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常见的碱 暑期讲练-2024-2025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常见的碱 暑期讲练-2024-2025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含解析)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
T
同步——常见的碱
) 常见的碱 .很多(非全部)的酸都是由酸味的,那碱是什么味道呢?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切不可品尝,我们可以尝一下纯碱或者肥皂的味道(不是碱,但是有碱性),感觉怎么样? .皮蛋被老外叫做“千禧蛋”——意思是放了一千年的烂鸡蛋,皮蛋为什么那么难吃?智慧的中国人巧妙地在皮蛋中加入食醋,皮蛋就变得爽滑可口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没有什么是中国厨师不能烹的! 碱的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
x
x
)碱的电离:碱常用通式 R(OH) 表示。其电离方程式可记忆为:碱=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或写为:R(OH) =Rx++mOH-。即碱可以理解为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 由上式可知,在碱里跟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氢氧根离子的数目等于这种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在碱的组成里或碱在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 OH-,这是判断是否碱的重要依据。 NaOH = Na+ + OH– KOH = K+ + OH– (
2
2
3
2
4
)Ca(OH) = Ca2+ + 2OH– Ba(OH) = Ba2+ + 2OH– NH ·H O = NH + + OH- 碱类中常见的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2],日常生活里会遇到的有熟石灰、氨水、氢氧化铝和一些生物碱(有机碱类),如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等。 碱的分类和命名 (1)碱的分类:根据碱在水里的溶解性,可以把常见的碱作如下分类: ①可溶性碱:KOH、Ca(OH)2、NaOH、Ba(OH)2、NH3·H2O; ②难溶性碱:Cu(OH)2、Mg(OH)2、Fe(OH)3、Al(OH)3 等。 (2)碱的命名:根据碱的组成:R(OH)x 一般称为“氢氧化某”。 当变价金属元素形成碱时,其: ①高价态的碱称为“氢氧化某”,如 Cu(OH)2 氢氧化铜,Fe(OH)3 氢氧化铁; ②低价态的碱称为“氢氧化亚某”,如 CuOH 氢氧化亚铜,Fe(OH)2 氢氧化亚铁 ★注意:Ca(OH)2 属微溶性碱,它在参加反应时作为“可溶”处理。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属于常见的一种弱碱。 几种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 1.氢氧化钠(NaOH) (1)物理性质: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是白色块状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 的热;,在空气中放置会吸水溶解而在表面形成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潮解。因此氢 氧化钠可作为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干燥H2、O2、CO、CH4、NH3等;但不可以干燥 CO2、HCl等气体,因为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 潮解:暴露在空气中的某些固态物质容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表面潮湿而逐步溶解的现象。 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成干燥剂,俗称碱石灰。 氢氧化钠有涩味和滑腻感,有强烈的腐蚀性,若不慎将碱夜沾到皮肤或衣服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 再涂上硼酸溶液 【思考1】:实验室中的NaOH固体该如何保存? 【思考2】:NaOH固体具有易潮解的性质,你觉得这个性质能有什么用途?在使用时又要注意什么? 【练一练】:将下列物质在空气中长期敞口放置,质量增加,且产生新物质的是 ( C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烧碱 D.碳酸钙 2.氢氧化钙(Ca(OH)2) (1)物理性质 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有腐蚀性。 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CaO+H2O=Ca(OH)2,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将鸡蛋煮熟。 (2)化学性质 ①与指示剂反应:其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酚酞试液变红(体现碱的通性,由于OH-) ②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a(OH)2+CO2=CaCO3↓+H2O (既体现OH-的性质,又体现Ca2+的特性,因为既有水生成,又有CaCO3沉淀生成) ③与酸反应(中和反应):(体现碱的通性,OH-与H+反应,生成水 H+ + OH- = H2O )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H2SO4=CaSO4+2H2O ④与某些盐的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 【活动1】:取出一小匙熟石灰,观察它的颜色后,放入一试管,再在试管中倒入水并震荡,观察熟石灰是否全部溶解?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a(OH)2的化学性质。 【活动2】:用玻璃导管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有人用石灰浆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壁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在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CO2 + Ca(OH)2 = CaCO3↓+ H2O 用途: ① 制成三合土(熟石灰、粘土、沙子) ② 石灰砂浆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碳酸钙来抹墙 ③ 制造漂白粉:2Ca(OH)2 + 2Cl2 == CaCl2 + Ca(ClO)2 + 2H2O(自来水中通常含有氯离子) ④ 农业上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 ⑤ 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a(OH)2 + CuSO4 == CaSO4 + Cu(OH)2↓ 不能用铁桶来盛放波尔多液:Fe + CuSO4 == FeSO4 + Cu ⑥ 石硫合剂(熟石灰和硫) (1)物理性质: 名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熟石灰、消石灰颜色、状态白色固体白色固体溶解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溶解时放出少量的热吸水性易吸收水分而潮解(称量氢氧化钠时不能放在纸上)无
注意: ①NaOH必须密封保存,但不能存在玻璃瓶塞的试剂瓶中,因为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容易和碱中的氢氧根发生反应,生成胶状物质,使瓶口很难打开。 ②由于NaOH易溶,Ca(OH)2微溶,常温下,NaOH溶液浓度比Ca(OH)2溶液浓度大得多,故实验室用NaOH吸收CO2。 3氨水: (1)氨水是氨气(NH3)的水溶液,主要成分为NH3.H2O或NH4OH (2)物理性质:常态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3)化学性质:具有碱的通性,如氨水显碱性,能使指示剂变色,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可以用来制氮肥。震荡和加热均可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三、碱的通性: 通性规律性及举例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与酸发生中和反应酸+碱→盐+水 Ca(OH)2+2HCI = CaCl2 + 2H2O与某些盐反应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2CO3=NaOH+CaCO3↓
