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之边塞诗阅读鉴赏教学目标1.边塞诗常见意象的分类,积累边塞诗的意象;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边塞诗蕴含的感情;3.通过积累探究,掌握边塞诗的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边塞诗的意象;2.能够掌握边塞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学习主任务:如何鉴赏边塞诗?一、梳理教材,初步探究。任务一:学生四人一小组,梳理初中教材中的边塞诗,并完成表格第一栏。思考:从诗歌标题可以看出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通过梳理,教材中有以下边塞诗《木兰诗》《使至塞上》《春望》《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涉及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边塞诗的诗题有常见的标志。诗题或行文中多含有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词。二、朗读诗歌、明辨意象任务二:小组合作,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完成表格第二栏。思考总结边塞诗的意象。读下面诗歌,自主思考,找出典型意象,小结边塞诗歌的判定依据。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提示:除上面诗歌外,还可回顾以前所学的诗歌,从景物、地名、武器、乐器等角度找出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明确:边塞诗常见的意象有:A.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等。B.有关动物:马、雁、鹰等C.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D.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E.战具:弓、刀、剑、干、戈、战车、旗边塞诗一般描写的景物特点是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的。(设计意图支架: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具体生动的客观物象上,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感情的客观物象,它是情景交融的形象。)三、朗读感悟、读懂情感。任务三:小组合作,再读诗歌,完成表格第三栏,思考边塞诗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完成句式,总结情感:诗人抱着 的雄心壮志,远赴边塞。途中,他领略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 塞外风光,到达边关后,他奋勇杀敌、渴望 。诗人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深切感受到了 。可是,长年征战的悲苦,令其夜深人静之时,感到孤独,开始思念 ,同时对 心怀不满,厌恶战争,向往和平。预设:诗人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远赴边塞。途中,他领略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到达边关后,他奋勇杀敌、渴望报效国家。诗人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塞生活的艰辛。可是,长年征战的悲苦,令其夜深人静之时,感到孤独,开始思念家乡,思念远方的亲人,同时对朝廷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心怀不满。小结:一首诗的情感不一定是单一的,可以有多种复杂的情感。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又表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以及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别外还有诗报国无门的悲愤、壮志难酬的无奈及归家无望的哀痛。明确:边塞诗主要抒发以下情感: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边塞诗一般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四、手法借鉴,明析技巧。任务四:小组合作,再读诗歌,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完成表格第四栏,思考总结边塞诗的表达技巧。预设: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写出了诗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像归雁一样飞入了胡人的地方。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暗写他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听觉和视觉结合,从听觉上写“角声满天”,表现战争规模浩大;从视觉上写“燕脂”“夜紫”的色彩变幻,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写出了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因外患未除、功业未立,归乡日期无从谈起,抒发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却因功业未成不甘还乡的复杂矛盾之情。明确:边塞诗的常用手法有: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2、对比3、衬托4、象征5、比喻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五、真题演练。(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2分)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2分)1.【答案】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亦可)2.【答案】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即可。2分)作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人划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