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锦瑟》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锦瑟》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锦瑟》教案
【教学创意】
《锦瑟》被称为“中国第一朦胧诗”,千百年来,人们对《锦瑟》一诗的注解繁复多样,不尽一致。元好问曾写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清代诗人、学者王士祯也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但难解并不等于无解,“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即便是无主题的乐章,我们也可以由“韵”而解“味”,感悟作者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本课即着眼于挖掘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诗歌的用典艺术”从小处切入,结合诗人命途多舛的一生,深入揣摩人物情感,并且注重对李商隐其他诗歌的拓展和延伸,加深学生从整体上对诗人诗歌创作艺术的认知与理解。
Part.1教学目标
1. 了解李商隐生平及《锦瑟》创作相关文学的常识。
2. 赏析《锦瑟》的用典艺术手法,探知诗中的深远意境、华美语言及诗人哀婉缠绵的情感。
3. 结合李商隐其他类似诗歌对比赏析诗人的用典艺术。
4. 对李商隐诗歌进行多元解读,理解《锦瑟》情感的丰富性。
Part.2教学重难点
1.赏析《锦瑟》一诗的用典艺术。
2.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Part.3教学过程
(一)以诗入诗,由人及题
“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诗人元好问曾发出的这样激赏,这其中提到的“温李”即晚唐诗人温庭筠、李商隐,因二人诗歌风格相似、水平相当,故有“温李”之称。李诗向来沉博艳丽、旨趣深远、情致缠绵、韵味浑厚。“诗中有谜”,在晚唐诸家诗中也是别开生面。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成为永恒,李商隐那一首首诗歌便穿越了唐风宋雨、明雪清霜,与我们会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压卷之作——《锦瑟》。
(二)师生互读,共品诗意
1. 学生齐读诗歌。
提问:学生自己读得满意与否,会否还有提升空间。
明确:李商隐的诗歌大都哀婉缠绵,比较伤感,《锦瑟》是其中代表之作。读的时候,节奏宜慢,情感需低沉。
2. 老师配乐美读诗歌。
3. 师领读,生跟读。
4. 学生美读:男女生分别展示朗读才华。
5. 学生再次跟随音乐齐读,体会诗的感情。
提问:同学们读完这首诗的感觉,是否读懂?
明确:朦胧美是义山诗歌的一大特征。诗人善于将满腔情怀寄与作品中,不需明说爱恨情仇,往往只需一个情景、一种意象,特别是借用一个个典故,便能将满腹情怀尽洒而出。正是这种极尽含蓄的用典手法使得诗歌熠熠生辉,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向义山,走进《锦瑟》,认知诗中的精彩典故!
(三)品味用典,探究主旨
1.了解诗歌典故
提问:刚才同学们读过诗歌,找出其中的典故。一共几个,分别是什么?
明确:一共四个——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良玉生烟。
提问:诗歌中用典一般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为了抒情,诗缘于情,用典抒情是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
提问:最能体现本诗情感内容的是哪一联?
明确: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提问:这其中就有一个“情”字,大家知道诗人引用了四个典故,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吗?
