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1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1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导入新课
思考:小明的逻辑思维存在什么问题?
调皮的小明
小明是个非常调皮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课不守纪律,故意气老师,下面是他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老师:小明你都上学多长时间了,怎么还这么不懂规矩,不遵守课堂纪律!
小明:我刚刚上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哪里能懂什么规矩?
老师:那你说应不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小明:遵守课堂纪律不好,不遵守也不好。
老师:我怎么就和你说不明白了呢!你看你做的的作业,5一3=1?“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
小明:“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自相矛盾
模棱两可
偷换概念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必须前后一致)
(不能自相矛盾)
(不能骑墙居中)
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课标要求
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预学提示:
阅读选必三《逻辑与思维》教材P10-P13,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圈划好。
1.逻辑思维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什么?
2.同一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条件及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3.矛盾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是什么?★★★
4.排中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5.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什么?★★★
6、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来源和必要性。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一)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二)同一律的内容:
公式:A是A(A=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
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
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思维对象的同一
概念的同一
判断的同一
A:这个苹果是圆的。(形状)
B: 这个苹果看起来很甜。(味道)
A:思想、概念、判断。(10页补充)
3.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同一时间、同一条件、同一对象)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即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即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答非所问)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例如: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了:“你感冒了,干嘛要吃掉我呢?老虎说:“广告上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
例如: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
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01
1.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律师了。
2.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5.同一律的条件性:P10最后一段
灵活变通: 该论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吗?
不违反
同一律所维护的思想确定性是认识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确定性。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同一;
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可以不用同一。
总结提示
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以下案例是否犯逻辑错误
1.政治课上老师向甲提出一个问题:“谈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甲居然回答说:“我根本不认识马克思。”
2.、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
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
3.甲对乙说:“你那么有钱,居然能在路边吃麻辣烫。”乙疑惑的说到:“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4.甲说:“好烦呀,我想静静。”乙很疑惑的问道:“静静是谁,你和静静什么关系?”
5.这些苹果前几天还是绿的,今天居然都变红了。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
没有错误
归纳: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必须前后一致)
1.原因
2.公式
3.内容
4.要求
5.逻辑错误
6.条件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
“A是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混淆概念、偷换概念
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探究与分享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
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提示: 罪犯是钱。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例如:
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
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
③“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自相矛盾)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要求:不能同时肯定),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必舍一个)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不可能同时为真
不可能同时为真,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判断A:今年过节不收礼
判断非A:收礼只收脑白金
同一时间:过年
同一方面:收礼
同一对象:老人
即:同一思维过程
两个判断:A,非A
互相矛盾,互相否定
矛盾律的公式: A不是非A
矛盾律的含义: 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①“概念”角度: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②“判断”角度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例如: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个年轻的老人,手持一把锋利的钝刀,杀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死人。
例如“本案所有证据都是可信的”与“本案所有证据都是不可信的”
“我是中国人”与“我不是中国人”。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想一想:以下判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吗?
1.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2.“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是从不同角度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
其中“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 ≠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
4.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①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存在的。
②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
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可以避免。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5.矛盾律的条件性: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归纳: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原因
2.公式
3.内容
4.要求
5.逻辑错误
6.条件性
7.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A不是非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概念或判断自相矛盾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逻辑矛盾不同于辩证矛盾
探究与分享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肯定判断
“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否定判断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思维在“是”与“非”之间
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
(2)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不能同时否定),其中必有一真。
例如:
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取真舍假)。
4.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1)“概念”角度: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2)“判断”角度: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都否定)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例如:一个人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没有追求也不好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没有鬼,我也不同意。
排中律最大的价值,是延伸出了一种非常厉害的推理方法:反证法。
什么叫反证法?根据“排中律”,既然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那只要证明这两个观点中,有一个是错的,就等于证明了另一个是对的。这就是“排中律”最知名的运用——反证法。
(1)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
(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矛盾律:自相矛盾
矛盾律:自相矛盾
排中律:两不可
排中律:两不可
对点训练:请判断下面的例子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我去,也不去。
甲: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同时否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排中律。
(两不可)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矛盾律。
(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2.要求不同
矛盾律——必有一假,
不能都肯定;
排中律——必有一真,
不能都否定。
1.适用范围不同
(1)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关系判断,也适用于反对关系判断;
(2)排中律——适用于矛盾关系判断。
矛盾关系:是长沙人和不是长沙人
反对关系:输和赢(还有平局)
比较矛盾律和排中律
拓展: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 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 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1.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
②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③来源
④必要性(意义)
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①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②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思维规律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科学的思维必须遵循思维规律。
逻辑思维的
基本要求
必须前后一致
不可自相矛盾
不可骑墙居中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
基本规律
知识框架
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