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
知识回顾
正确运用
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
关系判断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指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
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
构成
含义
分类
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全称、特称、单称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构成
含义
分类
指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对称性关系:对称、反对称、非对称关系
传递性关系:传递、反传递、非传递关系
(质)
(量)
要求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
主项和谓项搭配恰当;
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
1、性质判断的含义、结构、分类、要求
2、关系判断的含义、构成、分类
提问: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乌龟约仙鹤一起到远方旅游。乌龟不会飞,它咬住树枝的中间,让两只仙鹤各叼住树枝的一端。临行前,仙鹤提醒乌龟到了空中不要说话:“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当它们飞过一个小镇时,有个小孩儿喊道:“看呀,仙鹤绑架了乌龟!”乌龟想解释一下,刚说“不……”,就从空中掉了下去……
仙鹤话中使用的判断与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有什么区别?
仙鹤话中使用的判断是复合判断。
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
是一个复合判断
你一张嘴
你会掉下去
由两个判断组成
①复合判断是由其本身包含的其他判断构成的判断,从分析复合判断的逻辑结构看,直接构成它的要素是判断。
②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是简单判断,都直接由概念构成,也就是说,从分析简单判断的逻辑结构看,它的基本要素是概念。
探究与分享 P36
2.复合判断的含义: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3.复合判断的组成:
例如:“或者李是凶犯,或者赵是凶犯。”
支判断
联结词
联结词
支判断
1.运用复合判断的必要性:
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 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复合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4.复合判断的种类: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1)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联言判断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
(3)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假言判断
(2)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选言判断
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联结
选择
假设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判断可以称为命题,因此联言判断又称为联言命题。
1.含义:判定多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2.结构:联言支+联结项
联言支
联结项
含义: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
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①含义: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做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②例如:“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③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物美价廉;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篇散文文笔生动 并且 这篇散文富有哲理。
知识拓展
当联言支的主项或谓项相同时,联言判断也可以用单句表示。
①主项相同:“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
②谓项相同:“小刘是球迷。小赵是球迷。”—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
“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区分: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
(1)当联言判断用单句表达时,在形式上与关系判断很容易混淆。
例如:①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②小刘和小赵是同乡。
(2)区别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的方法:是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
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
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
①变成“小刘是球迷,小赵也是球迷”,句子成立。
②变成“小刘是同乡,小赵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
以下联言判断是否为真?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伟大的政治家。
2.贪污是一种违纪行为,但不是一种违法行为。
结论: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①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
②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③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3.联言判断的真假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p q P并且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联言判断与联言支的真值关系的真值表






