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30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30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运动的规律性
2.2
一、规律是客观的
机械运动:地面物体和宇宙天体在内的一切客观物体的位置移动
物理运动:所有热、光、电磁以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生命运动: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1.运动的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性质的变化等。
运动的具体形式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上讲的
运动的
概念
概括和总结
具体、特殊、个性
抽象、一般、共性
拓展:运动与静止
思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为什么生活中有很多静止的现象呢?如何理解哲学上的静止呢?
从空间的角度: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用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从时间的角度: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物质离不开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离不开物质。
刻舟求剑
有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
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
思考: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么?它们的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
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红灯停,绿灯行
3.新陈代谢
4.水往低处流
5.苹果落地
6.万有引力规律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判断下列那些属于规律?
(2)规律的特征: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交替
人类社会发展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意识)
规律的特点及方法论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规律的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
【世界观原理】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那么,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吗?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1.人能够能动认识世界
目的性:侧重于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
自觉选择性:主动的、有选择,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能动创造性:对客观存在反应的程度(现象和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如:建筑蓝图需要通过工人劳动才能成为建筑物。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列宁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正确意识
错误意识
正确意识
错误意识
总结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原理:
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世界观原理】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1.是什么
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哲学依据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怎样做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两结合+两反对
课堂小结:
1.“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艰辛,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植蔬菜。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培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表明( )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课堂练习: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85C80615233B8BFBBF93FB15EF9F2842CC31512510A59567CDFC09C4B330B78657F3B5013869B76B2251005608998399849F59FA1FABB539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