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4:命制错误选项的八大设误点 学案(含答案)+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4:命制错误选项的八大设误点 学案(含答案)+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学案24 命制错误选项的八大设误点
——理解诗意,洞悉陷阱
复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
2.准确辨析选项。
1.诗句意思理解错误
理解诗句的方法
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1)关注关键词。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注意特殊句。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注意句式倒装、词语省略等句式,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义关系。
(3)翻译分析法。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避免因为词句翻译不准造成理解的失误。
(4)整体分析法。回归到诗歌本身,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
[边练边悟] 1.(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A
解析 A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表述有误。原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苦”字有“竭力”“执着”之意,表现人们对春色的喜爱。
2.意象、意境分析错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诗歌中的意象,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
正确分析意象、意境
(1)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地表达其特点或氛围。
(2)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地理解诗句。
[边练边悟] 2.(2022·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出非不得地③,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C
解析 C项“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该项对“病柏”的象征意义解说不当。“蟠据亦高大”形容的是衰时之柏,借以隐喻家国衰落。
3.技巧手法分析错误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
准确分析技巧手法
(1)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品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进行判断。
(2)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元范赴省①
王十朋
清峭霜天振羽翰,共观一鹗气轩轩。
愿将拄腹书千卷,尽作忧时策万言。
请系单于同太傅②,不阿人主异公孙③。
龙头素是君家物,又见传呼贾状元④。
【注】 ①赴省:赴京应试。②系单于:语出西汉终军“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太傅:贾谊,曾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③公孙:公孙弘,汉武帝时丞相。④自注“国朝贾黯、贾安宅皆状元。”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有将元范比作鸟中之鹗,将在深秋高空展翅翱翔之意。
B.颔联是流水对,“书千卷”“策万言”前后相承,上下语意合为一个整体。
C.颈联连用典故,一“同”一“异”,在对比中可见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D.尾联照应题目,“龙头”为状元别称,诗人因元范独占鳌头而深感欣慰。
D
解析 D项“诗人因元范独占鳌头而深感欣慰”错,“又见传呼贾状元”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是诗人对元范的美好祝愿,不能理解为写实。
4.思想情感分析错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是悲伤的。而他的《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则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
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1)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
(2)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B
解析 B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5.典故含义分析错误
用典可分直用、活用和反用。命题者常在直用和反用方面设置错误点,故意把用意说反,迷惑考生。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
正确理解典故
(1)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
(2)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生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B
解析 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泪”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
6.主旨意图分析错误
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
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意图
(1)把握标志。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
(2)结合注释。要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抓准情感;要注意结合注释进行判断分析。
[边练边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著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 ①“老去”句:语出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出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的“啊”。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著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D.结尾化用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D
解析 D项,“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属无中生有。
7.语言风格分析错误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高考设误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设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
常见诗歌的语言和风格特点
语言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特点 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实清新、语淡情浓等
[边练边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注】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觉:醒。
判断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案 正确
解析 选项是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设题。本诗初读就不觉其难,它没有多少修辞,基本是直白之语,每句都语意显豁,可以说是“语言浅显平实”,而“鸟临窗语报天晴”“新脱冬衣体乍轻”等句也确实清新自然,所以本项是正确的。
8.人物形象分析错误
在选项中对人物形象分析有误,一是形象特点分析有误,二是塑造人物的手法表述有误。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4)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边练边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黔南贾使君①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 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
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A
解析 A项,“可谓年少”错,强调贾使君威武豪迈,英姿飒爽,不能说明此时贾使君年少。
辨析诗歌选择题的三大步骤
解题步骤 释义比对
