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检测卷(含解析)(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检测卷(含解析)(4)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检测卷(含解析)(4)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共9题;共20分)
1.(2分)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下列描述语中,表示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
A.风吹草低见牛羊 B.旱地麦浪泛金黄
C.四季有花常见雨 D.青稞美酒锅庄舞
2.(4分)根据下列内容,判断图(1)中①②③与图(2)中的甲、乙、丙三地的组合最有可能的是(  )
A.①为丙地,②为乙地,③为甲地
B.①为乙地,②为丙地,③为甲地
C.①为甲地,②为丙地,③为乙地
D.①为丙地,②为甲地,③为乙地
3.(2分)中国人口分布很有特色,东部多西部少,大致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分界线,是(  )
A.黑河 — 腾冲线 B.漠河 — 腾冲线
C.黑河 — 昆明线 D.漠河 — 昆明线
4.(2分)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其反映的主题是(  )
A.巩固新生政权 B.“一五”计划的建设
C.新中国的建设 D.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5.(2分)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军工产品基地 D.日用产品基地
6.(2分)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在这20年间,澳门实现了整体经济由“负”到“正”的跳跃式增长,社会民生福利也显著提升。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
①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②发挥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③从澳门实际出发,发展经济 ④主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分)在新中国建立的头一年里,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
A.17个 B.18个 C.48个 D.165个
8.(2分)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64年10月,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该镜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9.(2分)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祖国完全统一 B.西藏自治区成立
C.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30分)(共3题;共40分)
10.(13分)资料一:
【地理位置描述】
资料二:
甲:我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坡,感受到了“土打的窑涮义二宽,夏天凉来冬天暖”的舒适……
乙:我品尝到正宗甜美的瓜果,骑着骆驼欣赏“大漠孤烟直”的景观。心中升起……
丙:我乘坐的火车行驶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上,跨越“世界屋脊”,尽情领略着“雪域高原”的神奇……
丁:我看到了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领略了“天府之围”的富饶,感悟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聚落景观定位】
资料三:
注:喀什为①区域的重要城市,延安为③区域的重要城市。
【关注区域发展】
(1)(4分)根据资料一,写出④地的地形区名称,并描述④的相对地理位置。
(2)(4分)根据资料二的现象描述,从资料一地图中把正确的数字序号填入表格。
现象 甲 乙 丙 丁
区域
 
 
 
 
(3)(5分)结合资料三和所学知识,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①、③两地形成资料二中现象的原因。
11.(13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于2010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分)中国人民志愿军何时入朝作战?司令员是谁?
(2)(4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目的是什么?
(3)(5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今天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12.(14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忆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材料三:下图为某网站的一个页面。
(1)(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当地农民是通过什么运动获得了土地的?该运动有何重要意义?图二使农民走上了怎样的道路?
(2)(3分)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3分)该页面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掀起这一改革浪潮得益于哪一次重大会议?
(4)(5分)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蒙古;太湖流域的水乡城镇;青藏牧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方地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草原的景观特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所以A不符合题意;“旱地麦浪泛金黄”是我国北方秋天农业丰收的景象,所以B符合题意;“四季有花常见雨”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景象,所以C不符合题意;“青稞美酒锅庄舞”是我国青藏地区的景象,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识记。
2.【答案】D
【知识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①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可以判定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丙南方地区.②地年降水总量少,在40﹣50之间,我国甲西北属于典型的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也是当地荒漠面积广大的主要原因.③地海拔在5000﹣5050米之间,乙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故选:D.
【点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3.【答案】A
【知识点】我国的人口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腾冲-黑河一线为分界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4.【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中的内容“1950年土地改革、武汉长江大桥、农业合作化运动”可知,这分别与土地改革、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有关。体现了新中国的建设。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更加巩固了新生的人们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改革、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都属于新中国的建设。
ABD三项都不是题干学习笔记反映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C项新中国的建设是题干学习笔记反映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6.【答案】B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澳门回归后,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使澳门经济稳步发展,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②明显不对,全国人民的支持虽然重要,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学生要掌握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的第二次成功实践,掌握澳门回归的过程和影响。
7.【答案】A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建立第一年的外交成就,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
【点评】考查学生记忆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时间1964年,地点“西部地区”关键词“蘑菇云腾空而起”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题干内容相一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择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C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A.祖国完全统一,不符合史实;
B.西藏自治区成立,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比较简单。
10.【答案】(1)④是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
(2)
现象 甲 乙 丙 丁
区域 ③ ① ② ④
(3)①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高原盆地相问分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冷,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所以这里沙漠连绵;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以这里的瓜果甜美。③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沟壑纵横;窑洞墙体夏季隔热,冬季保暖,所以窑洞内部冬暖夏凉。
【知识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黄土高原;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1)根据资料一,写出④地的地形区名称是四川盆地。其位置主要从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据材料可知,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
(2)甲,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坡,典型的窑洞,应该位于黄土高原,据图分析,对应的区域是③。
乙,甜美的瓜果,骆驼,大漠孤烟,应该是西北地区,据图分析,对应的区域是①;
丙,世界屋脊,青藏铁路,雪域高原,应该是青藏高原地区,据图分析,对应的区域是②;
丁,大熊猫,天府之国,巴蜀文化,应该是四川盆地,据图分析,对应区域是④。
(3)结合资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 ①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高原盆地相问分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冷,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所以这里沙漠连绵;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以这里的瓜果甜美。③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沟壑纵横;窑洞墙体夏季隔热,冬季保暖,所以窑洞内部冬暖夏凉。
【点评】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进行回答。黄土高原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西至乌鞘岭,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11.【答案】(1)1950年10月 彭德怀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识点】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是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
12.【答案】(1)图一: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图二:集体化和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道路。
(2)“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
(4)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土地改革相关知识。从图片中的所反映的信息可知,这是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人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运动主要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即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图二中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反映了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走上了集体化和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道路。
(2) 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从图表信息“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结合表中各项数据可见,在1960年均大幅下降,其原因是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3)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根据该页面的“分田到户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反映的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4)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联系材料中的经济发展现象进行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故答案为: (1) 图一: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图二:集体化和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道路。
(2) “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
(4) 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