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质的变化) (同步知识梳理)(大脑放电影~) 物质的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物质的溶解性、天空下雨、木柴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落下、电灯发光、冰山消融、水的电解、光合作用等。 自然界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快而明显,容易观察到,如蜡烛燃烧;有些变化缓慢,不容易观察到,如岩石的风化。 思考: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几种变化的比较物质变化变化现象有无生成新物质 ①冰山消融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体积变小 颜色:白色→无色 。 ②钢铁生锈生成红棕色物质 颜色:银白色→红棕色 。 ③电热丝升温温度从低到高 颜色:灰黑→红或白 亮度:变亮了 。 ④木炭燃烧发出白光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集气瓶变热,温度升高 。知识点一 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1、像①③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例:物体温度、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 铁熔化成铁水 铁丝被弯曲 2、像②④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沉淀等。 例:燃烧、腐烂、树叶变色、酿酒、制取氧气…… 硝酸铅中加碘化钾 树叶变色 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现象形状、大小或状态的改变可能伴随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常见事例矿石粉碎、乒乓球变瘪、胆矾研碎、雕刻成器等纸张燃烧、瓦斯爆炸、钢铁生锈、食物腐败、酒的酿造等判断依据有无新的物质生成联系 化学变化中会伴随着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受热先熔化,然后再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 (1)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2)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位置变化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形状的变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光学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学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的运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凝固 玉不琢不成器-------形状 【化学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煅烧碳酸钙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和生物变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燃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烧爆炸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助燃性、酸碱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腐蚀性、脱水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②描述化学性质时通常会使用“能、会、易、可以”等词语,描述化学变化不使用这些词语,化学变化描述的是一个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有新物质生成的过程。如汽油能燃烧,表述了汽油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汽油燃烧,表述了汽油的化学变化——燃烧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知识点三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和实验。 2、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3、如右图,在盛有10毫升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4、误区: (1)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2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的同时,有少量的C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2CO3. (4)观察到有气体放出,则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吸附作用一定是物理变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燃烧、生锈、物质的腐败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 活动: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①取 1 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 ②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呈什么颜色:硫酸铜晶体 _溶于水。水溶液呈_____色。 ③取 1 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硫酸铜晶体加热后变成 。 ④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末中逐滴加水,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 。 ⑤在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蓝色沉淀产生。 应用:用此实验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硫酸铜使蛋白质变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物质变化的判断: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状态下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放热)以及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方面寻找证据证明变化的发生。 (2)物理变化的类型:形状变化(粉碎,捏扁),三态变化,温度变化 (3)化学变化的类型:燃烧、金刚石与石墨的转化、生物变化、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的类型: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5)化学性质的类型: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 小结:探究物质的变化,可以以观察、实验为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寻找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规律, 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这些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例题分析】 【例1】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例2】《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已经举行了六季。下列古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3】如图所示的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热器取暖 B.天然气燃烧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供热 【例4】2021 年 12 月 9 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邀请地面的同学一起演示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实验。甲图,学 生在地面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许多气泡从水面逸出; 乙图,王亚平在空间站将同样的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泡腾片呈黄色是它的物理性质 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是物理变化 C.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 【例5】实验室中,下列仪器对白时描述的变化,与其它三种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显微镜:“同学们不爱惜我,我的压片夹弄折了” D.胶头滴管:“谁做的?我的嘴怎么碰碎到试管里面了?” 【例6】小金在商场里见到一种神奇的“金属冰块”,放进饮料中能迅速降低饮料温度。“金属冰块”外部为食用级不锈钢,内部为酒精和水的混合液,混合液凝固点在-20摄氏度以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将热传给饮料 B.“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在降温过程中会放热 C.“金属冰块”中混合液的熔点和其凝固点不一致 D.“金属冰块”内部酒精与水混合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例7】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术,如图甲是制作者将蔗糖和麦芽糖放在炉具内调制成糖浆(不考虑水份蒸发),如图乙是把糖浆放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上画出造型,粘上竹签,即可完成。上述制作糖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和麦芽糖在加热的炉具内发生了化学变化 B.蔗糖和麦芽糖的总质量大于调制成的糖浆质量 C.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上,糖浆放出热量 D.加热的炉具内蔗糖熔化,而锅不熔化,是因为锅的熔点较低 【例8】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下列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下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铁丝绕成各种形状 D.钢高温下成为“钢水” 【例9】下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灯泡通电发光 B.对干冷玻璃片吹气 C.蜡烛燃烧 D.