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学案40 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合理评价,关注情境复习目标1.强化对信息类文本的情景化设置训练。2.掌握观点探究与迁移的答题要领。链接高考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观点迁移 运用 题目围绕观点探究和迁移运用进行设置。把握信息类文本选材的共同特点,又要关注具体内容的差异性,从篇、段、句、词等宏观到微观深入文本,完成任务,解答问题。2022新高考Ⅱ卷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 观点探究2021新高考Ⅰ卷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观点迁移 运用2021新高考Ⅱ卷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观点探究考向一 观点运用题——评价文本的观点与情感倾向【教考衔接】角度1 探究思维方式1.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细读这两篇课文,谈谈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的启发。[思路提示] 该题目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来的启发。屠呦呦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的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法”。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说明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角度2 探究论述文“思辨”与“诗意”的统一2.梳理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六篇文章的论述与分析的特点,思考它们是如何体现”理性思辨”和“诗意之美”的有机统一的。[思路提示] 解答此题可以先梳理作者层层剖析错误现象的思路,理解作者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的;然后从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特色的角度,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深刻的思辨说理和灵动的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使得理性的思辨语言富有文学韵味的。【掌握解题通法】[边练边悟] 1.(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37·考向二·边练边悟”)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解题思维】第一步:审清情境,明确答题方向题干中有“看法”“解决”“措施”等字眼,题干中隐含着看法、对策等信息。[情境]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任务]要求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探究的依据是文本所阐述的某些观点。第二步:综合阅读,建立题文关联第三步:定点作答,依照文本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五不”原则、“四意识”,但是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弄清楚题目中的问题具体关联哪些方面,既要从大方面抓住基本理论,也要抓准体现观点的关键词,分条组织要点。答案 ①违背了“五不”原则中“不伤害”的底线要求。②缺乏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如缺乏“反身意识”“价值意识”等。考向二 情境探究题——理解文本的观点并迁移运用【教考衔接】角度3 联系自身经验,理解文本观点3.概括三篇文章《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联系下列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思路提示] 第一问,要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握三篇文章的观点。如《修辞立其诚》可分层提取文章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可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立场;《人应当坚持正义》可抓住其辩证思想。而分析观点之间的联系则要注重其共性和逻辑关系。第二问,不仅要说出对于不同概念的理解,还要结合实际例子,具体分析。角度4 迁移文本知识,探究具体问题4.学习知识性读物,既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要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些具体问题。例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②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③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④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⑤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兰陵王》)[思路提示] 本题要求学生利用从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探究一些具体的问题,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由《说“木叶”》一文可知,形象的暗示性与外在形象相关,有时是由单纯的外部的形状、色彩、质感、声音、动作等带来的,有时是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探究“柳”的暗示性,比如古人因“柳”与“留”谐音,产生了以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举动,以表达对离别者的不舍之情;垂柳的“依依”状态又与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一致;柳絮飘荡不定,与游子因即将漂泊不定而产生的离情别绪合拍;等等。角度5 拟写发言提纲5.叙述者的不同,会带来言说方式的不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梁思成的介绍体现出了建筑学家的专业性和精深的文化修养,如果换一个叙述者,以另外一种身份去介绍,可能会呈现出别样的风貌。拟想建筑工匠、营造设计师、文物保护志愿者和旅游爱好者会怎样介绍中国传统建筑?请分别为这几个不同的身份各写一则发言提纲。[思路提示] ①发言提纲不是发言稿,可以简明扼要地写下发言要点或者几个提示性的关键词。②建筑工匠的介绍可能会更多地体现自己的劳动,关注建筑修造的手艺技术;设计师可能会着重考虑介绍建筑的继承和变通;文物保护志愿者可能会侧重于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关注其保护现状;旅游爱好者可能会联系其他古建筑,比较其外在的形象特点。【掌握解题通法】文本观点的迁移分析这类题一般有两种,一是所给的材料是文外材料,要求运用文本观点分析,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观点进行比较。观点迁移题解答“3步骤”第一步:精准审题,解读文外材料主要内容。认真解读文本材料。(1)概括、把握材料观点,要看材料标题(多放在文末材料出处中),抓概括性的句子,注意评析材料中的评论及结论文字。(2)既要抓住重点材料,又要兼顾其他材料,注意材料间的关联性。第二步:提炼话题,分析材料和文本的契合点。精准理解文外材料,对接好文本观点。(1)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对文本观点和所给材料都能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时文本观点很多,不确定哪一种观点最能统率所给材料,因此,要先找准材料所对应的文本观点。(2)内外结合,确定答题区域。文本内材料对应文本外材料的观点在哪些区域。第三步:明确思路,分析材料规范答题模式。要准确分析题目所给的材料,并与文本观点(文意)联系起来,认真分析运用,解决问题。可运用“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模式,结合文本内容,分条规范作答。[边练边悟] 2.(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37·考向三·边练边悟”)【解题思维】第一步:锁定材料中心论点文中所选朱光潜和钱锺书的材料均在解读莱辛有关“诗画异质”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找出莱辛的关键论述,他强调诗歌宜于叙述动作,绘画宜于描写静物。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第二步:分析材料和文本的契合点(1)“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中的“目送”“手挥”均为动作,这两句是用诗来叙述动作,符合莱辛关于“诗歌宜于叙述动作”的观点。