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7:鉴赏诗歌的炼字、诗眼和炼句艺术 学案(含答案)+ 课件(共5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7:鉴赏诗歌的炼字、诗眼和炼句艺术 学案(含答案)+ 课件(共55张ppt)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学案27 鉴赏诗歌的炼字、诗眼和炼句艺术
——精准判断,赏析效果
复习目标
1.掌握赏析炼字的角度与规范。2.重点掌握赏析诗眼的方法。3.掌握赏析炼句的角度与规范。
链接高考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3全国甲卷 《临江仙》晁补之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炼句 题干中有明确的赏析“××”句字样。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炼字题全国卷近几年没有考查。
2023北京卷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杜甫)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炼句
2020天津卷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炼字
2018江苏卷 《寄和州刘使君》 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如此表现的原因。(6分) 赏诗眼
考向一 炼字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说来,所炼之字是一首诗一句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字。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是考查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叠词。
一、炼字种类
1.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赋予形象以动态感。
2.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3.名词:多个意象名词连用可营造出富有情韵的意境。
4.活用词:临时改变词性,往往为诗眼,具有化静为动、化庸常为神奇的功效。以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居多。
5.数量词:数词或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往往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6.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摹状绘声,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7.虚词:副词、连词等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解题步骤
1.寻字:从诗(句)中找出表意丰富、生动传神的关键字词(若题目已明确是哪个字,该步骤可以省略)。
2.释义:解释该字词的含义(表层义、深层义),要辨清词性,分清虚实,有时要点明活用类型或使用的修辞手法(若字词含义简单,可省略此步)。
3.入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其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将画面具体展开,注意突出其画面特征)。
4.达情:适当展开想象,分析这个字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感情。
[教考衔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赏析颔联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步:“悬”是“悬挂”,写出船帆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含意)
第二步:“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景象)
第三步: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作用)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曼卿作新楼,扁曰“潇湘片景”,
来求拙画且索诗
戴 昺
有此一楼足,悠然万虑忘。
拓开风月地,压断水云乡。
四野留春色,千峰明夕阳。
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
有学者认为颈联“‘留’字用得很精”,请结合全诗,具体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解析 从标题信息“夏曼卿作新楼”“来求拙画且索诗”看,作者可能还未登临新楼,所以“四野留春色”没有展开具体描写,而是想象“四野”春色留存,以此表现主人闲适自得之情。“留”是“留住”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四野”人的动作和情感,“四野留春色”即“四野”想留住春色,“留”更显得这里景色极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四野周围的美妙春色,表达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之情。“留”字可谓词约而义丰。从结构上看,颔联写了大自然在这里向人们辟开了一块美好的风月胜地,颈联通过“留”字由“拓开”转到描绘“春色”,最后“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总写此处无限美景,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
答案 ①写景精准。时维暮春,或未登楼,着眼“潇湘片景”,于是笼统地写景,想象“四野”春色留存,以此表现夏氏知足悠然之情。
②炼字精妙。诗人赋予“四野”“春色”以情思,是为拟人,“留”字写景抒情,言简意丰,突出的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
③构思精巧。“留”字巧妙承接颔联中的“拓开”,转至颈联之涂抹绘色,水到渠成地引出尾联的合写,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
考向二 赏诗眼
诗眼,有时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的句子。它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诗中眼,即表现为一首诗的内容或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句中眼,即局部的诗眼,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
1.诗眼类型
(1)思想的凝聚点,如李白《赠汪伦》中“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2)结构的总起点,如白居易《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中“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3)精妙的闪光点,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写出湖水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2.解题步骤
(1)确定诗眼。其角度有:
①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②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④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多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⑤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2)整体点明地位。从整体上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
