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微观史学”的方法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是近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微观史学关注于个案分析,以小见大、自下而上地反映历史的全貌。微观史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从多个视角认识历史问题。将微观史学的观点引入到历史教学中,可以促进历史教学与史学前沿问题相结合,为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性借鉴。此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对历史事件作出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历史现象中捕捉信息并顺势生成课堂“微型课题”,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本课借助“华工撬动中国近代史的支点”创设历史情境,以《杨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遗忘的中国人》一书中杨作为华工的人生经历串联本课内容,即以杨作为华工这一“小切口”展示民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大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社会底层群众生活反映出真实社会场景。基于此本课从“杨”青年时期想继承家庭产业,而后一战爆发阴差阳错弃商奔赴一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华工,理解杨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群体,利用华工群体背后折射中国构建起本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全景。引导学生从布罗代尔长时段背景下整体上去感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认识到这是新旧嬗递的时代,国家由沉沦开始走向觉醒,黑暗中孕育着光明,乱世中孕育着新象。此外,本课还以核心素养的培为旨规,构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高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整合能力,真正落实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劳工贯穿本课中,通过华工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作为微小的个人也能发挥出大大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家国情怀。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和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结合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来看,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史实,以及北洋军阀这一时期的呈现出特征。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整个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应用层面,要求学生进一步对于社会复杂性认识,感受无数民国各阶层仁士的救亡情绪,形成家国命运相连的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影响深远。本课内容即1912年后的历史,主要叙述了北洋军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阶段特征。本课在本单元中承上启下,上承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下启第七单元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课内容与后一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历史因果关系,为其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也是为中国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过渡起到铺垫作用。本课分为四个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第一子目介绍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后,革命党人进行反抗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纪年。第二子目展示了北洋军阀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复发,先后爆发军阀割据战争,之后由于争取国际地位,中国派华工参战付出重大贡献。第三子目是本课重点,主要是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发展,社会生活出现种种新气象。第四子目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但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尤其是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解读不足,教师如能补充相关材料,在课堂上突破这个不足,学生则能更加深刻领悟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能认识到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还能深入思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否持续。(三)学生学情分析已知:本课内容初中阶段分见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三课简要介绍了二次革命、袁氏复辟、护国战争、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民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知识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而护法运动作为第11课课后知识拓展处理。本课授课学生为高一新生,根据以上所述《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内容安排,学生对本课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能够梳理时空网络,从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未知:学生对于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的博弈、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影响缺乏深入了解,与前面知识的联系认识不够清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核心素养能力比较薄弱。此外,学生理想辩证地看待问题、探究历史问题本质能力上有所欠缺。想知:高一学生正处于15-16岁,他们思维活跃,探究精神较强,因此在微观史学引入历史过程中,着重设置于开放性问题探究,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利用多样化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学生以熟悉的历史群体为线索,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并借助史料、地图、教师讲解等,学生能够通过华工背后折射出中国,对于北洋政府时期社会的全景有所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全球视野等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能通过史料分析袁世凯专制以及革命党人的斗争活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概括出民国初年经济发展新现象(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学习,感悟到中国人民在觉醒中不折不挠、顺时而动地向近代化转型的努力。(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确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初高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突破方法】根据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等确立本课难点,并采用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问题链进行突破。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投影《杨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遗忘的中国人》相关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通过微观人物视角去了解真实社会场景”,本节课将透过杨作为华工沉浮去了解北洋时期的中国社会全景。教师引导学生跟随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华工”这杨这一历史人物,走进第20课《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一内容的学习。 学生结合相关所学内容,积极跟随教师以“华工”为主线,走进第20课学习 以杨—华工为线索导入,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激趣启思。由此铺垫新课教学。
