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3张PPT)学案45 叙述顺序和叙事时间、节奏(速度)——扣住叙事特点,掌握答题规范复习目标1.掌握小说叙述顺序和叙事时间的叙事特点。2.掌握解答叙述顺序和叙事节奏的答题规范。一、叙述顺序1.顺叙:①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线索集中;②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感。2.倒叙:①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②增加叙事波澜;③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3.插叙:①帮助展开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②或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4.补叙:①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②造成悬念,增加叙事波澜;③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叙事时间1.叙述频率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①单一型,故事中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只讲述一次;②概括型,故事中发生过很多次的事件在文中只叙述一次;③重复型,故事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重复多次叙述。2.叙事节奏叙事节奏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包括等叙、概叙、扩叙、静叙与省略五种形式。①快,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是跳跃,是略写;②慢,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慢行,是工笔般的细致描绘。考向一 叙述顺序1.叙述顺序叙述顺序 概念内涵 作用效果 高考典型例题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层次清晰。 2013·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倒叙 1.定义。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2.分类。①把结局提前。②把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叙述顺序 概念内涵 作用效果 高考典型例题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插叙的内容,只是和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能相连,相连就成了倒叙。主要分类有:①转述式,即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入插叙。②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的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叙一件事,多用“原来”“过去”这些表时间概念的词来引入插叙部分。③联想式,指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的内容,一般在插叙前,都用“想起”“眼前浮现出”“脑海里闪过”这类的话进行过渡。 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②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曲折有序。 ③衬托、表现人物形象。④为后文做铺垫。⑤突出文章的中心。 2008·江苏卷《侯银匠》叙述顺序 概念内涵 作用效果 高考典型例题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①通过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②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表现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2014·全国Ⅱ卷《鞋》平叙 (并叙) 平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代清楚;一种是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条理清楚,便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拓展作品容量。 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2.插叙与补叙的区别类别 插叙 补叙内容上 插叙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 补叙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形式上 插叙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 补叙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类别 插叙 补叙篇幅上 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 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效果上 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 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教考衔接】叙述顺序 教材篇目 叙事效果顺叙 《百合花》 本文按时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 《祝福》 将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想要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插叙 《故乡》 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接着便记叙了一段三十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此处插叙是为了充实内容,刻画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这与“我”眼前所见的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掌握解题通法】精准审题 题干中有“顺序”之类的文字。①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运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②小说哪些内容详写,哪些情节略处理,这样处理的效果是什么?思考角度 ①从叙事的顺序安排方面分析。②从叙事节奏的快慢方面分析。③从叙事情节详略处理方面分析。④从叙事手法安排方面分析。答题模板 叙述顺序+分析;时间、空间顺序+分析;情节详略+分析。[边练边悟] 阅读《长跪大别山(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44·考向二·边练边悟”)1.(分析插叙段落的作用)第九段的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思维】第一步:精准审题。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第六段”明确了答题区间,“插叙内容”指明了答题指向,“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限制了答题角度,“简要分析”提出了答题要求。第二步:规范答题。从结构上分析,第六段的插叙内容对前后文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承接开启作用;从内容上分析,插叙的内容使得“干爹”这一人物形象逐渐走近读者,给人以真切感、真实性,更有利于表现主题,便于表达情感。第三步:组织答案。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白军追杀年轻人、年轻人被救的情节,启示下文,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插叙的内容使得“干爹”这一人物形象逐渐走近读者,给人以真切感、真实性。③便于抒发情感。“干爹”对当年发生的事情充满遗憾、懊悔和愧疚,表现出极度的悲痛之情。[拓展训练] 阅读《石门阵》,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44·考向一·边练边悟”)2.(原创)本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分析。解析 叙述顺序 文本相关内容 分析补叙 “王木匠手巧……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插叙 中间胡老三的话,说出了故事之外的故事,也就是第五段中王木匠说的“一点新闻”。