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测试卷(含解析)(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测试卷(含解析)(1)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测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共20题;共40分)
1.(2分)下列图示中能够正确反映出隋朝结束分裂割据这一历史进程的是(  )
A. B.
C. D.
2.(2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3.(2分)“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治世局面,它的形成与下列哪位皇帝有直接关系(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2分)“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学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下列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2分)在三省六部制中,负责政令的执行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内史省
6.(2分)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牵引,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中难以得到推广使用。唐代以来,耕犁不断改进,并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所接受。下列农具与此变化有关的是()
A. B.
C. D.
7.(2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诗描绘的盛世景象是指(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遗风 D.光武中兴
8.(2分)下面对宋代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宋代的科举考试非常发达
B.宋诗是宋朝文学的典型代表
C.词是宋代文人用来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体裁
D.梅、兰、竹、菊成为画家最爱描绘的景物
9.(2分)和平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主流。下列不属于人类和平交往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亚历山大东征 D.马可·波罗来华
10.(2分)明末农民起义战争中,李自成建立的政权的国号是(  )
A.大顺 B.大西 C.张楚 D.大汉
11.(2分)下边示意图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东汉 B.唐朝 C.宋代 D.元朝
12.(2分)下列对宋高宗勒令岳飞退兵并将他杀害的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担心抗金战争胜利影响求和
B.害怕抗金将领权国太大威胁朝廷
C.投降派秦桧等诬陷岳飞
D.岳飞居功自傲,不听调遣
13.(2分)两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反映出当时民族政权并立状况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4.(2分)历史课上,老师设置了一个卡片游戏,请同学们把下列朝代填入卡片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隋唐 ②秦汉 ③明清 ④宋元
雄风 扫六合 修长城 罢百家 开丝路 气象 开运河 创科举 出天竺 人东瀛 繁盛 苏湖熟 天下足 科技兴 疆域阔 余晖 下西洋 平倭乱 封达赖 设军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5.(2分)清初二三十年间,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①大规模圈占田地 ②设立“廷杖”制度
③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 ④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留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2分)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17.(2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用铜版印刷,版图精美。“交子”的出现有利于(  )
①商业的发展 ②西域地区的开发 ③印刷业的发展 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分)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
①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
②改土归流在西南大规模推行
③一些文人因“文字狱”被处死
④锦衣卫在监视臣民的言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9.(2分)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20.(2分)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50分) (共4题;共48分)
21.(13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明]谢肇涮《五杂俎》
(1)(4分)运用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4分)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出现的新现象,并指出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5分)针对材料一、二中的现象,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还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隆重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结合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1)(4分)根据材料一,写出此图作者是谁? 图中端坐中央的是何人?
(2)(4分)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藏在哪个朝代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 设什么机构管辖?
(3)(5分)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官职? 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3分)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2)(3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3分)这句话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4)(3分)为此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材料二:“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大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请冋答:
(1)(2分)材料一中的“制度”是指我国的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它诞生于哪个朝代?
(2)(2分)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完善该选官制度的皇帝及受其直接影响的行业(部门)?
(3)(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创立殿试制度的皇帝及宋朝对此制度的政策?
(4)(2分)该选官制度在中国维持了多少年?
(5)(2分)依据材料,归纳该选官制度的好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理解三个朝代之间的关系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皇帝是唐太宗。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为政期间,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唐太宗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把魏征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隋文帝,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武则天,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A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是李白得闻晁卿衡回日本途中沉船,误传晁衡已溺死后,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晁卿衡: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诗句反映的是日本派遣使者、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的史实。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A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体现中外友好交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知识。重点掌握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解题的关键是“中外友好交往”。
5.【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A项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符合题意;
B项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不符合题意;
C项门下省负责审核,不符合题意;
D项内史省是中枢制令机构,前身是中书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唐三省六部制,知道负责执行政令的是尚书省。
6.【答案】B
【知识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解析】【分析】A是春秋战国逐渐发展起来的铁犁牛耕,A错误,B是唐代的曲辕犁,C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D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唐代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成熟。
7.【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开元”可知,这首诗描写的繁荣景象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ACD三项和题干诗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开元盛世是题干杜甫的诗描绘的盛世景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开元盛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
【解析】【分析】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朝的文学主流是词。
ACD三项叙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宋诗是宋朝文学的典型代表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文化的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词是宋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9.【答案】C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本题是逆向思维题,关键要看到“不”字。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A是中日和平交往的史实。唐朝时,中国通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B是中印和平交往的史实。公元前4世纪前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打败希腊联军,控制希腊。不久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他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东征充满着暴力冲突,不属于和平交往。C符合题意。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在狱中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是中意和平交往的史实。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四个选项中,C与中国无关,其他三项都与中国有直接联系。世界文化的交流有暴力冲突,有和平交往等多种形式,亚历山大东征就是属于前者。其他三项属于后者。