以上碱的化学性质要注意: (1)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3条 (2)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和碱必需都是可溶性的。 【例1】下图木炭燃烧、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铁反应都属于化学变化,判断的依据是 A.有发光放热现象 B.有沉淀或气体生成 C.物质颜色、状态、气味改变 D.有新的物质生成 【例2】小科在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组和戊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B.甲组实验能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可推出氢氧化铜也能使指示剂变色 C.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说明两者不能发生反应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说明碱都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 【例3】小敏同学在复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归纳出了Ca(OH)2与其他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若X是与其他两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X可以是 A.H2O B.H2SO4 C.SO2 D.KOH 【例4】A、B、C三只小烧杯内分别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下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易溶于水 【例5】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猜想肯定不正确的是( ) A.接通电源后铅笔写字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出现红色字迹可能是因为生成了NaOH C.出现红色字迹可能是因为生成了KOH D.断开电源写字字迹不会变红 【例6】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按下列表中选项加入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 选项甲乙丙A浓氨水\无色酚酞溶液B石灰水碳酸钠无色酚酞溶液C稀盐酸石灰石紫色石蕊溶液D浓盐酸锌粒紫色石蕊溶液
A.A B.B C.C D.D 【例7】下列四幅图若按氧气、干冰、熟石灰和硫酸的用途排序,合理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例8】下列各种物质的名称、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氧化钙熟石灰CaO B.氢氧化钠纯碱NaOH C.氢氧化钠烧碱NaOH D.氢氧化钙石灰石Ca(OH)2 【例9】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例10】家庭中可用石灰水保存鲜蛋,这是一种化学保鲜法。下列对石灰水能保存鲜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石灰水具有碱性,杀菌能力较强 ②石灰水能渗入蛋内中和酸性物质 ③Ca(OH)2能与鲜蛋呼出的CO2反应生成CaCO3薄膜 ④石灰水能渗入蛋内使鸡蛋味道更鲜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例11】一瓶使用剩半的氢氧化钠溶液,分析检验其变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了新物质 ②取样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没有气泡即样品不变质 ③取样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不能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④若样品完全变质,取样滴加酚酞不变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例12】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B.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 C.氢氧化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 【例1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性质用途A氢氧化钙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干燥氨气C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除铁锈D氢氢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吸收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例14】对NaOH和Ca(OH) 2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都是白色固体;②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③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④与酸都发生中和反应;⑤溶液通入CO2都变浑浊;⑥与Na2CO3反应都变浑浊。 A.② B.⑤⑥ C.①② D.②⑤⑥ 【例15】为了检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放入水中,看是否全部溶解 B.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C.滴加酚酞,看是否变色 D.用手接触,看是否有滑腻感 【例1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性质用途A氢氧化钙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干燥氧气C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除铁锈D氢氯化钠能发生潮解干燥氮气
A.A B.B C.C D.D 【例17】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  ) ①浓硫酸 ②浓盐酸 ③纯碱 ④烧碱 ⑤生石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④ 【例18】下列物质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忽略水分蒸发),质量不会变化的是 (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氯化钠固体 D.氢氧化钠固体 【同步练习-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是探究碱性质的实验,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体现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用下列对比实验探究碱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 B.实验2中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 C.通过对比A、C瓶的现象证明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 3.如图两圆相交部分是五种物质中两两之间相互反应的示意图。下列对反应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处形成黄色溶液 B.处形成大量气泡 C.处反应放热 D.处溶液呈蓝色 4.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注射器中的两种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 B.BC段,CO2与NaOH反应基本停止 C.D点压强比瓶内初始压强大,此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比初始多 D.最终压强比瓶内初始压强小,可能是因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 5.小科在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实验能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可推出氢氧化铜也能使指示剂变色 B.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说明两者不能发生反应 C.丙组和戊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说明凡是碱都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 6.豪豪在做电解水实验时,现在水中加入少量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在通直流电一段时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a为氧气,该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 C.通过该实验可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气体b,发现木条复燃 7.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生石灰样品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样品已完全变质 B.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C.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D.白色固体甲可能 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以探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则物质A是(  ) A.浓氨水 B.浓硫酸 C.生石灰 D.浓盐酸 9.现有①铜和稀盐酸②氢氧化钠和水③熟石灰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纯碱和稀盐酸,五组物质。将各组中的两种物质在如图所示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相互混合,有气泡从水中逸出的是( )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体现碱的通性的是( ) A.B.C.D. 11.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溶液红色褪去 B.pH值变大C.铁钉表面产生气泡D.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12.下列验证“与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B.C.D. 13.