(2)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中的“目送”包含更长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3)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宜于描写静物,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如“手挥五弦”,而不能表现长时间承续的过程,如“目送归鸿”。第三步:规范答题要点答题时,要先亮明文本的观点,再结合题目中所给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最后依据题目分值分条作答。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目送归鸿”包含更长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测 评 练 案(满分:36分)一、(根据2024年九省联考原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18分)材料一: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图片所示双曲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为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取材于岳晓东、龚放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则着重关注包括情绪、动机、人格、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可能增强个体在不同观点间的转化、联系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的灵活性,有助于创造力提升;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创造性表现。此外,研究表明,情绪的激活水平与创造力也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倒U形特点: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情绪激活能逐渐提高认知坚持性,带来越来越好的创造性表现;极端高的激活水平使得思维无序,极端低的情绪状态又无法达到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基本阈限。在情绪激活状态下,个体可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有助于提高个体在创造力任务中的认知加工水平。有学者认为,积极情绪可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影响时间较短;消极情绪可提高坚持性,影响时间相对较长。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不一,指向创造本身的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而指向创造结果或任务完成度的外部动机会抑制创造力。(取材于李晓巍、郝宁等人的相关文章)材料三: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充分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时必然会达到的一种境界。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说,当下通过运用实证测评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还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未来人工智能的水平会不会超越人独有的创造力?会不会出现拥有创造力的新物种?会不会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在创造力方面更加发达的超级“人类”?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在一些科幻电影中,人们用无限的创造力尝试各种各样的创造,出现了新技术、新工具、新物种,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创造也带来了新威胁和新挑战。现在的整个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变和进化形成的,是不同物种和环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博弈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新物种的出现必然会打破这种平衡。正因如此,创造力应该是有规范和限制的,不能随意发挥和利用。创造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应贯穿伦理的考量,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取材于郭佳楠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既包括认知因素,也包括非认知因素。B.积极情绪可能增强思维的发散性,从而提高个体创造力。C.在极低情绪激活水平之下不易产生创造力。D.对完成任务速度快的个体来说,外部奖励会激发创造力。解析 根据材料二结尾“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不一……任务完成度的外部动机会抑制创造力”可知,对完成任务速度快的个体来说,外部奖励会抑制创造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以创新思维为基础。B.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可以引发创造活动。C.图中的双曲线说明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创造力会明显下降。D.学校教育不应该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解析 A项,主客颠倒,应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C项,偷换概念,图表中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下降的是发散思维,而不是创造力。D项,材料是说不应该“过分”强调,而不是不应该强调。A.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人的创造力必然能充分发挥。B.从系统演化的视角来看,创造力的作用是发展变化的。C.用实证测评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暂时是安全的。D.超级“人类”可能会打破物种与自然界现有的平衡状态。解析 由材料三首句“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充分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时必然会达到的一种境界”可知,“充分”修饰的是“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而非创造力。A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DA.聚合思维对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B.灵活而开放的认知态度是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C.吸引人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常常会激发创造力。D.基于人类伦理的创造力需要打破一切既有平衡。解析 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中的“创造力应该是有规范和限制的,不能随意发挥和利用”可知,创造力应该尽量维持平衡,而非打破。5.下面是课文《离骚》(节选)的两项学习任务,请任选一项,联系材料内容,说明它是否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6分)学习任务设计任务一:诗文联读 结合学过的《屈原列传》思考:《离骚》(节选)中作者不断反省自己,你认为他“迷途”知返了吗?为什么?任务二:情境写作 假如你是“感悟经典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推广活动的骨干成员,请为《离骚》(节选)写一篇推荐词。解析 分析任意一个任务都要依次结合三则材料,故要明确三则材料的要点。材料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分析任务分别对应什么思维即可。材料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都有助于提高创造力。分析两个任务与其是否吻合。材料三: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伦理的考量,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分析任务与其是否吻合即可。