日本鬼子扫荡被抗战军民击败,这样惊心动魄的战争在王木匠嘴中竟成了故事,这是乐观情绪的表现,是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选择这种角度写,更添风趣,更有戏剧性,主题也更加深刻答案 ①补叙:宕开一笔,从其本行本业写起,交代王木匠手巧,会发明。②插叙:插叙战争现实,惊心动魄的战争和王木匠石门阵的故事形成鲜明反差,如此叙述,更添风趣,更有戏剧性,主题也更加深刻考向二 叙事节奏(速度)项目 具体内容叙事节奏的概念内涵 叙事节奏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叙事的详略)。(1)“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粗略品味。(2)“慢”指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般细致地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上,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的法宝。当小说加快叙事速度时,往往用简约的概括性叙述;当小说要放慢叙事速度时,往往用大量的详尽描写。(3)等叙、概叙、扩叙、静叙、省略。①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大致相等就是等叙。②叙事时间短于故事时间,比如身世介绍或说明那些并无重大事件发生的岁月,将漫长的故事压缩成几个简短的句子,这就是概叙。③叙事时间长于故事时间,细致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动作心理等叙事就是扩叙。④叙事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比如用于景物和人物肖像的描绘、社会习俗的介绍,就是静叙。⑤叙事时间为零,但我们可以从文本的逻辑中推出某些故事是发生过的。这种情形叫省略。项目 具体内容改变叙述节奏的方法 (1)延缓叙述节奏的手法:①铺张叙述(情节延迟、摇摆等手法);②增加抒情、议论、描写等;③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2)加快叙述节奏的手法:①概括叙述,减少描写,②利用对话、书信等方式(含现实与回忆交错)等。控制小说节奏的作用 (1)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用到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能丰富小说内容,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2)摇摆、延迟等手法,也能起到调节叙述速度、调整情节的作用。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延迟则是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故意给故事、人物心理等设置障碍。叙事艺术 叙述顺序 教材篇目 叙事效果叙述频率 重复。指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 《祝福》 往往具有渲染、强调的作用。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①体现出祥林嫂鲜明的人物特点。②既突出了阿毛的死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又强化了鲁镇人的麻木的看客心理。重复中变化 《老人与海》 ①以鲨鱼接连不断的进攻,表现老人处境的艰难;②在力量的悬殊对比中,凸显老人的坚毅和勇气。叙述节奏 快慢交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使情节波澜起伏,既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有舒缓平和的情境,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叙述林冲寻敌时叙事节奏较快(加速),在山神庙痛杀陆虞候时叙事节奏较慢(减速)。【掌握解题通法】精准 审题 题干中有“重复”“延宕”“节奏”“快慢”之类的文字。①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②小说哪些内容详写?哪些情节略处理?这样处理的效果是什么?思考 角度 ①从叙事的顺序安排方面分析。②从叙事节奏的快慢方面分析。③从叙事情节详略处理方面分析。④从叙事手法安排方面分析答题 模板 叙述顺序+分析;叙述速度+分析;时间、空间顺序+分析;情节详略+分析[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奎 生刘震云房东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来了,脸上都带着红晕和兴奋,兴奋之中有企盼的满足。房东家的二女儿说:奎生来了。我惊奇:奎生是谁?奎生一来大家就这么兴奋?二女儿不高兴地说:你连奎生都不知道哇?这时房东大哥告诉我,奎生是当地有名的金鼓乐鼓手。我问为什么敲鼓,房东大哥:村里死了人了。于是,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晚,奎生在山西南部的李堡村为老太太王枝花的丧殡敲起了他的震动土塬和乡亲的路行鼓。后来奎生告诉我,他五岁丧父,六岁随母嫁于河东。上了三年学就辍学了,从此割草,放牛,吃剩饭。九岁离家,拜当地著名艺人为师。一九七八年,奎生的师傅因病逝世,十九岁的奎生,从此成了这个松散艺班的班主。第二年,奎生因率班在一次喜宴上敲喧天的威风锣鼓连续七个小时将几千名村民震呆,从此名声大噪。奎生个头不高,像所有名人一样,没开始敲鼓点之前,他坐在条凳上不理人,对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充耳不闻,只是偶尔与身旁掌板的同伴低声说一句什么。天黑了下来,一个三百瓦高挑的大电灯泡亮了。奎生向身边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掌板的同伴将他的板子举了起来,立即,像音乐厅穿着燕尾服指挥手中的指挥棒高举起来一样,班中所有的艺人都各就各位,抱起自己的笙、笛、铙、钹、唢呐、大鼓,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手中高举的板子。终于,高举的板子落下了。随着一声清脆的竹板响起,六七个人手中的笙、笛、铙、钹、唢呐、大鼓同时响起。音乐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是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几代人都从音乐中得到了满足。几千人屏声静气,听得如醉如痴。听了一段,又是一段;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奎生仍在条凳上坐着默默不语地抽着自己的香烟。终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时,奎生扔掉烟屁股,站起来,从同伴手中拿过一杆唢呐。他一站起,连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听众都一下觉出,他所有同伴刚才声音嘹亮、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吹奏,都一下子成了伴奏。所有伴奏的声音,一下子压低许多,缓慢许多,在等待奎生唢呐的吹出。由于有了这压低与缓慢,使奎生唢呐中发出的第一声声响,就格外嘹亮、彻底,撕裂金帛与撕裂云霄,把我们等待已久的心灵,一下子消解和冰释。他吹奏的是什么,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气氛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在一种气氛下我们可能是懦夫,在另一种气氛下我们就是英勇无畏的战士。我们甘愿沉浸在这种音乐中,去生,去死,去随这音乐的吹奏者爬过一道又一道的高山、一座又一座的土塬,过一道又一道的冰河,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但是,奎生没有让我们兴奋过久,一曲终了,他把唢呐放到了桌子上。他没有在乎我们兴奋沉浸的情绪,任我们在兴奋的泥潭中挣扎,不能自拔。这时,他的同伴又继他之后吹起来,唱起来,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应该在另一种音乐的抚慰下往回走了。于是,我们神经也都松弛下来,笑了。奎生的吹奏既然听过,同伴的吹奏对于我们已不在话下。我们一下似乎成了奎生的知心朋友也可以和他平等相处然后和他一样俯视他的同伴了。于是,人群中松动了,咳嗽声,议论声,像蜜蜂一样“嗡嗡”响起。这时我们又感谢奎生。奎生是神,我们是人,我们还是回到“嗡嗡”的人的议论声中去吧。这样“嗡嗡”了一个钟点,轻松了一个钟点,等我们把松弛的唾沫都咽回肚里,把兴奋的汗水晾干甩净,这时奎生又出场了。他将一面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他的几个同伴也都将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人们又提起心,屏息静气。奎生将鼓槌举到了空中,所有同伴都看着他,也将手中的鼓槌如树林般举向空中。随着奎生鼓点的落下,一下,两下,三下,众槌纷落,如雨打芭蕉,越来越重,越来越激烈;激烈之后,又还原成整齐,成了整齐雄壮、威风八面的威风锣鼓鼓点。十来面大鼓在一起对打,打着鼓,敲着鼓边,声音清脆悦耳,令人神情振奋,昂扬,沉落,感动。问:这鼓叫什么名称?答:五虎爬山。这时所有的鼓手,真有如爬山的、山中初长成的雄虎,突然分开,又突然跳到一起对打;对打一阵,在旁边唢呐、笙、笛的伴奏下,又突然亮相,好不自如潇洒。这时的奎生,还原成了儿童模样,憨厚,天真,满头是汗,满头是土,满头是土与汗流成的汗道道,脸上带着满足与得意的傻笑。