湿衣晾干 【例10】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的氧气()会转化为臭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在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没变,因此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和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 C.由氧分子构成,由臭氧分子构成,由于构成分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 D.在变化过程中由氧分子变成了臭氧分子,有新物质生成,因此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例11】以下是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江山糯米酒 B.衢江旗袍 C.龙游竹编 D.常山假山盆景 【例12】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它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原子核爆炸 B. 烟花绽放时爆炸 C. 燃气罐泄漏爆炸 D.压力锅排气孔堵塞爆炸 【例13】如图所示,银白色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以上现象中,能说明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银白色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固体 【例14】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煤矿自燃 B.钢铁生锈 C.冰雪融化 D.光合作用 【例15】在互联网上用Baidu搜索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被曝光的事件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B.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 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 D.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例16】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的不同,这种变化是( ) A.木炭燃烧 B.打开汽水瓶出现大量气泡 C.菜刀生锈 D.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出现大量气泡 【同步练习-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如图为雾炮车,柯桥区各镇(街)广泛应用,加入水后会喷出雾状小水珠,有利于增大和灰尘的接触面积,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列有关雾炮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进去是液体,出来是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C.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D.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这个过程其实很少发生物态变化 3.如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4.“吹泡泡”是一种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泡泡变大变小属于( ) 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化学性质 5.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6.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把握自然规律至关重要。下列与其他物质变化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B.浓硫酸腐蚀纸张 C.用合金在纯金属上刻画 D.胆矾的研碎 7.以下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青田石雕 B.温州剪纸 C.龙泉青瓷烧制 D.永康锡艺 8.“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用一种别样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图所示为她进行传统工艺印染“蓝印花布”过程中的部分步骤,其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草木制灰 B.纸上刻花制版 C.刮涂防染浆 D.染色后漂洗 9.下列四幅图片中物质变化形式不一样的是( ) A.泥石流 B.常年受风吹的树 C.灯泡通电发光 D.树叶变黄 10.生活处处是科学,在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天然气燃烧 B.铜器锈蚀 C.胆矾研碎 D.葡萄酿酒 11.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浦江剪纸、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是金华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酿酒 B.剪纸 C.锡雕 D.竹编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经岁月洗礼的瑰宝,需要我们去关注、去了解。如图所示为宁波的部分“非遗”,其制作过程离不开化学变化的是( ) A.慈溪剪纸 B.象山岑晁米醋 C.余姚四明山竹编 D.鄞州金银彩绣 13.妈妈过生日,小郑为妈妈煮生日面,有关煮生日面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生日面时,水温升高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B.煮生日面时,锅上方出了很多“白气”,是水汽化而产生的 C.煮生日面时,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煮,水温不变,但可以节能 D.煮生日面时,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煮,可使水温下降一些,面条不易煮烂 14.义乌特产丰富,下列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生产红糖时糖梗榨汁 B.制作蜜枣时洗晾生枣 C.腌制火腿时切块包装 D.酿制黄酒时发酵糯米 1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主要是化学变化,后者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 A.榨取果汁,食物腐败 B.轮胎爆炸,灯泡发光 C.燃放烟花,海水晒盐 D.蔗糖溶解,铁铸成锅 16.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将丁烷气体液化装入打火机内。点火时,只需按压打火机按钮,液态丁烷能迅速汽化成气体而被电火花点燃。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属于丁烷的化学性质 B.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此过程中丁烷分子会变小 C.按压打火机按钮,液态丁烷能迅速汽化成气体,说明丁烷的熔点较低 D.丁烷能被电火花点燃,丁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17.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 18.在下列事实所伴随的变化中,肯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②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③有发光、发热现象 ④有新物质生成 ⑤有沉淀产生 ⑥有颜色变化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④ 19.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遇见很多出现白色烟雾的现象。下列出现白色烟雾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浓盐酸挥发,形成白雾 B.舞台上布景,干冰升华,形成白雾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D.掀开烧水的锅盖,产生大量白雾 21.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 9m,纳米科技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面。纳米材料科技是纳米科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 100nm)的超细粉末,即可得到纳米材料。这种加工过程属于(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又不是化学变化 22.下列图片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苹果腐烂 B. 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 菜刀生锈 A、苹果腐烂是有机物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成其他物质,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榨取果汁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面包发霉有新的物质霉菌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菜刀生锈,有新的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23.下图所描绘的各种自然现象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川消融 B.下雨 C.光合作用 D.雾凇 24.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化学变化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二、填空题(共0分) 25.高铁酸钾()是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2)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26.瑞安陶山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蒸发浓缩→……,制糖的部分环节与如图的实验原理相同。 (1)在制蔗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属于______变化。 (2)上述制糖环节中与如图实验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27.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 ①棒冰熔化 ②食物腐败 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④木棒受力折断 28.