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8: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 课件(共8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8: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 课件(共81张ppt)

资源简介

(共81张PPT)
学案48 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基础考法)
——紧扣变化,梳理文脉
复习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2.分析有关情节的作用。
链接高考
题型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审题判别
赏析情节安排的技巧 (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石门阵》) 情节技巧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谋篇布局”“情节”“线索”“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020全国Ⅰ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越野滑雪》) 情节安排 及其效果
(2020浙江卷)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雪》) 结构技巧
题型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审题判别
分析情节作用 (2021全国乙卷)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秦琼卖马》) 句段作用 (1)题干中往往有“情节”
“情景”“开头”
“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往往有“分析”
“说明”等作答动词和
“作用”“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019全国Ⅲ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到梨花屯去》) 情节作用
(2017全国Ⅰ卷)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嚣》) 情节作用
考向一 鉴赏情节技巧
“情节手法”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1.制造情节波澜的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名称 释义 作用
误会 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误会法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②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③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
名称 释义 作用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情节安排严密的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线索 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时,可以借助小说标题、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间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照应 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呼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教考衔接] 
情节安排的技巧
教材篇目 情节技巧 作用效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巧合 既增加故事的传奇性,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伏笔、照应 不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使作品的结构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同时还塑造了人物性格
《促织》 悬念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充满阅读期待
《促织》 突转 不仅使故事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而且深化主题,赢得读者的喜爱
《变形记》 铺垫 协理的“不再担保”“不想澄清”给格里高尔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下文写格里高尔愿意开门做铺垫
1.《祝福》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答案 ①采取倒叙手法,将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②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讲述故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我”这个线索人物也使得故事情节紧凑。③现实与回忆交织,把祥林嫂死前穷困潦倒的现实与“我”对她大半的回忆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故事,突出了人物形象。
2.《促织》这篇小说在情节方面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案 ①本文设置了许多悬念,如成名为了交出合乎规格的蟋蟀,不仅耗尽了家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如何?悬念的设置,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本文有很多突转,如当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之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这样安排情节,使故事跌宕起伏、富有变化。
【掌握解题通法】
情节技巧题规范答题“3步骤”
[边练边悟]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
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1.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解题思维】
第1步:审题干,明手法。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这类题一般要紧密结合文本,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情节手法、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2步:定角度,析运用。先看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再看冰山隐藏在水面下的内容,即这对志趣相投的朋友不得不分开且以后可能再也不会一起冒险,这是由两人滑雪之外各自的生活决定的,这是隐藏在小说情节背
后更丰富的内容。而具体原因,如乔治需要完成学业,一笔带过,尼克个人的原因则没有交代,大量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小说文本的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多个细节突出描写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读者可以据此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主人公需要时刻面对的种种不能如愿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沮丧。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恐怕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再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丰富了读者的视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第3步:简概括,说效果。根据第二步找出的答案要点,对其进行简要概括,概括时要注意紧扣表达效果。
