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师幼沟通礼仪 课件-《幼儿教师职业礼仪》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师幼沟通礼仪 课件-《幼儿教师职业礼仪》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师幼沟通礼仪
PART 03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第一节
一、倾听和表达礼仪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1.善于倾听
(1)幼儿教师要端正倾听时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幼儿。
(2)幼儿教师要学习、研究、总结倾听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3)倾听的目的是全面、深入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可以巧妙地回答幼儿的问题,灵活地解决幼儿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
2.善于表达
在表达的方式方法上,幼儿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抓住或创造最佳表达的机会。
(2)表达要适合幼儿,易于被幼儿理解。
1)用语要恰当、准确、规范,这包括用词恰当、读音准确、语言规范几个方面。其中,读音准确是指幼儿教师要讲普通话并且发音准确。
2)内容表述要形象。
3)语言表达要生动有趣。
4)语句要短小、明了,富有节奏感。
(3)多用带有商量口气的语句。
(4)利用好倾听与表达的关系。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3.引导幼儿学习倾听与表达
学习倾听与表达,可以培养幼儿的耐心,提高幼儿的专注力,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对幼儿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能力的提升也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倾听与表达,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从小抓起。
(2)多开展与倾听、表达有关的活动。
(3)努力让每个幼儿学会倾听与表达。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二、提问礼仪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设计问题
幼儿教师必须在幼儿已有相关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做出回答,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延伸。脱离了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问题,幼儿既不能理解,也不知如何回答,这会让幼儿产生困惑,失去回答的热情,效果适得其反。
2.提问要激发幼儿兴趣、启发幼儿思考
幼儿教师最好采用开放式提问,因为开放式提问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又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当幼儿在思考与讨论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继续提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多角度思考,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3.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喜欢什么事都问个究竟,有些问题在成年人看来不着边际。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在对待幼儿的提问方面,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多提问,耐心倾听幼儿的问题,认真并巧妙地回答幼儿的提问。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三、评价礼仪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1.表扬与奖励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善于发现、发掘幼儿的闪光点。要表扬或奖励幼儿,要先找到幼儿可以被表扬、奖励的地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幼儿性格天真烂漫,让人喜爱。
2)很多成年人做起来很容易的事,幼儿能够完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3)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幼儿,其身上也能找到闪光点。
4)幼儿教师要充分掌握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尊重不同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要能够及时发现、深入发掘幼儿身上可以被表扬或者奖励的地方。
(2)表扬要及时、具体、恰当。
1)表扬要及时。
2)表扬要具体。
3)表扬要恰当。幼儿教师要想做到恰当地表扬幼儿,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要吝啬表扬。
②不能对幼儿过度表扬。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3)要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表扬方式。
1)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幼儿,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一旦发现其闪光点,哪怕这些闪光点是不起眼的“星星之光”,也不要认为它们微不足道,要及时给予表扬,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幼儿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同时,要引导这类幼儿大胆走向台前,勇于“发光”。
2)对于性格偏外向、承受能力较强的幼儿,幼儿教师在对其进行表扬时,最好采用“抑扬结合”的方式,即在给予表扬的基础上,指出其需要努力做好的其他方面,并向其提出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的期望。这样的表扬方式能避免他们骄傲自满,还能提醒他们注意取长补短。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3)事实上,不论对于哪类性格的幼儿,在对他们进行表扬或者批评的时候,最好都采取多角度评价的方式。这样既能表扬幼儿的长处,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适时、适当地对幼儿提出更进一步的期望。因此,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既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又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4)实施奖励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不轻易许诺。
2)奖励应以精神鼓励为主。
3)选择对幼儿有意义的物质奖励。
4)一旦许诺,要言而有信。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2.批评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批评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批评要注意时间、场合。
幼儿教师尽量不要在入园时、进餐中、午睡前批评幼儿。这是因为,入园时批评幼儿,可能会破坏幼儿一天的好心情;进餐中批评幼儿,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午睡前批评幼儿,会影响幼儿的睡眠。
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幼儿。这是因为,在公共场合批评幼儿,如果方式、方法欠妥,很可能会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2)批评要有针对性。
1)在批评幼儿前,一定要先把幼儿产生不正确行为的原因弄清楚,做到以事实为依据,明确指出幼儿的问题,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批评。
2)在批评幼儿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一方面,只论此事、不论他事。另一方面,这件事解决了就过去了。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3)批评要把握好度。
1)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用恰当的语言。