答案 (示例一)我选任务一,它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①“诗文联读”是对同一问题借助不同支架寻找共同点,是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的表现;②对“不断反省自己”和“‘迷途’知返”的思考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是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的表现;③“诗文联读”形式新颖又不脱离范围相对确定的相关文本,有利于形成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情绪激活状态,调动积极情绪;④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提高创造力;⑤任务围绕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展开,贯穿着伦理的考量,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示例二)我选任务二,它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①“情境写作”是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是关注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表现;②此任务仍是对这部经典美好之处的理解、感受和认识,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是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的表现;③推荐词这种情境写作方式能让人产生新鲜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④此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提高创造力;⑤此任务是围绕经典之美展开的,离不开对经典的正确理解,对美的合理感悟,贯穿着伦理的考量,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答出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其他角度,合理亦可)二、(根据2024年九省联考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10题。(18分)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材料二: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李白《听蜀僧溶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轻灵,尖利;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错误。原文为“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文中指的是“美的自然声响”,并不是说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选项曲解文意。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张冠李戴,原文为“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可知应该是“听声类形”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不是“听声类声”。8.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观点的一项是( )(3分)CA.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可知“听声类形”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A项,“万壑雷”是“听声类声”。B项,“萧萧”“滚滚”是用象声词模拟声音。C项,诗人描绘了琴声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似“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似“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令人拍案叫绝。是典型的“听声类形”。D项,主要是突出音乐的意象感和情绪意义。9.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选项对文本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CA.“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B.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D.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由于……所以……”曲解文意,原文为“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原文说的是“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选项去掉条件,显得武断,原文说的是“任何人”听声音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没有说作家描写声音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10.“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6分)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三段“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可知,“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中“呜呜咽咽”使用了听声类声的方法,把笛声比作哭泣的声音,写出了笛声低沉凄凉的特点。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可知,“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中“袅袅悠悠”使用了听声类形的方法,以袅袅悠悠摆动的状态写出了声音细长,从远处飘摇而至的特点。“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悠扬悲怨的笛声使贾母也不禁落泪,为家族的离散感慨万千,而强颜欢笑的众人也因音乐而触发了内心的悲凉之绪,暗示了贾家日暮途穷的结局,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发读者更好地感知贾府的衰亡之音。答案 “呜呜咽咽”使用了听声类声的方法,用哭泣的声音写出了笛声低沉凄凉的特点,以袅袅悠悠摆动的状态写出了声音细长。笛声的凄凉激发了贾母和众人的凄凉寂寞之感,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本节内容结束THANKS学案40 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合理评价,关注情境复习目标 1.强化对信息类文本的情景化设置训练。2.掌握观点探究与迁移的答题要领。链接高考 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观点迁移 运用 题目围绕观点探究和迁移运用进行设置。把握信息类文本选材的共同特点,又要关注具体内容的差异性,从篇、段、句、词等宏观到微观深入文本,完成任务,解答问题。2022新高考Ⅱ卷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 观点探究2021新高考Ⅰ卷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观点迁移 运用2021新高考Ⅱ卷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观点探究考向一 观点运用题——评价文本的观点与情感倾向【教考衔接】角度1 探究思维方式1.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细读这两篇课文,谈谈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的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2 探究论述文“思辨”与“诗意”的统一2.梳理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六篇文章的论述与分析的特点,思考它们是如何体现”理性思辨”和“诗意之美”的有机统一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握解题通法】[边练边悟] 1.(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37·考向二·边练边悟”)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 情境探究题——理解文本的观点并迁移运用【教考衔接】角度3 联系自身经验,理解文本观点3.