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丰富了读者的视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拓展训练]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解析 D项,“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分析错误。过度解读主旨,《老人与海》是通过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斗争,表现“硬汉”精神。本文表现的是尼克和乔治不甘平庸,热爱冒险生活,应该是表现了他们想通过滑雪摆脱现实生活的牵绊,并没有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3.(原创)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小说通过描写尼克与乔治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滑雪,尽情地享受滑雪带来的刺激和快乐,塑造了尼克和乔治爱滑雪的形象。
B.“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乔治滑雪动作的优美。
C.尼克与乔治两个人在客栈外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和一帮子伐木工人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作者对伐木工人们的批判、憎恶之情。
D.小说展现了人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也表现出通过一起运动而结成的友谊。
解析 “表明了作者对伐木工人们的批判、憎恶之情”理解错误,小说只是写出了不同人的两种不同的素养和生存状态,没有表明作者对伐木工人们的批判、憎恶之情。
4.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对尼克和乔治的对话仔细分析,品味其中流露出的无奈、不舍和惘然等内心情绪。尼克和乔治二人都不甘平庸,向往冒险生活,但为现实所迫不得不分别,且再次一起冒险之日遥遥无期。“我们一定得滑”“否则就没意思了”“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两人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表明他们有强烈的一起冒险的愿望,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但越是一再相约、一再强调,就越说明两人已经预感愿望不会实现,这可从乔治的“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和尼克的“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窥得一二。总而言之,两人的心理都是复杂矛盾的,面临分别依依不舍,面对以后的相聚既有强烈的愿望,又感觉难以实现。
答案 (1)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2)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3)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考向二 分析情节作用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感伤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类型 作用
令人欢喜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教考衔接] 2.《祝福》一文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前面叙述,把对祥林嫂的生活片段的回忆放在后面。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然后按时间顺序叙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采用倒叙的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情节叙述手法角度)
②这种倒叙方法,可以让读者从故事结局里强烈地预感到: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必然有悲惨的经历。同时,引导读者思考: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连串关于有无魂灵、地狱,一家人死后能否见面的问题?她的死与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鲁四老爷要骂她“谬种”?(读者角度)
③这样安排,既提供了故事线索,给读者造成悬念,又制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表现了主题思想。(主题角度)
【掌握解题通法】
(一)突破情节作用题“2角度”
内容 角度 对环境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 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二)精准分析情节作用“3步骤”
答题模板:①明确情节手法+②依文具体分析+③阐述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边练边悟]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琼卖马
谈 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
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真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5.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维】
精准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安排、语段设置的理解分析能力,重在测试构思内容和意图理解。题干中要求分析“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表面上是分析原因题,实际上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情节的作用即可。
规范 答题 1.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小说故事情节,理解王超杰当时迫切希望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出手相助的心理。还需要根据主人公精心挑选的唱词,推断出二人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的相似来作答。壮气不足的原因,要抓住对话中的关键语句“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必须根据小说联系王超杰当时的窘迫处境作答。不足一是因为自己的穷困潦倒的处境;二是因为“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不确定杨愿不愿意帮他;三是因为生病导致的身体状况不太好。需要指出的是,这个题目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来答题,即情节、人物、主题、读者和环境。
2.思考角度及信息来源:
规范 答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与全文情 节的关系 结合第3段和第5段“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分析,得出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应该是遭遇了不幸,生活落魄,有感而发。
与人物 的关系 结合第7段“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分析,得出王超杰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生活不顺利,精神难以振奋,势气自然削减,与当年意气风发时的心境下所唱的感觉不能相提并论。
规范 答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与主题 的关系 结合“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分析,得出王超杰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这一段除了抒发真情实感,还有就是换取同情心,希冀得到理解和支持。
答案 (1)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2)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3)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拓展训练] 6.阅读《石门阵》,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44·考向一·边练边悟”)