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14.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15.在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无明显现象 B.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C.有蓝色沉淀生成 D.溶液呈血红色 16.RbOH(氢氧化铷)与NaOH的性质相似,其碱性比NaOH强。下列关于RbOH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RbOH溶液的pH小于7 B.RbOH能与CO2反应 C.RbOH与硫酸反应生成RbSO4 D.RbOH不能与FeCl3溶液反应 17.某同学在化学晚会上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化学魔术”四个字,然后再喷上另一种无色液体,白纸上立即出现了色的“化学魔术”四个字。该同学所用的两种无色液体可能是(  ) A.溶液、酚酞溶液 B.白醋、酚酞溶液 C.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D.“雪碧”饮料、酚酞溶液 18.下列选项没有体现酸的通性或者碱的通性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 B.利用稀硫酸除去硫酸钠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 C.可溶性铜盐或铁盐遇氢氧化钠产生有色沉淀 D.实验室利用硝酸钡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19.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稀盐酸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 D.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20.镉及镉的化合物是一类对人体有毒的物质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pH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可用于改良土壤酸碱度,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的是( ) A.熟石灰 B.硫酸铜 C.稀盐酸 D.氯化钠 二、填空题 21.小李同学用如下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为验证性质④,他选择了二氧化碳与其反应,为探究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___________。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___________。 22.如图是小明归纳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性质②,工业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性质④中,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的物质是________。(写一种) (3)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钾也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电离时________。 23.某同学为了制作“叶脉书签”,用A、B两种固体(一种是盐,另一种是碱)配制了浸泡树叶的混合溶液,A、B的溶液以及它们的混合溶液存在如图关系: (1)A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___。 (2)反应①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科总结了氢氧化钠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即氢氧化钠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钠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科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________色。 (2)写出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如果③中出现了红褐色絮状沉淀,请写出一个符合该现象的盐的化学式________。 25.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明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 (1)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__________。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所以氢氧化钠必须__________保存。 (3)请帮小明补充完整性质3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__________(填“酸”“碱”或“盐”)。 (4)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26.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早在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发生后,可得到的气体为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___________。 27.小强家的新房装修,瓦工师傅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收工时瓦工师傅把未用完的石灰浆用沙土盖上,以备第二天再用,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石灰浆因变质而失效。 小强和小英想通过实验验证石灰浆的变质情况,小强取样,加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发现杯底有不溶于水的固体,于是认为石灰浆已变质。小英认为该结论不严密,其理由是___________。经讨论后,小强重新取样,加一定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并继续做了两步实验,得出该石灰浆部分变质,请你写出其实验步骤及相应的现象。第一步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 28.皮蛋是我国传统风味食品,制作皮蛋的方法有多种,一种制作含锌皮蛋的方法是把鸭蛋放在培养液中浸泡,培养液由水、食盐、氢氧化钠、少量硫酸锌等物质配制而成。 (1)取少量培养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红,则培养液的pH______7(填“<”、“>”或“=”)。 (2)在(1)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硫酸,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在(2)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一种盐溶液产生了沉淀,该盐可能是______。 A.BaCl2 B.CuSO4 C.NaNO3 D.KNO3 三、简答题 29.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欲知其组成成分,现取样品9.8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产生气体质量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求9.8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30.某同学为了研究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变质的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 (1)生石灰在空气中能和水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固体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教学内容
(
T
同步——常见的碱
) 常见的碱 .很多(非全部)的酸都是由酸味的,那碱是什么味道呢?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切不可品尝,我们可以尝一下纯碱或者肥皂的味道(不是碱,但是有碱性),感觉怎么样? .皮蛋被老外叫做“千禧蛋”——意思是放了一千年的烂鸡蛋,皮蛋为什么那么难吃?智慧的中国人巧妙地在皮蛋中加入食醋,皮蛋就变得爽滑可口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没有什么是中国厨师不能烹的! 碱的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
x
x
)碱的电离:碱常用通式 R(OH) 表示。其电离方程式可记忆为:碱=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或写为:R(OH) =Rx++mOH-。即碱可以理解为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 由上式可知,在碱里跟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氢氧根离子的数目等于这种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在碱的组成里或碱在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 OH-,这是判断是否碱的重要依据。 NaOH = Na+ + OH– KOH = K+ + OH– (
2
2
3
2
4