读懂诗歌,理解诗意 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明确角度,分析选项 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文题比对,细加体会 把选项与全诗进行综合比对,运用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A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清题目,标关键词 第二步,对照诗句细比对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A项考查对词作整体内容的理解。
比对点一:“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一句,明确表明友人此时并未离去,所以A项是错误的。
比对点二:“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指晁补之《临江仙》全词重在抒写与朋友的深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B项考查对词作情感的理解。比对点一:“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比对点二:“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开篇即通过对比“闲愁”与“欢事”,一“满”一“稀”,形象地写出词人日常的情感状态,“明年”的离别更会增添词人的眷恋。所以此选项正确。
第一步,审清题目,标关键词 第二步,对照诗句细比对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C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比对点:“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试从”两句,轻盈而细致地刻画了词人屈指数算相聚时光的感人细节,这正是不忍离别、珍惜当下的生动写照。所以此选项正确。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D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比对点: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东溪春近好同归”是词人与友人的相约之句,表现了词人对来年春日的憧憬。同时,考生也要从尾句对“柳”“梅”的描写中,意识到这是春天的典型景物特征。
[边练边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七兄①赴扬州帅幕
陆 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②,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 ①七兄:陆游仲兄陆濬,行七。②刍荛策:刈草曰刍,析薪曰荛。指樵夫而言。刍荛(chú ráo)策,指普通人的意见。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也交代了写作背景。
B.颔联写诗人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皆被采纳重用。
C.颈联两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
D.尾联点出送行之意,以“乱絮飞花”来表达深情缱绻之意。
B
解析 B项,“皆被采纳重用”错误,“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
测 评 练 案
(满分:12分)
1.(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解析 D项说法有误。尾句“与君同醉醒”中的“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醉”和“醒”也都是闲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是对“真率饮”的呼应。词作通篇与远方友人和真挚思念无关。
D
2.(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 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解析 D项“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错误,原句是“今来已恐邻人非”,一个“恐”字说明“兵戈扰攘、物是人非”是诗人担忧的景象,而不是诗人亲眼看到的景象。
D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自巩洛①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②岸,一雁初晴下朔风③。
为报洛桥④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 ①巩:巩县(今巩义市)。洛:洛水。巩洛指洛水在巩县境内汇入黄河处。②伊:伊水。③朔风:北风。④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一般;落日的余晖闪烁在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
C.颈联动静结合,上句写伊水岸边的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下句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的处境相契合。
D.结构上,本诗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解析 C项,“乘风北上”错误。“一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句子中的方向理解错了。
C
4.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书河上亭壁【注】
寇 准
其一
堤草惹烟连野绿,岸花经雨压枝红。
年来多病辜春醉,惆怅河桥酒旆风。
其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 《书河上亭壁》为四首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写春天之景,“惹”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堤草蕴含的勃勃生机,将春天的景致写得气韵飞动。
B.第一首诗“春醉”一指醉人的春色,与上两句所写景物相连;二指希望在春光里醉饮,但因多病而不能。
C.第二首诗写秋日黄昏之景,诗人独自倚着栏杆,凭高俯瞰河面,河岸宽阔,船只稀少,益发衬得烟波浩渺。
D.第二首诗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在语言上质朴自然,在情感上委婉动人。
解析 D项,“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表述错误。陶潜《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是清新自然,而不是壮阔。
D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学案24 命制错误选项的八大设误点——理解诗意,洞悉陷阱
复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
2.准确辨析选项。
1.诗句意思理解错误
理解诗句的方法
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1)关注关键词。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注意特殊句。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注意句式倒装、词语省略等句式,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义关系。
(3)翻译分析法。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避免因为词句翻译不准造成理解的失误。
(4)整体分析法。回归到诗歌本身,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
[边练边悟] 1.(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意象、意境分析错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诗歌中的意象,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
正确分析意象、意境
(1)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地表达其特点或氛围。
(2)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地理解诗句。
[边练边悟] 2.(2022·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出非不得地③,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技巧手法分析错误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
准确分析技巧手法
(1)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品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进行判断。
(2)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元范赴省①
王十朋
清峭霜天振羽翰,共观一鹗气轩轩。
愿将拄腹书千卷,尽作忧时策万言。
请系单于同太傅②,不阿人主异公孙③。
龙头素是君家物,又见传呼贾状元④。
【注】 ①赴省:赴京应试。②系单于:语出西汉终军“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太傅:贾谊,曾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③公孙:公孙弘,汉武帝时丞相。④自注“国朝贾黯、贾安宅皆状元。”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有将元范比作鸟中之鹗,将在深秋高空展翅翱翔之意。