明确:结合诗人生平,分组(一组对应一个)交流、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些典故,又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1〕
李商隐多舛的人生经历:9岁丧父,因其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从小孤贫,家道衰微,使李商隐养成了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在年轻的时候,他又卷入到了晚唐时期的政党纷争。一方面,他得到了牛派令狐楚父子的赏识,令狐楚对其骈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其子令狐绚和李商隐一起上京参加科举考试,最后李中了进士。但李商隐偏偏在26岁的时候又爱上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是李党代表人物,这样,李商隐常年受两党排挤,一生困顿,郁郁不得志,落落寡欢,最后在郑州病逝,终年46岁。
〔出示2〕
李商隐的情感生活:李商隐的一生虽然比较短暂,但他的感情经历绝非寻常。李商隐有几段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两段。第一段,是在李商隐23岁的时候,他去到玉阳山学道,邂逅了当时陪侍公主学道的宫女宋华阳,两人很快坠入情网,但这段感情是不容清规和礼教所允许的,最终无果。这段经历在李商隐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他为此写下了很多留传至今的诗篇,其中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第二段,便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李商隐在26 岁的时候爱上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并与之结婚,婚后生活幸福。但因家中清贫,李商隐不得不常年在外为官,在他39 岁之时,王小姐因病在家中去世。这又给了李商隐很大的打击,同时他也写了很多悼念亡妻的诗篇。其中仍为今人传诵的《夜雨寄北》就是其中的名篇。
〔出示3〕
李商隐的才华: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有着过人的才华。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诗,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但是他一生都是不得志的。
总结李商隐的生平。
〔出示4〕
李商隐生平简概: 幼年失怙 怀才不遇 妻子早亡 卷入党争 仕途灰暗
2. 分组讨论典故深意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分享一:庄生梦蝶
庄生梦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有着“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人生终极价值”这个问题进行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诗人在自己生命末年的时候,追忆自己年轻的往昔岁月,他对那些细节记得那样清晰,他也有怀疑,有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吗?时光的淘洗把所有的好景都给磨光了,人生如梦亦真亦幻,是真是假,这是回忆所带来的错觉,而梦因为时间的飞越又变得更加美好。诗人在此正是在借梦时美好醒时残酷的伤感,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消逝、人生易逝的怅惘之情。
此句诗人缀上“晓”“迷”二字,“晓”有破晓醒来之意,“迷”是迷失、迷茫、迷惘,增添了梦之短促、醒后恍惚的情感暗示,说明即使洞达人事者亦难以摆脱美好事物消逝给人带来的迷惘。
学生分享二:杜鹃啼血
杜鹃啼血: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此句诗有一个杜鹃的意象,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文天祥的《金陵驿二首》“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还有一词,“春心”,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还有一个字“托”,是本句的句眼,不但写出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出了诗人托“春心”“春恨”于锦瑟于悲鸣,诗人借此抒发自己执着追求理想却未能实现的不甘愤懑之情。
学生分享三:遗珠有泪
遗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什么是鲛人?《山海经》中有记载,鲛人是人面鱼身,有手有足,啼声像小孩的哭声。《搜神记》中记载的鲛人神秘而美丽,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会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小小一颗便价值连城。其实就是我们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
沧海遗珠喻指被埋没的人才。古人认为海中蚌珠的圆缺与月亮的盈亏相应,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故有 “沧海月明”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而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李商隐对“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诗句。诗人借遗珠比喻自己被埋没的才华,抒发自己空有一腔理想抱负却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
学生分享四:良玉生烟
良玉生烟:蓝田山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升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李商隐化用了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诗人借此来象征自己平生所向往、追求的境界,正像“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李商隐在词藻上的考究,有着绝人的才华和功力。此典与典三(遗珠有泪)内涵一致。它给我们以凄凉之感、悲痛之情。我们不禁想起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等名句,萦回在义山诗中那种热烈的绝望就会涌上心头。这一联诗人用“沧海珠”“蓝田玉”以自喻,写出了自己才华绝世,希冀用世却不为世所用的悲剧一生。
小结:四十六年的人生岁月,充满悲痛,但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通过这些典故的解读,我们了解到“华年”是有多样性的,“惘然”之情也是有立体感的。“思华年”思的是“身世遭逢如梦似幻,才而见弃似沧海遗珠,追求向往却如烟云缥缈虚无”,“惘然”之情抒的是“迷惘、哀伤、沉痛、惆怅”之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为何?除了惘然还是惘然,除了伤感还是伤感。追忆过去,尽管诗人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这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的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是什么”的深深思考和迷惑中,大大增强了诗歌的震撼力。