打鼓之余,鼓槌在他手上转花,令人眼花缭乱。他们抖肩,扭腰,提脚,掀胯,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我们的全身。这种金鼓乐,这种路行鼓,声声鼓槌,都敲到我们心的深暗处。我们可以长歌当哭,我们可以抚掌大笑,我们可以就此喝醉酒……三星偏西了,散场了。散场的脚步声、议论声、寻子呼娘声之后,一切都停止了。这时的村庄,显得多么寂静啊。(有删改)3.在小说情节推进中,作者常常采用延宕手法,故意放慢叙述节奏,延缓事件进程,从而收到别致的艺术效果。请据此简析小说画横线处句子的艺术效果。【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及情节设置特点的能力。“简析小说画横线处句子的艺术效果”,题干明确要求考查叙述特征,切入角度是“叙述速度(节奏)”等角度。第二步:抓角度,细分析。思考角度 对应分析从行文结 构来看 结合画线句及前语境“奎生个头不高,……只是偶尔与身旁掌板的同伴低声说一句什么”“奎生向身边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手中高举的板子”得出答案①正当读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时,作者借助“他坐在条凳上不理人,对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充耳不闻”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乐队的表演蓄势,以便突出表演效果。从叙述的 节奏上看 结合“终于,高举的板子落下了。……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可见表演到了高潮时,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结合“奎生仍在条凳上坐着默默不语地抽着自己的香烟”“终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时,……在等待奎生唢呐的吹出”,可见通过奎生的“沉稳”再次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下文奎生即将带给人们的巅峰体验蓄势。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织答案。思考角度 对应分析从延宕手 法上看 结合“由于有了这压低与缓慢,……一下子消解和冰释”“他吹奏的是什么,……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可知两处延宕语句的运用,形成了抑扬顿挫感,使得行文的变化为音乐充分张本铺垫蓄势,让读者在一张一弛的情节变化中增强了审美感受,使得音乐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答案 ①正当读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时,作者借助“他坐在条凳上不理人,对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充耳不闻”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乐队的表演蓄势。②正当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时,“奎生仍在条凳上坐着默默不语地抽着自己的香烟”,再次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下文奎生即将带给人们的巅峰体验蓄势。③两处延宕语句的运用,形成了顿挫疾徐的节奏变化,让读者在一张一弛的情节变化中增强了审美感受。[拓展训练]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他吹奏的是什么,已显得并不重要”,表明大家为奎生的演奏技艺所折服,已不在乎吹奏的内容。B.一曲嘹亮的唢呐声,让奎生收获了大量知音,观众愿意为奎生去生活,去奋斗,甚或献出自己的生命。C.“五虎爬山”欢腾活跃,雄壮动听,表演者动作粗犷豪放,威武无比,展示了当地路行鼓的文化特色。D.“这时的村庄,显得多么寂静啊”,与前文奎生演奏时的热烈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之感。解析 B项,“愿意为奎生去生活,去奋斗,甚或献出自己的生命”有误,从原文“我们甘愿沉浸在这种音乐中,去生,去死”中可知,这是观众陶醉在奎生唢呐声中的审美感受,而非现实生活。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解析 C项,“便于直接呈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错误,第一人称只能通过“我”对于他人神情、动作的观察来体现出他人的内心活动,属于间接表现。A.小说开篇写房东一家的兴奋和企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收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奎生出场作铺垫。B.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奎生坎坷的童年和学艺简况,丰富了文本内容,为下文奎生的出色表演进一步蓄势。C.这篇小说和鲁迅先生的《祝福》都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讲述并参与故事,便于直接呈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D.作者站在乡土文化立场,再现中原乡村的丧葬民俗场景,让读者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6.无论是奎生的唢呐声,还是“五虎爬山鼓”的演奏,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旌摇曳,魂驰神往。试分析小说在音乐描写上的艺术特色。解析 结合开头部分人们的评价间接表现奎生演技高超神奇:“房东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来了,脸上都带着红晕和兴奋,兴奋之中有企盼的满足”“我惊奇:奎生是谁?奎生一来大家就这么兴奋?”“二女儿不高兴地说:……奎生是当地有名的金鼓乐鼓手”。结合正文主体部分“班中所有的艺人都各就各位,……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手中高举的板子”“终于,……六七个人手中的笙、笛、铙、钹、唢呐、大鼓同时响起”“他一站起,……在等待奎生唢呐的吹出”“音乐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音乐,……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可见众星捧月的侧面烘托效果,通过同伴的暖场乐曲让观众如醉如痴,衬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结合“把我们等待已久的心灵,一下子消解和冰释。他吹奏的是什么,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知,通过观众的感受侧面间接写奎生唢呐的艺术效果,能让人沉醉其间,不可自拔。结合“使奎生唢呐中发出的第一声声响,就格外嘹亮、彻底、撕裂金帛与撕裂云霄”,可见正面直接写奎生演奏的技艺高亢嘹亮不同凡响;“随着奎生鼓点的落下,……声音清脆悦耳”,正面直接写敲鼓的状态和声音、效果,赞扬了奎生水平之高。“气氛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在另一种气氛下我们就是英勇无畏的战士”,对比中突出演奏效果。“我们甘愿沉浸在这种音乐中,……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通感比喻,把听觉转换为视觉,生动形象具体,表现艺术效果之奇妙无比。结合“他将一面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随着奎生鼓点的落下,一下,两下,三下” “还原成了儿童模样……鼓槌在他手上转花”,可见通过正面直接描写神态、动作等细节,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备。答案 ①衬托。通过同伴的暖场乐曲让观众如醉如痴,衬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②侧面烘托。“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在兴奋的泥潭中挣扎”,通过写听众的感受烘托出奎生技艺的高超。③正面描写(细节描写)。“还原成了儿童模样……脸上带着满足与得意的傻笑……鼓槌在他手上转花”,通过描写神态和动作,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备。④通感。“爬过一道又一道的高山……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以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写听觉,突出了音乐给听众带来的奇妙享受。测 评 练 案(满分: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文本一:压岁钱郑振铎家里的几个小孩子,老早就盼望着大年夜的到来了。他们很早地就预算着新年数日间的计划。小妹最活泼,两颊如苹果般的红润,大哥一回家便不自禁地要去抱她,连连地亲她。她常拍着两手,咕嘟着可爱的嘴,撒娇似的说道:“姊姊,大年夜怎么还不来?”三妹一年一年地长大了,不觉已是一个婀娜动人的女郎了,便应道:“不要性急!今天是十六,还有两个礼拜就是大年夜了。”说到大年夜,那真是儿童们最快乐的一夜。他们见到许多激动而有趣的事与物,他们围着火堆,戴了花面具跳舞,他们有压岁钱,这些钱可以给他们自由花用。