)Ca(OH) = Ca2+ + 2OH– Ba(OH) = Ba2+ + 2OH– NH ·H O = NH + + OH- 碱类中常见的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2],日常生活里会遇到的有熟石灰、氨水、氢氧化铝和一些生物碱(有机碱类),如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等。 碱的分类和命名 (1)碱的分类:根据碱在水里的溶解性,可以把常见的碱作如下分类: ①可溶性碱:KOH、Ca(OH)2、NaOH、Ba(OH)2、NH3·H2O; ②难溶性碱:Cu(OH)2、Mg(OH)2、Fe(OH)3、Al(OH)3 等。 (2)碱的命名:根据碱的组成:R(OH)x 一般称为“氢氧化某”。 当变价金属元素形成碱时,其: ①高价态的碱称为“氢氧化某”,如 Cu(OH)2 氢氧化铜,Fe(OH)3 氢氧化铁; ②低价态的碱称为“氢氧化亚某”,如 CuOH 氢氧化亚铜,Fe(OH)2 氢氧化亚铁 ★注意:Ca(OH)2 属微溶性碱,它在参加反应时作为“可溶”处理。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属于常见的一种弱碱。 几种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 1.氢氧化钠(NaOH) (1)物理性质: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是白色块状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 的热;,在空气中放置会吸水溶解而在表面形成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潮解。因此氢 氧化钠可作为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干燥H2、O2、CO、CH4、NH3等;但不可以干燥 CO2、HCl等气体,因为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 潮解:暴露在空气中的某些固态物质容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表面潮湿而逐步溶解的现象。 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成干燥剂,俗称碱石灰。 氢氧化钠有涩味和滑腻感,有强烈的腐蚀性,若不慎将碱夜沾到皮肤或衣服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 再涂上硼酸溶液 【思考1】:实验室中的NaOH固体该如何保存? 【思考2】:NaOH固体具有易潮解的性质,你觉得这个性质能有什么用途?在使用时又要注意什么? 【练一练】:将下列物质在空气中长期敞口放置,质量增加,且产生新物质的是 ( C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烧碱 D.碳酸钙 2.氢氧化钙(Ca(OH)2) (1)物理性质 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有腐蚀性。 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CaO+H2O=Ca(OH)2,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将鸡蛋煮熟。 (2)化学性质 ①与指示剂反应:其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酚酞试液变红(体现碱的通性,由于OH-) ②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a(OH)2+CO2=CaCO3↓+H2O (既体现OH-的性质,又体现Ca2+的特性,因为既有水生成,又有CaCO3沉淀生成) ③与酸反应(中和反应):(体现碱的通性,OH-与H+反应,生成水 H+ + OH- = H2O )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H2SO4=CaSO4+2H2O ④与某些盐的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 【活动1】:取出一小匙熟石灰,观察它的颜色后,放入一试管,再在试管中倒入水并震荡,观察熟石灰是否全部溶解?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a(OH)2的化学性质。 【活动2】:用玻璃导管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有人用石灰浆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壁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在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CO2 + Ca(OH)2 = CaCO3↓+ H2O 用途: ① 制成三合土(熟石灰、粘土、沙子) ② 石灰砂浆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碳酸钙来抹墙 ③ 制造漂白粉:2Ca(OH)2 + 2Cl2 == CaCl2 + Ca(ClO)2 + 2H2O(自来水中通常含有氯离子) ④ 农业上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 ⑤ 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a(OH)2 + CuSO4 == CaSO4 + Cu(OH)2↓ 不能用铁桶来盛放波尔多液:Fe + CuSO4 == FeSO4 + Cu ⑥ 石硫合剂(熟石灰和硫) (1)物理性质: 名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熟石灰、消石灰颜色、状态白色固体白色固体溶解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溶解时放出少量的热吸水性易吸收水分而潮解(称量氢氧化钠时不能放在纸上)无
注意: ①NaOH必须密封保存,但不能存在玻璃瓶塞的试剂瓶中,因为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容易和碱中的氢氧根发生反应,生成胶状物质,使瓶口很难打开。 ②由于NaOH易溶,Ca(OH)2微溶,常温下,NaOH溶液浓度比Ca(OH)2溶液浓度大得多,故实验室用NaOH吸收CO2。 3氨水: (1)氨水是氨气(NH3)的水溶液,主要成分为NH3.H2O或NH4OH (2)物理性质:常态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3)化学性质:具有碱的通性,如氨水显碱性,能使指示剂变色,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可以用来制氮肥。震荡和加热均可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三、碱的通性: 通性规律性及举例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与酸发生中和反应酸+碱→盐+水 Ca(OH)2+2HCI = CaCl2 + 2H2O与某些盐反应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2CO3=NaOH+CaCO3↓
以上碱的化学性质要注意: (1)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3条 (2)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和碱必需都是可溶性的。 【例1】下图木炭燃烧、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铁反应都属于化学变化,判断的依据是 A.有发光放热现象 B.有沉淀或气体生成 C.物质颜色、状态、气味改变 D.有新的物质生成 【答案】D 【解析】 是否是化学变化的最本质的依据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很多物理现象也会有发光发热(灯泡通电)、气体或者沉淀(过饱和现象)、颜色状态气味(液氧从固态到气态)的改变。木炭燃烧、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铁反应的相同点是有新物质生成。 【例2】小科在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组和戊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B.甲组实验能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可推出氢氧化铜也能使指示剂变色 C.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说明两者不能发生反应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说明碱都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 【答案】A 【例3】小敏同学在复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归纳出了Ca(OH)2与其他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若X是与其他两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X可以是 A.H2O B.H2SO4 C.SO2 D.KOH 【答案】C 【解析】 A、水不与氢氧化钙反应,不符合题意; B、硫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但与盐酸均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且属于氧化物,是与其他三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钙不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 【例4】A、B、C三只小烧杯内分别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下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易溶于水 【答案】B 【解析】 【例5】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猜想肯定不正确的是( ) A.接通电源后铅笔写字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出现红色字迹可能是因为生成了NaOH C.出现红色字迹可能是因为生成了KOH D.