也因此,关于《锦瑟》到底表达了什么主题,历史上各路人士众多纷纭,同《红楼梦》一样,自从《锦瑟》问世后后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它的研究,它迷离的氛围、跌宕的风致引得索解者乐此不疲,也许还没有哪一首诗歌能像《锦瑟》这样受到那么多的关注。有人说它是爱情诗,有人说是悼念亡妻的悼念诗,还有人说是诗人仕途失意、感怀身世的伤己诗……在同学们分析典故的同时,已有了自己的侧重角度,不管从哪一角度来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也无对与错。
全体学生再次齐读《锦瑟》,加深理解诗人借用这些典故要抒发的情感。
(四)知识迁移——义山用典艺术
用典抒情是李商隐诗歌的一大艺术特点,也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手法。在平时作业甚至是高考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分析用典艺术”的题目。下面我们来活学活用,鉴赏下面诗歌中的用典艺术。
〔出示5〕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唐·李商隐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学生齐读《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中最后两联用了哪些典故?分组讨论。
1.解题并介绍《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当年李商隐再次应吏部试被录取,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务虽为九品上阶,却是个清要之职,很容易升为翰林学士或知制诰之类。可是,由于朋党倾轧,他马上又被调补弘农(今河南灵宝)尉。按唐制,县尉只是个卑微的俗吏,低于县令、县丞和主簿,主要任务是负责地方治安。弘农属上县,但尉职亦不过从九品上阶,每日里在官府中趋走,待黄昏又要封存官印,清点囚徒。仅这些就足以让李商隐不堪忍受,况且还要他亲自处理那些无辜的黎民百姓。所以李商隐做不好县尉几乎是在他赴任之前就已成定局。
事实上也是如此,《新唐书》本传说他“调弘农尉,以活狱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终因“活狱”(即减免受冤囚徒的刑罚)而冒犯了上司。就在这种情形下他愤而辞职,这首诗就是当时他写给州刺史“乞假”的。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2.学生分享《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最后两联的用典手法
典故: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南)得到一块玉璞,曾献之于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误认为是石头,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双足砍掉。后来,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宝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荆山与作者所在的荆山同名,故有这样的联想。
作用:卞和因献玉而两次被刖足,这是无比悲惨的遭遇。可是李商隐却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样把双足砍断。诗人通过反面引用典故,反衬出诗人沉沦下僚,整天向长官着意逢迎、卑躬屈节的痛苦愤恨之情,于对比中表现了李商隐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以及对自己独立人格的无比珍视,这又何尝不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诗人在此诗用典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诗人是从眼前的荆山联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荆山,又由这一荆山联想到卞和献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联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这一典不可。二是花样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来用典,“典”只是辅,只是宾,是诗人此时那种强烈愤懑之情的映衬,一个“羡”字,真是惊心动魄,令人不忍卒读。
小结:当体会古诗歌的用典意图或典故所表达的情感,分析用典作用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典故是正面引用还是反面引用,其次再结合诗人经历及要表达的情感思考用典的作用。
〔出示6〕
用典作用: 1、用典分为正面引用典故(类比、自比作用)和反面引用典故(对比、反衬作用); 2、用典的作用与目的: ①使语言含蓄、洗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②为了传情达意,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融会贯通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的内容,赏析下面诗歌的用典艺术。
〔出示7〕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白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悲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鹩雏竟未休。
【课堂总结】
学罢《锦瑟》,一份哀伤和怅惘穿越了千年的风霜,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商隐那种不甘心失败,对爱情与美好理想孜孜追求的精神,正是诗人这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不竭叩问,才会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才会根植在人类社会永恒的主旋律之中。李商隐的确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历史的长河,用他一生的奇迹创造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精神产品。他的奇迹将会被更广大的读者认同,他的诗也将会拥有更广大的读者!
附:板书设计
Part.4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讲的是一首比较难懂的诗歌。李商隐的《锦瑟》是诗歌史上意境和情感最朦胧的一首诗,争论最大,解释最多。字面晦涩难懂,主题模糊。因此,本课设计就是以读促思,感受诗歌的美,以典故为入口,探究本诗的意境、情感和手法。在实践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老师的诵读,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并且激励他们读得更好。学生在感知美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美,理解美。结合背景,分析李商隐的用典艺术,体会诗中精妙的语言和意境,感受诗人丰富立体的情感,探究诗中多元主题,不要求统一答案,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且结合李商隐其他类似诗歌,继续品味李商隐的用典艺术,更深入理解诗人乃至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真正做到了“切入口小,但容量大”。
总之,本节课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较好地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也是语文的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不过,教学过程中,还应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佳的展示机会,以此进一步优化课堂,这将是我日后磨砺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