(原创)小说开篇以木匠王生枝讲《三国》中孔明摆下八阵图故事引入,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解析 “开篇”表明了答题范围,“有何作用”明确了答题对象,“具体分析”指出了答题要求。
明确思考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结构 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木匠王生枝“讲故事”的现场,以孔明摆下八阵图来引入下文抗日故事“石门阵”
人物 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语言生动形象,情节吸引人,将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树立起来
读者 内容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①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抗日故事“石门阵”的讲述;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测 评 练 案
(满分: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予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蹿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
B.“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
C.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
解析 D项,“反衬”错,文中的沙风里是一个具有民族大义的侠义之士。根据结尾的提示,可知镖头杨三最终放弃护镖,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个侠义之士。所以应该是正衬。
2.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
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
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
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解析 A项,“张扬自负”错,根据“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可知,杨三二十多年护镖生涯中没有一次失手,这次出镖,他有完成任务的自信,而不是张扬自负。
★3.杨三“失镖”,文中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4分)
答案 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说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下文一彪人马劫粮照应了杨三所说的话。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后文沙风里却是带头劫镖的人。
4.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他并不关注重大题材,而是在凡人琐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解析 第一处,文章第三段“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为后文遭遇沙风里一彪人马打劫、杨三弃镖而赔掉镖局作了铺垫,埋下伏笔。第二处,文章第十一段“今年家乡年景很坏。……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此处是沙风里和杨三的对话,年景不好,百姓无法生存,铤而走险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处对话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第三处,文章第二十段“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杨三一笑曰:
‘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账房谨慎劝诫,但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但到第三十段“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可见,账房先生和杨三关于沙风里的对话,为后文劫镖的人是沙风里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
正确解答这道题,需要从文章的题材、人物形象,以及情感表现三个方面分析:(1)题材方面: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所选题材是特定年代的常见题材,题材简单,内容并不复杂。(2)人物形象方面:镖师杨三和教书匠沙风里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根据“如果是我的粮食,……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杨三握刀的
手颤了一下”“不。不是不敢,是不能”可见,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根据“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杨三为了救民于水火,最终还是放弃了镖物,体现了他的侠肝义胆;根据“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可知,沙风里也是一个侠肝义胆的人物。(3)情感表现:根据“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杨三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可知,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答案 ①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但最后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②通过沙风里赠给镖头杨三的七言绝句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③作者通过叙述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镖头杨三以及沙风里这样具有侠肝义胆的平凡人物,表达了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的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平凡人物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桎 梏
茨威格
妻子还在甜美地酣睡着,呼吸均匀有力。
她的嘴角半张着,似乎想绽放一丝微笑或者说句什么话。窗口露出最初的晨曦,但是冬日的黎明晨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
费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半,会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
他此刻刚从有些闷热的卧室走到阳台上。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他的目光所及,手所触及,一切全都潮湿、昏暗、滑溜。渐渐从雾气中升起的世界,就像一个刚从洪流中逃出的人。
他把目光射向远方,他觉得在坡下灰蒙蒙的一片之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地挪动。很小的形体为薄雾所遮盖,慢慢走了过来,他先是感到一阵喜悦,除他以外居然还有人醒着,可同时也感到好奇。那灰色的形体现在向前移动的地方,有个十字路口,通向邻村,或者通到山上。那陌生人似乎在那儿稍稍犹豫了一下,吁了口气,然后慢悠悠地沿着羊肠小道登上山来。
费迪南感到一阵不安。这陌生人是谁?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他想找我干什么?
现在,近处的雾已稍散,他认出来了:这是邮差。每天早晨,钟敲八下,邮差就爬到这山上来。他总是把那黑色的大包威严地往右边一甩,然后庄重地把信件交给人家。看到邮差一步一步地迈步登山,把邮袋挎在左边,努力迈动短腿,神色相当凝重地走着,费迪南不由得想笑。
可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
举到眼睛上的手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他一个人来的。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打开房门,急急忙忙地走下楼梯,沿着两旁都是篱笆的小道迎着来人走下坡去。在花园门旁,他碰上了邮差,“您有……您有……您有……”他连说了三次才把话说出口来,“您有什么东西给我吗?”
