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复习提问1.证据:含义、作用、种类2.收集和保存证据的要求、体现、重要性3.三大诉讼中举证责任区分4.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广义意识理性认识思维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逻辑学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狭义广义狭义逻辑学科学思维观念第一单元:总论二三单元:分论逻辑思维规则辩证思维方法方法创新思维能力运用第四单元:运用《逻辑与思维》本册主线狭义本册书主要关注思维方法教材分析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一课 走进思维的世界【看图说话】 对比下面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论力气,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论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那么为什么人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呢?人特有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1.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注意: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普遍性一、思维的含义2.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意识意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狭义的思维: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狭义思维《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即理性认识)(1)当我们接触到火苗,第一反应是烫。这就是感性认识。(2)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想,不能碰火,碰火会烫伤自己,我们要合理利用火,辩证的看待火,这时就上升到理性认识。(1)当苹果砸中我们,首先会感觉到疼,这就是感性认识。(2)当我们冷静下来,会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经过探究会发现,苹果会落地时因为万有引力,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人的认识按阶段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 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概念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思维方式及意义(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思维的含义思考:以下描述属于哪种思维方式?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指导现实工作。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1)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2)在相同条件下,A为什么表现比B好?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土耳其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与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由于只有两顶红帽子,而A、B双方不仅能看到商人而且能看到对方所戴的帽子,两人面对的条件完全相同,因此,谁能更快说出正确答案,说明谁的思维敏捷,推理能力更强,谁的表现也就更好。A、B都看到商人戴的帽子是红色的,如果他们两人之中有一个人戴的帽子是红色的,则另一个人就可以很快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可材料中说“过了一会儿”,说明双方都看到对方戴的帽子不是红色的。案例分析23已知:巩固练习1.关于思维的形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B.有些较高级的动物尽管没有人脑,但也有思维C.人之外的动物可以形成思维,但不能离开认识对象D.形成思维离不开人脑这一生理基础,但可以离开认识对象2.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下列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A.司机见到红灯马上停车 B.舌头品尝出柠檬的酸涩味道C.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D.用动物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AB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具有差异性(个性)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思考:“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针对同样的认识对象,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认识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思维不同于感觉,强调推断(1)思维具有间接性含义: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积极作用: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正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4页第一段后做补充)启示:a.多积累知识和经验。 b.加强记忆能力。2.思维具有共同性 例1:人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直接观察生物的进化过程,但是科学家却可以通过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便能推知生物进化的规律。 例2: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关键词:见…而知…;通过…推断出…;预测;揭示出;推断出二、思维的特征(2)思维具有概括性(舍去现象,把握本质)2.思维的共性例子:我们平时看到的树,高或矮、直或曲、粗或细、阔叶或针叶、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青等是树的个性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质茎干的木本植物。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关键词: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概括出二、思维的特征(3)思维具有能动性(再加工、再创造)2.思维的共性关键词: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①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②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③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借鉴哲学上的意识认识对象(感性材料)思维能动的加工认识(正确和错误之分)例如: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思维具有能动性,可以进行创造加工。判断:以下材料体现思维的哪一特征(1)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2)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3)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等,都称它们“商品”。(4)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认识。(5)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概括性概括性间接性间接性能动性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毛泽东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认识实践阻碍实践产生认识反作用于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②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二、思维的特征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考:结合这段名言,谈谈如何理解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归纳总结:思维的特征区别 侧重点 关键词 举例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强调由已知推未知,由感性到理性强调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强调意识能动地认识(正确\歪曲)根据……判断、推断、推测、预测等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推理、联想、构思、假设、指导等人类根据化石能够推断出远古人的生活习性。对铅笔、钢笔、圆珠笔、蜡笔、毛笔等形形色色的笔,抽取总结出共同的本质特征——书写的专门工具。举一反三(1)思维具有差异性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2)思维的共同特征注意: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能动性概括性间接性思维的含义思维方式思维的特征思维具有差异性思维具有共同性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的含义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堂小结【易错辨析】1.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2.思维具有间接性说明思维来源于感性认识( )3.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ххх黄某从A地乘汽车去B地,但车到中途车主便以车坏了为由让黄某下车,黄某被扔在半路且车主未退还车费。黄某气愤之余,向人民法院起诉车主并要求赔偿损失,但黄某因证据不足而败诉。(1)案例中的黄某需要什么样的证据?谁承担举证责任?(2)黄某为什么败诉?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证据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本案中需要的证据是黄某当日乘车的车票。承担举证责任的是黄某自己。败诉原因:黄某败诉的原因在于没有提供证明案件事实的有效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启示:证据是当事人主张自己权利的重要工具,证据作为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诉讼的灵魂。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养成保存证据的好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