一、平凡的华工折射出的中国 一、微观视角看华工——国家政局【教师引导】:1914年国际形势变化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地在欧洲,离中国似乎很远,但为什么中国会派华工参战?此时的中国国内政局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导读环节】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快速阅览课文,勾画关键历史信息,并试析以下问题: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活动有哪些?革命党人进行了怎样的抗争?导读完毕后教师利用时间轴梳理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的过程,讲述相关史实,展示相关史料加强学生认知。材料一:“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久之成疾”——王忠和的《袁世凯全传》材料二:“余自受国民付托之重,总揽大权,本无帝制之思想,乃一时昏聩,竟为佥壬迷惑,遂演成今日之恶剧。事已至此,夫复何言。此诚余毕生之遗恨也。”—袁世凯【教师总结】通过纵坐标轴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专制统治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总结。材料三:专做军事行动而忽略了民众的政治宣传;专排满清而放松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军人以兵乱政,亦为前清所未有,至如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勾结为患的局面,亦可以说是辛亥革命方法错误所遗下的恶影响。 ——陈独秀《二十七年以来国民运动中所得教训》材料四: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教师提问】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混战割据的原因,并概括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学生回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https: / / zhidao. / search word=%E7%94%9F%E4%BA%A7%E5%85%B3%E7%B3%BB&fr=iknow_pc_qb_highlight )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根本原因;此时的中国政局动荡,国家分裂。【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结束统治。晚清新军和革命政党成为军阀首领或者军阀头目的幕僚的培育摇篮。中国社会危机严重。政治上,阶级矛盾尖锐,中央权威急剧下降,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丧失,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调控能力大大削弱。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势力不断扩张。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变,其对中国的侵略也逐渐由政治侵略得同时也向经济渗透演变。此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呈现出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受制于列强。【教师过渡】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争斗不止,府院之争到张勋复辟,再到段祺瑞重新掌权。此时欧洲一战爆发,为了争取国家地位,抑制列强在华的势力发展,北洋政府又作出怎样的决策呢?材料五:“愚之私意,绝对承认加入协约方面,于内于外,于国家利多而害少。理由如左:一、可以改变数百年来屈辱外交之惯例;二、能推动国内学术思想进步;三、能得到协约国的财政援助;四、可以平息国内党派之争。”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教师提问】你是否支持中国参加一战的主张?北洋政府做出的选择是?【学生回答】支持,北洋政府作出选择是参战【教师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中国还处于经历辛亥革命政局的热烈动荡,中华民国建立不久,如何应对这一场从未有过的世界规模大战,必定是棘手的问题。北洋政府外交受困于内斗,同时也受到日、英、美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为了抑制列强的在华势力的发展,中国决定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华工就是在这一复杂情况下奔赴欧洲战场。二、微视角—探国民初年经济新气象【教师引导】在奔赴欧洲战场中,有一位华工姓杨,在一战结束以后,被英国作曲家利用口述史方式记录被遗忘的中国人。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时期不仅政局有巨变,经济与社会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在他的眼中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材料六:我家的生意坐落于山东某个城乡结合的地方,在我快二十岁的时候,我们是机械届的王者……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中国年轻人,我丝毫没有打算离开山东的打算,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接受父亲的机械公司。我们的大城市在被外国势力的恐怖驱使下向前发展,然而像姑父家这样受压迫的人却在农村的贫困中苦苦挣扎。中国仍然严重依赖着农业,因此一时半会儿还改变不了这一局面。——整理自(英)克莱夫·哈维著 赵梦译:《杨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中国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2年材料七:【学生回答】自然经济为主导,但是像杨家这样机械厂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师提问】此时的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那像杨这样小型机械厂是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的呢?材料八: 1912 年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创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仍确定了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总目标,为以后历届民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确立了基本方向。 ——杜恂诚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材料九:张謇主导制定、颁布了《公司条例》、《矿业保息条例》、《商会法》、《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公海渔业奖励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 一系列行政法律法规。? —摘自刘未鸣、詹红旗主编:《张謇:兼怀天下》【教师讲述】我们可以从国内与国外环境进行分析,首先,大家思考谁最想资产阶级发展起来?没错,当然是资产阶级,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就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势力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跻身于政府部门,促使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一系列的保护与奖励工商业的措施,这对于杨家这样的民族资本主义起到推动作用。材料十:早在 1915 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时,上海各界就成立“劝用国货会”,公推虞洽卿为会长。