一切都是有味的,都是蕴蓄无穷的乐趣的。近二十时,家里开始忙乱起来了,杀鱼杀鸡鸭,有的用盐腌,有的浸在酱油中,都觉得是平常所未有过的。隔了几天,瓦檐前已挂起许多腊货来了。家里个个人都忙着,二妹三妹也去帮忙,只有小妹小弟和倍倍旁观,有时带着诧异的神情望着,有时不休地问着,问得大人们也都讨厌起来。地板窗户都揩洗过了,椅上也加了红缎垫子,桌前围了红缎围布,铜的锡的烛台都用瓦灰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张妈、李妈、来喜们的成绩,母亲也曾亲自动手过。大年夜一天天近了,孩子们一天天的益发高兴起来。二十九日,厨房里灯火点得亮亮的,厨子和李妈忙得没有一刻空闲,他们在蒸米粉做年糕。厨子拿了热气腾腾的大堆的糕团,在石臼中舂捶;孩子们见他执了大石捶,一下一下,很吃力地舂着,觉得他的气力真是不可思议的大。舂完了,三妹首先问他要一点糕团来,掐做好些有趣的东西,人呀,兔呀,猴子呀,她都会做。小妹、小弟学样,也去问厨子要糕团。“你们也要做什么?又不会做东西。”他故意的嗔责道。小弟哭丧着脸,如受了重大打击似的,一声不响地站着,小妹却生气了。“三姊有,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做什么?告诉妈妈去,你敢不给我!”厨子带笑摘了两小块糕团给他们,一人一块,说道:“不要气,同你玩玩,不要气。”小弟还咕嘟着嘴不大高兴。大年夜终于到来了。早上,一切的筹备都已就绪了。大家略略的觉得安闲些。大哥还要到公司里去做半天工,因为要到下午才放假。店家要账的人,陆续地来了,母亲和嫂嫂一个个地付钱,把他们打发走。到了午后,母亲在房里包压岁钱,嫂嫂和二妹三妹在祖宗牌位前面摆设香炉烛台;厨子在劈柴。小妹、小弟和倍倍在房里围着大哥,抢着要他刚才买回家的种种花面具。晚上,先供祭了祖先,大家都恭恭敬敬地跪拜着,哥哥却只鞠了三下躬。倍倍拜时,几乎是伏在地上,大家哄堂地笑了。然后,母亲带着小弟到灶下取烧着的柴来,放在天井柴堆中。这个柴堆也烧了起来。黑暗的天井中,充满了火光、人影幢幢的往来。来喜把盐一把一把地掷在柴堆中,它便噼啪噼啪地爆响起来。小妹也学样,掷了不少盐进去。大厅上摆设了桌子,大大小小都围在桌上吃年饭。没有在家的人,也设有座位,杯前也放着一副杯箸。天井中柴堆还只是烧着,来喜在那里照料。饭后,母亲分压岁钱了,二妹三妹都是十块钱,小妹、小弟和倍倍则每人一块钱,都用红纸包了。小弟接了钱,见只有一块,立刻失望的不高兴起来。“姆妈答应给我五块钱,去定一年《儿童画报》,还买一部滑冰车。怎么只有一块钱?我不要!”说时,他把钱锵的一声抛在桌上。母亲道:“做什么?你,大年夜还要发脾气!你看,小妹、倍倍都安安静静没有说一句话。”小弟急得嘴边扁皱起来,快要哭了。“大年夜不许哭,哭就打!”母亲道。大哥连忙把小弟连劝带骗地哄到书房里来。“不要着急,等一等我给你钱。不哭,弟弟,你知道我小时有多少压岁钱?哪里像你们一样,有什么一块两块的!”“有一年,当我才八九岁时,我在大年夜的前几天,就预算好新年要用的钱和要买的东西了。我和大姊道:‘去年祖母给二百钱压岁钱,今年我大了一岁,一定可以给我五百钱。我要买花炮放,还要买糖人,还要和你及他们掷状元红,今年一定要赢你的。’我一切都计划得好好的,五百钱恰好够用。“到了大年夜了,我十分的快活,一心等候着祖母发压岁钱。饭后,祖母拿出一包包的红纸包,先递一包给大姊,又递一包给我。我一看,只有一百钱!那时,我真失望,好象跌入一个无底的暗洞中似的,觉得什么计划都打翻了;火炮糖人都买不成,状元红也不配掷了。“我哭声地问祖母道:‘今年压岁钱怎么只有一百钱,我不要!’“祖母一句话也没有,眉毛紧皱着,好像有满脸心事似的。“我见祖母不答应我,知道无望了,便高声地哭了起来。祖母道:‘你哭你哭!要讨打了!大姊只有五十钱呢!她不哭,你哭!你晓得今年没有钱吗?’说时,她脸色凄然,好像倒也要下泪了。婶母见我哭了,连忙把我哄到她房里,说道:‘乖乖的,不要哭,祖母今年实在没有钱,明年正月里一定会再给你的。’“祖母在她房里自言自语道:‘三儿钱还不寄来,只有两块钱了,今天又换了一块做压岁钱,怎么过日子!’她说时,声音有些哽咽了。那一个大年夜真是不快活的一个。后来,我见祖母开抽屉取钱打发地保上门贺喜的,去望了一望,真的,她抽屉里只有一块钱,另外还有压岁钱分剩的几百钱,此外半个钱也没了。这个印象我到现在还极深刻地留着。唉!我真不应该使祖母伤心!”弟弟在大哥怀里,默默地听着,在灯光底下,见大哥脸色很凄惨,眼角上微微地有几滴泪珠,书房里是死似的沉寂。外面,大厅上,小妹和倍倍喧闹嬉笑的声音时时地透达进来。[选自郑振铎小说集《家庭的故事》(1928年)]文本二:小孩子(节选)郑振铎如果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终日不担心地在草地上游逛,有许多自由的天地,随便我们的意思行止。我们用网来捉蝴蝶,用泥沙来堆房子,也采摘了许多花,坐下来编打花圈。这是多少自由的生活呀!但现在的我是成人了,一层层的世网,已经牢牢地缚住我们的周身,不准我们自由行动了。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CA.小说开头交代家中小孩子对大年夜充满期盼,这份期待源于对压岁钱的渴望,因为这些钱他们是可以自由花用的。B.小弟是个异常顽劣的孩子。大家都在忙过年,他却问东问西,惹人烦;母亲只给了一块钱的压岁钱,他便大发脾气。C.小说描写家中为迎接大年夜,腌腊货、扫尘、蒸米粉做年糕、祭祖、吃年夜饭等一系列情景,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D.小说以压岁钱为中心,全篇洋溢着家庭的亲情与欢乐,又通过孩子希望的笑和失望的哭,反映出旧家庭悄然衰败的事实。解析 A项,“这份期待源于对压岁钱的渴望”以偏概全,小孩子对大年夜充满期盼的原因是“见到许多激动而有趣的事与物”,有压岁钱只是其中之一。B项,“小弟是个异常顽劣的孩子”,人物形象概括不准确,大家都在忙过年,他却问东问西,惹人烦;母亲只给了一块钱的压岁钱,他便大发脾气,这些是小孩子的天性,不是“异常顽劣”的表现。D项,“全篇洋溢着家庭的欢乐”错。根据原文弟弟的压岁钱少,大哥回忆自己小时候少得可怜的压岁钱,反映的是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生活的辛酸。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A.母亲亲自打扫房屋,和嫂嫂一起打发要账的人,这些情节看似闲笔,实则暗示出家庭状况,为后文压岁钱减少埋下伏笔。B.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童时的大哥在希望落空、所有的计划都无法付诸实施之后失望、伤心的心理状态。C.作者立足家庭,以富于情感的笔触、丰富细腻的描写,意在表现当时社会虽然人民生活穷苦,但节日文化氛围依然浓郁。D.诗歌《小孩子》不拘格律,自由灵动,用“蝴蝶”“泥沙”“花朵”等意象,展现孩子的自由生活,与成人的困顿形成对比。解析 C项,“意在表现……”错误。根据文本一弟弟压岁钱的减少和大哥回忆自己小时候祖母发压岁钱的事,即“祖母在她房里自言自语道:‘三儿钱还不寄来,只有两块钱了,今天又换了一块做压岁钱,怎么过日子!’她说时,声音有些哽咽了。那一个大年夜真是不快活的一个……她抽屉里只有一块钱,另外还有压岁钱分剩的几百钱,此外半个钱也没了”,分析可知,作者意在表现虽然家里充满年味,但因为社会动荡,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3.小说叙述节奏舒缓,具有独特魅力,这是如何实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解析 文本一中“二十九日,厨房里灯火点得亮亮的,厨子和李妈忙得没有一刻空闲,他们在蒸米粉做年糕。……三妹首先问他要一点糕团来,掐做好些有趣的东西,人呀,兔呀,猴子呀,她都会做。小妹、小弟学样,也去问厨子要糕团”和“晚上,先供祭了祖先,大家都恭恭敬敬地跪拜着,哥哥却只鞠了三下躬……这个柴堆也烧了起来。黑暗的天井中,充满了火光、人影幢幢的往来。来喜把盐一把一把地掷在柴堆中,它便噼啪噼啪地爆响起来。小妹也学样,掷了不少盐进去”为大量的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性文字嵌入叙事中,使叙事节奏舒缓。文本一插入大哥为了安慰弟弟,回忆自己小时候对压岁钱的期待和因为压岁钱少而失落的事,舒缓了叙述节奏,使得情节在沉寂中缓缓收束。全文围绕“压岁钱”展开情节,写孩子们期盼压岁钱,得压岁钱,弟弟因压岁钱少不满意,大哥回忆自己小时候得压岁钱的经历,冲突缓缓展开,简单不激烈。本文善于描写,尤其是对准备年货和过年发压岁钱的场景的描写叙述语言平和细腻,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不急不躁,使读者读来感觉叙事舒缓。答案 ①叙述时穿插大量的场景描写:如准备年货的忙乱场景、孩子们要糕团的场景、祭祖跪拜的场景等,延缓了小说情节的推进。②引入回忆,舒缓了叙述节奏:大哥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相同经历,平复了弟弟的情绪,使得情节在沉寂中缓缓收束。③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全文围绕“压岁钱”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情节,叙写年前的准备、大年夜的种种活动、直至压岁钱的减少、弟弟的哭闹,冲突缓缓展开,简单不激烈。④叙述语言平和细腻,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不急不躁。4.如何理解文本二中的“世网”?文本一中,哪些情节能表现作为成年人的大哥被“一层层的世网”缚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解析 结合文本二“一层层的世网,……不准我们自由行动了”可知,“世网”指人们在成年后受到的世俗礼教(伦理道德)、现实生活等方面的束缚。文本一中体现大哥被“世网”缚住的情节:①原文说“早上,……因为要到下午才放假”,可见大哥并不十分自由,而是被现实生活束缚。