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哲学基本理论(第1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课)
唯物辩证法(第3课)
社会历史观(第5课)
人生观、价值观(第6课)
辩证唯物论(第2课)
文化
(第三单元)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第7课)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第8课) ——吸收外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 ——面向未来
《哲学与文化》知识结构
联系(3.1)
发展(3.2)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3.3)
构成、引起
根本内容
根本动力
总特征
(基本观点)
实质和核心(根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
第三课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
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01
A、唇亡齿寒 B、围魏救赵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物无孤立之理
E、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F、名师出高徒
上述成语、故事和俗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请再写出几个类似的成语、故事和俗语。
P27:阅读与思考
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外部)
(内部)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注意:1、联系既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我们所说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2、从内容上讲,联系包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3、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1、联系的含义
表现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整体联系
①联系是普遍的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抄)
2、联系的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识别的关键词:
影响,制约,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关系到、导致、造成、引起、影响、促进等
联系是普遍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总体看状态)
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具体看条件)
思考1: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可联系,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人化”特点)
都是客观的
b.分类
(就其与实践的关系)
(先于人类而存在,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
(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人工降雨、港珠澳大桥
a.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b.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建立。
c.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如:花开花落、潮起潮退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联系的特点
a.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我国的嫦娥奔月工程
3、中国铁路大提速,动车组列车开行
4、自然界中的食物链
5、鱼儿离不开水
6、修建北京大兴机场
自在事物联系
人为事物联系
人为事物联系
自在事物联系
判断:下列选项属于自在事物联系,还是人为事物联系?
自在事物联系
人为事物联系
注意: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人为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关
1、上帝创造了世界 2、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3、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4、888——发发发
5、168—— 一路发 6、4=死,6=顺,8=发,9=久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讨论:真有这回事吗?这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这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没有客观依据,实质上是唯心主义
探究2:冠状病毒的传染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否意味着人类对它的肆意传播毫无办法?
【方法论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注意:人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原理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与火——直接联系
鱼与火——间接联系
2.一个家庭:
家人之间是内部联系
家庭与社会是外部联系
(3)方法论: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苹果落地
苹果落地——非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本质联系
4.开车出门撞到树
车撞树——偶然联系
经济损失——必然联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联系的特点
【方法论】
1.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1)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2)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3)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原理内容】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原理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结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启示(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
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比人为事物的联系更高级
5.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而是主观的。
6.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7.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8.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
×
×
×
×
×
判断正误
1.联系的普遍性
含义
表现
方法论
侧重点
注意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①事物之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强调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①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因为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②如果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本来的面貌。(选必3“辩证思维”)
含义
表现
方法论
侧重点
注意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人为事物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
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防止诡辩论;
②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
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不能把主观臆造的联系强加于事物,也不能割裂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
②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之间并不矛盾。
A.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
B.人们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取消或否定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含义
表现
方法论
侧重点
注意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①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强调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多变的联系,也有稳定的联系。不能认为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联系的条件不同,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就不同。因此,联系的条件性决定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0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从哲学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井底之蛙
盲人摸象
以部分代替整体,混淆二者的界限
①含义不同
整体
部分
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空间
时间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由各个班级和部门构成
学校的发展是由初创、发展、壮大等各个阶段构成
示 例
全局
局部
全过程
各个阶段
数量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如:钟表上的一颗螺丝不具备计时功能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相互依赖
②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国破则家亡)
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短板效应)
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周口市→河南省→中国→全世界)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人和人体器官)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强调部分
强调整体
强调整体
强调部分
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
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原理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①整体与部分互相区别(含义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②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类别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不同
地位功能 不同
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 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功能及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补充)
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区分】整体与系统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系统的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如:人体系统、教育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机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每一个系统或体系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方法论: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①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方法论: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方法论: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2、系统的特征
田忌赛马的故事如何体现系统的基本特征?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
齐威王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根据对方的部署,按照马的等级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着眼系统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结果: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判断: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①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②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次序排列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杂乱、无序的次序排列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三个臭皮匠,
胜过一个诸葛亮。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和“整体部分辩证关系”通用)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1)在做有关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选择题时,要注意一些错误观点,如:
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整体时;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不一定是推动
③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2)在做有关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非选择题时,要仔细分析材料是强调整体的地位与作用,还是强调部分的地位与作用。
细节提醒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征
多样性
普遍性
客观性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
地位、作用、功能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含义
基本特征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
立足整体
重视部分的作用
用联系的知识回答问题,一般答题模式如下:
(1)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分析材料
(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分析材料
(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分析材料
(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分析材料(材料强调整体)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分析材料——(材料强调部分)
(5)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1、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C
课堂练习
2、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  )
①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3、“打败康师傅的不是今麦郎,而是饿了么等外卖;消灭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你永远无法想象谁是下个竞争对手,也很难猜到新兴的什么行业会打败传统的什么行业。这反映出(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变化,事物联系的方式会随之变化
④联系具有多样性,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练习
4、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