小华读了一篇散文后,评论道:“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小浩读后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文笔生动我不反对,但说它富有哲理实在谈不上。”小华反驳说:“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却要承认他文笔生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思考:
1.小华的评论属于什么判断?
2.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逻辑,为什么?
联言判断
小华反驳的话不合逻辑。因为如果联言判断是假的,那么既可能是由构成联言判断的所有的支判断都是假的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由其中某个或某些支判断是假的导致的。所以小浩否认了它是富有哲理的,并不自相矛盾。
探究与分享 P37
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4.联言判断的意义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示例评析
例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是一个联言判断,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加以断定。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意:
1.联言支不仅要同真,而且联言支之间必须有联系,不能割裂。
反例:孔子是教育家,并且花是红的。
2.注意联言支的先后次序。
反例:我得了运动会金牌,并且参加了运动会。
3.恰当运用联结项。
反例:他虽然满头银发,而且精神饱满。
有一憨汉,出门砍竹竿,清早出城,午夜未归。家人寻至城外,见其怀抱竹竿哭泣。问其缘何不归,憨汉泣曰:“我或者竖持竹竿进城,或者横持竹竿进城,可是,竖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矮;横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窄!”
思考:
1.请你从思维方法上说明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
2.憨汉的话涉及什么判断?
探究与分享 P38
(1)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在于,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两个选言支之外,还有其它选言支,前后纵向进城。而这个被遗漏的选言支正好可以满足条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提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2)憨汉的话涉及选言判断。
1.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2.结构:选言支+联结项
结构 含义 联结项常用表述 注意
选言支 + 联结项 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 一个选言判断至少有两个选言支
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
例如: 或者 你说错了 或者 我听错了 选言支
选言支
联结项
联结项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联结项
联结项
联结项
选言支
选言支
选言支
这个选言判断,阐明造成身体不好的原因,生病、缺少锻炼、营养不良这几种情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
相容选言判断
这堂课 要么 你上, 要么 我上。
联结项
联结项
选言支
选言支
这个选言判断阐明:按照现在通行的上课方式,某堂课不能两个老师同时上课。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不相容选言判断
探究与分享 P39
根据选言判断中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P39-1
①相容的选言支——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②不相容的选言支——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
①相容选言判断——通常用“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来表达。
②不相容选言判断——通常用“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来表达。
两种类型
划分标准:依据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划分。
3.分类: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2.你的考试成绩要么合格,要么不合格
3.胜者或因其战斗力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4.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要么踢平
5.这个词的用法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小试牛刀
不相容选言判断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p q 要么p要么q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①相容选言
一真即真 全假则假
②不相容选言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同真同假皆为假
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要么踢平
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4.选言判断的真假:
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从认识角度看),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从实践角度看)。
5.选言判断的意义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6.运用选言判断的要求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 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穷尽选言支)
【示例评析】P39
某国领导人在讲话中说:“世界各国,不支持销毁核武器,就是想发展核武器。”这个判断准确吗?
世界各国对待核武器的态度有三种可能情况,即销毁核武器,发展核武器,既不销毁也不发展核武器。
这个选言判断没有列举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选言支未穷尽),因此,这个判断不准确。
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要么是社会影响不好,要么是家庭不和睦,要么是学校教育不力。
不正确,该选言判断是相容选言判断,不能用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应把“要么……要么……”改为“或者……或者……”。
复习提问:
1.联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真假、意义
2.选言判断的含义、结构、分类、真假、意义、要求
《墨子·鲁问》载,墨子与彭轻生子辩论,辩题是:“未来可否预知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则生,不及则死。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对曰:“乘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在矣来!”
思考:上述论辩中彭轻生子的双亲并没有真的遭遇危险,为什么彭轻生子还要选择良马固车以求快些赶到
探究与分享 P40
如果墨子假定的那种情况存在,那么选择良马固车就可以快些赶到。尽管彭轻生子的双亲没有真的遭遇危险,但是这个判断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条件性关系是存在的,也就是假言判断。
1.条件联系:
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客观的)
2.假言判断(条件判断)含义:
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人们认识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断。(主观的)
如果寒流来了,那么气温会下降
3.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
前件
后件
联结项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前件 + 后件 表示条件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前件,
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后件。
联结项 ①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做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②举例:“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
如果 寒流来了 那么 气温会下降
③联结项:“如果……那么……”
“只要……就……”
“一旦……就……”
如果天下雨,地面就会湿。
4.假言判断的类型、其常用联结项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
p q 如果P那么q




前真后假为假,其他均为真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②逻辑性质: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有( )。
①前件真,后件就真
②前件假,后件就假
③后件真,前件就真
④后件假,前件就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牛刀小试
B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肯定前件,肯定后件(有前必有后)
否定前件,不一定否定后件(无前不一定无后)
肯定后件,不一定肯定前件(有后不一定有前)
否定后件,必否定前件(无后必无前)
③联结项:“只有……才……” “必须……才……”
“……才……” “除非……才……”
“除非……不……” “没有……就没有……”
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4.假言判断的类型、其常用联结项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
p q 只有p,才q




前假后真为假,其他均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②逻辑性质: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








③联结项:“……当且仅当……”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4.假言判断的类型、其常用联结项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②逻辑性质: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有前必有后
无前必无后
p q 当且仅当p则q












全真全假皆为真,一真一假皆为假
知识整合: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q 如果p,那么q (p→q) 只有p,才q (p←q) 当且仅有p,则q
( )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
1.当且仅当竞争对手推出投标时,小李才会报一个较高的价位
2.没有种子,就没有庄稼。
3.方老师只有生病或有急事才不来上课。
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5.一旦黄河决口,后果就不堪设想。
6.只要肯登攀,世上无难事。
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牛刀小试
5.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实质:
①假言判断的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②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例: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地方站了。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例: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
“下雨”是“地湿”的充分条件。
这个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是否真的“下雨”或者是否真的“地湿”,而取决于“下雨”与“地湿”的关系。
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后件都是假的,它所反映的这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却是存在的。这个假言判断仍然是真的。
6.假言判断的前提:
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7.判断的重要性
①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②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课堂小结
2.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下列判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是( )
A.如果不思进取,就会一生碌碌无为
B.全国人民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共克难关
C.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D.当且仅当一个数是偶数,这个数能被2整除
牛刀小试
B
A:如果不思进取,就会一生碌碌无为,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A不合题意。
C: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这属于联言判断,C不合题意。
D:当且仅当一个数是偶数,这个数能被2整除,这属于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D不合题意。
3.有人说:“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如果这一判断是真的,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某同学没好好学习,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B.某同学好好学习,没考上理想的学校
C.某同学好好学习,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D.某同学没好好学习,没考上理想的学校
牛刀小试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