B.颔联是流水对,“书千卷”“策万言”前后相承,上下语意合为一个整体。
C.颈联连用典故,一“同”一“异”,在对比中可见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D.尾联照应题目,“龙头”为状元别称,诗人因元范独占鳌头而深感欣慰。
4.思想情感分析错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是悲伤的。而他的《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则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
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1)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
(2)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5.典故含义分析错误
用典可分直用、活用和反用。命题者常在直用和反用方面设置错误点,故意把用意说反,迷惑考生。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
正确理解典故
(1)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
(2)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生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6.主旨意图分析错误
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
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意图
(1)把握标志。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
(2)结合注释。要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抓准情感;要注意结合注释进行判断分析。
[边练边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著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 ①“老去”句:语出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出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的“啊”。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著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D.结尾化用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7.语言风格分析错误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高考设误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设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
常见诗歌的语言和风格特点
语言 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 特点 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实清新、语淡情浓等
[边练边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注】 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觉:醒。
判断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物形象分析错误
在选项中对人物形象分析有误,一是形象特点分析有误,二是塑造人物的手法表述有误。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4)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边练边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黔南贾使君①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 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
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辨析诗歌选择题的三大步骤
解题步骤 释义比对
读懂诗歌,理解诗意 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明确角度,分析选项 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文题比对,细加体会 把选项与全诗进行综合比对,运用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边练边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七兄①赴扬州帅幕
陆 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②,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 ①七兄:陆游仲兄陆濬,行七。②刍荛策:刈草曰刍,析薪曰荛。指樵夫而言。刍荛(chú ráo)策,指普通人的意见。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也交代了写作背景。
B.颔联写诗人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皆被采纳重用。
C.颈联两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
D.尾联点出送行之意,以“乱絮飞花”来表达深情缱绻之意。
学案24 命制错误选项的八大设误点
边练边悟
1.A [A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表述有误。原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苦”字有“竭力”“执着”之意,表现人们对春色的喜爱。]
2.C [C项“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该项对“病柏”的象征意义解说不当。“蟠据亦高大”形容的是衰时之柏,借以隐喻家国衰落。]
3.D [D项“诗人因元范独占鳌头而深感欣慰”错,“又见传呼贾状元”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是诗人对元范的美好祝愿,不能理解为写实。]
4.B [B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5.B [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泪”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
6.D [D项,“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属无中生有。]
7.解析 选项是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设题。本诗初读就不觉其难,它没有多少修辞,基本是直白之语,每句都语意显豁,可以说是“语言浅显平实”,而“鸟临窗语报天晴”“新脱冬衣体乍轻”等句也确实清新自然,所以本项是正确的。
答案 正确
8.A [A项,“可谓年少”错,强调贾使君威武豪迈,英姿飒爽,不能说明此时贾使君年少。]
典题示范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清题目,标关键词 第二步,对照诗句细比对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A项考查对词作整体内容的理解。 比对点一:“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一句,明确表明友人此时并未离去,所以A项是错误的。 比对点二:“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指晁补之《临江仙》全词重在抒写与朋友的深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B项考查对词作情感的理解。比对点一:“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比对点二:“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开篇即通过对比“闲愁”与“欢事”,一“满”一“稀”,形象地写出词人日常的情感状态,“明年”的离别更会增添词人的眷恋。所以此选项正确。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C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比对点:“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试从”两句,轻盈而细致地刻画了词人屈指数算相聚时光的感人细节,这正是不忍离别、珍惜当下的生动写照。所以此选项正确。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D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比对点: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东溪春近好同归”是词人与友人的相约之句,表现了词人对来年春日的憧憬。同时,考生也要从尾句对“柳”“梅”的描写中,意识到这是春天的典型景物特征。
答案 A
边练边悟
9.B [B项,“皆被采纳重用”错误,“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