①诗歌线索;②奠定感情基调;③承上启下。
(3)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歌主题上或在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教考衔接] 2.《登高》这首诗的诗眼是“悲”,概括“悲”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 “悲”字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也包含了因年老多病、满鬓“繁霜”而产生的悲凉迟暮之恨,还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的落魄之愁。
解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3题。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析 A.本诗描写的是诗人的一种自由、闲散而无拘无束的生活,首联通过依依杨柳和盛放的海棠表达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官场尔虞我诈”无中生有,也没有进行对比。
A.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B.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C.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了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
D.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3.古人评诗有“诗眼”的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醉”是诗眼。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③“醉”用拟人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④被陶醉的不但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解析 从题目可知,本诗描写的是诗人的一种自由、闲散而无拘无束的生活。诗眼往往和诗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找诗眼应从情感入手。“浓春醉海棠”,浓浓的春意使海棠盛开,红颜如醉。“醉”是指人因喜爱而沉迷的一种状态,这里显然是把“海棠”人格化了,“醉”字带有诗人自己强烈的感情,写活了海棠在春天盛放的意态,生动形象,充满诗意。诗人借海棠表达了自己欣赏春景的陶醉和美妙,体现了诗人的自由、闲适之情。“浓”字仅仅写出了春景之态,而“醉”字深藏诗人感情,本诗之“诗眼”自然应该是“醉”字。
考向三 炼句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赏析诗人炼句之妙。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1.炼句角度
(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
(2)从表达技巧出发,鉴赏特别之处。
(3)从句子位置出发,明确句子的作用。
2.解题步骤
(1)理解意蕴:弄懂所给的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2)多角度赏析
①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之美,句子对仗——整齐之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之美。
②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③结构(构思)特点: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什么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教考衔接]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王国维评价末二句时说:“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含意)
第二、三步: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以实写虚,以水喻愁,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写出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深广无边、无穷无尽。(作用)②运用了设问,(手法)一问一答,一起一伏,增强语势,既写出愁绪的汹涌奔腾,又写出愁绪的悠长深远。(作用)
[边练边悟] 4.(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精准审题 (1)首先明确题型。“简要分析其妙处”,明确本题是一道炼句题。(2)其次界定答题区间。“词的结尾两句”是指“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两句写景句。(3)明确答题方向。重点分析“绝妙”之处。(4)理清答题思路:明确诗句意思——寻找艺术手法——赏析精彩意境——分析思想情感。
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首先,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
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答案 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测 评 练 案
(满分: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书端①
卢 纶②
野日初晴麦垄分,竹园相接鹿成群。
几家废井生青草,一树繁花傍古坟。
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云。
可怜荒岁青山下,惟有松枝好寄君。
【注】 ①盩厔(zhōu zhì),今作周至,在陕西省。拾遗,校书,均为官职名;耿湋、李端,卢纶的朋友。②卢纶(739年—799年),大历十才子之一。此诗作于774年,即“安史之乱”后的10年,诗人此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首联紧扣诗题,写早春初晴诗人回家,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故园竹林和成群的野鹿。
B.诗人写景手法高超,井生青草,墓旁花繁,颔联没有直接言情,但处处蕴含了情感。
C.颈联仅用“惊”“空”二字就写出诗人“引水”“向田”时心情的复杂,用词精当。
D.尾联以“寄”作结,此时此刻,诗人实无物可赠,于是只好随手折些松枝送给朋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诗人实无物可赠,于是只好随手折些松枝送给朋友”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可惜在这离乱的岁月里,面对荒凉的青山,只能折些松枝来寄托对好友李端的思念,并不是真正地送给朋友。
★2.诗中“可怜荒岁青山下”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可怜芳岁青山下”。“荒岁”还是“芳岁”,结合文本,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炼字要把字放到具体语境当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章”。根据注释内容“此诗作于774年,即‘安史之乱’后的10年,诗人此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可知,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境遇艰难,从诗人个人遭际来看,屡试不第,人生失意,抱负难展,这些都与“荒岁”相呼应。诗歌中间两联在景物描写时提到了“废井”“古坟”以及“空见石和云”,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个荒凉、空寂的环境,诗人对友人以及对故乡旧日美景的思念在这样的环境中隐隐流露出来,而这个环境也与“荒岁”所带出的氛围相吻合。所以,“荒岁”更好。
