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读写结合-对感官描写及炼字手法运用的课例研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溜索》读写结合-对感官描写及炼字手法运用的课例研修

资源简介

《溜索》读写结合
——对感官描写及炼字手法运用的课例研修报告
一、研修背景
浑南区是一个新区,教师年龄普遍在30岁上下,大部分是青年教师,都有着提升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针对种情况,局领导通过提升青年教师自身素质为契机,以点带面,以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下校指导为主要方式,开展教研指导活动。宗旨在于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进修学校高老师下校为我进行了文本解读的指导,又有幸得加入我们语文工作室,在段老师的启发引导指导下,以“读写结合”为主题,我进了一次课例尝试。
二、教学设计的形成
从接到上一节读写结合课的任务开始,我就努力在众多课文中寻找适合的题材和内容,我决心好好设计这节课,请专家为我指导,更快速地找到进步的办法,我本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对待我的这节课。
我今年带初三,担任班主任,学科复习任务和班级管理任务较重,再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一节读写结合课,从教案的反复修改到课堂实践的不断尝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一边带领学生学习一边自己思考我该如何设计这节课,把我们的“读写结合”的主题诠释出来。
我首先定下心来,研读《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找到理论支撑,然后看课标要求,试着选取适合上读写结合的课文和资料。我发现,不同题材的课文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都能探索出不同的教法,建立起不同的课型。那么如何选择文本才能上得出彩,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能力,就成为一大难点。
首先,我研读教材,解读文本,为了赶上九下学生的学习进度,我选取的是人教版九下教材第二单元,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要求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选取一篇相对较短的文章《溜索》,制定教学目标,我确立在课文的阅读语段中找到写法,然后运用写法练笔。抓住多感官描写结合和炼字的写法来设计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我选择实践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我利用现有的资源,我的班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九年下半年,对小说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运用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及炼字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40分钟的课堂上,必须提前带学生分析并学习多感官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带着他们一句句话品词炼字,分析表达效果上的妙处。于是我开始设计我的第一稿教案,借班上课,第一次上课尝试,我把《溜索》一课中的字词、文常、大致内容带着学生学完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描写,也分析出了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穿插进环境描写的分析。讲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和对比的手法。最后剩10分钟,分析“我”的经历部分,品词炼字引导学生体味并学习描写经历的这种写法,引导学生去写作。要求学生写出“难忘的一幕”,练笔重点放在了对比手法和侧面衬托手法上。后来发现,课堂容量太大,把我要突出的读写结合部分挤没有了,学生没有时间去写作和展示。同时发现学生在课堂短短的时间内也写不出真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没有突出本课我要讲的“读写结合”能力提升的重点。
于是,在前辈老师们的建议下,我又改了第二稿教案,此次将本课重点设计为着重突出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练习写作。接着借班上课,在带领学生分析完字词和文常之后,着重引导学生在文中检索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中,品词炼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精妙运用的表达效果。再分析人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分析中体味对比手法和侧面烘托的妙处。最后设计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和对比、烘托的手法刻画某个人物的形象。这一次尝试,时间还是不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地方耗费时间太长,以至于学生没有时间写作,更没有时间去展示。
经过以上两节课的尝试,我明白了小说这一体裁的文章,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往往能建构两种课型,一种是阅读分析课,着重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分析人物形象。另一种就是抛弃人物形象的分析,选取一部分,细品某一段或某一写法,建构读写结合的课型。于是,我又修改了第三稿教案,这一次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写溜索经历这一部分,学习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及炼字的写法。并能做到读写结合,进行片段练笔,仿照文中溜索经历的描写,写出自己的一次经历和感受。
二、教学设计
《溜索》读写结合之
——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及炼字手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在写溜索经历时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及炼字的写法。
2. 读写结合,进行片段练笔,仿照文中溜索经历的描写,写出自己的一次经历和感受。
3.品词炼字,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文本,学会用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及炼字的手法进行片段练笔。
教学难点:
学会用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及炼字的手法来表情达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
学情分析:《溜索》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要求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语言。授课之前,学生已经大致分析完这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对小说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运用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及炼字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还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解决这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5分钟)
课前破冰,观看《云南怒江天险》视频,了解云南怒江大峡谷和溜索。(导入语设计:迎着朝阳,踏着春光,我们幸福地走进语文的课堂,畅游在文学的海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云南的怒江大峡谷,透过文字体验一下世界上最难的一种交通方式:溜索)
播放视频
二、新授
(一)读中悟
1.炼字
问题:文中主要写了马帮汉子、首领、牛、及“我”渡溜索的经历,请大家品析下面这三段话,能感受到他们渡索分别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哪些词传达出来的?