②原文说“我见祖母开抽屉取钱打发地保上门贺喜的,……我真不应该使祖母伤心”,可见大哥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难,以致在小弟因压岁钱少而哭闹时,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教育小弟,可见他很早就懂事,被现实生活等方面束缚。③原文说“晚上,……哥哥却只鞠了三下躬”,可见大哥即使心中对这些繁文缛节不赞同,也屈从于礼教而鞠了三下躬,他被世俗礼教(伦理道德)束缚。答案 (1)“世网”指人们在成年后受到的世俗礼教(伦理道德)、现实生活等方面的束缚。(2)文本一中体现大哥被“世网”缚住的情节:①在大年夜这一天,大家都安闲些。只有大哥迫于生计还要到公司里去做半天工,因为要到下午才放假。②成年后的大哥已经懂得人生有很多无奈,懂得为钱发愁的苦楚,所以在小弟因压岁钱少而哭闹时,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教育小弟,理解成年人的不易与艰辛。③在供祭祖先时,大哥即使心中对这些繁文缛节不赞同,也屈从于礼教而鞠了三下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一汤陈王琼华裕后街有很多吃饭的馆子,好吃的菜也多,但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细眼一看,都是他老家宴席上几碗有头有脸的菜,一时生意红火。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一个月后,掌勺师傅也走了。一天没两桌客,馆子养不起小工和掌勺师傅。陈八碗自己掌勺洗碗了。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脱口:“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脸女子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瓜脸女子点点头。“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陈八碗便问了个明白。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城里最热闹的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啊。”就在这时,八九个客人嚷嚷闹闹进来。瓜脸女人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菜炒好后,她又把菜端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好好好,谢谢老板!”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晚餐,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见他们点菜差不多了,就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鱼头汤,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账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鱼头汤的账也给结了。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的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每拨客人第一个点的菜就是鱼头汤。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己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很快,他给瓜脸女子加工钱了。第二年,陈八碗把店门口的“陈八碗”的招牌换了,取名“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去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阵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拄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已在北京上大学,便想上门来答谢店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瓜脸女子说:“老板,我不瞒您了。在鱼头汤里我加了两味中药粉末,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我的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天呐,原来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又说,“当初多亏有你,谢谢你呀。”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顾客盈门,可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很高的工钱。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12期,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A.文章以“一汤陈”为标题,包含小说所述事实,瓜脸女子以一汤赢得口碑,同时告诉我们传统技艺不能丢。B.老陈在给瓜脸女子炒菜时多抓了一把五花肉,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陈八碗对“瓜脸女子”的感激,因为“瓜脸女子”给了他作为老板的自信,还特意在他店里消费。C.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这样既便于铺开情节,让作者自由把控,又将人物情感和作者立意交给读者感悟和体会,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及阅读空间。D.本文的语言通俗简洁,将大量的情境对话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构筑了小说的情节框架和故事内容,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解析 C项,文章在叙述中反复出现“瓜脸女子”和“陈八碗”,说明使用的是第三人称,而不是第一人称。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小说以瓜脸女子指称女主人公,故意隐去真实姓名,看似俚俗随意,其实是匠心独运,便于刻画像她一样有美好品德的底层民众的群像。B.“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这既是他担心客人借故不付鱼头汤钱的表现,也是对瓜脸女子自作主张的不解和委婉的批评。C.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陈八碗”由盛转衰,“一汤陈”起落易主,在情节设计和叙事策略上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构思。D.“一汤陈”的倒闭有陈八碗摔跤致伤这一偶然因素,也有小老板经营理念不当、不善用人的过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了撑起店子的熬汤绝招。解析 B项,“这既是他担心客人借故不付鱼头汤钱的表现,也是对瓜脸女子自作主张的不解和委婉的批评”分析错误,根据当时瓜脸女子的话语“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可知,不存在无人付钱的情况,老板不会有任何损失,也就没有批评的道理。实际上令陈八碗吃惊的是瓜脸女子的自信。★7.小说结尾“奶奶传给我的秘方”和“汤里两味中药是个谜”的补叙各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解析 第一处补叙“奶奶传给我的秘方”,交代了秘方的来历,解开了故事的悬念,在瓜脸女子熬汤与濒临倒闭的餐馆红火,以及红火后又倒闭间建立起因果关系,解开了读者心中的谜团,让故事更合理;第二处补叙“汤里两味中药是个谜”,从结尾“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可知,这一补叙内容,并没有说出最终答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意趣。答案 第一处补叙作用:①鱼头汤与濒临倒闭的餐馆生意红火以及红火之后又倒闭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补叙解开了故事的悬念。②瓜脸女子用奶奶传授的熬汤秘方两度盘活了餐馆,体现了瓜脸女子的善良、懂得感恩。第二处补叙作用:“汤里两味中药是个谜”,是作品的“留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增添了作品的审美趣味。8.瓜脸女子与陈八碗身份的反转,体现了作品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解析 从瓜脸女子点菜、帮忙、使用秘方招揽客人,可见瓜脸女子具有勤劳、善良、感恩的传统美德,瓜脸女子使店铺起死回生表现了瓜脸女子的精明、能干,同时表明传统技艺在商业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从全文情节发展分析,瓜脸女子与陈八碗身份的反转,集中体现了善良、感恩、帮人即帮己的主题。答案 ①借瓜脸女子从员工到老板身份的转变,赞扬了勤劳、善良、感恩的传统美德,也表现了瓜脸女子的精明、能干。②瓜脸女子从员工到老板身份的变化,表明传统技艺(关键技术)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有其独特优势。