10.【答案】A
【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农民起义战争中,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故A符合题意;
大西政权是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献忠领导创建的农民革命政权。故B不符合题意;
张楚政权是陈胜、吴广起义建立的政权。故C不符合题意;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是大汉政权建立者。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末农民起义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人和结果。
11.【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项符合题意;
AB项朝代时期,经济重心没有完成南移,不符合题意
D项朝代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分析题干的图片内容,需要学生具备善于观察图片,总结图片的能力,根据图片的内容判断考察的知识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由此可得正确答案。
12.【答案】D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岳飞的连战连捷使金朝统治者感到恐慌,同时,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也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于是向金求和,金朝提出必杀岳飞的条件。于是,宋高宗使人一天十二次向岳飞发去了班师的金牌,继而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害。
ABC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岳飞居功自傲,不听调遣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高宗勒令岳飞退兵并将他杀害的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北宋建立于960年,灭亡于1127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灭亡于1227年;南宋建立于1127年,灭亡于1271年;辽建立于916年,灭亡于1125年;金建立于1115年,灭亡于1234年,南宋与辽没有并存过,③错误。
C项①②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宋时期的政权并立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状况,从存在时间可以得出答案。
14.【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隋的兴亡;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经济重心的南移;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①项《隋唐气象》反映的是隋唐时期;②项《秦汉雄风》反映的是秦朝和汉朝时期;③项《明清余晖》反映的是明清时期;④项《宋元繁荣》反映的是宋元时期;故正确的一项是②①④③。
C项②①④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实,掌握秦朝和汉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特征。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5.【答案】D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二三十年间,满清政府推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疏辫等弊端,激起民众的反抗。①③④正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不是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的主要原因,故②不符合题意。
D项①③④是清初二三十年间,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初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的原因,要求具备分析和识记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明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明成祖在位时,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东厂特务机构,后来又设特务机构西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弄得官吏人人自危。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明朝设置厂卫特务机构的有关内容。
17.【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纸币的有关知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因为纸币用铜版印刷,所以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西域地区的开发和政府对海外留易的控制和交子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故此题选择A项。
【点评】掌握我国古代纸币的有关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明成祖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就是改土归流。到了清朝雍正时期,这一制度开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清朝的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上至朝廷官吏,下至普通百姓,往往因只言片语而被罗织罪名,入狱处死,有的甚至连亲族也受到牵连。②③在清朝雍正时期可能看到。①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是在乾隆时期,④锦衣卫在监视臣民的言行是在明太祖时,①④在清朝雍正时期不可能看到。
B项②③在清朝雍正时期可能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雍正时期的统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故选 A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的史学研究著作,孟姜女哭长城是传说,《大秦帝国》属于艺术作品,三者均与“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不相符合,故排除 BCD ;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原始史料、什么是二手史料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
【点评】知道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
21.【答案】(1)明初:废宰相、设内阁、设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文字狱。(一点即可)。清:设军机处、文字狱。
(2)农业:大量新品种被培育;手工业:高度发达,出现手工工场;商业:农产品商品化,“商帮”。老政策:重农抑商。
(3)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主张“工商皆本”。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1)明清两代君主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设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立军机处、文字狱,这些史实说明了材料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出现手工工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晋商资本雄厚,徽商经营范围广泛。政府实行的老政策是指重农抑商政策。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工商皆本”。李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故答案为:(1)明初:废宰相、设内阁、设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文字狱。(一点即可)。清:设军机处、文字狱。
(2)农业:大量新品种被培育;手工业:高度发达,出现手工工场;商业:农产品商品化,“商帮”。老政策:重农抑商。
(3)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主张“工商皆本”。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的历史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1)阎立本 ;唐太宗(李世民)。
(2)元朝(元代) ;宣政院。
(3)驻藏大臣 ;维护民族团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和读图能力。《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画家阎立本;图中端坐中央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2)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二讲述了元朝(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还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这说明了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元朝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事务。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中央政府设置的管辖西藏事务的官职。清朝时,中央除了确立对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之外,还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和管辖;由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和同为一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3.【答案】(1)唐太宗。“天可汗”
(2)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我却一样爱护他们。
(3)表现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4)为此他重用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做官,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的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视为天可汗,他改变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为此他重用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做官,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点评】本题掌握唐代的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24.【答案】(1)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隋朝。
(2)唐太宗唐玄宗;教育。
(3)武则天改革和发展。
(4)1300多年
(5)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死可知,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该制度正式确立,它诞生于隋朝。(2)依据材料二“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以及“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死可知,唐太宗唐玄宗完善该选官制度,在教育部门进行改革。(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选官制度在中国维持了1300多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5)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选官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