断开电源写字字迹不会变红 【答案】C 【解析】 A、接通电源后铅笔写字时发生了化学反应,正确; B、出现红色字迹可能是因为生成了NaOH,氢氧化钠呈碱性,正确; C、出现红色字迹不可能是因为生成了KOH,因为反应前的物质中不含有钾元素,错误; D、断开电源写字字迹不会变红,正确; 【例6】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按下列表中选项加入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 选项甲乙丙A浓氨水\无色酚酞溶液B石灰水碳酸钠无色酚酞溶液C稀盐酸石灰石紫色石蕊溶液D浓盐酸锌粒紫色石蕊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甲中盛有浓氨水,滴下后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当甲中的石灰水滴入到乙中的碳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这些物质没有挥发性,不能使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的棉花变红,符合题意。 C、当甲中的稀盐酸滴入到乙中的石灰石上,稀盐酸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当甲中的浓盐酸滴入到乙中的锌粒上,锌粒与盐酸反应放热,加速浓盐酸的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中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 【例7】下列四幅图若按氧气、干冰、熟石灰和硫酸的用途排序,合理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答案】C 【解析】 利用熟石灰显碱性的性质可改良酸性土壤,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可急救病人,利用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除铁锈,利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气化时吸收热量而使水蒸气变成液 【例8】下列各种物质的名称、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氧化钙熟石灰CaO B.氢氧化钠纯碱NaOH C.氢氧化钠烧碱NaOH D.氢氧化钙石灰石Ca(OH)2 【答案】C 【例9】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答案】C 【解析】 A.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正确;B.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不可用皮肤直接接触,正确;C. 氢氧化钠固体不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二者会发生化学反应,错误;D. 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正确。选C。 【例10】家庭中可用石灰水保存鲜蛋,这是一种化学保鲜法。下列对石灰水能保存鲜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石灰水具有碱性,杀菌能力较强 ②石灰水能渗入蛋内中和酸性物质 ③Ca(OH)2能与鲜蛋呼出的CO2反应生成CaCO3薄膜 ④石灰水能渗入蛋内使鸡蛋味道更鲜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石灰水具有碱性,杀菌能力较强;氢氧化钙能与鲜鸡蛋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在蛋壳表面形成难溶性固态保护膜,将鸡蛋壳上的孔隙堵上,抑制鸡蛋的呼吸作用,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故①③说法正确。 【例11】一瓶使用剩半的氢氧化钠溶液,分析检验其变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了新物质 ②取样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没有气泡即样品不变质 ③取样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不能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④若样品完全变质,取样滴加酚酞不变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例12】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B.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 C.氢氧化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 【答案】B 【解析】 A、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氢氧化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即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该选项说法正确。 【例1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性质用途A氢氧化钙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干燥氨气C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除铁锈D氢氢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吸收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 氢氧化钙呈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正确。 B. 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可用于除铁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例14】对NaOH和Ca(OH) 2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都是白色固体;②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③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④与酸都发生中和反应;⑤溶液通入CO2都变浑浊;⑥与Na2CO3反应都变浑浊。 A.② B.⑤⑥ C.①② D.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解:①NaOH和Ca(OH)2均为白色固体; ②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 ③NaOH和Ca(OH)2溶液均显碱性,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④NaOH和Ca(OH)2都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 ⑤二氧化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 ⑥Na2CO3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变化; 故②⑤⑥说法错误。 【例15】为了检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放入水中,看是否全部溶解 B.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C.滴加酚酞,看是否变色 D.用手接触,看是否有滑腻感 【答案】B 【解析】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是可溶性的物质。且它们的溶液都显碱性,所以看溶解性和酸碱性一定不合适。 药品不能用手直接触摸,因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 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生成气体,证明该物质中含有了碳酸根离子,也就是说明氢氧化钠变成了碳酸钠。 【例1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性质用途A氢氧化钙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干燥氧气C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除铁锈D氢氯化钠能发生潮解干燥氮气
A.A B.B C.C D.D 【答案】B 【例17】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  ) ①浓硫酸 ②浓盐酸 ③纯碱 ④烧碱 ⑤生石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④ 【答案】C 【例18】下列物质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忽略水分蒸发),质量不会变化的是 (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氯化钠固体 D.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C 【同步练习-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是探究碱性质的实验,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体现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能体现碱的通性; ②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体现碱的通性; ③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氢氧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碱的通性; ④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体现碱的通性。 2.用下列对比实验探究碱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 B.实验2中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 C.