民! 小明急忙赶往学校,但最终还是迟到了,被老师批评教育,说他违反了校规。小明向老师保证不再迟到。 【议学任务】 1.小明上学路上经历了“让座、看交警处理违法行为、迟到”,这涉及到哪些行为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议学情境一,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 【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 【牛刀小试】连一连:下列句子分别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 1.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当中。 3.张某因制作、传播侮辱他人的漫画,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 4.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二: 明确法律的作用 【议学情境二】小明“艰难”的上学路 小明的父亲开了一家饭店,为了节省开支,小明的父亲一直想让初一的小明辍学当服务员,但小明始终不同意。后来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下,小明被迫辍学。学校得知此事后,会同社区、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做小明父亲的思想工作…… 【议学任务】 1.结合法律条文,你会对小明的父亲说什么?小明的父亲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从学校、网络、司法、社会等方面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拓展提升: 法律是万 能的吗?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评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呢? 请尝试用“我学会了……我懂得了……我需要提高……”表述。四、课堂即时反馈(见教学PPT)五、课后拓展提升(一) 基础 过关 1.截至2023年5月,全国“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依法清理违规信息141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92万多个,其中永久关闭账号6.66万余个,有力震慑了“自媒体”违法违规行为。这充分彰显了( ) ①法治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 ②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③法治让我们的网络生活更美好 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保障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的价值要求,该法最主要特征是(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 3.“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出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说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韩非认为法律不能偏袒权贵,否则法律将形同虚设。这体现了(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对权贵的要求会更加严苛 4.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域外调查取证、完善涉外送达方面,凸显了便民、惠民理念。我国对原有的法律进行修改表明( ) ①法律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制定和修改的 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③法律由国家制定和修改,和普通百姓关系不大 ④法律符合全体公民的意愿,保障公民各种利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二) 能力 提升 海口某中学初一(1)班课前“新闻播报”非常精彩,同学们积极参与新闻点评活动。 新闻一:2024年2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新闻二:2023年12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原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本才受贿一案,对被告人张本才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百万元。 上述新闻分别表明法律具有什么特征?(共17张PPT)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课前小游戏——“唱反调”【游戏规则】当听到向左转头时,你要向右转头当听到向右转头时,你要向左转头当听到向左转身时,你要向右转身当听到向右转身时,你要向左转身当听到举起左手时,你要举起右手当听到举起右手时,你要举起左手【温馨提示】同学们在转身和举手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摔倒或打到其他同学等。议题:法律保障生活法律保障生活法律的特征P90~921.______、道德、纪律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_________,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2.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由国家______或______的。(2)法律是由____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_______________。(3)法律对______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的作用P92~931.法律_____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_____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2.法律的作用:(1)规范作用: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______,指引、教育人向善。(2)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____________。【自主预习成果检测】法律行为规范制定认可国家强制力全体规范保护准绳合法权益最主要特征学习目标1.结合“小明‘波折’的上学路”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法律这一特殊行为规范的三个特征。2.结合“小明‘艰难’的上学路”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树立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环节一:理解法律的特征【议学情境一】小明“波折”的上学路小明早上乘公交车上学时,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这助人为乐的感觉真棒!到站下车后,小明看到路旁有交警正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交警说道:“你无证驾驶,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将处一千元罚款。”小明意识到: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可不能做,要做守法的公民!小明急忙赶往学校,但最终还是迟到了,被老师批评教育,说他违反了校规。小明向老师保证不再迟到。【议学任务】1.小明上学路上经历了“让座、看交警处理违法行为、迟到”,这涉及到哪些行为规范?2.根据议学情境一,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调整对象和范围法律道德校纪校规【议学任务】1.小明上学路上经历了“让座、看交警处理违法行为、迟到”,这涉及到哪些行为规范?2.根据议学情境一,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环节一:理解法律的特征【议学情境一】小明“波折”的上学路小明早上乘公交车上学时,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这助人为乐的感觉真棒!到站下车后,小明看到路旁有交警正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交警说道:“你无证驾驶,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将处一千元罚款。”小明意识到: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可不能做,要做守法的公民!小明急忙赶往学校,但最终还是迟到了,被老师批评教育,说他违反了校规。小明向老师保证不再迟到。【议学任务】1.小明上学路上经历了“让座、看交警处理违法行为、迟到”,这涉及到哪些行为规范?2.根据议学情境一,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道德法律校纪校规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调整对象和范围法律道德校纪校规国家制定或认可自然形成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国家强制力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行政力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议学任务】1.小明上学路上经历了“让座、看交警处理违法行为、迟到”,这涉及到哪些行为规范?2.根据议学情境一,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知识归纳(一)法律的特征1.法律、道德、纪律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P90)2.法律的特征(P91-92 3点)(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而道德、纪律等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和教育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牛刀小试【连一连】下列句子分别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1.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当中。3.张某因制作、传播侮辱他人的漫画,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4.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特征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征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征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环节二:明确法律的作用【议学情境二】小明“艰难”的上学路小明的父亲开了一家饭店,为了节省开支,小明的父亲一直想让初一的小明辍学当服务员,但小明始终不同意。后来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下,小明被迫辍学。学校得知此事后,会同社区、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做小明父亲的思想工作……【议学任务】1.结合法律条文,你会对小明的父亲说什么?小明的父亲应该怎么做?2.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从学校、网络、司法、社会等方面思考)【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适龄未成年人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八十三条规定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将其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知识归纳(二)法律的作用1.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P92)2.法律的作用(P93 2点)(1)规范作用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2)保护作用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拓展提升:法律是万能的吗?