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 (1)铁在空气中生锈;(2)液氧是淡蓝色液体;(3)蜡烛熔化;(4)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5)酒精挥发;(6)食物腐烂;(7)汽油易挥发;(8)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9)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10)镁条在空气中燃烧;(11)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 (2)液氧是淡蓝色液体,(7)汽油易挥发,(8)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11)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4)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9.事物分类需要有一定的根据,试写出以下几种分类的根据并分类: (1)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___________。在①玻璃;②橡胶;③沥青;④铁中,属于非晶体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2)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___________。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冰雪融化 ②钢铁生锈 ③矿石粉碎 ④酒精挥发 30.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黑色固体; ②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煤块的质量较大; 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④木炭砸碎; ⑤把木炭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上。 (1)上述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填序号)。 (2)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_____(用文字叙述,下同);化学性质有_____。(物质的变化) (同步知识梳理)(大脑放电影~) 物质的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物质的溶解性、天空下雨、木柴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落下、电灯发光、冰山消融、水的电解、光合作用等。 自然界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快而明显,容易观察到,如蜡烛燃烧;有些变化缓慢,不容易观察到,如岩石的风化。 思考: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几种变化的比较物质变化变化现象有无生成新物质 ①冰山消融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体积变小 颜色:白色→无色 。 ②钢铁生锈生成红棕色物质 颜色:银白色→红棕色 。 ③电热丝升温温度从低到高 颜色:灰黑→红或白 亮度:变亮了 。 ④木炭燃烧发出白光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集气瓶变热,温度升高 。知识点一 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1、像①③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例:物体温度、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 铁熔化成铁水 铁丝被弯曲 2、像②④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沉淀等。 例:燃烧、腐烂、树叶变色、酿酒、制取氧气…… 硝酸铅中加碘化钾 树叶变色 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现象形状、大小或状态的改变可能伴随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常见事例矿石粉碎、乒乓球变瘪、胆矾研碎、雕刻成器等纸张燃烧、瓦斯爆炸、钢铁生锈、食物腐败、酒的酿造等判断依据有无新的物质生成联系 化学变化中会伴随着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受热先熔化,然后再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 (1)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2)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位置变化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形状的变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光学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学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的运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凝固 玉不琢不成器-------形状 【化学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煅烧碳酸钙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和生物变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燃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烧爆炸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助燃性、酸碱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腐蚀性、脱水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②描述化学性质时通常会使用“能、会、易、可以”等词语,描述化学变化不使用这些词语,化学变化描述的是一个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有新物质生成的过程。如汽油能燃烧,表述了汽油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汽油燃烧,表述了汽油的化学变化——燃烧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知识点三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和实验。 2、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3、如右图,在盛有10毫升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4、误区: (1)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物质变色有两类情况,如无色的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白色CuSO4粉末遇水变成蓝色CuSO4.5H2O,属于化学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爆鸣气(H2和O2的混合物)爆炸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液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之为凝固,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汽化。物质在发生这些形态变化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如干冰的升华等。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2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的同时,有少量的C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2CO3. (4)观察到有气体放出,则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放出气体常常是化学变化的一个特征,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雪碧”饮料开盖时冒出气泡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降低而造成的。 (5)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发光、放热现象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但有这一现象的并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6)吸附作用一定是物理变化吗? 吸附作用是固体将气体或液体中某些物质吸附在它表面的作用。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但活性炭吸附性强,是常用的吸附剂。 (7)燃烧、生锈、物质的腐败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一定是。物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锈是金属与空气里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物质的腐败变质也是复杂的氧化反应。所以都是化学变化。 活动: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①取 1 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 ②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呈什么颜色:硫酸铜晶体 _溶于水。水溶液呈_____色。 ③取 1 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硫酸铜晶体加热后变成 。 ④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末中逐滴加水,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 。 ⑤在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蓝色沉淀产生。 应用:用此实验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硫酸铜使蛋白质变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物质变化的判断: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状态下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放热)以及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方面寻找证据证明变化的发生。 (2)物理变化的类型:形状变化(粉碎,捏扁),三态变化,温度变化 (3)化学变化的类型:燃烧、金刚石与石墨的转化、生物变化、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的类型: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5)化学性质的类型: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 小结:探究物质的变化,可以以观察、实验为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寻找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规律, 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这些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例题分析】 【例1】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答案】C 【解析】 A、雕琢玉石,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B、丝线织锦,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C、葡萄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 D、瓷盘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例2】《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已经举行了六季。下列古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A 【解析】 A.磨铁杵的过程中,它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爆竹中的火药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野草燃烧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氧气反应生成草灰的过程,发生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落花变成春泥,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例3】如图所示的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热器取暖 B.天然气燃烧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供热 【答案】B 【解析】 A.电热器取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供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例4】2021 年 12 月 9 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邀请地面的同学一起演示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实验。甲图,学 生在地面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许多气泡从水面逸出; 乙图,王亚平在空间站将同样的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泡腾片呈黄色是它的物理性质 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是物理变化 C.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 【答案】C 【解析】 【例5】实验室中,下列仪器对白时描述的变化,与其它三种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显微镜:“同学们不爱惜我,我的压片夹弄折了” D.胶头滴管:“谁做的?我的嘴怎么碰碎到试管里面了?” 【答案】A 【例6】小金在商场里见到一种神奇的“金属冰块”,放进饮料中能迅速降低饮料温度。“金属冰块”外部为食用级不锈钢,内部为酒精和水的混合液,混合液凝固点在-20摄氏度以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将热传给饮料 B.“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在降温过程中会放热 C.“金属冰块”中混合液的熔点和其凝固点不一致 D.“金属冰块”内部酒精与水混合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答案】B 【解析】 【例7】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术,如图甲是制作者将蔗糖和麦芽糖放在炉具内调制成糖浆(不考虑水份蒸发),如图乙是把糖浆放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上画出造型,粘上竹签,即可完成。上述制作糖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和麦芽糖在加热的炉具内发生了化学变化 B.蔗糖和麦芽糖的总质量大于调制成的糖浆质量 C.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上,糖浆放出热量 D.加热的炉具内蔗糖熔化,而锅不熔化,是因为锅的熔点较低 【答案】C 【例8】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下列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下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铁丝绕成各种形状 D.钢高温下成为“钢水” 【答案】B 【例9】下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灯泡通电发光 B.对干冷玻璃片吹气 C.蜡烛燃烧 D.湿衣晾干 【答案】C 【例10】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的氧气()会转化为臭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在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没变,因此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和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 C.由氧分子构成,由臭氧分子构成,由于构成分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 D.在变化过程中由氧分子变成了臭氧分子,有新物质生成,因此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答案】A 【解析】A、氧气和臭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物质,氧气转化为臭氧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B、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于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所以两种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单质,选项正确; C、O2由氧分子构成,O3由臭氧分子构成,由于构成分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D、在变化过程中由氧分子变成了臭氧分子,有新物质生成,因此该变化为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A。 【例11】以下是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江山糯米酒 B.衢江旗袍 C.龙游竹编 D.常山假山盆景 【答案】A 【例12】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它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原子核爆炸 B. 烟花绽放时爆炸 C. 燃气罐泄漏爆炸 D.压力锅排气孔堵塞爆炸 【答案】D 【例13】如图所示,银白色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以上现象中,能说明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银白色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固体 【答案】D 【例14】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煤矿自燃 B.钢铁生锈 C.冰雪融化 D.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例15】在互联网上用Baidu搜索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被曝光的事件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B.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 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 D.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答案】C 【解析】 A、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硫磺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例16】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的不同,这种变化是( ) A.木炭燃烧 B.打开汽水瓶出现大量气泡 C.菜刀生锈 D.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出现大量气泡 【答案】B A、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汽水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所以二氧化碳逸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菜刀生锈,有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鸡蛋壳放入食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同步练习-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活性炭净水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吸附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活性炭净水的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物质,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③霓虹灯发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④水的电解有氢气和氧气生成,是化学变化。 2.如图为雾炮车,柯桥区各镇(街)广泛应用,加入水后会喷出雾状小水珠,有利于增大和灰尘的接触面积,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列有关雾炮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进去是液体,出来是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C.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D.