邮差抬起沾满雾气的眼镜看看他。
“是的,是的。”邮差伸出手在信件中掏摸,费迪南哆嗦着。邮差终于把信掏了出来,一个褐色的大信封,上面印着“官方文件”四个大字。“请签字。”邮差说道。费迪南很快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然后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掉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
这就是那件事情,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他违心地期待着从荒唐、粗野的远方给他寄来的这封信,这封信用死板的打字机打出的字句扑向他那热气腾腾的生命,扑向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翠绿的密林中巡逻的骑兵,感到一根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
那是八个月之前的事,在边界那边,他赤身裸体站在军医面前,因为寒冷和恶心而浑身发抖。那军医就像一个马贩子,捏捏他手臂上的肌肉。他从这种屈辱中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人的尊严已丧失殆尽,欧洲已堕落到奴役之中。他看到天还没亮,冻得发抖的妇女们,就拿着装土豆的空口袋,坐在市场的台阶上,他的心都碎了。
由于自己的愤怒荏弱无力,他对自己也产生反感。多亏有人帮忙,他终于得以和他的妻子一起移居瑞士。他越过国境线时,血液突然涌上面颊。他脚步踉跄,不得不紧紧抓住柱子。他第一次又感到自己是人,感到生活、自由、意志、绘画事业又属于他。
但是这种欢快、轻松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如今这封信,冷冷地在他的手指当中沙沙作响。他感到有一只彻夜不眠的、冷冰冰的眼睛,从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正窥视着他。
这张纸没有力量,但是把它寄来的人有力量。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抓了千百万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找到我……”
费迪南努力使自己保持平静。“这张纸在这儿对我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手指一使劲,想把那硬硬的信封撕成碎片。但是奇怪,肌肉不听他的使唤。他整个灵魂都希望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翼地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
F34729号。根据M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至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 M 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馆转交,为此,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
一小时以后,他又走进房间,妻子笑吟吟地迎上前来,手里捧着一束没有扎好的春花,妻子的脸庞光彩照人。“瞧,”她说道,“看我找到什么了!这些花就在那儿,在屋后的草地里盛开,树木之间的背阴地里还有残雪呢!”为了让妻子高兴,他接过了鲜花,向花束弯下身子,免得看见他的心上人无忧无虑的眼睛。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B
A.为了躲避战乱,费迪南带着妻子移居瑞士,心灵得到了些许慰藉,但一封信的到来,打破了他们短暂而平静的生活。
B.费迪南一开始看到来人时喜悦好奇,等看到来人朝自己走来时又感到不安,等看清是送信的邮差时,内心对其充满厌恶。
C.从费迪南对坐在台阶上拿着空口袋的妇女们的同情以及他不想做杀人机器的帮凶可以看出,他是个有同情心且反对战争的画家。
D.在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杀人机器面前,费迪南仍保持着理智和抗争意识,虽然其抗争意识在战争前面很卑微,身不由己。
解析 B项,“内心对其充满厌恶”错误。根据小说内容可知,费迪南在看清来人是邮差后,内心充满的是对来信的恐惧,而非对邮差的厌恶。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A.小说以“桎梏”为标题,有多方面的作用,既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暗示主人公的艰难处境,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B.小说插叙八个月前费迪南在边界接受兵役体检的情节,既交代了费迪南几周以来心神不宁的原因,又和下文信的内容相照应。
C.文中多处运用比拟手法,如“渐渐从雾气中升起的世界,就像一个刚从洪流中逃出的人”“这封信用死板的打字机打出的字句扑向他那热气腾腾的生命”。
D.小说构思巧妙,前面层层铺垫渲染,突出一封信给费迪南带来的无形的压力,最后揭示信的内容,更加直接有力地冲击了读者的心灵。
解析 C项,“渐渐从雾气中升起的世界,就像一个刚从洪流中逃出的人”没有使用比拟手法,而是比喻。
★7.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妙处。(4分)
解析 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可从内容、结构、主题、手法等方面分析。小说结尾主要是对费迪南妻子的描写,妻子醒来的无忧无虑与小说开头妻子酣睡相互照应,结构上使小说首尾圆合。小说结尾妻子的无忧无虑与费迪南的焦虑、压抑和沉重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突出了反战的主题。另外,小说结尾并没有对费迪南收到信后是否要参加战争进行描写,这样的结尾能够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照应小说开头有关妻子的描写,使小说结构首尾照应。
②形成对比,以妻子的无忧无虑反衬费迪南内心的焦虑、压抑和沉重,凸显了战争对幸福安宁生活的破坏,突出主题。
③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8.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让读者感到“一种紧迫逼促的心理,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的情绪,一种令人窒息的气势”。本小说是如何做到的?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题干已提示从描写的角度对小说的突出特点进行分析。通读小说可知,小说为了营造阴暗、压抑的氛围,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如“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一切全都潮湿、昏暗、滑溜”“渐渐从雾气中升起的世界,就像一个刚从洪流中逃出的人”等;同时小说又用这些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不安、压抑的内心,让人感到“一种令人窒息的气势”。小说也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
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直接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传递了“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的情绪”。此外,小说中也有巧妙的细节描写,如费迪南面对邮差,连说三次“您有……”才把“您有什么东西给我吗”说出口;他在签字时“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又在接信时手指僵硬,以至信件“从指间滑落”。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紧迫逼促的心理”。
答案 ①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营造了紧张、阴暗、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费迪南内心的不安和压抑。
②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费迪南在看到邮差后内心的不安和收到信后内心的恐惧。
③运用细节描写,通过费迪南连说三次才把话说出口、签字时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以及接信时手指僵硬导致信件从指间滑落等细节,表现了费迪南内心对战争的恐惧。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学案48 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基础考法)——紧扣变化,梳理文脉
复习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2.分析有关情节的作用。
链接高考 