答案 我认为“荒岁”更好。“芳岁”是“盛年”,“荒岁”是指“荒年”。“荒岁”与前边的“废井”“空见石和云”等相呼应;从时代背景来看,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安史之乱”之后的十年,“荒岁”也体现了时代背景;从作者的遭际来看,“荒岁”也表现了作者不得志的苦闷以及对故乡美景的怀念。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9分)
春雪晚晴出西村
范 浚
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
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
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
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A.首句工于炼字,一个“犯”字从侧面写出道路难行,突出了诗人寻春之不易。
B.颔联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样,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感悟。
C.颈联上句写狂风暴雨之后白云如絮,下句写天放晴后落日如规,极富画面感。
D.尾联着眼于近景,用“最怜”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C.“写狂风暴雨之后”表述错误。“快晴”的意思是“爽朗的晴天”,而不是“狂风暴雨之后”。
★4.首联“寻春”一词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注意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全诗中能够起统领作用的词是“寻春”。首联中,“犯雪泥”是寻春之路,而“犯”展现寻春之不易;“鹁鸠啼”是寻春所闻,展现所寻之春的生机勃勃。颔联、颈联中“梅”“柳”“云”“江天”“日”等景色是寻春所见,展现所寻之春的多姿多彩。尾联中“最怜”意思是“最喜爱”,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寻春的感受。由此可见,统领全篇的是“寻春”二字。考生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①首联写寻春之路和寻春所闻。诗人踏着雪后的泥泞去寻春,并从听觉角度写春的鸟鸣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②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堕梅残雪、杨柳染黄、白云如絮、落日如规,从视觉角度展现了初春景象的多姿多彩。③尾联写寻春所感。“怜”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尾句描绘诗人斜倚横桥、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琴 歌①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②从此始。
【注】 ①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席上听琴后所作。②云山:隐者的居处。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前四句先写因酒兴而鸣琴的欢快融洽之情,又写了悄怆幽邃的深秋夜景,情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B.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华烛烛增辉”扣合首句“欢今夕”,表明酒宴已入高潮。“初弹《渌水》后《楚妃》”则是直写,所弹之曲的名称让人联想其意。
C.后四句写琴歌不禁深深地感动了诗人,也牵动了诗人的无限乡思,使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归隐愿望。
D.诗人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使读者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琴歌之美。
解析 A.“对比”错误,应该是“反衬”,为“哀景反衬乐情”。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
★6.《琴歌》一诗中有两句与《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找出来并加以赏析。(6分)
解析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中心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与《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情景相生。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过得很快。“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
答案 ①这两句是“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②琴师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③运用侧面烘托。以环境的寂静,侧面写听者完全沉浸在琴声里,不知不觉“星欲稀”。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情景相生,烘托出琴声的强大魅力和“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致虚庵:书斋名。②籯yíng: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珍珠。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藏书万卷”“遗金满籯”分别指诗礼传后世与积金遗子孙,这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B.胡逸老为人仁爱,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仁爱必能致祥,他的后代必得佳子弟。
C.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之妙能常得于心目之前,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D.诗人表达对胡逸老敬慕之情,也表明了自己不与世道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
解析 D.“自己不与世道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错误。诗中并未提到世道恶劣污浊,诗人称赞胡逸老不慕荣利、诗礼传家、雅有山水之趣,从而表达自己与胡逸老一般有高雅的人格。
8.清代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称赞此诗颈联为“奇语”,你对此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为视觉;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为听觉。视听结合,化静为动。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情景交融。“山随宴坐画图出”写视觉,“水作夜窗风雨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此联是正面写庵,通过庵的环境间接表现人物的人格、胸襟。
答案 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③视听结合。眼见之山景,耳听之雨声,巧妙汇聚结合。④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吴中田妇叹①