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这个过程其实很少发生物态变化 【答案】D 【解析】 A、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质的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能量的变化,选项错误; C、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质的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能量的变化,选项错误; D、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这个过程其实很少发生物态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 3.如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答案】D 4.“吹泡泡”是一种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泡泡变大变小属于( ) 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化学性质 【答案】A 【解析】 泡泡变大变小只是其中的气体增多或减少,此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5.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答案】C 【解析】 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烧杯内壁出现了水雾是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凝集成水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一段时间后,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该变化是打火机中的可燃物燃烧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把握自然规律至关重要。下列与其他物质变化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B.浓硫酸腐蚀纸张 C.用合金在纯金属上刻画 D.胆矾的研碎 【答案】B 【解析】 A、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时发生的变化是: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会凝结为水滴,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B、浓硫酸腐蚀纸张是因为浓硫酸的强脱水性和腐蚀性,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 C、合金能在纯金属上刻画,是因为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大,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D、胆矾研碎时胆矾固体的形状由颗粒状变为粉末状,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7.以下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青田石雕 B.温州剪纸 C.龙泉青瓷烧制 D.永康锡艺 【答案】C 【解析】 A、青田石雕只是石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制作温州剪纸时,只是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龙泉青瓷烧制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制作永康锡艺时,只是金属锡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C。 8.“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用一种别样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图所示为她进行传统工艺印染“蓝印花布”过程中的部分步骤,其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草木制灰 B.纸上刻花制版 C.刮涂防染浆 D.染色后漂洗 【答案】A 【解析】 A.燃烧草木制灰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纸上刻花制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刮涂防染浆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染色后漂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9.下列四幅图片中物质变化形式不一样的是( ) A.泥石流 B.常年受风吹的树 C.灯泡通电发光 D.树叶变黄 【答案】D 【解析】 A、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常年受风吹的树弯曲是因为力的作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灯泡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秋天树叶变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0.生活处处是科学,在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天然气燃烧 B.铜器锈蚀 C.胆矾研碎 D.葡萄酿酒 【答案】C 【解析】 A、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铜器锈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胆矾研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D、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11.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浦江剪纸、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是金华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酿酒 B.剪纸 C.锡雕 D.竹编 【答案】A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经岁月洗礼的瑰宝,需要我们去关注、去了解。如图所示为宁波的部分“非遗”,其制作过程离不开化学变化的是( ) A.慈溪剪纸 B.象山岑晁米醋 C.余姚四明山竹编 D.鄞州金银彩绣 【答案】B 13.妈妈过生日,小郑为妈妈煮生日面,有关煮生日面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生日面时,水温升高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B.煮生日面时,锅上方出了很多“白气”,是水汽化而产生的 C.煮生日面时,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煮,水温不变,但可以节能 D.煮生日面时,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煮,可使水温下降一些,面条不易煮烂 【答案】C 14.义乌特产丰富,下列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生产红糖时糖梗榨汁 B.制作蜜枣时洗晾生枣 C.腌制火腿时切块包装 D.酿制黄酒时发酵糯米 【答案】D 【解析】 A、生产红糖时糖梗榨汁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制作蜜枣时洗晾生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腌制火腿时切块包装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酿制黄酒时发酵糯米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1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主要是化学变化,后者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 A.榨取果汁,食物腐败 B.轮胎爆炸,灯泡发光 C.燃放烟花,海水晒盐 D.蔗糖溶解,铁铸成锅 【答案】C 【解析】 A、榨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轮胎爆炸、灯泡发光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燃放烟花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涉及物质三态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蔗糖溶解、铁铸成锅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16.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将丁烷气体液化装入打火机内。点火时,只需按压打火机按钮,液态丁烷能迅速汽化成气体而被电火花点燃。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属于丁烷的化学性质 B.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此过程中丁烷分子会变小 C.按压打火机按钮,液态丁烷能迅速汽化成气体,说明丁烷的熔点较低 D.丁烷能被电火花点燃,丁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A、颜色、气味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B、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的过程中,丁烷分子的间隔变小,而丁烷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选项错误; C、按压打火机按钮,液态丁烷能迅速汽化成气体,说明丁烷的沸点较低,选项错误; D、丁烷能被电火花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丁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 17.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A、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故A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在这个化学变化中石蜡熔化又是物理变化,故B正确; 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新物质,并不是化学变化都会有沉淀生成,故C错误; D、物质的变化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同时物质的变化又反映了物质的性质,故D正确。 18.在下列事实所伴随的变化中,肯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②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③有发光、发热现象 ④有新物质生成 ⑤有沉淀产生 ⑥有颜色变化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①分子种类发生改变,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分子本身不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③有发光、发热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⑤有沉淀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温,会析出晶体,属于物理变化; ⑥有颜色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氧气变为液态氧,颜色变了,属于物理变化。 