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绘本阅读 教学设计 | 《这不是我的帽子》整合课程内容:语文学段:第一学段年级:一年级# 0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知理论,选取绘本作为校本课程的载体。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绘本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的合奏。引领学生阅读绘本精彩的画面,感受绘本文字的意义,更感受到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适当停顿,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及想象力。二、基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确立学生为阅读的本体。这种阅读理念是以对话作为理论基础。阅读行为的本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行为,是一种精神交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如生本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等等,其中学生的对话地位在众多对话中占据主导。阅读教学也是解读文本的过程,学生是读者也是阅读主体。绘本自身是以“图”为主线的阅读载体,学生必须直观地阅读陈述性的图画才能够读懂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独立阅读绘本。在这个过程中,低段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必须有教师的加入,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对绘本内容准确理解,深入了解内涵,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提升思维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绘本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显而易见。# 0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这不是我的帽子》是美国乔恩克拉森的经典作品,曾荣获2013年凯迪克金奖及众多绘本大奖,是一本值得研读的好书。绘本,情节曲折,留白丰富。小鱼偷帽子后逃跑,它想象中的事情与现实中发生的正好相反,这就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素材,教师充分利用这个素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小鱼与小螃蟹的对话,大鱼与小螃蟹的对话,小鱼和大鱼在水草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三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对教材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大鱼吃掉小鱼拿回帽子这个结局往往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但随着研读的深入,再次回看绘本封面时却赫然发现,小鱼不能在故事中死掉,因为它才是那个讲故事的人,随即感叹乔恩克拉森的伟大创作。回看封面这个环节,帮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书图画简单却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一个眼神的变化,一个小小的气泡都蕴含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帮助他们走入绘本,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作者的心灵。学生情况本班学生入学两个月,进行绘本研读也仅仅一个多月时间。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有序地关注人物表情和动作。学生有想法,会思考,但表达时常常词不达意,肢体配合语言描述,这就提醒教师要训练孩子说完整话,引导他们精准表述,这正是本节课的难点。作为刚刚入学的孩子,培养他们课堂常规也是非常重要的,还要注重对他们的鼓励,这是教师亟待努力的方向。教学方式:讲授式 实践活动式教学手段:质疑 猜读 观察人物表情 补白 演一演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黑板贴图# 03教学目标与教学流程示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这不是我的帽子》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初探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尝试利用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补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致观察,扮演不同角色,扩展故事内容。