概括三篇文章《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联系下列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4 迁移文本知识,探究具体问题4.学习知识性读物,既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要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些具体问题。例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②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③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④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⑤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兰陵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5 拟写发言提纲5.叙述者的不同,会带来言说方式的不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梁思成的介绍体现出了建筑学家的专业性和精深的文化修养,如果换一个叙述者,以另外一种身份去介绍,可能会呈现出别样的风貌。拟想建筑工匠、营造设计师、文物保护志愿者和旅游爱好者会怎样介绍中国传统建筑?请分别为这几个不同的身份各写一则发言提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握解题通法】文本观点的迁移分析这类题一般有两种,一是所给的材料是文外材料,要求运用文本观点分析,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观点进行比较。观点迁移题解答“3步骤”第一步:精准审题,解读文外材料主要内容。认真解读文本材料。(1)概括、把握材料观点,要看材料标题(多放在文末材料出处中),抓概括性的句子,注意评析材料中的评论及结论文字。(2)既要抓住重点材料,又要兼顾其他材料,注意材料间的关联性。第二步:提炼话题,分析材料和文本的契合点。精准理解文外材料,对接好文本观点。(1)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对文本观点和所给材料都能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时文本观点很多,不确定哪一种观点最能统率所给材料,因此,要先找准材料所对应的文本观点。(2)内外结合,确定答题区域。文本内材料对应文本外材料的观点在哪些区域。第三步:明确思路,分析材料规范答题模式。要准确分析题目所给的材料,并与文本观点(文意)联系起来,认真分析运用,解决问题。可运用“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模式,结合文本内容,分条规范作答。[边练边悟] 2.(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37·考向三·边练边悟”)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案40 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教考衔接1.[思路提示] 该题目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来的启发。屠呦呦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的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法”。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说明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2.[思路提示] 解答此题可以先梳理作者层层剖析错误现象的思路,理解作者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的;然后从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特色的角度,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深刻的思辨说理和灵动的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使得理性的思辨语言富有文学韵味的。边练边悟1.【解题思维】第一步:审清情境,明确答题方向题干中有“看法”“解决”“措施”等字眼,题干中隐含着看法、对策等信息。[情境]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任务]要求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探究的依据是文本所阐述的某些观点。第二步:综合阅读,建立题文关联第三步:定点作答,依照文本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五不”原则、“四意识”,但是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弄清楚题目中的问题具体关联哪些方面,既要从大方面抓住基本理论,也要抓准体现观点的关键词,分条组织要点。答案 ①违背了“五不”原则中“不伤害”的底线要求。②缺乏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如缺乏“反身意识”“价值意识”等。教考衔接3.[思路提示] 第一问,要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握三篇文章的观点。如《修辞立其诚》可分层提取文章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可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立场;《人应当坚持正义》可抓住其辩证思想。而分析观点之间的联系则要注重其共性和逻辑关系。第二问,不仅要说出对于不同概念的理解,还要结合实际例子,具体分析。4.[思路提示] 本题要求学生利用从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探究一些具体的问题,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由《说“木叶”》一文可知,形象的暗示性与外在形象相关,有时是由单纯的外部的形状、色彩、质感、声音、动作等带来的,有时是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探究“柳”的暗示性,比如古人因“柳”与“留”谐音,产生了以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举动,以表达对离别者的不舍之情;垂柳的“依依”状态又与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一致;柳絮飘荡不定,与游子因即将漂泊不定而产生的离情别绪合拍;等等。5.[思路提示] ①发言提纲不是发言稿,可以简明扼要地写下发言要点或者几个提示性的关键词。②建筑工匠的介绍可能会更多地体现自己的劳动,关注建筑修造的手艺技术;设计师可能会着重考虑介绍建筑的继承和变通;文物保护志愿者可能会侧重于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关注其保护现状;旅游爱好者可能会联系其他古建筑,比较其外在的形象特点。边练边悟2.【解题思维】第一步:锁定材料中心论点文中所选朱光潜和钱锺书的材料均在解读莱辛有关“诗画异质”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找出莱辛的关键论述,他强调诗歌宜于叙述动作,绘画宜于描写静物。第二步:分析材料和文本的契合点(1)“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中的“目送”“手挥”均为动作,这两句是用诗来叙述动作,符合莱辛关于“诗歌宜于叙述动作”的观点。(2)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中的“目送”包含更长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3)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宜于描写静物,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如“手挥五弦”,而不能表现长时间承续的过程,如“目送归鸿”。第三步:规范答题要点答题时,要先亮明文本的观点,再结合题目中所给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最后依据题目分值分条作答。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目送归鸿”包含更长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0 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含答案).docx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40 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共52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