通过对比A、C瓶的现象证明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 【答案】C 【解析】 A、氢氧化钠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该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2中,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比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强,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比水强,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该选项说法正确。 C、通过对比A、C,A瓶变瘪比C更明显,能够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证明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是因为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大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3.如图两圆相交部分是五种物质中两两之间相互反应的示意图。下列对反应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处形成黄色溶液 B.处形成大量气泡 C.处反应放热 D.处溶液呈蓝色 【答案】A 【解析】 A、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的溶液为浅绿色的,故A错误。 B、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有气泡,故B正确。 C、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放热,故C正确。 D、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所以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故D正确。 4.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注射器中的两种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 B.BC段,CO2与NaOH反应基本停止 C.D点压强比瓶内初始压强大,此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比初始多 D.最终压强比瓶内初始压强小,可能是因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 【答案】C A、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容器中气压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BC段气压不变,是因为CO2与NaOH溶液反应基本停止,该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少于或等于初始的二氧化碳的量,D点压强比初始瓶内压强大,是因为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占据了一定体积,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最终压强比初始压强小,可能是因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5.小科在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实验能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可推出氢氧化铜也能使指示剂变色 B.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说明两者不能发生反应 C.丙组和戊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说明凡是碱都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A、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变成红色,但是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不显碱性,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丙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戊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该选项说法正确;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但是碱溶液才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6.豪豪在做电解水实验时,现在水中加入少量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在通直流电一段时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a为氧气,该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 C.通过该实验可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气体b,发现木条复燃 【答案】B 【解析】 A、a气体的体积较少为氧气,该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故选项A错误; B、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变红色,所以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的溶液中存在大量OH-,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故选项B正确; C、通过该实验可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C错误; D、b气体的体积较多为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不能使木条复燃,故选项D错误。 7.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生石灰样品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样品已完全变质 B.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C.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D.白色固体甲可能 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答案】A 【解析】 A、若液体乙加入酚酞试液变红,则可能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故不能确定样品已经完全变质,错误; B、液体乙中若含有氢氧化钙,则液体丙是红色的,若液体乙是水,则丙是无色的,正确; C、由于得到的白色固体甲加稀盐酸得到了气体,则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正确; D、白色固体甲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正确。 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以探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则物质A是(  ) A.浓氨水 B.浓硫酸 C.生石灰 D.浓盐酸 【答案】D 【解析】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溶于水呈碱性,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选项错误; B、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具有吸水性,不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选项错误; C、生石灰不具有挥发性,能够与水反应,表现出吸水性,不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选项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选项正确,故选D。 9.现有①铜和稀盐酸②氢氧化钠和水③熟石灰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纯碱和稀盐酸,五组物质。将各组中的两种物质在如图所示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相互混合,有气泡从水中逸出的是( )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①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和稀盐酸不反应,没有气泡产生。 ②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有气泡从水中逸出。 ③熟石灰与水不会放热,不会有气泡从水中逸出。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泡从水中逸出。 ⑤纯碱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从水中逸出。 故②④⑤有气泡从水中逸出。故选:D。 10.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体现碱的通性的是( ) A.B.C.D. 【答案】A 【解析】 A、碳酸钠溶液能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但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不能与碳酸钠反应,故不能体现出来碱的通性,错误; B、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与硫酸铜反应,属于碱的通性,正确; C、可溶性碱的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属于碱的通性,正确; D、可溶性碱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属于碱的通性,正确。 