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友爱精神,认识到偷东西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教学重点:初探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扩展故事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尝试利用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补白教学流程示意# 04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虽然刚刚上学,但老师知道你们特别爱读书。每读一本书其实就是作者与我们心灵的约定。当我们翻开书时,就走进了作者的心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共同走进绘本——《这不是我的帽子》。(板书课题)这是一本可以让人深入思考的绘本。二、看封面,细读图,认作者,激趣导入出示:《这不是我的帽子》封面孩子们,通过之前的绘本阅读课,我们知道,拿到一本书,要先读封面,从封面上,你都能知道哪些内容呢?预设一:当学生说到书名时,引导学生结合图画质疑。预设二:当学生说到图画时,引导学生结合书名猜读“帽子是怎么来的?”预设三:当学生说到作者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乔恩克拉森;翻译人杨玲玲和彭懿;凯迪克大奖以及明天出版社。小结:让我们轻轻揭开它的面纱,走进绘本深处。【设计意图】阅读书籍要从阅读封面开始,了解书名、作者,还要关注出版社。特别是绘本,在封面的插图中隐藏了很多信息,细读图画,联系书名,猜读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凯迪克大奖,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绘本进行阅读。三、听读故事,看图思考(一)出示绘本图片,听读故事:请你竖起耳朵,认真听故事;瞪大眼睛,仔细看图片;转动脑筋,努力找答案。师读故事《这不是我的帽子》,作者:乔恩克拉森。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刚刚偷来的。我从一条大鱼那儿偷来的。我偷帽子的时候,他在睡觉。他可能睡很久都不会醒。就算他醒了,可能也不会发现帽子不见了。就算他发现帽子不见了,可能也不知道是我拿走的。就算他猜到是我,他也不知道我去哪里了。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要去哪里。我要去一个水草长得又大又高又密的地方。在那里什么也看不清。没有人会找到我。已经有人看到我啦。不过,他说他不会告诉任何人我去哪里了。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担心。我知道偷帽子不对。我知道它不属于我。但我就是想留着它。反正他戴也太小了。我戴正合适。看!我到了!这里的水草长得又大又高又密!我就知道我会成功。没有人能找到我。(二)了解故事大意,回顾阅读方法1.解决质疑,总结方法:(1)你猜测的内容和故事中的内容一样吗?(2)帽子是从哪里来的呢?(3)谁偷了大鱼的帽子?看来猜读法很有趣,能提高我们阅读的兴趣。2.故事中还有谁出现了呢?3.接下来就让我们认真读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们读书的又一个好方法。【设计意图】利用听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通过听读,大致了解故事情节,为精读作准备。回顾阅读方法,激励学生寻找新的读书方法。四、精读画面,拓展思维,训练说话(一)观察细节,研究人物表情1.出示:2.仔细看画面,听老师读。(1)你想对小鱼说什么?(2)从图中哪里能看出小鱼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他害怕了呢?【设计意图】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揣摩小鱼的内心活动。(二)四图连读,研究表情变化1.出示:2.连起来看这四幅图,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第一幅图,大鱼闭着眼,说明他在睡觉;第二幅图,大鱼是睁开眼睛的,说明他醒了;第三幅图大鱼的眼睛向上看,说明他已经发现了帽子不见了;第四幅图,大鱼眯着眼,说明他正在思考,是谁偷走了他的帽子。预设二:泡泡的多少表明了大鱼的心理状态,从平静到生气。如果学生没发现,师提示:看看图中的泡泡有没有变化?预设三:水草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说明大鱼使劲吸气,他生气了。如果学生没有发现,师追问:仔细观察画面,还可以从哪看出大鱼生气了?3.出示图片教师小结(指着画面):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大鱼表情的变化,还发现泡泡及水草的变化。你们观察真仔细,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现在请你听一听与图相对应的这段文字,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小组讨论,汇报交流。预设一:图画的是大鱼,文字却写的是小鱼的想法。预设二:小鱼的想法与现实发生的事情是完全相反的。【设计意图】本书的一大特点,图中所画的是大鱼的行为,但文字却是小鱼的想法。虽然是刚入学的孩子,但他们通过单纯看图和图文结合两种形式,发现表达方式的巧妙,利用小组合作,让每个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语言表达中了解人物的内心,为之后的补白做好铺垫。(三)肯定发现,推动故事发展;创设情境,合理进行补白。1.出示图片师小结:正如你们的发现,小鱼觉得就算大鱼猜到是他偷的帽子,大鱼也不知道自己去哪里,而事实上,大鱼已经游走了。