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概念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原因、同一律的公式、内容、要求、条件性?
2、遵循矛盾律的原因、矛盾律的公式、内容、要求?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3、遵循排中律的原因、排中律的公式、内容、要求?
4、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基本规律(是什么、来源、必要性)?
学习目标: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其基本要求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01
同一律:
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
1.遵循同一律的原因
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②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同一律的含义
(1)常用公式:“A是A”。 (A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①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②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名词点击】“偷换概念”与“偷换论题”
(1)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例如: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 “人类”与“个体的人”二者不同一。这里把人类和个体的人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
(答非所问)
老师问小明,你咋今天才交作业?小明回答:小强刚开始做,今天都交不了!
问你没交作业的原因
答小强比自己更晚
偷换论题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4.同一律的条件性
【总结提示】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同一;
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可以不用同一。
eg:小张去年还是小学生,现在已是中学生了。
这颗西红柿昨天还是绿的,今天就变红了。
【探究与分享1】
提示:有逻辑问题。
甲:“别人"是除打牌者之外的其他人。
乙:“别人”是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其他人。
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这里的“好茶”是指质量好的茶
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这里的“好茶”是指没变质的茶
卖茶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你这里有好茶吗?
这里“好茶”是一个意思吗?谈谈你的理由。
【探究与分享2】
例:甲说:“你吃饭了吗?”
乙说:“我吃得很饱。”
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
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例1: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例2: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
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民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
例3:教师留了题目为《人贵有志》的作文,有个学生在开头说“人必须有志,有理想”之后,就笔锋一转,大谈特谈“有了志向必须奋斗才行。没有奋斗,理想就成了空想”。结果他的作文得了零分。
例4: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单位召开的一次安全生产会议上,某领导发表了一段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
违背同一律的逻辑谬误
偷换概念:评价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交往
偷换概念:集体概念→个体概念
转移论题
转移论题:人贵有志→人贵奋斗
02
矛盾律:
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
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②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含义
3.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例: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
例:我是长沙人,也不是长沙人。
(2)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不能都肯定,必有一假)
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②“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4.矛盾律的条件性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生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
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能不能同时为真?
论断一
论断二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探究与分享2】
方的圆 祸福相依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矛盾是一回事吗?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允许逻辑矛盾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探究与分享: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
辩证矛盾
不是自相矛盾的。原因在于诗中的语句是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是不同对象的情况,“静”和“幽”是人的心理感受,“噪”和“鸣”是外在环境描写,二者形成了辩证的统一 。
03
排中律
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原因
2.排中律的含义
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②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3.排中律的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2)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两不可”(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①“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②“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
例如:我不赞同这样,也不赞同那样。
例如:我不认为世界上有鬼,也不认为没有鬼。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肯定判断
是一个否定判断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03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甲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乙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么是种玉米,要么是不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识别与把握“A”与“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A或者非A“)
(“A不是非A“)
【探究】下面材料中,甲和乙分别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
矛盾律
排中律
04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实践的关系
  ①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②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
③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必要性)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4.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示例评析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否定了“不去”
否定了“去”
【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
(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
(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
(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
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是A
确定性
(自身同一)
A不是非A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自相矛盾
(两可)
课堂小结
原因
公式及基本内容
要求
原因
公式及基本内容
要求
原因
公式及基本内容
要求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规律
1.某同学说,这一类数学题我每次都能够做对。在去年期末考试时,我的心情非常糟,做这类题时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该同学的陈述( )
①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
②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
③违背了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④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①:排中律是逻辑的明确性要求,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两不可”,材料体现的是违反矛盾律的错误,①排除。②④:矛盾律要求思维具有一致性,违反矛盾律的错误是“自相矛盾”,材料中该同学说该类数学题每次都能做对,但是期末考试错了,前后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②④符合题意。③:同一律要求思维具有确定性,违法同一律的错误是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材料违反的是矛盾律,③排除。
D
课堂练习
2.小张对小李说:“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小李于是书写了红色两个字,对小张说:“你觉得热血沸腾吗?”小李( )
①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①:排中律是要求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反对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中小李的做法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①不选。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材料中小李的做法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错误,②不选。③④: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材料中小张说的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是指的红颜色,而不是红色这两个字,小李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④入选。
D
课堂练习
3.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赢了吗?”小李说:“没有赢。”小张再问:“那么,你输了?”小李答:“也没有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小李违背了思维确定性要求,犯了“两不可”错误
②小张有违背思维一致性要求,存在“自相矛盾”的嫌疑
③小李并未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④小张没有违背排中律,没有背离思维明确性要求的嫌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详解】①:小李没有赢也没有输,那说明小李和对手打了个平手,因此小李没有违背思维确定性要求,没有犯“两不可”错误,①说法错误。②: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就违背思维一致性要求,存在“自相矛盾”的错误,小张的问题不存在这一错误,②说法错误。③:小李没有赢也没有输,那说明小李和对手打了个平手,所以小李并未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③说法正确。④:下棋的输与赢之外还有平局的情况,故小张没有违背排中律,没有背离思维明确性要求的嫌疑,④说法正确。
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