题型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审题判别
赏析情节安排的技巧 (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石门阵》) 情节技巧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谋篇布局”“情节”“线索”“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020全国Ⅰ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越野滑雪》) 情节安排 及其效果
(2020浙江卷)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雪》) 结构技巧
分析情节作用 (2021全国乙卷)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秦琼卖马》) 句段作用 (1)题干中往往有“情节”“情景”“开头”“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作用”“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019全国Ⅲ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到梨花屯去》) 情节作用
(2017全国Ⅰ卷)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嚣》) 情节作用
考向一 鉴赏情节技巧
“情节手法”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1.制造情节波澜的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误会 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误会法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②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③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情节安排严密的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线索 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时,可以借助小说标题、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间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照应 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呼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教考衔接] 
情节安排的技巧
教材篇目 情节技巧 作用效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巧合 既增加故事的传奇性,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伏笔、 照应 不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使作品的结构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同时还塑造了人物性格
《促织》 悬念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充满阅读期待
《促织》 突转 不仅使故事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而且深化主题,赢得读者的喜爱
《变形记》 铺垫 协理的“不再担保”“不想澄清”给格里高尔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下文写格里高尔愿意开门做铺垫
1.《祝福》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织》这篇小说在情节方面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题通法】
情节技巧题规范答题“3步骤”
[边练边悟]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1.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训练]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3.(原创)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描写尼克与乔治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滑雪,尽情地享受滑雪带来的刺激和快乐,塑造了尼克和乔治爱滑雪的形象。
B.“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乔治滑雪动作的优美。
C.尼克与乔治两个人在客栈外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和一帮子伐木工人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作者对伐木工人们的批判、憎恶之情。
D.小说展现了人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也表现出通过一起运动而结成的友谊。
4.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二 分析情节作用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感伤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欢喜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教考衔接] 2.《祝福》一文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前面叙述,把对祥林嫂的生活片段的回忆放在后面。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题通法】
(一)突破情节作用题“2角度”
内容 角度 对环境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 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二)精准分析情节作用“3步骤”
答题模板:①明确情节手法+②依文具体分析+③阐述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边练边悟]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琼卖马
谈 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真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5.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训练] 6.阅读《石门阵》,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44·考向一·边练边悟”)
(原创)小说开篇以木匠王生枝讲《三国》中孔明摆下八阵图故事引入,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48 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基础考法)
教考衔接
1.①采取倒叙手法,将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②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讲述故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我”这个线索人物也使得故事情节紧凑。③现实与回忆交织,把祥林嫂死前穷困潦倒的现实与“我”对她大半的回忆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故事,突出了人物形象。
2.①本文设置了许多悬念,如成名为了交出合乎规格的蟋蟀,不仅耗尽了家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如何?悬念的设置,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本文有很多突转,如当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之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这样安排情节,使故事跌宕起伏、富有变化。
边练边悟
1.【解题思维】
