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本词融情于景、怀古伤今的抒情方式。2.体会词人蕴含在词中的深沉感情。3.结合本词内容探究情感成因。4.培养热爱祖国、勇担责任的人文情怀。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桂枝香 金陵怀古》。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于浔阳邂逅天涯歌女,闻听琵琶弹奏,不禁产生天涯沦落之感;二百六十多年后,熙宁九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在金陵偶遇秦淮商女,闻听后庭遗曲,不知又会有怎样的感慨?让我们共同走进《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探究竟。环节二、音频范读首先播放音频范读,同学们注意读音,把握节奏,并思考本首词的主要内容。(生读)环节三、对比研读《琵琶行》是高一必修上的背诵篇目,同学们非常熟悉。两首作品均涉及被贬官员于水边邂逅歌女,呈现诸多相似,不妨将两者放置一起对比学习。请同学们回忆《琵琶行》,结合《金陵怀古》,完成表格。《琵琶行》 《桂枝香·金陵怀古》时地环境节目技艺感想1.何时、何地遇到歌女?《琵琶行》中由“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可知在秋夜、浔阳江边遇到歌女。《金陵怀古》中由“正故国晚秋”“归帆去棹残阳里”可知在秋日黄昏、秦淮河畔遇到歌女。2.周边景物有何特点?《琵琶行》中由“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可知环境呈现 萧瑟、悲凉的特点。《金陵怀古》的景物特点主要集中在上阕,同学们注意把握意象,分析意境,初步感受其特点。“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清澈的江水绵延千里,如同一条洁白的绸带,连绵的山峦似箭头一般紧密簇拥,苍翠高耸,写景壮丽雄浑。“归帆去棹”“酒旗斜矗”,写出了船只来往穿梭,秦楼楚馆酒旗飘飘,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金陵的热闹繁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五彩斑斓的画舫在江面上轻轻飘动,呈现出明丽的特点;一群白鹭从银河般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飞起,给人清新秀美之感。“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残阳里征帆点点,西风中酒旗飘摇。“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旧事已逝去,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毫无生机的衰草。这些都给人萧瑟之感。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萧瑟”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是否矛盾呢?我们留作课堂的一个疑问,稍后分析。3.欣赏到何种节目?《琵琶行》为霓裳、六幺,《金陵怀古》为后庭遗曲。4.歌女演奏技术如何?《琵琶行》中由歌女弹曲的正面描写及听众反应的侧面描写可知,歌女演奏技艺精妙、高超。《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看出时间之久,“时时”看出频率之高,可推测商女演奏技艺娴熟。5.听后有何感想?《琵琶行》中诗人由歌女悲惨身世不禁想到自己遭受贬谪的失意人生,不觉心生愤懑,所以是自怀身世、怀才不遇。《金陵怀古》中分析作者情感,就要着眼于词的下阕。面对大好河山,词人神思飞越,自然而然由眼前景色转到历史盛衰,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在盛世秋风的吹拂之下,帝国的子民们都沉浸于歌舞升平之中。北宋表面上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实则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危机重重。北宋王朝这辆庞大的战车,正沿着前朝走向衰亡的轨迹,义无反顾地走向深渊。沉湎酒色的世风,缺乏大志的君主,醉生梦死的臣子,享乐至上的民众,都是这车上不断扬鞭的驭手,却不知末日已在眼前。这位孤独而忧虑的词人面对此景,流露出忧国伤时的沉重叹息。《琵琶行》 《桂枝香·金陵怀古》时地 秋夜、浔阳江边 秋日黄昏、秦淮河畔环境 萧瑟、悲凉 雄浑、繁华、明丽、秀美、萧瑟节目 霓裳、六幺 后庭遗曲技艺 精妙、高超 娴熟感想 自怀身世、怀才不遇 感慨兴衰、忧国伤时《霓裳》《六幺》是唐玄宗的风流,《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的艳曲,两种曲子从本质讲区别不大。可是,同样是听曲,为什么白居易听出了人生飘零之悲,而王安石却听出了即将亡国之痛? 请同学们试结合本词的内容概括原因。处所不同。王安石退居金陵,白居易被贬浔阳。“念往昔,繁华竞逐”,金陵拥有极其灿烂的文明,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溺酒色,六朝以摧枯拉朽之势相继覆亡。金陵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动荡、悲欢离合。