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48张PPT)-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48张PPT)-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什么是物质?
2、世界是物质的(原因)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是物质的是物质的
③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温故知新
世界的本
质是什么
物质是
静止的吗
物质的运动是
杂乱无章的吗
世界的本
质是物质
物质是
运动的
物质的运动
是有规律的
人在规律面前是
无能为力的吗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利用规律
物质观:
(1)物质含义(2)世界物质
性原理
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2)运动和静止
规律观:
(1)规律的含义、特点(2)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第二课整体逻辑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2 运动的规律性
一、规律是客观的
物理运动:所有热、光、电磁以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机械运动:地面物体和宇宙天体在内的一切客观物体的位置移动。
生命运动: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自然运动:自然界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一、规律是客观的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


结论: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一、规律是客观的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之甚多。
结论: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运动变化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哲学上的运动:
是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共性、一般、抽象
个性、特殊、具体
注意:(1)“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2)“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性质的变化等。
思考:
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哲学上的运动≠运动的具体形态(共性与个性)
知识拓展: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 特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诡辩论。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刻舟求剑
【注意对比】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注意:脱离运动谈物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机械运动的载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脑
物理运动的载体
热、光、电及分子、原子
运动能不能离开物质呢?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载体)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即运动离不开物质)
反对的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具体的运动类型
承担者、载体
思维运动
人 脑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原理一: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那么,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
思考:宇宙万物的运动是什么样子?是杂乱无章的吗?
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那什么是规律呢?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主观臆造的、不是外部强加的、不是上帝创造,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
事物的变化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不是易变的、易逝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
①规律≠联系≠现象
②规律≠规则,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③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人可以无视规律
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只能任规律摆布
×

(2)规律的特征(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注意:
1.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必然受
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价值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注意1: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是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自然界的运动
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
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运动
是规律的
(2)规律的特征(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原理】 (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发明、改变、改造……)(√认识、利用、发现、尊重)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原理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可违背的,所以人类只能被规律支配吗?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能动创造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关键词 :目的、计划、任务、目标、规划、方针等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地,依据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 关键词: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识对客观存在反应的程度(现象和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意识活动的特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1.意识的能动作用:
老师以4G的速度讲
学神以4G的速度记
学霸以3G的速度瞅
学民听着听着掉线了
学渣压根就没开数据连接
学沫一上课就屏蔽了老师的声音学水全程处于飞行状态。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照镜子”
从人们在探索宇宙、生命、历史奥秘、医学研究等方面的重大进展,说明?
(1)由于世界的无限性,人类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2)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扩展和加深。
(3)就每个个体及每一次认识而言,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有尚未认识之物
——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小结: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特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人在反映(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步骤等。
(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的活动)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 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病人突增的实情(物质)
决 定
需要增加病房病房设计
意识
具体施工
设计图
方舱医院建成
指导
实践
观念中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变成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
→侧重怎么做
例:人类的节能减排行动!
创造具体物质形态≠人能创造物质
VS
袁老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思考:从意识的指导作用角度分析,哪个“梦”能照进现实?
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揠苗助长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知识归纳: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3)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即,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原 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总结: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回顾: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何要求?
1、含义(是什么)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提示】 ①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②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去研究;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2.哲学依据
(为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实事求是
(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尊重客观规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两个结合、两个反对)
3.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办)
一个尊重——尊重客观规律
一个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
两个结合——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
两个反对——唯意志主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总结:运动的规律性
一、运动
含义
运动与物质
原理二: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二、规律
含义
特征→方法论要求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改造世界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尊重客观 3.主客观相结合
2.发挥主观 4.“两个反对”
原理一: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原理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要求
方法论要求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关系
人不是
无能为力的
3、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混淆:
1.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解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与意识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但是意识不能独立产生,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2.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解析:×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但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新事物。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4.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5.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而不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随着微信的推广普及,一些领导干部将微信群等作为布置任务、下发通知、了解民情的重要方式,将“群里安排、群里回复、群里指示、群里调研”变成了工作常态,个别基层干部以转发图片的方式代替实地调研,将脚踏实地的工作变成了“一拍了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给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基层作风建设等带来新的挑战。
2021年1月,中央专项工作机制召开会议,强调扎实推进政务APP规范整治工作,促进健康有序发展,防止矫枉过正、简单关停了之;2021年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其中,对规范政务APP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提出明确解决措施和要求;2021年4月,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赴多地多部门开展督查调研,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理由。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错误做法,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客观实际。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错误的思想意识),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据2022年6月17日人民网报道,近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内蒙古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沙漠景观旅游、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六大类型沙产业。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百姓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结合全区实际,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力度。经过多年实践,内蒙古在技术措施上,探索形成了种子改良、节水抗旱、封沙育林等一大批适宜不同沙化类型地区的技术模式。创新了微创气流法造林、甘草平移种植、削峰填谷治沙、无人机飞播造林固沙等技术,显著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从与沙抗争到人沙和谐,内蒙古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分析内蒙古防沙治沙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
答案: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结合全区实际,从与沙抗争到人沙和谐,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具有区域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技术模式和技术方法,显著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
③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内蒙古坚持防治并重、治用结合,树立市场化、产业化思维,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人民收入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百姓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