苏 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垄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②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③,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④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注】 ①此诗于1072年冬写于浙江湖州,苏轼作此诗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新法对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农民负担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②赪:红色。③当时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④龚黄:汉代宽政恤民的官吏龚遂、黄霸。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霜风”二句写大雨导致无法开镰收割、用杷头“出菌”镰刀“生衣”表现灾情严重。
B.为了雨停能及时抢收,农民们在田头搭草棚住了一个月,这一细节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C.粮价低贱得同糠和碎米一样,这与农民种粮时的艰辛、担粮时的汗流浃背之态形成反差。
D.最后两句用典故称赞满朝官员宽政恤民。但民众面对生活的贫苦,不由得心生困惑与无力。
解析 D项,“称赞满朝官员宽政恤民”错,最后两句借用典故收结,龚遂任勃海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他们都是以恤民宽政著名的官吏。这里的“龚黄满朝”是带着明显嘲讽意味的,不是称赞满朝官员。
★10.全诗紧扣一个“叹”字展开,层次分明而感情集中,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解析 开头“今年粳稻熟苦迟”写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接着“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忍见黄穗卧青泥”写秋雨成灾;“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官今要钱不要米”直指当时推行的新法,触及时政流弊的实质,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无钱而必要钱,这就造成一时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导致田地荒疏,百姓躲避税收而流离失所。“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借用典故收结,表明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如投河自尽。全诗紧扣一个“叹”字展开,层次分明而感情集中。本诗是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写出的,诗人借田妇的口吻,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
答案 苏轼在诗中先叹息稻熟苦迟,其次哀叹秋雨成灾,再喟叹谷贱伤农,末以嘲讽官吏逼民投河作结,更令人触目惊心。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新法流弊的抨击。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学案27 鉴赏诗歌的炼字、诗眼和炼句艺术——精准判断,赏析效果
复习目标 
1.掌握赏析炼字的角度与规范。2.重点掌握赏析诗眼的方法。3.掌握赏析炼句的角度与规范。
链接高考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3全国甲卷 《临江仙》晁补之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炼句 题干中有明确的赏析“××”句字样。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炼字题全国卷近几年没有考查。
2023北京卷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杜甫)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炼句
2020天津卷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炼字
2018江苏卷 《寄和州刘使君》 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如此表现的原因。(6分) 赏诗眼
考向一 炼字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说来,所炼之字是一首诗一句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字。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是考查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叠词。
一、炼字种类
1.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赋予形象以动态感。
2.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3.名词:多个意象名词连用可营造出富有情韵的意境。
4.活用词:临时改变词性,往往为诗眼,具有化静为动、化庸常为神奇的功效。以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居多。
5.数量词:数词或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往往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6.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摹状绘声,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7.虚词:副词、连词等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解题步骤
1.寻字:从诗(句)中找出表意丰富、生动传神的关键字词(若题目已明确是哪个字,该步骤可以省略)。
2.释义:解释该字词的含义(表层义、深层义),要辨清词性,分清虚实,有时要点明活用类型或使用的修辞手法(若字词含义简单,可省略此步)。
3.入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其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将画面具体展开,注意突出其画面特征)。
4.达情:适当展开想象,分析这个字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感情。
[教考衔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赏析颔联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曼卿作新楼,扁曰“潇湘片景”,
来求拙画且索诗
戴 昺
有此一楼足,悠然万虑忘。
拓开风月地,压断水云乡。
四野留春色,千峰明夕阳。
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
有学者认为颈联“‘留’字用得很精”,请结合全诗,具体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二 赏诗眼
诗眼,有时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的句子。它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诗中眼,即表现为一首诗的内容或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句中眼,即局部的诗眼,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
1.诗眼类型
(1)思想的凝聚点,如李白《赠汪伦》中“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2)结构的总起点,如白居易《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中“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3)精妙的闪光点,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写出湖水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2.解题步骤