1915 年3 月 18 日,由绅、商、学各界联合发起,在张园召开近 4000 人参加的反“二十一条”大会,会上一致决议排斥日。——秦亢宗《从抵制日货运动到发展国货运动》【教师引导】国内除了统治阶级,人民群众也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呢?老师手中给大家带来了杨家帮助民间小火柴厂生产这盒小火柴,大家能从这盒火柴贴画反映出怎么样的历史信息?【学生回答】观察到上面国旗上面有国货两个字,是由于当时人民群众的由于抵制二十一条签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教师引导】这位同学分析问题的逻辑十分清晰,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此时中国的抵制日货,倡导国货,像杨这样的机械厂得以快速的发展。以上是内部条件,此时外部环境也比较优越。从材料中我们可获取怎样的历史信息呢?材料十一: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学生回答】由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于中国的侵略,使杨家这样的小型机械厂得以有喘息的机会。【教师引导】正如这位同学分析的,他表述很清楚,此时内部与外部条件都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像杨家这样的机械厂快速发展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回答】使中国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教师引导】这位同学看到的那样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奠定了基础。但他未看到其中的负面影响,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薄弱,中国资产阶级成熟程度远不及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担任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三、品——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教师过渡】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社会生活也出现新的气象。材料十二:盛儿,我的表弟,我曾经取笑盛儿的辫子,因为我头发很短,梳得很齐……家里总是由母亲平衡,尽管她必须表现得顺从。——整理自(英)克莱夫·哈维著 赵梦译:《杨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中国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2年【教师提问】阅读材料并思考: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哪些新气象?呈现怎样的特征?【学生回答】杨取笑他表弟的辫子,此时杨已经剪掉自己的辫子,母亲的地位有所上升。此时社会生活逐渐近代化。【教师总结】大家可以关注到“取笑”一词,这说明此时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该接受文明开化的新思想、新风尚。【教师过渡】因此请大家观察以上老师给大家展示北洋军阀时期的街景图,总结此时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呈现怎么样的面貌呢?【学生回答】这是一个新旧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复杂与多元化的社会面貌。【教师引导】他分析问题角度很新颖,为我们提供新思路。杨家此时由于官僚阶级压迫,面临倒闭。杨被迫成为了街上苦力工人,由于城市发展带给他们一些机会,在他们还未参加一战前,他们已经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减掉辫子风雨无阻扛起中国近代工商业经济的重担,有的旷野露宿成为手挽着城市人出行的代步工具等等,为维持基本的生存耗尽自己的生命,自身却垫起城市发展的阶梯。中国普通劳苦工人们他们的生活真实记录中国近代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经历一阵阵剧痛。我们底层的工人们顶着阵阵剧痛在乱世中发挥着自身的力量,社会才有光明。正如崔久平先生所言:“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有黑暗。” 学生利用2分钟时间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并回答问题结合史料材料和教材当中的史料,分析问题在教师讲述以及所学知识华工背后的中国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像杨这样小型机械厂为何发展迅速。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根据图片和教材归纳当时社会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特征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图片总结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面貌。 采用课前导读2分钟的模式,有2处优点:其一能让学生快速的知道本节课所讲知识能够有初步的知识建构;其二是便于接下来对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全貌有进一步理解。学生能够调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特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以利用观点提问方式,便于学生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借助华工中一位小人物——杨展现出华工这一群体社会生活全景,进一步认识到一位小人物背后折射出真实的大历史。通过故事情境创设,使学生可以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一环节补充材料 国家行政政策的角度。从点面方法来分析历史。在这里运用历史实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上台在老师提供的火柴实物中提取相关信息,用艺术欣赏的方式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解读材料能力,通过材料思考华工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明白中国近代转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性的,底层的工人阶级生活正是其真实反映。感悟工人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中不折不饶的精神。
二、小人物的大历史——华工撬动中国近代史的支点 一、从布罗代尔“长时段”看华工贡献——国际地位【教师引导】将华工放置于长时段中来分析,可以看出从1842鸦片战争爆发后签订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1919年一战结束后列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想签订《凡尔赛和约》,中国代表因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转而与德国另签和约),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条约。【教师提问】结合材料以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和民众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华工,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勇的付出,对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有何影响?【学生回答】这一付出使中国日后以大国身份进入国际社会。【教师总结】从长时段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一战劳工英勇的付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二、长时段看劳工贡献—改变方向【教师过渡】正是鉴于华工在欧战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积极作为,中国国内先进知识分子也开始重视工人与注重工人问题,1920年中国《新青年》出版的“劳动节纪念号”,推进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其他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在此之前,先进知识分子主要宣传的主张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学生回答】学生填完表格,对于中国知识分子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诞生,这场运动源自于对缺乏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着。