11.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溶液红色褪去 B.pH值变大C.铁钉表面产生气泡D.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答案】B 【解析】 +A.溶液的红色褪去,即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从而导致溶液的pH减小,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不合题意。 B.如果在酸中不断的加入水,那么酸性减小,溶液的pH增大,此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B符合题意。 C.铁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因此看到气泡说明有氢气生成,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不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故D不合题意。 12.下列验证“与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B.C.D. 【答案】A 【解析】 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13.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答案】A 【解析】 A、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白膜是碳酸钙,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C、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白膜可用盐酸除去,故选项说法正确; D、石灰水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故选项说法正确。 14.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答案】B 【解析】 A、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在空气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 B、石灰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的质量会减小,故正确; C、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是可溶性的碳酸钠,故错误; D、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 15.在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无明显现象 B.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C.有蓝色沉淀生成 D.溶液呈血红色 【答案】B 【解析】 氯化铁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铁沉淀,所以实验现象为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16.RbOH(氢氧化铷)与NaOH的性质相似,其碱性比NaOH强。下列关于RbOH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RbOH溶液的pH小于7 B.RbOH能与CO2反应 C.RbOH与硫酸反应生成RbSO4 D.RbOH不能与FeCl3溶液反应 【答案】B 【解析】 A、RbOH溶液呈强碱性,pH值大于7,故A错误。 B、氢氧化铷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铷和水,故B正确。 C、氢氧化铷中铷元素化合价为+1价,所以硫酸铷的化学式为Rb2SO4,故C错误。 D、氢氧化铷能与FeCl3反应生成氯化铷和氢氧化铁沉淀,故D错误。 17.某同学在化学晚会上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化学魔术”四个字,然后再喷上另一种无色液体,白纸上立即出现了色的“化学魔术”四个字。该同学所用的两种无色液体可能是(  ) A.溶液、酚酞溶液 B.白醋、酚酞溶液 C.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D.“雪碧”饮料、酚酞溶液 【答案】A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正确; B、白醋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错误; C、石蕊是紫色的,不符合无色液体的要求,故错误; D、“雪碧”饮料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错误。 18.下列选项没有体现酸的通性或者碱的通性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 B.利用稀硫酸除去硫酸钠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 C.可溶性铜盐或铁盐遇氢氧化钠产生有色沉淀 D.实验室利用硝酸钡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A、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气,体现的是酸能与碳酸盐反应、能与活泼金属反应,能体现酸的通性,不符合题意; B、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能体现酸的通性,不符合题意; C、可溶性铜盐或铁盐遇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有色沉淀,体现了碱溶液能与盐反应,能体现碱的通性,不符合题意; D、硫酸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盐酸不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符合题意。 19.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稀盐酸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 D.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答案】C 【解析】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的俗称,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钙显碱性,能够与酸反应,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选项正确; C、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选项错误; D、生活中很多物质中都含有酸,如柠檬含柠檬酸,选项正确,故选C。 20.镉及镉的化合物是一类对人体有毒的物质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pH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可用于改良土壤酸碱度,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的是( ) A.熟石灰 B.硫酸铜 C.稀盐酸 D.氯化钠 【答案】A 【解析】 A、熟石灰(氢氧化钙)显碱性,可用于改良土壤酸碱度,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A正确; B、硫酸铜不能用于改良土壤酸碱度,故B不正确; C、稀盐酸显强酸性,不能用于改良土壤酸碱度,也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C不正确; D、氯化钠显中性,不能用于改良土壤酸碱度,也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D不正确。 二、填空题 21.小李同学用如下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为验证性质④,他选择了二氧化碳与其反应,为探究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___________。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___________。 【答案】 气球胀大 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 【解析】 A中二氧化碳气体被消耗,试管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会进入试管内,故会观察到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胀大。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使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故小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进行试验。 22.如图是小明归纳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性质②,工业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性质④中,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的物质是________。(写一种) (3)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钾也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电离时________。 