2)要评估被批评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批评的方式要因人而异,以使幼儿能够接受批评。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4)批评要与教育相结合。
1)引导幼儿虚心接受批评。幼儿教师要通过引导、教育,让幼儿逐渐明白并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①认真倾听、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能够更快、更全面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改正、改进的方式、方法,促进自我完善;反之,如果自己身上存在不足,没有人批评指出,自己又发现不了、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就可能一直存在,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②认真倾听、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
③即使他人的批评很直接甚至语言有些尖锐,也应该认真倾听、虚心接受,而且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
2)引导幼儿积极改正自身缺点。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5)正确处理误会、误解。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一定要理解并接纳幼儿的这种心态和情绪。
2)引导幼儿在倾听完他人的批评以后冷静地想一想,如果真的是自己被误解,要主动争取,把事情原委讲清楚。同时,要引导幼儿在解释的过程中情绪平和、实事求是,还要让幼儿明白,解释的目的是帮助他人弄清楚事实真相,并不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更不是推卸自己的责任。
3)如果因为幼儿教师误会、误解幼儿,让幼儿受到不应有的批评,让幼儿受了委屈,幼儿教师一定要及时认错,主动道歉,减少对当事幼儿的消极影响。
4)在解释清楚事情原委的基础上,幼儿教师可通过其他适当途径和方式、方法引导幼儿,排解、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6)慎用批评。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实践以及科学研究证明,适时、适当、适宜的教育惩戒是必需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幼儿教师教育幼儿时还是应当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最后选择。
幼儿教师要理解幼儿,宽容幼儿,对幼儿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多多引导,帮助其改正。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7)幼儿教师要做自我批评的表率。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鉴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喜欢模仿别人,因此,家长和教师对待错误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
1)一旦幼儿教师在幼儿面前出现错误,哪怕是出现过失或失误,也一定要自觉检讨,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尤其是当错误被幼儿指出的时候,更应当主动承认并改正。
2)一旦因为幼儿教师的责任,导致幼儿受到不应有的批评,让幼儿受了委屈时,幼儿教师一定要勇于认错,主动道歉,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对当事幼儿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师幼语言沟通礼仪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第二节
一、身姿语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身姿即身体的姿势。所谓身姿语,是指人们通过身体姿势向他人传达自己对人、对物所持态度的态势语。
1.重视自身身姿语的使用
幼儿教师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巧妙地使用点头、弯腰、蹲下等身姿语,这有助于拉近师幼距离,稳定幼儿情绪,增进师幼感情,使幼儿“亲其师,信其道”,促进保育和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得体的身姿语也体现了幼儿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可以给幼儿带来积极的熏陶和影响。
例如,很多幼儿教师在和幼儿交流时,采用如图3-1所示的蹲姿,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体现了幼儿教师和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2.要注意关注幼儿的身姿语
细心观察幼儿的身姿语有助于幼儿教师准确判断幼儿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同时,幼儿教师要注意引导、培养幼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使用良好的身姿语的习惯,提升幼儿的个人素养。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二、手势语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1.手势语的含义
手势语是指人们在交往、交流过程中用手臂或手的动作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展示个性的态势语。
2.常用手势语的基本类型
(1)象征性手势语。象征性手势语也称情感性手势语,主要是指表示特定抽象内涵,或者表示说话人某种情绪、意向、态度的手势。
(2)象形性手势语。象形性手势语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模拟物体形态的手势;另一类是模拟某种动作的手势。
(3)指示性手势语。指示性手势语主要是指用来介绍或说明人或事物,以及用来提醒、引导、指导人们言行的手势。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3.幼儿教师要恰当、巧妙地使用手势语
手势语在幼儿教师的保育和教育过程中使用频率很高,幼儿教师使用手势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势语。
1)运用象征性手势语,适时为幼儿的表现鼓掌,适时为幼儿伸出大拇指点赞,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适时地轻轻搂抱幼儿、摸幼儿头、拍幼儿背、抚摸幼儿脸颊、牵幼儿手,可以让幼儿产生亲切感、安全感。
2)运用象形性手势语能够使讲话内容更形象和直观,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幼儿教师的讲话内容。
3)指示性手势语在组织幼儿活动中的运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所以往往纪律性不强。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2)手势语要活泼而自然。活泼的手势语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更能对幼儿的行为态度产生影响。手势语自然就是指在需要的时候即时运用手势语,而不是刻意地设计好使用时间,否则就会使手势语变成一种表演。
(3)手势语要恰到好处。在使用手势语时,每一个手势语都应当有起势,即在使用手势语之前要有一个缓冲的动作,不要直接或者匆忙地使用手势语,而且手势力度要适中,尤其是和幼儿接触的手势不能让幼儿感到不适。此外,手势语的运用不宜过于频繁,如果在一项活动中不停地切换手势,手上动作会过多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反而不利于活动开展。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三、表情语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表情语是指人们通过面部的变化,如眼睛(包括眉毛)、嘴、肌肉等,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类态势语。表情语能够迅速、准确、充分地反映人们高兴、喜欢、赞许、鼓励、失望、忧虑、怀疑、担心、惧怕、愤怒等各种情感。可以说,表情语在各类态势语中最丰富,也最有表现力。
幼儿教师在与幼儿进行非语言沟通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
恰当、巧妙地运用表情语可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幼儿传递爱的信息,给幼儿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2.要细心留意幼儿的面部表情
通过细心留意幼儿的面部表情,幼儿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这样有助于幼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提升保育和教育工作质量。
第二节 师幼非语言沟通礼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