因此从1917年以来由蔡元培将《新青年》杂志迁往北京大学,用新的思想如传播民主与科学,进一步推动中国新思想发展。【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起源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蔡元培将《新青年》迁往北京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材料一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以“重估一切价值”为指导,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广泛引入西方的新思潮、新主义,从而使科学和民主在中国得到普遍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回答】从材料中体现出妇女解放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解放;关注妇女解放、家庭革命、婚姻自由等,内容较辛亥革命更广泛和深刻。【教师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解放思想,青年知识分子受洗礼;使关注妇女解放、家庭革命、婚姻自由等内容较辛亥革命更广泛和深刻,但是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群众基础较弱。【教师引导】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华工群体中看到了劳工的力量和改造社会的必要,想要结合工农大众力量,广泛发动群众,推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中国革命引领到新的方向。三、小人物的大历史【教师引导】 一个个平凡人的经历,可以反映整个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有血有肉的“小历史”中真实地感受大时代的转折。如果没有微观视角,我们的历史就是不平衡的历史、不完整的历史。【教师提问】前后四人一组进行探讨,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从一战华工的角度谈谈你对“没有微观视角,我们的历史就是不平衡的历史、不完整的历史“?【学生回答】华工是一个个小人物,从观察他们所处年代便于我们近距离了解此时国家的发展变化。【教师总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华工或一群华工命运的转动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华工命运与国家前途是紧密相连的。正是由于目不识丁的普通华工,他们身上体现出何谓“中国”、何谓“中国人”,成为中国致力于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 结合所学思考化工的力量对于国内与国外影响思考中国以前知识分子主要宣传的主张是什么。通过已有知识并分析材料,提炼相关信息知道并理解。从华工视角理解“没有微观视角,我们的历史就是不平衡的历史、不完整的历史“。 历史是长时段的思维,基于唯物史观去探究长时段历史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的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也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看待人类发展规律。学生通过理解由于华工努力付出,中国社会才开始关注工人问题,思考在此之前中国知识分子主要宣传的内容。由此导入到思想文化解放——新文化运动。通过史料解读,令学生直观认识到旧思想、旧道德对人性和社会的束缚,体会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利用微观史学视角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的个人或者群体以及思想、意识等内容,并以此基础来阐释华工与北洋政府时期环境关系。可以用来充实大历史架构,给历史的大结构和大进程增添具体的内容。
课堂小结 华工,一群响亮的中国工人名字,他们背后折射出北洋政府时期的新变化,“一战”期间华工赴汤蹈火的勇气让西方人近距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与智慧,14万华工他们在人类历史转折时期,挺身而出承担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使者。鉴于华工在欧战中所付出的努力,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工人以及工人问题。为日后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进一步引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关注,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进而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华工撬动中国近代史的支点。 家国情怀
教学评价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关要求,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以及掌握情况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能够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以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能够根据时间轴梳理相关历史信息、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第二层次,能够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转折时期发挥的巨大力量;能够把华工放置于北洋政府时期大背景下,理解北洋政府时期空间与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用价值。能够在叙事时把握中外联系,将华工所作出的贡献放置于世界角度第三层次,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知道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能够认识到孤证不立,利用多则材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史料互证;能够表现出对华工历史的反思,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层次,能够体悟到华工们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坚强与不屈精神;能够以史为鉴,并联系现实,感受无数民国各阶层仁士的救亡情绪,形成家国命运相连的认同感,增强历史的使命与当担;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很现实问题。
教学反思
1.初高关注中历史课程衔接,基于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环节。本课中承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基础性的、史实性的知识,进行新的情境创设,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与可持续发展,由于本课史实较多,具体的知识点分析不够仔细的情况。2.将微观史学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增强历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在历史授课时,以微观史场景为辅,将历史从历史的局外人变身为身临其境的历史参与者,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真切的历史体验,从而培养历史思维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发现普通人的平凡事迹、丰富的情感等细节,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清澈的爱,体味平凡人物身上经历与家国情怀。但再微观史学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辨清其以小见大的深层意味,重视它们之间的差异。3.本课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尤其注重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在时空观念方面,将华工普通的中国工人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加以认识与思考,借助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联;在史料实证方面,运用不同的史料进行互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孤证不立、论从史出的实证素养;从家国情怀方面,能够感悟中国普通劳动人民在觉醒中不折不挠、顺时而动地向近代化转型的努力。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