(1)确定诗眼。其角度有:
①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②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④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多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⑤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2)整体点明地位。从整体上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
①诗歌线索;②奠定感情基调;③承上启下。
(3)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歌主题上或在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教考衔接] 2.《登高》这首诗的诗眼是“悲”,概括“悲”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3题。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B.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C.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了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
D.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3.古人评诗有“诗眼”的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三 炼句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赏析诗人炼句之妙。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1.炼句角度
(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
(2)从表达技巧出发,鉴赏特别之处。
(3)从句子位置出发,明确句子的作用。
2.解题步骤
(1)理解意蕴:弄懂所给的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2)多角度赏析
①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之美,句子对仗——整齐之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之美。
②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③结构(构思)特点: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什么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教考衔接]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王国维评价末二句时说:“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 4.(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27 鉴赏诗歌的炼字、诗眼和炼句艺术
教考衔接
1.第一步:“悬”是“悬挂”,写出船帆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含意)
第二步:“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景象)
第三步: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作用)
边练边悟
1.解析 从标题信息“夏曼卿作新楼”“来求拙画且索诗”看,作者可能还未登临新楼,所以“四野留春色”没有展开具体描写,而是想象“四野”春色留存,以此表现主人闲适自得之情。“留”是“留住”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四野”人的动作和情感,“四野留春色”即“四野”想留住春色,“留”更显得这里景色极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四野周围的美妙春色,表达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之情。“留”字可谓词约而义丰。从结构上看,颔联写了大自然在这里向人们辟开了一块美好的风月胜地,颈联通过“留”字由“拓开”转到描绘“春色”,最后“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总写此处无限美景,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
答案 ①写景精准。时维暮春,或未登楼,着眼“潇湘片景”,于是笼统地写景,想象“四野”春色留存,以此表现夏氏知足悠然之情。
②炼字精妙。诗人赋予“四野”“春色”以情思,是为拟人,“留”字写景抒情,言简意丰,突出的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
③构思精巧。“留”字巧妙承接颔联中的“拓开”,转至颈联之涂抹绘色,水到渠成地引出尾联的合写,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
教考衔接
2.解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
答案 “悲”字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也包含了因年老多病、满鬓“繁霜”而产生的悲凉迟暮之恨,还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的落魄之愁。
边练边悟
2.A [A.本诗描写的是诗人的一种自由、闲散而无拘无束的生活,首联通过依依杨柳和盛放的海棠表达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官场尔虞我诈”无中生有,也没有进行对比。]
3.解析 从题目可知,本诗描写的是诗人的一种自由、闲散而无拘无束的生活。诗眼往往和诗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找诗眼应从情感入手。“浓春醉海棠”,浓浓的春意使海棠盛开,红颜如醉。“醉”是指人因喜爱而沉迷的一种状态,这里显然是把“海棠”人格化了,“醉”字带有诗人自己强烈的感情,写活了海棠在春天盛放的意态,生动形象,充满诗意。诗人借海棠表达了自己欣赏春景的陶醉和美妙,体现了诗人的自由、闲适之情。“浓”字仅仅写出了春景之态,而“醉”字深藏诗人感情,本诗之“诗眼”自然应该是“醉”字。
答案 ①“醉”是诗眼。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③“醉”用拟人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④被陶醉的不但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教考衔接
3.第一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含意)
第二、三步: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以实写虚,以水喻愁,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写出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深广无边、无穷无尽。(作用)②运用了设问,(手法)一问一答,一起一伏,增强语势,既写出愁绪的汹涌奔腾,又写出愁绪的悠长深远。(作用)
边练边悟
4.精准审题 (1)首先明确题型。“简要分析其妙处”,明确本题是一道炼句题。(2)其次界定答题区间。“词的结尾两句”是指“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两句写景句。(3)明确答题方向。重点分析“绝妙”之处。(4)理清答题思路:明确诗句意思——寻找艺术手法——赏析精彩意境——分析思想情感。
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首先,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答案 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