(1)“站起来,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扯出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2)那牛软下去,滴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
牛嘴裂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3)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4)“战战兢兢跨上角框”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 “僵着脖劲盯住天” “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磨得赛刀”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眼珠涩涩的,使劲挤一下,端着两手,不敢放下。“命在天上”
明确:马帮汉子:矫健敏捷 迈、扯、跃、嗖、小过去
牛:被动恐慌绝望 失了神、抖、嘴裂开、屎尿撒泄
首领:淡定从容 飞、抽身、弹一弹
“我”紧张恐慌艰难 战战兢兢、跨、撕、钻心一疼、赶紧、溅、顾不到、僵着、盯住、急忙、拔去、慎慎、第一遭、亲亲热热、端着 命在天上
作者将不同人物的渡索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让我们如身临其境,如亲身体验一般,这离不开对字词的精炼选用,通过上述词语的品析我们能感受到不同溜索特点下的特别的表达效果,这就是炼字的妙处。
2.多感官描写相结合
问题:如此奇险的峡谷,渡索时每个人的渡索状态不同,那么渡索时到底有怎样的真实体验呢?请仔细赏析下面几句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述渡索感受的句子,请分析作者渡索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通过哪些感官描写表达出来的呢?
(1)“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
(2)“手划出血来”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
(3)“海深的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
(4)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寻思几时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顺丰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
明确:作者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描写和当时的心理描写传达出渡索时惊险及作者的恐慌、紧张、害怕。
炼字及多感官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指导:
所谓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就是把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完美结合,调动起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描写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定感受,它可以使感受体验表达地更具体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精炼语言,精选词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具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把外在阅读体验内化成自身感受。
对应教学目标1
(二)悟中写
1.练笔要求:
请大家也仿照溜索经历这一段,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及多感官相结合的手法,写一次 你的经历。 (限时8分钟 50—100字)
落实课堂教学目标2
2.练笔点评
点评学生练笔片段
检查课堂教学目标2、3达成情况。
3.教师原创作品展示
“一次坐过山车的经历”
脚底麻酥酥的,车开动了。听不见一丝声音,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不敢睁眼看,眼前一片漆黑,心提到了嗓子眼。顿觉慢了一下,手对两侧把手的触感更强了。顷刻,只觉一丝清凉,整个面庞被急促的风吹着,下坡了,周围传来刺耳的尖叫声。下意识地,两手拼命拉紧把手,整个身体马上就要被甩出去了,手掌刺痛,心脏像是要跳出来,似乎下一秒就要与这个世界永别,有一种从万丈悬崖正在掉落而下的绝望。真正感受到了“命在天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阿城走进怒江大峡谷的溜索,如临其境,品味溜索之惊险。选词炼字,品语言之美,在读中品,在品中写,用心感受,用心写出自己的经历,放飞思绪,闪动灵光,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不断地写,让心中所想流动笔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2分钟)
1.请同学们扩展课上的练笔,借助一下对比、衬托等手法,添加内容,更加详细地描绘出你的经历和感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下阿城的《棋王》
板书:
炼字——精妙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次溜索的经历
感官描写——生动的心理刻画 一种惊险的感受
我又设计了本课的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
针对本节教学设计预设了五个观察点:分组观察
分组 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细化
小组一 1.教学目标的科学化 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立足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作文素养。准确、明确、适切地设计文本目标,课堂才能教得有数,学之有得。 教学目标贯彻落实: (1)目标1的贯彻:学习作者在写溜索经历时多感官描写相结合及炼字的写法的目标的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实例来评价) (2)目标2的贯彻:读写结合,进行片段练笔,仿照文中溜索经历的描写,写出自己的一次经历和感受。落实得是否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某一个实例来评价) (3)目标3的贯彻:品词炼字,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落实得是否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某一个实例来评价) (4)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是否到位:用课堂实例来评价。 (5)作品展示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2.教师语言的优美化 上课环节,看教师学科教学的素养,教学语言严谨、教学术语规范、语言组织精当,语言表达优美。