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我的看法(1)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2)因为:①法律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其作用只局限在自己的范围内。绝大部分社会关系是由道德、纪律等进行调整的。②法律的局限性还表现在法律的滞后性上。(3)所以,法律不是万能的。此观点过分夸大了法律的作用,是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小结法律的特征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规范作用保护作用法律保障生活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或认可作业1.基础性作业:限时10分钟,完成练习册已勾选的题目。2.拓展性作业:本班下周班会课拟开展“法律伴我们成长”的主题分享活动,请你设计活动方案(要求:条理清晰,方案具有可行性)。初中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为《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主要阐述法律的特征及作用。第一目“法律的特征”,主要阐述法律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是相互联系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第二目“法律的作用”,主要阐述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二)地位未成年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作为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单元,共安排了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和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两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通过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对比,阐释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法律的作用。本框为后续的法律学习奠定基础,在整套教材的法律部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法律是在社会生活中经常触及的一个词,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很多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比较片面,一则认为法律就是一种规范;二则认为法律离我们很远。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极少能意识到法律对自己的保障作用。三、教学目标(一)通过探究“小明‘波折’的上学路”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是相互联系的、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三个特征。(二)通过探究“小明‘艰难’的上学路”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树立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二)教学难点法律的特征。五、教法学法(一)教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讲述:同学们,在进入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唱反调”,具体的规则如下:当听到向左转头的指令时,同学们要向右转头;当听到向右转头时,同学们要向左转头:当听到向左转身时,同学们要向右转身:当听到向右转身时,同学们要向左转身:当听到举起左手时,同学们要举起右手;当听到举起右手时,同学们要举起左手。同学们在转身和举手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摔倒或打到其他同学等。好,现在游戏开始。教师先后随机喊出3-5个指令,学生按指令完成相应动作。【学生活动】参与游戏。【教师活动】讲述:同学们做的都很棒,我们的游戏进行的很顺利,这得益于我们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我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法律、道德、纪律,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是如何保障我们的生活呢?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进入本框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展开“唱反调”的小游戏,能够让学生“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顺势导入,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二)讲授新课1.自主预习【教师活动】讲述:本节课我们围绕议题“法律保障生活” 展开学习。首先进入自主预习环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9-94页,完成知识梳理图,用时2分钟。(学法指导:“细”读正文,“粗”读辅助文)【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知识梳理图。【教师活动】展示本框的知识梳理图,并请学生作答。(法律、行为规范、制定、认可、国家强制力、全体、规范、保护、准绳、合法权益。)【教师活动】讲述:(在课件上展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1.结合“小明‘波折’的上学路”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法律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是相互联系的,知道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三个特征。2.结合“小明‘艰难’的上学路”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树立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明确学习思路。【学生活动】齐读学习目标。【设计意图】通过安排自主学习环节,引导学生感知学习内容,落实“先学后教”理念。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在齐读学习目标中,明确学习思路。2.环节一:理解法律的特征【议学情境一】小明“波折”的上学路出示材料:小明早上乘公交车上学时,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这助人为乐的感觉真棒!到站下车后,小明看到路旁有交警正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交警说道:“你无证驾驶,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将处一千元罚款。”小明意识到: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可不能做,要做守法的公民!小明急忙赶往学校,但最终还是迟到了,被老师批评教育,说他违反了校规。小明向老师保证不再迟到。【议学任务】1.小明上学路上经历了“让座、看交警处理违法行为、迟到”,这涉及到哪些行为规范?2.根据议学情境一,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1.道德、法律、校纪校规。2.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调整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共同归纳总结:法律的特征1.法律、道德、纪律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P90)2. 法律的特征(P91-92)(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而道德、纪律等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和教育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牛刀小试】判一判:下列句子分别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出示句子:1.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当中。3.张某因制作、传播侮辱他人的漫画,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4.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学生活动】回答问题。(1.特征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特征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3.特征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小明“波折”的上学路”的情境,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法律、道德、纪律等行为规范的约束,进一步理解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关系,从法律的特征的角度理解法律保障生活。3.环节二:明确法律的作用【议学情境二】小明“艰难”的上学路出示材料:小明的父亲开了一家饭店,为了节省开支,小明的父亲一直想让初一的小明辍学当服务员,但小明始终不同意。后来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下,小明被迫辍学。学校得知此事后,会同社区、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做小明父亲的思想工作……【议学任务】1.结合法律条文,你会对小明的父亲说什么?小明的父亲应该怎么做?2.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从学校、网络、司法、社会等方面思考)。【议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4分钟,讨论结束后选出代表分享成果。法律条文:《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适龄未成年人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八十三条规定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将其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作答。1.从阻碍个人成长、侵犯合法权益、违反法律规定方面作答。2.从家庭、政府、学校、网络、司法、社会方面作答。→共同归纳总结:法律的作用1.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P92)2.法律的作用(P92-93)(1)规范作用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2)保护作用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小明“艰难”的上学路”的情境,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懂得法律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自主书写答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思考法律保护作用的表现,从法律的作用的角度理解法律保障生活。(三)拓展提升:法律是万能的吗?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保障着我们的生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现代法治精神。所以,让学生针对“法律是万能的吗”写出自己的看法,去评价自己是否已经达成学习目标。(四)小结【教师活动】结合板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主要特征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学生活动】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你的收获。(五)作业布置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略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2 法律保障生活 导学案.docx 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学设计.docx 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