19.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解析】 A、野火烧不尽,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烈火焚烧若等闲,焚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D、蜡炬成灰,蜡烛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20.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遇见很多出现白色烟雾的现象。下列出现白色烟雾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浓盐酸挥发,形成白雾 B.舞台上布景,干冰升华,形成白雾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D.掀开烧水的锅盖,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A、浓盐酸挥发,形成白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形成白雾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水加热到沸腾,产生蒸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21.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 9m,纳米科技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面。纳米材料科技是纳米科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 100nm)的超细粉末,即可得到纳米材料。这种加工过程属于(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又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B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加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纳米材料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填:B。 22.下列图片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苹果腐烂 B. 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 菜刀生锈 【答案】B 【解析】 A、苹果腐烂是有机物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成其他物质,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榨取果汁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面包发霉有新的物质霉菌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菜刀生锈,有新的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23.下图所描绘的各种自然现象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川消融 B.下雨 C.光合作用 D.雾凇 【答案】C 【解析】 A、冰川消融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下雨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有机物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雾凇形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24.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化学变化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答案】C 【解析】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描述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非常稳定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故C正确; 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故D错误。故选:C。 二、填空题(共0分) 25.高铁酸钾()是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2)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答案】 紫色结晶粉末 具有强氧化性、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 【解析】 (1)高铁酸钾是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由题意可知,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 26.瑞安陶山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蒸发浓缩→……,制糖的部分环节与如图的实验原理相同。 (1)在制蔗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属于______变化。 (2)上述制糖环节中与如图实验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答案】 物理 分离渣汁 【解析】 (1)制蔗糖过程是蔗糖与其它物质的分离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2)图中实验操作是过滤,能够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制蔗糖过程中的渣汁分离也是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的过程,与图中的实验原理相同,故填渣汁分离。 27.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 ①棒冰熔化 ②食物腐败 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④木棒受力折断 【答案】 ①④ ②③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棒冰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木棒受力折断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8.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 (1)铁在空气中生锈;(2)液氧是淡蓝色液体;(3)蜡烛熔化;(4)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5)酒精挥发;(6)食物腐烂;(7)汽油易挥发;(8)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9)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10)镁条在空气中燃烧;(11)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 【答案】 (3)(5)(9) (1)(6)(10) (2)(7)(8)(11) (4) 【解析】 (3)蜡烛熔化,(5)酒精挥发,(9)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1)铁在空气中生锈,(6)食物腐烂,(10)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2)液氧是淡蓝色液体,(7)汽油易挥发,(8)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11)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4)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9.事物分类需要有一定的根据,试写出以下几种分类的根据并分类: (1)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___________。在①玻璃;②橡胶;③沥青;④铁中,属于非晶体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2)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___________。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冰雪融化 ②钢铁生锈 ③矿石粉碎 ④酒精挥发 【答案】 是否有固定的熔沸点 ①②③ 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 ② 【解析】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固定的熔沸点;晶体有固定的熔沸点,而玻璃、橡胶、沥青都没有固定熔沸点,是在一个温度区段熔化的固体,属于非晶体;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矿石粉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0.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黑色固体; ②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煤块的质量较大; 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④木炭砸碎; ⑤把木炭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上。 (1)上述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填序号)。 (2)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_____(用文字叙述,下同);化学性质有_____。 【答案】 ④⑤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③ 木炭是黑色固体,木炭的密度比煤块小,木炭的密度也比水小 可燃性 【解析】 (1)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④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上,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点燃木炭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故答案为④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 (2)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木炭是黑色固体,木炭的密度比煤块小,木炭的密度也比水小;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故答案为木炭是黑色固体,木炭的密度比煤块小,木炭的密度也比水小;可燃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物质变化 学生版.docx 1物质变化 老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