教师的教学语言为目标服务,教师提问指向明确,理答方式科学。 教师对学生正确灵活,鼓励性的理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答方式: 无反应:频次: (2)简单肯定: 频次: (3)简单否定:频次: (4)重复学生的回答:频次: (5)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频次: (6)鼓励与表扬:频次: (7)启发式的否定:频次: (8)追问:频次: (9)转问:频次: (统计数据,抓住课堂实例来评价总结)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学习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师生应通过相互合作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完成教学目标,这个互动模式同时也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 (1)照顾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的教学目标): (2)提升教师主导作用(落实的教学目标) (3)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目标) (4)学生与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学目标)
小组二 4.课堂环节的层次化 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操作的智慧,教学环节层层对应目标、达成目标,才是有效的设计;教学方法服务于目标,才是有效的操作。 (一)、读中悟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二)悟中写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三)评价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4)课件和板书设计是否体现层次化
5.作业设计的合理化 作业环节,看语文魅力和师生兴趣,作业的目的一是要巩固目标,串联知识;,二是要拓展语文,延伸兴趣。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 (1)作业内容: (2)巩固本课时的哪一个教学目标: (3)串联本课的哪一个知识点; (4)课外拓展延伸的是什么:
三、课堂实践
2020年3月14日,我在自己的班级正式上这堂读写结合课,当天下着蒙蒙小雨接着又飘起了细雪。伴着这个天气环境,我灵机一定,课堂导入设计为:迎着春光,伴着蒙蒙细雨和着撒盐空中差可拟白雪,我们共同走进了语文的殿堂,畅游在这知识的海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云南怒江大峡谷,感受一下世界上最难的一种交通方式溜索。
接着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溜索这种交通方式。视频播放完成,我的引导语是通过视频和画面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交通方式的艰险,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一下溜索会有怎样的经历吧!有视频引导到对文本的解读。
首先引导学生找到马帮汉子和首领、牛及“我”溜索时的状态,在分析溜索特点中,品词炼字,体味特定文字的表达妙处。引导学生体会“炼字”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分析“我”渡溜索的状态,品析重点词语对于塑造紧张和惊恐心理的妙处。接着由品词迁移到对感官描写的分析,体味多感官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塑造人物心理感受的妙处。作者刻画溜索的感受真切自热,引导读者如身临其境。最后由品词及品手法的赏析学习迁移到用这种手法去练笔,写一段自己的经历。当时课堂上,学生在找每个人溜索状态的语句时费了一些时间,品词和品手法这块更是用了很多时间,导致写经历和感受这一部分品析得不够透彻,课堂时间有点紧,总担心任务完不成。最后练笔部分,学生还在构思的时候就已经下课了,导致拖了一会堂,完成了后面的展示和点评及布置作业环节。
四、课例反思
上课结束后,最大的遗憾是课堂环节中时间没有分配好,也可能是课堂内容详略安排不当。每一节课的实践都是一种不同的挑战,也学到了不同的东西。老师就是就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此次磨课让我自己有了很大的飞跃。
1. 懂得如何调整课堂内容和课堂重点,准确把控时间,内容安排要详略得当,高效利用课堂的40分钟,有侧重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懂得了如何针对不同的文章题材去设计不同的课型,懂得了小说这种文体应该如何授课,应该如何去安排教学设计,建构课型,培养学生能力。
3.懂得课例的整个流程,会设计观察点了。将观察点细化,使观课老师能从不同角度观课,有目的的看课,评价这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化的前提是解读文本的透彻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课堂主题的明晰性,三维目标的逻辑性,课堂环节的贯彻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教师语言的优美化是激活学生学习情感的纽带,是检验教师素养的试剂。课堂环节的有效性是师生互动,目标落实的基点,破难解重的关键。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体现。作业设计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拓展和延续,适切合理尤为重要。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带着观课点必然会帮助上课教师改进课堂的不足,从而达到快速成长。
4. 我对课例研修有了更新的认识,思路更加清晰,从解读文本,设计教学,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及改进工作更有了自己如何改进的理念了。
5.我懂得了备课,备教学内容是一方面,备教学方法又是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
授课一定是在细致地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有一定透彻的了解和把握,把文章的每一个细节都备到位,反复研读文本,挖掘出文本中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点。俗话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首先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的容量”备课一定要细致全面。然后有选择性地、突出重点地教给学生。本次读写结合课,我经过多番思考和多番尝试,选择的练笔重点就是炼字和多感官描写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仿写。
五、今后设想
我要在众多老师和专家的带领下不断成长,不断磨课,学会针对不同课型,合理安排教学设计。今后要努力做一个不断钻研不断思考的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