③陈八碗从老板到员工身份的转变,说明人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经营理念要与时俱进。④二人身份的反转,集中体现了善良、感恩的主题。陈八碗的儿子不懂感恩赶走瓜脸女子,但瓜脸女子为人善良、懂得感恩,让陈八碗成为高薪收银员。⑤揭示出人生可能有波澜起伏,但只要心存善根,好心就会有好报、帮人即帮己的道理。本节内容结束THANKS学案45 叙述顺序和叙事时间、节奏(速度)——扣住叙事特点,掌握答题规范复习目标 1.掌握小说叙述顺序和叙事时间的叙事特点。2.掌握解答叙述顺序和叙事节奏的答题规范。一、叙述顺序1.顺叙:①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线索集中;②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感。2.倒叙:①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②增加叙事波澜;③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3.插叙:①帮助展开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②或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4.补叙:①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②造成悬念,增加叙事波澜;③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叙事时间1.叙述频率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①单一型,故事中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只讲述一次;②概括型,故事中发生过很多次的事件在文中只叙述一次;③重复型,故事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重复多次叙述。2.叙事节奏叙事节奏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包括等叙、概叙、扩叙、静叙与省略五种形式。①快,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是跳跃,是略写;②慢,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慢行,是工笔般的细致描绘。考向一 叙述顺序1.叙述顺序叙述 顺序 概念内涵 作用效果 高考典型例题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层次清晰。 2013·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倒叙 1.定义。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2.分类。①把结局提前。②把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插叙的内容,只是和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能相连,相连就成了倒叙。主要分类有:①转述式,即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入插叙。②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的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叙一件事,多用“原来”“过去”这些表时间概念的词来引入插叙部分。③联想式,指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的内容,一般在插叙前,都用“想起”“眼前浮现出”“脑海里闪过”这类的话进行过渡。 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②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曲折有序。③衬托、表现人物形象。④为后文做铺垫。⑤突出文章的中心。 2008·江苏卷《侯银匠》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①通过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②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表现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 2014·全国Ⅱ卷《鞋》平叙 (并叙) 平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代清楚;一种是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条理清楚,便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拓展作品容量。 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2.插叙与补叙的区别类别 插叙 补叙内容上 插叙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 补叙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形式上 插叙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 补叙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篇幅上 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 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效果上 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 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教考衔接] 叙述顺序 教材篇目 叙事效果顺叙 《百合花》 本文按时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 《祝福》 将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想要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插叙 《故乡》 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接着便记叙了一段三十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此处插叙是为了充实内容,刻画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这与“我”眼前所见的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掌握解题通法】精准审题 题干中有“顺序”之类的文字。 ①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运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②小说哪些内容详写,哪些情节略处理,这样处理的效果是什么?思考角度 ①从叙事的顺序安排方面分析。②从叙事节奏的快慢方面分析。③从叙事情节详略处理方面分析。④从叙事手法安排方面分析。答题模板 叙述顺序+分析;时间、空间顺序+分析;情节详略+分析。[边练边悟] 阅读《长跪大别山(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44·考向二·边练边悟”)1.(分析插叙段落的作用)第九段的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训练] 阅读《石门阵》,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44·考向一·边练边悟”)2.(原创)本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 叙事节奏(速度)项目 具体内容叙事节奏的概念内涵 叙事节奏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叙事的详略)。 (1)“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粗略品味。 (2)“慢”指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般细致地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上,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的法宝。当小说加快叙事速度时,往往用简约的概括性叙述;当小说要放慢叙事速度时,往往用大量的详尽描写。 (3)等叙、概叙、扩叙、静叙、省略。①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大致相等就是等叙。②叙事时间短于故事时间,比如身世介绍或说明那些并无重大事件发生的岁月,将漫长的故事压缩成几个简短的句子,这就是概叙。③叙事时间长于故事时间,细致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动作心理等叙事就是扩叙。④叙事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比如用于景物和人物肖像的描绘、社会习俗的介绍,就是静叙。