于是“六代兴亡”成为诗人在金陵抒发感慨的绝佳主题。比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金陵在这里成为王安石情感的触发点,也体现了怀古诗结构内容上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词人登临金陵故都欣赏金秋美景,联想到金陵历史上风云激荡,不禁发出沉重的叹息。而浔阳并不具备这样的历史特征。身份不同。王安石是政治家,白居易只是普通官员。“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词人批判千古以来文人只知慨叹朝代兴亡,无法站到应有的高度,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教训。宰相王安石目光如炬,看到北宋烈火烹油之下潜在的隐患和已经显现的多重危机,表现出清醒政治家的真知灼见。王安石去世后不到四十年,也就是 1126 年,金兵攻克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至此北宋灭亡。数十年前王安石在金陵敲响的警钟,终于在“靖康之耻”中被残酷地证实。王安石首先是一位政治家,然后才是文学家,他的胸怀、气度、魄力、胆识,绝不是一般文人所能比拟。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前,最高官居太子左赞善大夫,仅是五品闲职。因此两人在境界与政治敏感度上呈现出大的区别。王安石的政治见地也成就了他的词作风格,他脱胎于花间词派的咏史传统,又能推陈出新。缘分不同王安石与金陵有着不解之缘,白居易只是浔阳的匆匆过客。王安石在金陵度过了青春时代,又在金陵三任为官、两次守孝、两度辞相后定居金陵。金陵见证了他人生诸多重要时刻,也给了他生命中最深的温暖与归宿。一句“画图难足”,这是词人的视觉体验,更是词人对金陵山水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金陵之于王安石而言承载着他的青春、抱负和亲情,而浔阳只是白居易失意暂处之地。环节四、再品意境当我们把握了词人情感,你认为上阕景物所呈现出的“萧瑟”与其它词语相比是否矛盾?显然不矛盾。澄江似白练,苍山如峰簇,彩舟变得暗淡,似乎星河也泛着冷光。那些雄浑秀美的景色也因词人的情绪染上了萧瑟与悲凉,客观景物有了主观情感的投射,这就是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这就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当我们读懂了词人情感,就会发现原来起句就藏着作者的悲痛与忧虑。古人有登高的情结,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通过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于是人生苦短、韶光易逝等情绪便自然产生。所以,登高诗的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哀婉忧愁、慷慨多悲。比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起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直言登高与秋色,呈现出“悲秋”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环节五、教师小结(板书设计)总的来说,本首词上阕写景 呈现雄浑繁华明丽秀美萧瑟的特点,气象宏大;下阕抒情,咏叹兴衰,反照现实,体现词人怀古意识和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与词人身处金陵,曾官居宰相,与金陵缘分深厚息息相关。 全词呈现的不仅有“画图难足”之难,更有国势艰难与改革艰难,可是词人的艰难又何止于此?词人还有痛失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艰难,还有惨遭贬谪、壮志难酬的仕途艰难。王安石正值人生困顿只需“独善其身”之时,但他并未囿于自身之苦,全情关注国家命运,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与忘我的精神境界。环节六、情感升华王安石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此身长报国,这种担当与责任,无私与忘我在当下仍有深刻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亦曾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新时代的发展答卷中,写满赤诚。我辈青年亦当传承前辈精神,不负青春韶华,承担民族使命,彰显时代担当!环节七、作业布置杨湜《古今词话》提到:“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词为绝唱。”苏轼更是感言:“此老乃野狐精也。”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谈谈本首词“精绝”在何处,完成 200 字的小论文。要求:①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评论,言之有物;②观点深刻鲜明。好今天我们的内容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