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课题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本版本 部编版 教学对象 初一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及学情分析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部编版初中历史课本的第三单元第12课,本单元主要以介绍大一统王朝的开创与巩固为主要线索,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最杰出、卓越的帝王之一,在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王朝后,经过西汉初年的努力建设之下,国家元气恢复、百废俱兴,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希望实现巩固大一统的宏伟愿望,开创西汉王朝的新篇章,而他各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落实之下,为西汉迎来了鼎盛时期。理解本课利于学生认识西汉王朝走向鼎盛的原因,同时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发展历程形成线索网络,理清思路。 初一8班是平行班,学生的基础与其他班级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对知识点讲解更为细致、通俗易懂。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较高,能独立探索研究问题,所以在课堂线索清晰之下,老师加以引导启发,并穿插新型的学习活动,学生能一步步获取答案,利于学生独立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运用丰富的图文、史料等材料,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明确不同措施的作用。 3、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意义。
教学策略 语言讲授法、小组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预设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展示:《沁园春 雪》(片段) 讲述:本诗由毛泽东所做,在黑板上展示的是个片段正是展现了毛泽东对中国古代为人的赞颂。 提问:在上述的片段中你们找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呢?汉武帝到底有何功绩,能让毛泽东将“秦皇汉武”相提并论? 过渡:为了实现巩固大一统的愿望,汉武帝采取了多项政策,让西汉王朝成为举世瞩目的强盛帝国,也让历史铭记了这位伟大的帝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畅所欲言; 2、回答:巩固大一统。
新课探究 一、播放视频,回顾西汉初年的现状。 过渡:经过西汉初年几位皇帝的努力建设后,经济发展了,国家元气恢复了,但同时也问题重重。 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上帝位后便发布了第一道诏令。 展示: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教师总结:汉武帝颁布的第一道诏书是求贤,要求大臣们为他举荐治理国家的人才。这说明汉武帝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富足,也不打算“无为而治”,而是希望有所作为。 思考:汉武帝想要有所作为是指他想要做什么呢? 【解释内涵】大一统:中央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过渡:对于此时的汉武帝,想要继续巩固自秦始皇以来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并非容易之事,放在他面前都有什么问题呢?他需要攻克哪些难关才能实现宏愿呢? 观看视频; 回答:大一统。
一、武帝的帝国业:政治一统 1、展示: 2、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提问:阅读材料,找出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的路上有何难题? 教师整理: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3、讲述:早在汉景帝即位后,他已发现群过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坐大的问题。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他采用了强硬的措施——削藩,直接削夺藩王的封地,却引发了七国之乱。 梳理: 过渡:七国之乱最后被朝廷以武力镇压下去,维护了中央集权,却未能根除诸侯势力强大的问题。 4、讲述:接过难题的汉武帝在思索,如何处置诸侯问题,实现大一统?为他出谋划策的大臣不断涌现,有一位大臣的建议抓住了汉武帝的眼球,他就是:主父偃! 思考:主父偃的建议是什么? 【解释内涵】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教师总结:解决措施——实施“推恩令”。 5、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强干弱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提问:分析材料,主父偃的“推恩令”与晁错的削藩相比,它的微妙之处在哪里? 教师总结: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国问题,诸侯国对皇帝更是感恩戴德,从而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总结:推恩令的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6、展示:材料: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部编版七上教科书》 提问:诸侯势力问题解决后,地方上还存在什么问题威胁政治一统?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有何作用? 过渡:地方上的豪强地主除了政治上与官府分庭抗衡外,在经济上还拥有很强大的实力,放在汉武帝面前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呢? 观察图片,了解郡国并行制; 分析材料,提升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总结汉武帝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了解汉景帝削弱方国力量的基本历程和结果,对汉景帝与汉武帝在处理地方问题上采用的政策的区别有一定的感知; 回答:推恩令; 小组讨论,理解“推恩令”与削藩相比的微妙之处,加深理解,提升思维;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二——地方豪强与官府分庭抗礼,解决措施——建立刺史制度,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大一统。
二、武帝的帝国业:经济一统 1、讲述:问题三——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知识梳理:用1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书本59页,找出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表现。 2、提问:根据以上的问题,汉武帝如何逐一击破呢,加强经济大一统呢? 教师总结: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过渡:地方的诸侯与豪强地主的势力问题得到解决了,但思想并未统一,来自各界的思想流行着,还会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嘈杂的声音让汉武帝感到心神不宁。 认真阅读教材,归纳答案:私人铸币、盐铁官营、哄抬物价; 根据答案,做好笔记。
三、武帝的帝国业:思想一统 1、讲述:放在汉武帝面前的第四个问题是: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对统治不利。 2、讲述:面对思想活跃所导致的问题,汉武帝此时需要做的是统一思想,应该采用哪种思想作为正统呢,各学派都在进言献策? 让我们一起以话剧的形式,邀请4位同学共同演绎:“诸子百家”论治国。
3、思考: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们认为汉武帝应该采纳哪家学派的思想统一思想,为什么?(2分钟) 教师总结:面对各学派的建议,汉武帝说道: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最后,这场争论由董仲舒胜出了。 4、讲述: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解决措施:“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梳理:实现“独尊儒术”具体措施: 教师总结:“独尊儒术”让儒学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思考:请根据以下两幅图片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结果和共同目的是什么? 过渡:国家内部的一统问题得到解决后,边疆的安全问题也需要汉武帝去解决。 参与话剧演绎,活跃课堂; 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将知识灵活运用; 理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及其实施措施,明白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思考问题,归纳总结,认识秦朝、汉武帝对儒学的不同态度。
四、武帝的帝国业:军事一统 1、展示: 思考:根据图片所示,找出西汉建立后被哪些强大的少数民族包围着? (简述: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教师总结:汉武帝面临的第五个问题是:匈奴不断南下袭扰。 思考:面对强悍的匈奴,西汉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总结:①汉初:和亲/送粮布;②汉武帝:军事攻打。 2、讲述:汉武帝时期的解决措施:北击匈奴 (简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教师总结: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展示:秦朝、汉武帝疆域图 讲述: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西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西汉版图得以拓展。 4、教师提问:汉武帝创业成功的秘籍? 5、【游戏小竞赛】,巩固本课知识。 总结:汉武帝在其执政生涯中,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王朝,进一步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大一统不仅成为汉朝的时代精神,更成为了整个中华文明的核心,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观察图片,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西汉初年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阅读书本,归纳知识,了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基本事实; 思考问题,总结汉武帝成功的原因,自由发表答案; 参与游戏,巩固知识;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
三、新知巩固 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选择题) 1、学以致用,完成练习
四、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P39-41
五、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