⑤叙事时间为零,但我们可以从文本的逻辑中推出某些故事是发生过的。这种情形叫省略。改变叙述节奏的方法 (1)延缓叙述节奏的手法:①铺张叙述(情节延迟、摇摆等手法);②增加抒情、议论、描写等;③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 (2)加快叙述节奏的手法:①概括叙述,减少描写,②利用对话、书信等方式(含现实与回忆交错)等。控制小说节奏的作用 (1)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用到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能丰富小说内容,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2)摇摆、延迟等手法,也能起到调节叙述速度、调整情节的作用。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延迟则是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故意给故事、人物心理等设置障碍。[教考衔接] 叙事艺术 叙述顺序 教材篇目 叙事效果叙述频率 重复。指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 《祝福》 往往具有渲染、强调的作用。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①体现出祥林嫂鲜明的人物特点。②既突出了阿毛的死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又强化了鲁镇人的麻木的看客心理。重复中变化 《老人 与海》 ①以鲨鱼接连不断的进攻,表现老人处境的艰难;②在力量的悬殊对比中,凸显老人的坚毅和勇气。叙述节奏 快慢交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使情节波澜起伏,既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有舒缓平和的情境,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叙述林冲寻敌时叙事节奏较快(加速),在山神庙痛杀陆虞候时叙事节奏较慢(减速)。【掌握解题通法】精准 审题 题干中有“重复”“延宕”“节奏”“快慢”之类的文字。 ①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②小说哪些内容详写?哪些情节略处理?这样处理的效果是什么?思考 角度 ①从叙事的顺序安排方面分析。②从叙事节奏的快慢方面分析。③从叙事情节详略处理方面分析。④从叙事手法安排方面分析答题 模板 叙述顺序+分析;叙述速度+分析;时间、空间顺序+分析;情节详略+分析[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奎 生刘震云房东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来了,脸上都带着红晕和兴奋,兴奋之中有企盼的满足。房东家的二女儿说:奎生来了。我惊奇:奎生是谁?奎生一来大家就这么兴奋?二女儿不高兴地说:你连奎生都不知道哇?这时房东大哥告诉我,奎生是当地有名的金鼓乐鼓手。我问为什么敲鼓,房东大哥:村里死了人了。于是,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晚,奎生在山西南部的李堡村为老太太王枝花的丧殡敲起了他的震动土塬和乡亲的路行鼓。后来奎生告诉我,他五岁丧父,六岁随母嫁于河东。上了三年学就辍学了,从此割草,放牛,吃剩饭。九岁离家,拜当地著名艺人为师。一九七八年,奎生的师傅因病逝世,十九岁的奎生,从此成了这个松散艺班的班主。第二年,奎生因率班在一次喜宴上敲喧天的威风锣鼓连续七个小时将几千名村民震呆,从此名声大噪。奎生个头不高,像所有名人一样,没开始敲鼓点之前,他坐在条凳上不理人,对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充耳不闻,只是偶尔与身旁掌板的同伴低声说一句什么。天黑了下来,一个三百瓦高挑的大电灯泡亮了。奎生向身边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掌板的同伴将他的板子举了起来,立即,像音乐厅穿着燕尾服指挥手中的指挥棒高举起来一样,班中所有的艺人都各就各位,抱起自己的笙、笛、铙、钹、唢呐、大鼓,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手中高举的板子。终于,高举的板子落下了。随着一声清脆的竹板响起,六七个人手中的笙、笛、铙、钹、唢呐、大鼓同时响起。音乐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是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几代人都从音乐中得到了满足。几千人屏声静气,听得如醉如痴。听了一段,又是一段;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奎生仍在条凳上坐着默默不语地抽着自己的香烟。终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时,奎生扔掉烟屁股,站起来,从同伴手中拿过一杆唢呐。他一站起,连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听众都一下觉出,他所有同伴刚才声音嘹亮、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吹奏,都一下子成了伴奏。所有伴奏的声音,一下子压低许多,缓慢许多,在等待奎生唢呐的吹出。由于有了这压低与缓慢,使奎生唢呐中发出的第一声声响,就格外嘹亮、彻底,撕裂金帛与撕裂云霄,把我们等待已久的心灵,一下子消解和冰释。他吹奏的是什么,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气氛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在一种气氛下我们可能是懦夫,在另一种气氛下我们就是英勇无畏的战士。我们甘愿沉浸在这种音乐中,去生,去死,去随这音乐的吹奏者爬过一道又一道的高山、一座又一座的土塬,过一道又一道的冰河,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但是,奎生没有让我们兴奋过久,一曲终了,他把唢呐放到了桌子上。他没有在乎我们兴奋沉浸的情绪,任我们在兴奋的泥潭中挣扎,不能自拔。这时,他的同伴又继他之后吹起来,唱起来,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应该在另一种音乐的抚慰下往回走了。于是,我们神经也都松弛下来,笑了。奎生的吹奏既然听过,同伴的吹奏对于我们已不在话下。我们一下似乎成了奎生的知心朋友也可以和他平等相处然后和他一样俯视他的同伴了。于是,人群中松动了,咳嗽声,议论声,像蜜蜂一样“嗡嗡”响起。这时我们又感谢奎生。奎生是神,我们是人,我们还是回到“嗡嗡”的人的议论声中去吧。这样“嗡嗡”了一个钟点,轻松了一个钟点,等我们把松弛的唾沫都咽回肚里,把兴奋的汗水晾干甩净,这时奎生又出场了。他将一面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他的几个同伴也都将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人们又提起心,屏息静气。奎生将鼓槌举到了空中,所有同伴都看着他,也将手中的鼓槌如树林般举向空中。随着奎生鼓点的落下,一下,两下,三下,众槌纷落,如雨打芭蕉,越来越重,越来越激烈;激烈之后,又还原成整齐,成了整齐雄壮、威风八面的威风锣鼓鼓点。十来面大鼓在一起对打,打着鼓,敲着鼓边,声音清脆悦耳,令人神情振奋,昂扬,沉落,感动。问:这鼓叫什么名称?答:五虎爬山。这时所有的鼓手,真有如爬山的、山中初长成的雄虎,突然分开,又突然跳到一起对打;对打一阵,在旁边唢呐、笙、笛的伴奏下,又突然亮相,好不自如潇洒。这时的奎生,还原成了儿童模样,憨厚,天真,满头是汗,满头是土,满头是土与汗流成的汗道道,脸上带着满足与得意的傻笑。打鼓之余,鼓槌在他手上转花,令人眼花缭乱。他们抖肩,扭腰,提脚,掀胯,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我们的全身。这种金鼓乐,这种路行鼓,声声鼓槌,都敲到我们心的深暗处。我们可以长歌当哭,我们可以抚掌大笑,我们可以就此喝醉酒……三星偏西了,散场了。散场的脚步声、议论声、寻子呼娘声之后,一切都停止了。这时的村庄,显得多么寂静啊。(有删改)3.在小说情节推进中,作者常常采用延宕手法,故意放慢叙述节奏,延缓事件进程,从而收到别致的艺术效果。请据此简析小说画横线处句子的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训练]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吹奏的是什么,已显得并不重要”,表明大家为奎生的演奏技艺所折服,已不在乎吹奏的内容。B.一曲嘹亮的唢呐声,让奎生收获了大量知音,观众愿意为奎生去生活,去奋斗,甚或献出自己的生命。C.“五虎爬山”欢腾活跃,雄壮动听,表演者动作粗犷豪放,威武无比,展示了当地路行鼓的文化特色。D.“这时的村庄,显得多么寂静啊”,与前文奎生演奏时的热烈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之感。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房东一家的兴奋和企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收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奎生出场作铺垫。B.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奎生坎坷的童年和学艺简况,丰富了文本内容,为下文奎生的出色表演进一步蓄势。