第1步:审题干,明手法。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这类题一般要紧密结合文本,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情节手法、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2步:定角度,析运用。先看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再看冰山隐藏在水面下的内容,即这对志趣相投的朋友不得不分开且以后可能再也不会一起冒险,这是由两人滑雪之外各自的生活决定的,这是隐藏在小说情节背后更丰富的内容。而具体原因,如乔治需要完成学业,一笔带过,尼克个人的原因则没有交代,大量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小说文本的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多个细节突出描写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读者可以据此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主人公需要时刻面对的种种不能如愿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沮丧。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恐怕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再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丰富了读者的视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第3步:简概括,说效果。根据第二步找出的答案要点,对其进行简要概括,概括时要注意紧扣表达效果。
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丰富了读者的视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D [D项,“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分析错误。过度解读主旨,《老人与海》是通过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斗争,表现“硬汉”精神。本文表现的是尼克和乔治不甘平庸,热爱冒险生活,应该是表现了他们想通过滑雪摆脱现实生活的牵绊,并没有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3.C [“表明了作者对伐木工人们的批判、憎恶之情”理解错误,小说只是写出了不同人的两种不同的素养和生存状态,没有表明作者对伐木工人们的批判、憎恶之情。]
4.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对尼克和乔治的对话仔细分析,品味其中流露出的无奈、不舍和惘然等内心情绪。尼克和乔治二人都不甘平庸,向往冒险生活,但为现实所迫不得不分别,且再次一起冒险之日遥遥无期。“我们一定得滑”“否则就没意思了”“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两人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表明他们有强烈的一起冒险的愿望,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但越是一再相约、一再强调,就越说明两人已经预感愿望不会实现,这可从乔治的“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和尼克的“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窥得一二。总而言之,两人的心理都是复杂矛盾的,面临分别依依不舍,面对以后的相聚既有强烈的愿望,又感觉难以实现。
答案 (1)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2)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3)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教考衔接
2.①《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然后按时间顺序叙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采用倒叙的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情节叙述手法角度)
②这种倒叙方法,可以让读者从故事结局里强烈地预感到: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必然有悲惨的经历。同时,引导读者思考: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连串关于有无魂灵、地狱,一家人死后能否见面的问题?她的死与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鲁四老爷要骂她“谬种”?(读者角度)
③这样安排,既提供了故事线索,给读者造成悬念,又制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表现了主题思想。(主题角度)
边练边悟
5.【解题思维】
精准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安排、语段设置的理解分析能力,重在测试构思内容和意图理解。题干中要求分析“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表面上是分析原因题,实际上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情节的作用即可。
规范 答题 1.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小说故事情节,理解王超杰当时迫切希望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出手相助的心理。还需要根据主人公精心挑选的唱词,推断出二人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的相似来作答。壮气不足的原因,要抓住对话中的关键语句“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必须根据小说联系王超杰当时的窘迫处境作答。不足一是因为自己的穷困潦倒的处境;二是因为“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不确定杨愿不愿意帮他;三是因为生病导致的身体状况不太好。需要指出的是,这个题目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来答题,即情节、人物、主题、读者和环境。 2.思考角度及信息来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与全文情 节的关系 结合第3段和第5段“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分析,得出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应该是遭遇了不幸,生活落魄,有感而发。
与人物 的关系 结合第7段“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分析,得出王超杰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生活不顺利,精神难以振奋,势气自然削减,与当年意气风发时的心境下所唱的感觉不能相提并论。
与主题 的关系 结合“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分析,得出王超杰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这一段除了抒发真情实感,还有就是换取同情心,希冀得到理解和支持。
答案 (1)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2)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3)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6.解析 “开篇”表明了答题范围,“有何作用”明确了答题对象,“具体分析”指出了答题要求。
明确思考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结构 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木匠王生枝“讲故事”的现场,以孔明摆下八阵图来引入下文抗日故事“石门阵”
人物 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语言生动形象,情节吸引人,将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树立起来
读者 内容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①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抗日故事“石门阵”的讲述;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