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相互抵触。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课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卖盾和矛时,首先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摧,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这件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吾”“弗”等 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能正确书写“矛”“盾”等 4个生字。(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四)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 朗读故事,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2.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二、课前准备课件,板贴。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从这节课起,我们将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田忌赛马》《跳水》两篇课文中思维的火花比较明显,在《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中,思维的火花又在哪儿呢?学了这个故事后,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特别的发现。2.揭题:自相矛盾。(1)读课题。(2)书写“矛”和“盾”。(提示: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2)图解矛和盾。明白矛的特点是锐利,是一种进攻的兵器;盾的特点是坚固,是防御的兵器。3.简介作者《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这些寓言故事成语都来自同一本书--《韩非子》。(二)初读古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同学们已经耳熟能详了,文言文又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1. 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2. 检查朗读情况。预设:强调“夫”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读第二声。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可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学会正确停顿。3.回归原文,多种形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指生练读,展示读)(三)多种方法,读懂古文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引导回忆古文学习的方法有哪些?(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法)(指名说)2.运用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读懂古文。3.小组汇报:读懂了什么 相机进行朗读指导。(1)预设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①用扩词法解释“坚”“利”②借助注释理解“莫能陷”“无不陷”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誉”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想象画面--他是怎么夸赞自己的矛和盾的 ④朗读指导。(2)预设二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①引导学生想象:围观的人会用什么语气问这句话?楚国人当时的表情什么样 ②猜猜“弗”是什么意思?③朗读指导。(3)预设三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①猜猜“立”是什么意思?②朗读指导。4.关注“子”“其人”等代词。(1)理清文中的代词具体指谁。(2)小结:使用代词,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能使表达更简洁。5.配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现在配上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味。(四)理解寓意,讲故事,背诵课文1.默读课文,想一想: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理清:楚人是怎么卖矛和盾的 (板书:莫能陷、无不陷)(指名朗读,适时朗读指导)3.楚人为了卖矛和盾,真是用心良苦,他的这样吆喝,假如是你,你会买吗?为什么?围观的人有人买吗?(没有)围观者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一下子就听出了破绽。怪不得,他那样问楚人。(出示句子,指导感情朗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让我们把围观者看不见的思维具体化,来一场“盾 VS 矛大战”吧!盾 VS 矛大战第一种可能盾碎说明盾不是最坚固的第二种可能矛断说明矛不是最锋利的第三种可能盾碎矛断说明盾不是最坚固的,矛也不是最锋利的5.自信满满的楚人为什么无言以对了呢 预设一: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夸大其词,这就会导致“自相矛盾”。(回读课题)预设二:世上牢不可破的盾和锐不可当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作者的观点“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6. 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根据回答相机板书:前后一致,实事求是)7.现在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提示:回忆上学期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可以想象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把故事讲生动)8.配乐背诵我们用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等方法,理解了古文的含义,也明白了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收获,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出示“背诵小贴士”,指导背诵)背诵小贴士楚人( ),誉之曰:“( ) 。”又誉其矛曰:“( )。”或曰:“( ) ”其人( )。夫( )。(五)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深化寓意。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 谁来举例说一说。(预设:广告商夸大其词,虚假宣传:说话前后不一的人......)2.小结:看来,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还真不少呢,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寓言故事,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还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让我想到第六单元导语页上的那句话: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说话做事时,要前后一致,三思而后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七)布置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项完成)1.把故事改写成现代文。2.给故事写“续集”。3.留心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写一篇《新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课后反思课文《自相矛盾》简短易懂,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学 我想既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此,我是这样教学设计的:一、首先以单元导语“思维的火花”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二、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还引导学生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三、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寓意。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学生在我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讲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的明白了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字、词、句理解得比较透彻,寓意每一位同学都基本明白,也懂得了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不足之处:1.课堂上留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2.拓展延伸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学生能想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不能流畅表达。今后,我一定认真研读新课标,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