C.这篇小说和鲁迅先生的《祝福》都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讲述并参与故事,便于直接呈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D.作者站在乡土文化立场,再现中原乡村的丧葬民俗场景,让读者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6.无论是奎生的唢呐声,还是“五虎爬山鼓”的演奏,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旌摇曳,魂驰神往。试分析小说在音乐描写上的艺术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案45 叙述顺序和叙事时间、节奏(速度)边练边悟1.【解题思维】第一步:精准审题。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第六段”明确了答题区间,“插叙内容”指明了答题指向,“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限制了答题角度,“简要分析”提出了答题要求。第二步:规范答题。从结构上分析,第六段的插叙内容对前后文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承接开启作用;从内容上分析,插叙的内容使得“干爹”这一人物形象逐渐走近读者,给人以真切感、真实性,更有利于表现主题,便于表达情感。第三步:组织答案。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白军追杀年轻人、年轻人被救的情节,启示下文,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插叙的内容使得“干爹”这一人物形象逐渐走近读者,给人以真切感、真实性。③便于抒发情感。“干爹”对当年发生的事情充满遗憾、懊悔和愧疚,表现出极度的悲痛之情。2.解析 叙述 顺序 文本相关内容 分析补叙 “王木匠手巧……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插叙 中间胡老三的话,说出了故事之外的故事,也就是第五段中王木匠说的“一点新闻”。日本鬼子扫荡被抗战军民击败,这样惊心动魄的战争在王木匠嘴中竟成了故事,这是乐观情绪的表现,是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选择这种角度写,更添风趣,更有戏剧性,主题也更加深刻答案 ①补叙:宕开一笔,从其本行本业写起,交代王木匠手巧,会发明。②插叙:插叙战争现实,惊心动魄的战争和王木匠石门阵的故事形成鲜明反差,如此叙述,更添风趣,更有戏剧性,主题也更加深刻3.【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及情节设置特点的能力。“简析小说画横线处句子的艺术效果”,题干明确要求考查叙述特征,切入角度是“叙述速度(节奏)”等角度。第二步:抓角度,细分析。思考角度 对应分析从行文结 构来看 结合画线句及前语境“奎生个头不高,……只是偶尔与身旁掌板的同伴低声说一句什么”“奎生向身边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手中高举的板子”得出答案①正当读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时,作者借助“他坐在条凳上不理人,对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充耳不闻”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乐队的表演蓄势,以便突出表演效果。从叙述的 节奏上看 结合“终于,高举的板子落下了。……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可见表演到了高潮时,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结合“奎生仍在条凳上坐着默默不语地抽着自己的香烟”“终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时,……在等待奎生唢呐的吹出”,可见通过奎生的“沉稳”再次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下文奎生即将带给人们的巅峰体验蓄势。从延宕手 法上看 结合“由于有了这压低与缓慢,……一下子消解和冰释”“他吹奏的是什么,……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可知两处延宕语句的运用,形成了抑扬顿挫感,使得行文的变化为音乐充分张本铺垫蓄势,让读者在一张一弛的情节变化中增强了审美感受,使得音乐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织答案。答案 ①正当读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时,作者借助“他坐在条凳上不理人,对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充耳不闻”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乐队的表演蓄势。②正当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时,“奎生仍在条凳上坐着默默不语地抽着自己的香烟”,再次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下文奎生即将带给人们的巅峰体验蓄势。③两处延宕语句的运用,形成了顿挫疾徐的节奏变化,让读者在一张一弛的情节变化中增强了审美感受。4.B [B项,“愿意为奎生去生活,去奋斗,甚或献出自己的生命”有误,从原文“我们甘愿沉浸在这种音乐中,去生,去死”中可知,这是观众陶醉在奎生唢呐声中的审美感受,而非现实生活。]5.C [C项,“便于直接呈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错误,第一人称只能通过“我”对于他人神情、动作的观察来体现出他人的内心活动,属于间接表现。]6.解析 结合开头部分人们的评价间接表现奎生演技高超神奇:“房东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来了,脸上都带着红晕和兴奋,兴奋之中有企盼的满足”“我惊奇:奎生是谁?奎生一来大家就这么兴奋?”“二女儿不高兴地说:……奎生是当地有名的金鼓乐鼓手”。结合正文主体部分“班中所有的艺人都各就各位,……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手中高举的板子”“终于,……六七个人手中的笙、笛、铙、钹、唢呐、大鼓同时响起”“他一站起,……在等待奎生唢呐的吹出”“音乐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音乐,……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可见众星捧月的侧面烘托效果,通过同伴的暖场乐曲让观众如醉如痴,衬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结合“把我们等待已久的心灵,一下子消解和冰释。他吹奏的是什么,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知,通过观众的感受侧面间接写奎生唢呐的艺术效果,能让人沉醉其间,不可自拔。结合“使奎生唢呐中发出的第一声声响,就格外嘹亮、彻底、撕裂金帛与撕裂云霄”,可见正面直接写奎生演奏的技艺高亢嘹亮不同凡响;“随着奎生鼓点的落下,……声音清脆悦耳”,正面直接写敲鼓的状态和声音、效果,赞扬了奎生水平之高。“气氛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在另一种气氛下我们就是英勇无畏的战士”,对比中突出演奏效果。“我们甘愿沉浸在这种音乐中,……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通感比喻,把听觉转换为视觉,生动形象具体,表现艺术效果之奇妙无比。结合“他将一面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随着奎生鼓点的落下,一下,两下,三下” “还原成了儿童模样……鼓槌在他手上转花”,可见通过正面直接描写神态、动作等细节,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备。答案 ①衬托。通过同伴的暖场乐曲让观众如醉如痴,衬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②侧面烘托。“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在兴奋的泥潭中挣扎”,通过写听众的感受烘托出奎生技艺的高超。③正面描写(细节描写)。“还原成了儿童模样……脸上带着满足与得意的傻笑……鼓槌在他手上转花”,通过描写神态和动作,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备。④通感。“爬过一道又一道的高山……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以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写听觉,突出了音乐给听众带来的奇妙享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5 叙述顺序和叙事时间、节奏(速度)(含答案).docx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45 叙述顺序和叙事时间、节奏(速度)(共73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