【答案】 SO2+2NaOH═Na2SO3+H2O FeCl3或Fe2(SO4)3 产生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 【解析】 (1)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2)性质④中,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的物质是氯化铁或硫酸铁,化学式为:FeCl3或Fe2(SO4)3。 (3)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钾也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 23.某同学为了制作“叶脉书签”,用A、B两种固体(一种是盐,另一种是碱)配制了浸泡树叶的混合溶液,A、B的溶液以及它们的混合溶液存在如图关系: (1)A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___。 (2)反应①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答案】 OH- 溶液中有气泡生成 Na2CO3+Ca(OH)2=CaCO3↓+2NaOH 2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科总结了氢氧化钠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即氢氧化钠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钠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科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________色。 (2)写出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如果③中出现了红褐色絮状沉淀,请写出一个符合该现象的盐的化学式________。 【答案】 蓝 2NaOH+H2SO4=Na2SO4+2H2O FeCl3 【解析】 (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 (3)③中出现了红褐色絮状沉淀,则为铁盐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是氯化铁,化学式为FeCl3。 25.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明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 (1)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__________。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所以氢氧化钠必须__________保存。 (3)请帮小明补充完整性质3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__________(填“酸”“碱”或“盐”)。 (4)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答案】 红色 2NaOH+CO2=Na2CO3+H2O 密封 盐 OH- 26.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早在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发生后,可得到的气体为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___________。 【答案】 CO2 分解反应 CO2+Ca(OH)2=CaCO3↓+H2O 碳酸水中含有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碳酸分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而液态二氧化碳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分子 27.小强家的新房装修,瓦工师傅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收工时瓦工师傅把未用完的石灰浆用沙土盖上,以备第二天再用,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石灰浆因变质而失效。 小强和小英想通过实验验证石灰浆的变质情况,小强取样,加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发现杯底有不溶于水的固体,于是认为石灰浆已变质。小英认为该结论不严密,其理由是___________。经讨论后,小强重新取样,加一定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并继续做了两步实验,得出该石灰浆部分变质,请你写出其实验步骤及相应的现象。第一步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 【答案】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 【解析】 小英认为该结论不严密,其理由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经讨论后,小强重新取样,加一定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并继续做了两步实验,第一步: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第二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碳酸钙。 则证明石灰浆部分变质。 28.皮蛋是我国传统风味食品,制作皮蛋的方法有多种,一种制作含锌皮蛋的方法是把鸭蛋放在培养液中浸泡,培养液由水、食盐、氢氧化钠、少量硫酸锌等物质配制而成。 (1)取少量培养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红,则培养液的pH______7(填“<”、“>”或“=”)。 (2)在(1)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硫酸,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在(2)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一种盐溶液产生了沉淀,该盐可能是______。 A.BaCl2 B.CuSO4 C.NaNO3 D.KNO3 【答案】 > H2SO4+2NaOH=Na2SO4+2H2O A 【解析】 (1)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碱性溶液的pH大于7。 (2)硫酸可以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3)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一种盐溶液产生了沉淀,该盐可能是BaCl2;因为Na2SO4+BaCl2=BaSO4↓+2NaCl。 三、简答题 29.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欲知其组成成分,现取样品9.8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产生气体质量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求9.8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答案】(1)2.2;(2)根据图像可知,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100g-50g=50g; 设参加碳酸钠的质量为x,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 解得:x=5.3g,y=9.8%; 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3)跟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也是50g, 设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解得:z=4g。 9.8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4g。 【解析】 (1)稀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之后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根据图像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30.某同学为了研究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变质的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 (1)生石灰在空气中能和水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固体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答案】 CaO+ H2O=Ca(OH)2 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解析】 (1)氧化钙与水反应俗称氢氧化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 H2O=Ca(OH)2。 (2)设生成0.25g碳酸钙沉淀需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x=0.11g 生成的0.25g碳酸钙沉淀就是固体A中碳酸钙的质量 生成0.25g碳酸钙消耗的氧化钙的质量=0.25g××100%÷×100%=0.14g 生成0.25g碳酸钙使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11g 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水的质量=1.2g 1g 0.11g=0.09g 设与水反应的氧化钙的质量为y,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z = y=0.28g = z=0.37g 固体A中氧化钙的质量=1.2g 0.25g 0.37g=0.58g。 固体A中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三种物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