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习目标】1.整理古代社会农具材质和灌溉工具的演变,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2.归纳古代手工业主要生产部门工具的演变。3理解生产力发展与家庭和庄园为主要劳作方式的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1、整理古代社会农具材质和灌溉工具的演变,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2、归纳古代手工业主要生产部门工具的演变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与家庭和庄园为主要劳作方式的关系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趋势:①材质:石、木、骨、蚌 → 青铜 → 铁→钢(自然材料→加工金属)②工艺:打制 → 磨制 → 冶炼,铸造③效率:生产效率逐步提高④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⑤种类:单一性→多样性;(二)灌溉工具的变化变化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②动力从人力到自然力。作用:①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精耕细作;②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的开发利用;③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三)畜牧工具的变化1、捕捉、驯化工具捕捉工具:弓箭 驯化工具:马鞍2、喂养工具喂养工具:圈厩、马槽【小结】演进特征:①以耕作工具为主。②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③灌溉工具富有特色。④持续改进,沿革清晰。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一)纺织工具的变化(二)陶瓷工具的演变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2、发展历程:唐宋:瓷器大量外销,远达欧、非,获得“瓷器大国”美誉。明清:通过海上丝路,瓷器外销量更大。中国古代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三)冶炼工具的演变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劳作方式【补充】比较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的异同相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地租剥削。不同:劳作方式不同: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集中劳作。农民积极性不同: 相对较高;缺乏。补充: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和坞堡经济有何特点及影响?特点:①规模较大、自给自足;②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④军事色彩,拥有家兵、筑有坞堡 。评价:①多种经营,规模较大,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一定进步性;②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且带有私人武装,易形成封建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探究: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异同(二)手工业劳作方式特点: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知识拓展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与历史作用(1)历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③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2)作用:①提高农具质量,推动生产力大发展;②推动税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小农经济形成,促进社会转型;④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⑤奠定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达标检测1.据史籍记载,公元前594年从鲁国开始的新的税制已在几个国家纷纷出台。虽然记载的条目简略而令人不解,但一般地说,新税基本上包括农民的实物支付,以代替原来的个人劳役。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支付可能直接缴给该国的中央政府而不是给种植者依附的封建主。这一历史现象( )A.源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C.是生产力进步引起的变革 D.巩固了贵族政治的根基2.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牛耕和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发展,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福泽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西汉赵过作耧车,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A.民间重视生产工具的创新 B.注重总结农业经验C.不断推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D.生产重视精耕细作3.《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段话旨在说明( )A.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 B.铁制工具推动生产力提高C.政府高度重视农具生产 D.男耕女织的劳作模式形成4.东汉时期的庄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综合经营,设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田庄内也有商品交换,可以“闭门成市”。这说明东汉庄园( )A.产业经营方式灵活 B.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C.商业发展水平较高 D.带有自给自足的特征5.元政府明确要求官方在采买中增加棉布收购数量,并使之成为惯例。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正式将棉布纳入政府的税赋中。大德六年(1302年),在江西行省的临江路,棉布开始取代麻布。这反映出当时( )A.棉织机成为重要生产工具 B.棉布是民众主要衣料C.江南经济重心地位的凸显 D.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6.该灌溉工具是在东汉末年已经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实用性改革。 其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链轮,一主动,一从动,一面转动,一面把水提上来;马钧对其进行 改进,结构精巧,能连续不断地提水,也较省力,儿童也能操作,效率大大提高。由此可知, 该灌溉工具是(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辘轳7.如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粮食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柱状图。据此可知( )A.土地兼并是古代农业发展的桎梏 B.古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动力不足C.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