2.出示图片小鱼,小鱼,你要到哪里去呢?(四)创设情境,引导“小鱼”与“小螃蟹”对话1.出示:看着这个画面,教师佩戴小螃蟹的头饰,选择一位学生佩戴小鱼头饰,引导“小鱼”说出拿走帽子的原因。小螃蟹问:(1)小鱼小鱼,你这么着急,是要去哪里呀?小螃蟹又问:(2)咦,你头上的帽子我好像见过,是大鱼的呀!预设一:如果学生回答是大鱼给我的。小螃蟹的话:你别骗我了,大鱼从来都没有摘下过这顶小帽子。预设二:如果学生回答你别告诉大鱼。小螃蟹的话:我不会放你走的,我是一只正义的小螃蟹,我一定会告诉大鱼的。小螃蟹再问:(3)但是我这只正义的小螃蟹心特别软,说说你拿走大鱼帽子的真正原因,也许我就能放过你。紧接着说:(4)原来你这么喜欢这顶帽子呀,你还求求我了。好吧,我答应你不说。【设计意图】本书的第一个补白之处,在于小螃蟹答应小鱼帮着他隐瞒大鱼,这就为孩子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但很多时候,孩子们会用“欺骗”的手段,帮着小鱼开脱,这正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最自然的表现。但我们要告诉孩子们的是,做错了事情不能“骗”,要告诉别人你真正的想法,也许这个真正的想法才能让人原谅你。所以通过“正义”的小螃蟹老师,引导学生说明偷帽子的原因,不能简单的“欺骗”过去。(五)情境之中,引导“大鱼”和“小螃蟹”对话1.教师佩戴小螃蟹头饰,选出一位学生扮演大鱼,引导“大鱼”说出舍不得摘下小帽子的原因。(1)呀,大鱼,大鱼你来了!(胆怯地)(2)你竟然威胁我/要打我,你这么暴力,我不想跟你说话了,我是只正义的小螃蟹。(3)不行呀,我已经答应小鱼不说他去了哪里。而且,小鱼跟我说了,他特别喜欢你的这顶帽子。再说了,那顶帽子戴在你的头上太小了。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让你舍不得摘下这顶小帽子?预设一:学生可能会回答大鱼喜欢帽子的外形或颜色等。预设二:学生也可能会回答帽子的价值很高,大鱼不舍得摘下小帽子。预设三:学生还可能会回答帽子有着特殊的意义(生日礼物,传家宝等)大鱼不能丢掉它。小结:原来你喜欢帽子的外观/帽子的价格很高/这顶帽子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它对你那么重要。2.小组合作演一演学生在组内分工,一位扮演小螃蟹,一位扮演大鱼。“大鱼”要说出舍不得摘下帽子的原因,两个人在交流中要注意礼貌用语。3.全班汇报展示4.出示可是,我答应了小鱼不说的。(手指指着小鱼游动的方向)【设计意图】本书的第二个补白出现在大鱼与小螃蟹的对话中,学生要从大鱼的角度展开合理想象,了解大鱼珍视帽子的原因。(六)深入阅读,懂得“不为自己的错误找原因”的道理1.出示:大鱼,大鱼,听到小鱼这么说,你觉得他这样想,对吗?为什么?2.出示:小鱼真的会成功吗?预设一:学生可能回答小鱼不会成功,因为大鱼已经发现了他。预设二:学生可能回答大鱼带着帽子离开了,大鱼找到了小鱼。(七)补白故事,水草后面发生什么1.看来,大鱼发现了小鱼,可是在这水草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作者乔恩克拉森没有画出来。请你利用猜想的方法,猜一猜水草的后面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贴图)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大鱼吃掉小鱼,抢走帽子。预设二:学生可能说大鱼打了小鱼,抢走帽子。预设三:学生可能说大鱼跟小鱼讲道理,小鱼还给大鱼帽子。预设四:学生可能说大鱼陪着小鱼买了一顶新帽子,小鱼把原来的还给了大鱼。预设五:两人商量着轮换戴帽子。预设六:小螃蟹来了,说服两人不要为帽子争吵,要学会相互谦让,两人成了好朋友。……2.你们说了很多种结局,想象真是太丰富了!那我们回过头来,再次看看这本书的名字——《这不是我的帽子》。这个“我”是谁呢?这个故事是谁讲给我们听的呢?所以,在刚才众多的结局当中有一个结局是不可能发生的。(大鱼吃掉小鱼)你看,乔恩克拉森多厉害,在书的封面就已经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小鱼不能死!这本书可是给孩子们看的书,那就绝不会是充满暴力的。让我们夸一夸乔恩克拉森。【设计意图】跟很多人分享这本书时,或许因为情景的带入,或许因为“正义”,故事的结局都是大鱼吃掉了小鱼。而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小鱼不能死。真正的“正义”不来自于暴力的惩罚,而在于真心地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学生通过提升自己的认识来发现错误,更正自己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五、思维拓展,换个角度讲故事(一)画结尾:可以画一画你想象的结局,在水草后面都发生什么。(二)你还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绘本故事。1.出示:2.创作绘本基本要求(1)封面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图画。(2)展示去年一年级绘本,提示图文并茂。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编。【设计意图】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创编绘本。第一种结合着课上的讨论,补白故事的结局,降低了学生的创编压力,更易完成。第二种绘本故事的创编,改编主人公,有利于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两个任务,两种不同难度,实现分层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